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省思与远瞩*

2022-11-21 11:54杨海超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基层干部培训时代

孙 珂 杨海超 晏 源

(云南开放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鼓励引导人才向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流动。”[1]这为做好新时代的人才流动工作指明了方向。新时代人才流动工作尤为重要,但对边疆民族地区而言,现有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工作更显紧迫。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实现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综合能力提升,但现阶段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实践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认真省思和科学检视。新时代如何更好地实现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使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亟需努力探索和回答。

二、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时代任务

新时代催生新任务,新任务解决新课题,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肩负着新的时代使命和要求,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

(一)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是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件基础工作

民族要复兴,乡村需振兴。实践证明,乡村兴则国家兴、民族兴,乡村衰则国家衰、民族弱。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边疆民族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样态决定了我国乡村振兴的进度与质量。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是党在当地开展农村基层工作的主力军,肩负稳边固疆、兴边富民、巩固边疆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如若没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较高、工作能力较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就难以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资源能源、生态环境等瓶颈约束效果日益凸显,主要依靠要素投入驱动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这在边疆民族地区尤为明显。因此,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是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工作。乡村需要人才,乡村要出人才,乡村振兴迫切需要人才振兴。农村基层干部是扎根农村、热爱农业、喜爱农民的宝贵人力资源,更是乡村振兴的“领头雁”。从一定意义上讲,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也决定了未来乡村振兴的实现质量与水平。长期以来,囿于自然、历史条件,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同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农村相比,发展较为滞后,农村建设速度滞缓,农村人才资本欠缺。因此,更加需要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进行人才培养,将其作为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基石,培养好“领头雁”,以点带面,实现边疆民族地区全面乡村振兴。因此,新时代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工作,是一以贯之地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力度和水平。

(二)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是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任务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其内在要求是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指出,到2035年,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归根到底在于人,在于农村基层干部治理水平的提升,在于农村基层干部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农村基层干部受教育程度较低,且受教育水平分布极为不均衡,虽具备基层工作经验,但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水平不高,想问题、办事情经常从自我认识和“纯粹经验主义”的角度出发,在处理基层工作实际问题时容易将“乡村治理”简单操作为“乡村管理”,尽管一字之差,但内涵实效却天差地别。因此,新时代实现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是一以贯之地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力度和水平。

(三)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是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一类关键举措

我国人力资源开发与提升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关乎我国能否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从这方面讲,教育培养培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重视农村就要深入挖掘农村的人力资源,不断用好用活农村现有的人力资源。长期以来,教育部门对农村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力度较强,但对农村剩余人力资源未能及时给予有效关注,大量农村基层干部由于受到家庭、工作的羁绊,缺少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农村基层干部实践经验丰富,培养的可塑性较强,需要不断加以培养培训,源源不断地将“人”培养成“人才”,推进“乡村人力”向“乡村人才”转变。因此,新时代深入挖掘农村人力资源的一类关键举措,是一以贯之地加强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力度和水平。

三、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省思与检视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我国边疆民族地区也立足地区实际,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维“学习模式”①,实现对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然而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问题具有特殊性,需要在培养实践考察中不断对其加以省思与检视。

(一)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凸显的目标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模式层出不求,各地区都在探索,力求“创新”,但在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目标上经常陷入目标含糊的困境,即不清楚到底是追求量的增加还是质的提升。为了宣传效果,不少地区虚报培养人数,片面追求培养规模上的“多广深”,忽视培养质量的“硬精实”,单一将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看作一项“面子工程”,力求营造声势浩大的宣传效应,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导向。

(二)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凸显的内容问题

当前,对培养方和教师而言,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内容问题十分凸显,即不清楚到底要理论讲多一点还是实践操作多一些。目前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内容大多数是地区之间的互相借鉴,要么侧重于理论讲授,要么就是纯粹地解决实际问题,无法做到对于理论与实践的科学权衡。

(三)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显现的方式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在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方式上存在问题,表现为对具体的培养方式产生困惑。首先就是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是“干部内在需求”还是“外力的安排”。现阶段多数边疆民族地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培训都是划分指标,开展主题培训班次或提升学历往往是组织部门的硬性要求,由上级部门划拨培训专款资金。但切实从农村基层干部自身的学习需要角度出发,思考培养培训问题的能力还稍显不足,农村基层干部的“自身学习需求”同“外在分配指标”相冲突。其次是培养培训是以线上为主还是线下开展,二者各有优缺点,在实际培养过程中无法做到有机协调、综合平衡。

(四)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显现的评价问题

边疆民族地区在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上显现出评价问题,具体表现为培养的评价指标体系面临选择困境: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实效的评价到底是注重培训培养的过程还是在意培养培训的实际结果。现阶段多数边疆民族地区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都无法拟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常常只注重完成与否而忽视质量高低,在科学设置过程与结果的比例方面存在失调失准现象。

四、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优化与远瞩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起到了部分效果,但是在聚焦新时代任务方面还有所欠缺,在不同程度上显现出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价维度等问题,需要在人才培养实践中从基本原则、价值取向、实践目标、优化体系等维度加以改进和优化,解答好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中的“为谁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人才”这些根本问题。

