邓楚彬
(武汉体育学院艺术学院)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国务院在2021年8月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深化体教融合,完善体育教学模式。”[1]在体育课程愈发丰富的当下,大众艺术体操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课程被引入到各高校中。[2]大众艺术体操由竞技艺术体操发展而来,是在音乐的伴奏下,以徒手或手持轻器械的方式,通过动作展现自身能力并讲述成套创编故事的运动项目。在大众艺术体操的教学中,既有身体难度、器械技术等专项练习又有基础体能、芭蕾形体等基础练习,不同的器械项目和多元的动作类型使得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综合而全面的练习内容能够有效提高练习者的身体素质、气质形态和艺术审美,恰好符合了当代青年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因此,高校学生对大众艺术体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校是培育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使新时代新青年形成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课堂,更是培养社会人才的教学主战场。[3]针对我国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现状,结合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总体目标,优化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使高校学生在大众艺术体操的课程中“有所得,有所成”,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对促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艺术角度出发,“美”是大众艺术体操贯穿项目内外的主要特征,也是评判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无论是肢体动作、队形移动这些外在的美,还是成套内涵、音乐背景等内在的美,都体现着艺术体操对美的极高追求。不仅如此,艺术体操评分规则对每类难度动作都有明确的艺术和技术要求,例如:风格鲜明的舞步组合、精细巧妙的器械技术、丰富多样的队形变换、规范准确的身体难度等,从而才能构成一套具有较高艺术与技术价值的成套动作。大众艺术体操是通过减少高难度动作,增加舞蹈元素的方式降低大众参与艺术体操运动的门槛,既保留了艺术体操的锻炼价值,又提升了项目的表演性和观赏性,更突出了项目的特点,在大众艺术体操长期的艺术熏陶下,练习者往往具备独特的气质形态和较高的艺术审美水平。
大众艺术体操难度动作包括平衡、跳跃、旋转等身体难度,还包括惊险、交换、协作等器械难度,练习者需要有较高水平的柔韧、协调、灵敏、力量等身体素质及规范的器械技术才能以舒展优美的身体姿态完成各类难度动作。同时,大众艺术体操还讲究音乐、表现、动作的相互配合,要求参与大众艺术体操的练习者具备较强的身体控制能力、表现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能力,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表现成套的音乐和情感,展现艺术体操的魅力。学生在学习大众艺术体操课程时,不仅会进行专项技术的练习,还会接触基础体能、专项体能、舞蹈表演等内容,从而更好地完成成套动作。通过长期、系统的大众艺术体操练习,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各项身体机能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艺术体操也被教育部选为学生义务教育阶段“体育、艺术2+1项目”中体操类技能首选的运动项目。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众艺术体操的每一个动作都讲究优雅、延伸和美感。依据这一特点,练习者在经过长期练习后,身体形态和气质修养都会有明显提升,逐渐形成高雅的气质与较好的身材,恰好符合当下年轻一代所主张的内在美与外在美的有机统一,满足高校学生对美的追求。与此同时,在全民健身的指导思想下,高校学生开始意识到体育的重要性,但止步于“体育苦,运动累”这样陈旧的观念前,他们想要寻找能够增强个人体质、消除精神疲劳,且相对中低强度的体育运动。相较于传统的高强度的运动项目,中等强度的大众艺术体操成为他们的选项之一,高校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深入了解,感受大众艺术体操的独特魅力、享受大众艺术体操的锻炼乐趣,逐渐喜欢上大众艺术体操并将其作为他们首选的体育运动项目。
体育项目的竞技水平一定程度会影响项目的知名度和大众的参与度。我国艺术体操创造过2008年奥运会集体全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也经历过2012年、2016年两届奥运会的成绩低谷,虽然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突破重围,创境外奥运最好成绩,但仍与传统的艺术体操强国存在差距。缺乏竞技成绩的推动力,大众艺术体操在高校的开展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场馆、训练器材、专业器械等基础设施的投入是开展大众艺术体操教学必须考虑的因素。大众艺术体操教学对场馆的要求较为严苛,既要有足够的高度,又要有一定的面积,才能完成大抛、交换、协作等动作,同时还要有地毯、把杆、镜子等教学必须器材,以及圈、球、棒、带、绳等专业器械才能满足基本的教学需求。但由于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部分高校在对大众艺术体操基础教学建设方面的投入仅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无法匹配相应的硬件设施来满足专业性更高、难度更大的教学内容需求,很大程度限制了高校艺术体操的有效开展。
相较于竞技艺术体操不断更新的训练手段和教学模式,高校大众艺术体操的教学仍以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主,不利于高校大众艺术体操的普及和开展。从现阶段来看,短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所带来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但正视并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实现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当前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模式的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部分教师仍在沿用老旧的教学手段或以个人经验进行教学,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样的教学模式很难让学生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二是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动作的重复训练既枯燥又乏味,缺乏新意和趣味性,极易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大众艺术体操的乐趣,并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三是因为缺乏前沿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学生很难掌握更高水平的难度和技术,极大程度影响教学效果。
大众艺术体操进入我国高校的时间较晚,在高校中一直视作新兴的体育项目,但从该项目引入之初,高校学生就对其充满好奇和渴望,掀起一阵大众艺术体操的学习热潮。目前,高校中从事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教师大多非艺术体操专业教师,而是由健美操、啦啦操、舞蹈等操舞类教师兼任,仅具备大众艺术体操基础知识,缺少艺术体操的专业技术和教学经验。由于艺术体操的专业门槛较高,大众艺术体操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扎实的项目理论知识储备才能有足够的能力完成常规的教学内容,成为一名优秀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师,否则将很大程度影响学生对大众艺术体操相关知识和技术的掌握。因此,高校大众艺术体操专业教师的匮乏一直是影响大众艺术体操在高校高速发展的原因,也制约着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高校仍然以学生最终考试成绩作为评定学生掌握大众艺术体操技能的主要评价手段,但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涉及器械技术、身体难度、成套动作、成套编排、评分规则、基础理论知识等多项内容,单一的考核方式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对大众艺术体操技能的掌握程度,仅能代表学生在某方面的学习效果,且极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而考试成绩作为教师反馈学生的直接手段,如无法正向激励学生,很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减弱,从而影响其参与大众艺术体操课程的积极性。不仅如此,单一的评价体系还可能导致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受阻,学生很难全面综合地认知和理解大众艺术体操,所形成的知识结构较为单薄。
