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耦合困境破解路径研究*

2022-11-21 11:54易远宏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空心化农民职业

易远宏

(广州开放大学,广东 广州 510091)

2022年中央1号文件持续聚焦“三农”问题,着眼国家重大战略,持续稳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安宁,强化乡村建设和治理。优化农村职业教育和空心化治理是有效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是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提高农村智力存量、优化农村治理的有力措施。二者融合推进,充分发挥其耦合机制作用,形成协同合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要把农村农业优先发展和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紧密结合,优化农村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有效满足农村空心化治理人力资源需求,实现供求均衡,勠力解决农村凸显的空心化问题。

一、文献综述

早期关于农村空心化的研究主要针对乡村聚落空心化或空废化、住宅空心化、土地抛荒、村庄空间异化等。后续的研究逐步转向从人口流动、资源外流导致村庄外扩、内部空心的状态;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引起农村人口、土地、产业空心化等;从城乡二元制度差异探究农村空心化深层次原因;从土地空心化、人口空心化、资金外流测算农村空心化水平。

国内关于职业教育对农村的影响主要关注其经济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研究较少。盛德荣(2013)研究了农村空心化与职业教育的内在勾连,提出农村空心化导致职业教育异化,而职业教育异化进一步加剧农村空心化,并提出要以职业教育为依托破除农村空心化;唐梅芝(2015)提出职业教育能有效解决农村代际教育问题,满足城乡一体化现实需求,提出加强农村社区教育、以农村学校为中心开发课程和资源等措施实现农民职业教育的路径;刘奉越(2018)构建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耦合作用机制,从要素、结构、功能等视角探究二者相互促进的关系,提出增强内生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资源整合等措施探究二者耦合路径;王玉洁等(2020)探析了职业教育在农村空心化治理中呈现的空间多样化和创新力度多元化特点,提出职业教育供给与空心化治理需求冲突、结构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凸显地方特色和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来强化职业教育功能;唐丽媛、唐锡海(2020)研究了农村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作用,二者形成良性互动,坚持以农为本,增加农村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消除耦合阻力;陈科(2020)对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进行PEST分析,以个案为例分析职业教育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成效和有效措施,建立目标导向、动力促进、过程实施和外部保障等运行机制,提出构建农民学院、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资源整合和制度保障等多元举措。

二、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耦合关系

农村空心化从资金、劳动力、土地三个要素来综合界定,即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背景下,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进程,农村资金非农化和农村人口非农化,从而引起我国农村“人走房空”,进一步促使农村土地闲置、废弃,耕地资源严重破坏,农业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下,最终导致农业产业落后,农村、农业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1]。职业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其与区域经济发展、就业密切相关,具有生产性导向作用,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舒尔茨的农业发展理论认为农业经济贡献率低下的原因在于农业技术长期停滞、缺乏新的生产要素注入、农民受教育水平低、对新技术难以掌握,只有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以市场为导向才能将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农村空心化治理的核心要素就是要提高农村人力资本素养,而职业教育担负着这一使命和功能,要不断地进行改革优化和创新,从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有效满足农村空心化治理所需人才,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乡贤作用,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和农村空心化治理。

耦合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运动形式或运动体系通过相互之间的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致相互结合起来的现象[2],根据其耦合系数分为紧密耦合、松散耦合和非耦合关系。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耦合是职业教育系统与农村系统的要素、结构、功能所发生的联系。[3]首先在要素层面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高度重视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各级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支持,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管理,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职业教育要素如师资、资金、技术等不断持续向农村流入,与农村空心化治理的要素如劳动力、市场、自然资源、土地等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资源优势,保障有效耦合的实现。其次在结构层面上,优化职业教育布局,完善专业结构,发挥职业教育的结构优势,有效促进农村产业融合,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同时,合理的农村产业结构通过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有利于职业教育结构的调整,促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再次在功能层面上,职业教育的育人、创新、文化、服务、辐射等功能将助推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自治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同时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功能也有利于职业教育功能的优化。

(一)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形成良性循环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关键在于人才,要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发挥农村乡贤作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而农村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职业教育推动农村空心化治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改革,以市场为导向,使农民获得自身发展和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使农民获得更多城市务工的机会和经济收入,使其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重视教育对自身发展和子女发展的重要性,规避家庭教育中父母缺位问题;另一方面将引导一部分农民就地就业和就地创业,为农村发展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也有利于解决农村的代际教育问题。最终吸引更多的务工人员回流农村,缓解农村人口空心化状况。由于人口空心化导致农地粗放式经营,导致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其次,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转变粗放型生产观念,实现农业生产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避免农村土地的非良性利用和隐性流失导致的农村土地空心化。第三,农村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生产导向性,通过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引导农民在农村基层创业,实现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培育乡村产业链条形成和发展,建立依托特色产业和强势产业,以农户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的多元化产业体系,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有效融合,完善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促进破解农村产业化、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有效治理反作用推动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通过要素资源的结合、结构的调整以及功能的融合,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优化农村职业教育结构,推动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形成恶性循环