(一)明晰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基本原则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要明晰基本原则。首先,要确立实效性原则,注重对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科学树立“质量第一”的目标,宁可培养少些,也要培养好些。一味“撒胡椒面”最终必然会陷入“越培养越疲惫”的泥淖。受地域限制,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受教育程度和普通话流畅程度不高,因此,对其进行人才培养要提倡“精准式”,聚焦能力素质和实际业务提升,牢牢地将培养的质量摆在首位,坚决反对培训中的形式主义,避免“培养培训一阵风”。其次,新时代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要强化系统性原则。人才培养培训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在培养前、中、后分别做好需求调研、过程管理和后期跟踪,在培训内容上要做好顶层设计,科学设置培训板块。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既不能非此即彼,也不能厚此薄彼。需要将理论讲深讲透,将实践做细做实,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做到“浇花浇根,育人育心”。再次,新时代背景下,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实践中要注重协同性原则。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时段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是多个部门、多时段的“协同作战”,涉及组织、宣传、人事、农业、教育、学校等单位。各部门要主动种好培训教学“责任田”,守好培养育人“责任渠”,互相打好“配合仗”,协同完成高质量的培训任务。最后,新时代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实践中要突出公益性原则。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是边疆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要安排培养专项资金,专款专用、重点支持,让农村基层干部充分体悟到党和国家的人文关怀和培养初衷。

(二)明确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要明白价值取向,即“为谁培养人才”。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农村基层干部兼具双重身份: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作为党领导和管理农村社会事务的重要执行者,具备干部的身份;另一方面,农村基层干部又来源于乡土社会[3],其来自农村,也要回到农村,对其培养是为了更好地在农村开展工作,提升农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期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因此,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最终受益的是人民,农村基层干部永远是人民的公仆,培养农村基层干部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建设农村。要培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和有效发挥农民首创精神的农村基层干部。此外,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当前农业、农村、农民的中心问题,着力在边疆民族地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强化乡村治理、进行生态保护、维护民族团结、促进边疆稳定等问题上下功夫,聚焦“解决问题”开展培养培训,让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更好更优地解决农村系列问题。

(三)明确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实践目标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要明确实践目标,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人才培养一定要聚焦“乡村振兴”这个重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贵在“得人才”,“人才不仅能合理优化配置乡村资源,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还能转变乡村思想观念,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4]因此,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实践目标就是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人才队伍,以人才为“突破点”,将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围绕农业、农村、农民,科学设置培训课程,精心制订培养方案,用心培养一批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努力实现乡村“善治”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四)明了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优化体系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要明了优化体系,即“怎样培养人才”。聚焦新时代任务,围绕主体、内容、形式、评价四个方面守正创新,不断探索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1.聚焦主体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优化体系要聚焦主体,即“谁来领导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在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上,党组织要发挥领导作用,将培养的主责主业重视起来。党组织要统揽干部培养全局,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对农村基层干部的科学培养,对培养的内容、形式、方案、评价等因素要了然于胸,对人才培养全过程要加强条件保障,努力创设培养培训平台基地,主动为边疆民族地区长远计议,为人才队伍建设谋划,“通过物质激励、考核评优和畅通人才成长通道等方式强化待遇保障”[5],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一切有效力量,为人才培养创设稳定的内外部环境。

2.精设内容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优化体系要精设内容,即“对农村基层干部培训什么”。科学的顶层设计至关重要,关乎农村基层干部的获得感和满意度。要加强培养内容的有效供给,针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当前农村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开展“订单式”培养,即在前期培养需求调研基础上,对口安排培训内容,科学设置“学历提升班”“理论研讨班”“政策解读班”“治理效能班”“问题处理班”等模块,由基层干部自主选择;进行“项目式”服务,聚焦解决实际项目建设问题,科学布置“村民矛盾调节”“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生态环境优化”“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农民人文关怀服务”等班次,供农村基层干部进行针对性、精准性选择。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要遵循规律、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囫囵吞枣。因此,培训内容的选取要精准,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地区农村基层干部培养模式,要走心走实,合理实现“优选”。

3.革新形式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优化体系要革新形式,在培养培训形式上要符合干部的实际需要和现实工作,既不能“疲于应对”,又不能“松弛拖沓”,要做到团结、紧张、严肃、活泼,构建起理实一体、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培养形式,搭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虚拟与实际相呼应的平台,打破时空界限和工作冲突。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开放式教育、案例式研讨、全天候交互平台,增加时空性,实现“延伸开放”,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思想的再开放[6]。充分发挥数字化课程资源优势,通过手机端、电脑端互嵌,实现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目标。

4.畅通评价

新时代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优化体系要畅通评价,评价机制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要畅通评价渠道,建立前、中、后全过程评价体系,结合自评、互评、专评优势,在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前要初评摸底打分,培养过程中对实效质量进行互评测分,在培养周期结束后进行总结均分,长期跟踪数据累积进行动态估分。让全时段全过程分数分别对应培养主体、培养客体、培养介体和培养环体,实现评价渠道的畅通运转。

五、结语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方案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探索将是一个永恒的课题。农村基层干部作为乡村建设的排头兵,是基层管理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领导者[7]。在基层干部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必然会不断产生新情况,出现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规律,努力找到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的“最优解”,实现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能力的与时俱进、不断提升。

注释:

①“学习模式”指的是: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探索出的农村基层干部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云南省的“云南省村(社区)干部能力素质和学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百万农村实用人才培育”工程;内蒙古自治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计划;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培养1000名村级组织骨干;黑龙江省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大学生村官示范培训班;青海省“村(社区)干部学历素质提升工程”;甘肃省“农村基层干部专修学校”。

猜你喜欢
基层干部培训时代
教师培训
会议·培训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会议·培训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