根据教学需要添置教学设施,构建标准化的教学条件,是推动教学改革发展,提高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效果的基本方式。教学基础设施的优化可通过加大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和建设力度实现,也可通过加强与其他体育学科之间合作的方式达成,将教学资源共享,既能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又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重复性建设。此外,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课程的完善和优化,高校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应遵循课程内容研发原则,理解并把握大众艺术体操课程的本质,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充分发挥各高校自身优势,注重理论与技能的有机融合,研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让大众艺术体操的课程内容更具有全面性、趣味性及独特性。可依据各学校特色将大众艺术体操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如开设大众艺术体操轻器械舞、艺术体操疾病与损伤、艺术体操音乐基础、艺术体操发展史、艺术体操鉴赏等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大众艺术体操的热情,推动高校大众艺术体操的发展。
学生对体育项目是否存在欲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学生中间的形象与地位。[4]在以往的大众艺术体操教学中,教师往往将自己置于单方面教授技能的位置,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重复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全盘接受教学内容,掌握技术动作。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很难从这样单向沟通的过程中感受到大众艺术体操的魅力,最终只有极少数学生通过学习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将大众艺术体操作为热爱的运动项目。因此,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大众艺术体操课程,将对大众艺术体操的好奇与向往转化成行动力。大众艺术体操是美的项目,教师可以通过自身良好形象的塑造,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大众艺术体操的特点及大众艺术体操练习者所散发的气质,拉近学生与大众艺术体操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大众艺术体操的兴趣,从而吸引学生参与到大众艺术体操课程中。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工作的开展要围绕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其综合素质。因此,在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实现师生在教学过程的共享。在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当前艺术体操的流行趋势,在教学设计上多下功夫。可考虑运用分组竞赛、分层教学等教学方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形成积极、向上、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可考虑增设不同风格的舞蹈课程,如拉丁、芭蕾、爵士等舞蹈练习内容,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舞步组合,将身体素质练习与器械基本技术动作相结合,提升教学内容趣味性,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不同深度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等。此外,在对学生掌握艺术体操技能情况的评定方面,应改变单一的评定标准,通过综合考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艺术体操评分规则、成套动作创编能力等内容,评定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促进个人能力的强化。
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水平、综合素质等个人能力都将对教学的开展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情况一定程度决定高校大众艺术体操的发展水平。为确保高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高校必须积极建设一支能力、结构完善的体育教学师资队伍。[5]提高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师团队整体水平,可以通过吸引更多优秀的艺术体操专业人才加入到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中,扩大教师队伍,例如提高教师的薪资待遇水平或给予相应科研项目的帮助和支持;还可以聘请艺术体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到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让教练员和运动员充分运用自身专业技能和经验帮助高校更新教学内容和动作技术,提高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师的专业水平;同时注重教师教学评价,运用更全面的专家评价、教师评价、师生评价等综合评价方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从而发现教学中所存在的不足,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执教水平,确保其教学能力、体育素养能够达到教学岗位的要求。
依据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情况,以大众艺术体操教学为抓手,积极创新、不断突破,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全面优化。本文主要针对当前艺术体操教学中所存在的基础设施、教学手段、师资力量及评价体系四个主要问题,提供相应优化路径:第一,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开设校本课程,提升高校大众艺术体操“硬软件”实力,使教学条件满足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质量;第二,以培养学生对大众艺术体操的兴趣为导向,充分运用大众艺术体操项目魅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预期效果;第三,不断优化高校大众艺术体操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形式,从而呈现出更准确地教学成果;第四,扩大教师队伍、提升教师执教水平,使学生更好的掌握大众艺术体操相关知识和技术。通过高校大众艺术体操教学的不断优化,培养学生对大众艺术体操的兴趣,引领更多学生群体参与到大众艺术体操课程中,塑造良好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共同助力建设体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