由劳动力外流、土地抛荒和资金外流所引起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日益严峻将导致职业教育异化,即要素资源大量地从农村外流入城市,引致农村职业教育的生源不足、资金紧缺等,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要素资源如师资、资金、课程等脱离农村或与农村实际不适,职业教育结构呈现不合理,如人才培养专业设置偏离农业需求,区域结构失衡等问题。

农村空心化导致职业教育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职业教育市场主体缺位,即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导致农村职业教育对象不足,而且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欠缺;二是农村职业教育结构不合理,即农村产业空心化引起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失衡,对市场人才的需求错配,从而引起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类型设置不合理,农村职业教育更多的是城市和工业人才需求的摇篮,加剧城乡职业教育差异,农村职业教育呈现师资、专业、区域、类型等结构失衡;三是农村职业教育职能缺失,即农村空心化掣肘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自治功能发挥,从而导致农村职业教育的育人、创新、文化和服务功能缺失。农村要素资源外流引起农村产业空心化和农村产业结构失衡,通过市场机制导致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培养错位,即使培育的农业专业人才进入城市也面临就业难的尴尬境地,从而导致农村职业教育成为城市和工业生产技术人才的加工厂,趋同于城市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农村空心化,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教育的结构异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为主体,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方式使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以进城务工为主要选择,从而加速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外流,加剧人口空心化。二是职业教育异化,忽略了对农技人才的培养,导致农业产业面临人才瓶颈,不利于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不利于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加剧农村产业空心化,同时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三是职业教育异化导致的农村产业结构失衡,加速农村土地非农化和农村资金外流,弱化农村空心化治理效能。

三、职业教育在农村空心化治理中的困境

(一)农村职业教育“内卷化”

内卷化是事物发展到某一阶段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更高级模式的现象,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即投入在不断的增长,效益却未提高,突出表现在有投入而无发展、旧模式无创新、自我封锁无突破等特征。内卷化具有三个层面:发展是背景;事物发展过程的停滞或倒退是结果;状态复杂化是常态。农村职业教育内卷化是由于其办学目标定位模糊,外在客观因素诸如人才、资金、制度、经济等影响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固化,形成内部发展困境和外部发展掣肘,难以发展到新的状态[4]。农村职业教育内卷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办学目标定位模糊,呈现普教化趋势,偏离服务三农新使命,未能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办学培养范围;二是农村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其“三农性”“职业性”等根本属性要求多元主体协同育人,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农学结合”的育人模式,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三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有效供给不足,虽然规模增加,但适应三产融合的人才需求严重不足,农村职业教育的职业设置呈现离农、去农倾向,培养的农村产业链人才外流,从事农村三产融合的人才短缺。农村职业教育内卷化使其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农村空心化治理的人力资源需求,降低与农村空心化治理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耦合度。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功能弱化,制约农村空心化治理

新型职业农民是扎根农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的农民,是农业现代化的主力军,是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的中坚力量,是农村空心化治理的关键所在,是农村职业教育和空心化治理耦合关系的重要传导环节。从农村职业教育自身独特属性和政策规定等层面来看,其基本使命就是培养新型职业农民[5]。农村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农业劳动力方面与普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一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从而肩负起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使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根据推拉理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虹吸效应”对农村劳动力产生强大的吸力,进一步加剧“马太效应”,产生两极分化。而当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偏向于以学历教育为主导,忽略自身独特属性和优势,未能有效满足职业技术技能培训的需求,即使在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中也更加侧重于向城镇转移劳动力,成为城镇人才培养的摇篮,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农村空心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同质性未能凸显其地域和行业特殊性,忽略了务农群体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没有区分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差异化培养。

(三)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困境

农村职业教育制度种类较多,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基本制度和从属制度等,从功能上来分,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主要涵盖农村职业教育规范制度、支持制度、激励制度、协调制度和监督制度。只有健全完善的制度建设,才能保证农村职业教育有序运行,维护其连续性和稳定性;才能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人本性和社会性功能;才能保障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现代化。首先,农村职业教育缺乏与之相匹配的完善的规范制度体系指引导向以确保其规范化运行发展,偏离于办学定位初衷,趋向于升学导向而淡忘“立足农村、服务三农”本心,未能与农村空心化治理和地域乡村振兴形成良性循环。其次,农村职业教育财政支持力度不足,制约了农村职业学校发展,同时区域资源投入差异导致农村职业教育东西部不均衡。所以要不断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制度,包括财政支持、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等。第三,农村职业教育缺乏对投资主体的激励制度或者激励成效甚微,依据“谁受益、谁投资”的人力资本投资原则,农村职业教育投资的主体应多元化,企业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受益者,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投资动力不足,过度依赖于政府推进。第四,农村职业教育的多头管理机制制约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效,各个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相互掣肘、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固化。在县域层面上,优质教育资源流向普通教育和城市职业教育,或者在专业设置上倾向于满足城市和工业所需。第五,农村职业教育监督主体缺位的监督机制落实困难,难以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在监督过程中,主体不明确、权责不明确、追责不力等大大削弱了监督机制的成效,而更多的是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化。同时由于对农村职业教育的评估体系不健全、指标体系不完善,无法有效量化评估农村职业教育质量[6]。

四、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耦合的实践路径

(一)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内卷化”

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卷化”制约了教育功能的发挥,弱化了农村文化再生产能力,削弱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破解农村职业教育内卷化,首先要明确新时代农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厘清农村职业教育“农”和“职”的本质属性,培养服务“三农”人才,厚植乡村人力资本,培养目标由“单一面向”向“多重复合”转变[7],培养复合型农村人才,明确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满足农村空心化治理人才需求。其次要持续加强农村职业教育要素投入,优化结构。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村职业教育,形成多元化投资;同时要加强培养双师型教师,强化培训,提升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改善学校与企业的纽带,依据科学合理的考评原则,采用全方位评价方式,形成多元主体评价,构建和优化教师考评体系;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基础服务能力提升建设,完善教学场所和实训基地建设,构建县、乡、村三级农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网络体系。再次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科学制定教学内容,加强涉农专业建设。农村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上要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凸显乡村产业特色和文化特色,打造涉农品牌专业,发挥地方资源禀赋优势,壮大地方特色优势专业,形成优势产业与农村职业教育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使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有效链接,进一步提升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结构耦合度。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立足于为农业农村提供高质量劳动力为主,调整教学内容设置,强调破解理论与实践分割,实现有效融合的系统化处理,形成成熟的农业现代化生产过程的课程体系,将乡土文化、工匠文化融入课程体系,加强科技立农,推进农业转型升级[8]。

(二)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助力农村空心化治理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村职业教育的旨归所在,是关乎到农村空心化治理成败的关键所在,是实现农村职业教育与空心化治理有效耦合的重要传导环节。顺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需求,要拓宽农村职业教育培训对象,由学生群体转向学生和农民群体二者兼顾,包括传统农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业企业骨干、农民合作社领头人等。首先要从外部环境上提升农民参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意愿,如增强农业生产主体的内在动力,降低培训的边际成本,增加从事农业生产的边际收益等。其次要优化培育机制,创新培训形式,形成农村职业院校与实训基地有效衔接,融合理论与实践教学,搭建网络学习平台和实践教学基地,强化农业专业技能培训导向,探索田间课堂模式,破除学习与生产矛盾。再次要完善培育体系,丰富培训课程体系,组建完备的专业师资队伍和优质的课程资源体系,加强过程监督,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如常态化开展培育课程、培训教师的资格认证和岗前培训、培训成效的评价反馈机制等。

(三)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农村职业教育制度困境的破解,首先要从宏观层面上强化对农村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形成省级统筹管理体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文件,但农村职业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制度困境,要不断优化制度体系。现行的农村职业教育是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管理体制,但要适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县级政府由于区域和经济的差异,难以有效保障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资源。其次要完善农村职业教育支持制度,建立多元化投资回报机制。农村职业教育投资渠道单一化、回报周期长的特点导致投入不足,过度依赖于政府投资,因此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PPP投资模式,推动办学多元化,加速全民教育进程,满足多元化的教育需求,实现投入与回报正相关。再次要完善激励机制,加强对社会资本投入主体和农民投资主体的激励措施,鼓励社会资本提供优质教育,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培训并给予一定激励,建立扶贫助学制度,如设立助学贷款、奖学金等,同时通过增加补助、提高待遇、降低农业企业税收、帮助农村创新创业的措施鼓励毕业生扎根农村。接着要建立横向贯通、纵向衔接的农村职业教育统筹协调机制,统筹各部门间的协调分工,促进农村职业教育良性发展。如成立相应管理机构进行统筹协调管理,连通各级政府搭建农村职业教育网络,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明确管理权责在于县级政府,避免职能交叉导致的管理效率低下。最后要建立和完善农村职业教育的监督评价机制,明确地方政府的监督主体地位。农村职业教育长期监督缺失,在加强地方政府监督的同时,要鼓励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监督,保障农村职业教育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同时要建立具有农村地域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评价体系,形成政府、企业、农民的多元评价主体,完善评价反馈机制,提升评价结果的约束力。

五、结论

农村职业教育“内卷化”和异化将进一步加剧农村空心化,使其在要素、结构和功能上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关系。在农村职业教育的结构上,其职业设置、区域差异、层次不明确等,未能形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三产融合的有效推动力;在功能耦合上,不能充分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育人、创新、服务等功能,促进农村空心化治理的生产、生活、生态和自治功能作用动力不足,因此要不断探索农村职业教育与空心化治理耦合的实践路径,有效破解农村职业教育的“内卷化”,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强化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助推农村空心化治理,发挥二者的协同作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

猜你喜欢
空心化农民职业
对比示范,才是打开农民心结的“金钥匙”
耕牛和农民
旅游扶贫开发对农村人口空心化的改善效果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农民
职业写作
村庄空心化的治理之道
我爱的职业
广东省古村落现状与保护利用模式研究
五花八门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