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园及其门人对仲景学说的传承

2022-11-21 11:34陈雨浓林慧光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干姜姜汤附子

陈雨浓 林慧光

(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陈念祖,字修园、良友,号慎修,生于公元1753年前后,于公元1823年驾鹤西去。陈修园一生致力于对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研究与医学知识的普及,有16本中医学著作,收录于《南雅堂医书全集》。陈修园认为学习中医不出于《灵枢》与《素问》,他推崇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是维护伤寒派的中坚人物之一。他认为《伤寒杂病论》是进行诊疗的指南性书籍。陈修园去世后,其长子陈蔚、次子陈元犀,孙陈心典、陈心兰,以及一众弟子循着陈修园的学术研究成果,继承并发展张仲景的学术思想。

1 对泽漆汤的继承

泽漆汤是临床上治疗咳喘的经典方剂,《金匮要略》中对于泽漆汤描述的篇幅比较少,其中提到:“脉沉者,泽漆汤主之”。陈修园次子陈元犀在《金匮方歌括》中认为咳喘并表现为脉浮的患者,其病邪在表,咳喘并表现为脉沉的患者,其病邪在里。肺主治节,也主通调水道,肺气不降,则水道不通,水饮上逆,进而引发咳证。陈修园的弟子林礼丰对陈元犀的看法进行了补充,林礼丰认为泽漆汤主治的咳喘病位在太阳之里,少阴之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提到:“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外邪侵袭人体时,首先进犯太阳与皮毛,肺主皮毛,邪气通过皮毛影响肺的水液代谢功能,进而影响到肾的水液代谢。因而,该方以泽漆为君药,利用其苦寒之性以壮肾阴,利水止咳;紫参、白前宣肺散结;半夏、生姜降逆止呕;黄芩清泻肺热;人参补肺虚并补益中土;甘草安脾气,调和诸药。脾胃为中土,在治水的药物中加入调理脾胃的药物,正如治理水患时应先修筑堤坝,以防止洪水泛滥。在煎服方法上,应先煎泽漆,而后加入诸药,为的是以泽漆为主帅,起到引诸药入肾的作用。泽漆汤在现代临床上多用于对肺癌的治疗。

例如,王玉[1]进行了一项关于使用加味泽漆汤联合化疗方案治疗40例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临床研究,通过观察对比患者的临床疗效、症状的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的情况以及化疗后的毒副反应,证明加味泽漆汤在改善中医证候、提升患者后期生活质量以及降低经化疗后产生的毒副作用等方面均比单纯进行化疗的效果更好。

又如,阳柳等[2]进行了一项使用以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泽漆汤为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成的葶苈泽漆汤治疗50例肺癌合并恶性胸腔积液(MPE)患者的临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葶苈泽漆汤能提高临床疗效,缓解抗肿瘤药物的消化道反应,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2 创制消水圣愈汤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中有关于水气的描述,“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从天人合一的角度出发,认为人体就是天地的缩影,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黄帝内经》云:“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天地通过天气和地气的流通引导云与雨的相互转化形成了水液循环,而水气病的形成正是由于人体内水液循环通路不畅导致的。张仲景在该段中虽然论述了人体中水气的形成,但是没有给出明确的方药,陈修园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的基础上加入了一味知母,创制了消水圣愈汤并收录于《时方妙用》。陈修园次子陈元犀在《长沙方歌括》中对此做注解,强调方中的附子类药物用于引上焦阳气下行,又以细辛托举,防止上焦下济之气无力上返。以桂枝温肾水,沟通心肾,又以麻黄敦促桂枝将下气上引。表面上看仅仅是调理了气机的运行,实则是通过调畅气机来带动水液的代谢。方中又以姜、枣化生津液滋润络脉,以知母滋阴化阴,通利小便,治疗水肿。消水圣愈汤在现代临床研究中不仅用于单纯的水肿,在以水肿为切入点治疗伴有水肿的其他疾病也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如陈佳敏等[3]进行了一项使用加味消水圣愈汤治疗39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加味消水圣愈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显著改善心功能,活血利水消肿。对于患者预后及降低再住院率有重要意义。

3 对阴虚与阳虚概念的新解

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中是这样使用附子汤的:“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接下来又再次提到附子汤,“少阴病身体疼,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清朝多行文字狱,陈修园不得不将己见寓于注解中。陈修园之长子陈蔚在《长沙方歌括》中按道:“师用此方,一以治阳虚,一以治阴虚”。陈蔚在此所指的阳虚为太阳之虚,阴虚指的是少阴之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阳虚与阴虚。《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提到:“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背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之处,仅背部恶寒却没有发热症状,表示病位在里。产生背部恶寒的原因是太阳经阳气不足,无法和少阴君火产生联系,导致君火无法输送供应给太阳经,这就是陈蔚对“阳虚”含义的新解。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疼、脉沉是少阴君火虚损,无法温煦机体的表现,这就是陈蔚对“阴虚”含义的新解。方中使用炮附子激发下焦肾水中的命门之火,助其向上升腾,沟通位于上焦的君火;以白术补益中土,因为中土为枢纽,是心肾之间的纽带;再取人参的甘润缓和、炮附子的大辛之性,利用芍药的苦降泄去炮附子的毒性。但炮附子作为君药不可被掣肘,故又加入茯苓,取其淡渗之性,在芍药、人参克化炮附子的毒性与辛味之后便能从小便沥出,不妨碍阳药的攻伐。

俞琪芳等[4]进行了一项使用加减附子汤联合西药治疗40例强直性脊柱炎寒湿痹阻证患者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西药的基础上配合加减附子汤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有助于减轻脊柱的疼痛程度,提高脊柱功能,稳定病情,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对甘草干姜汤不同用法的理解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中提及甘草干姜汤,“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即使用甘草干姜汤治疗寒证肺痿。而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张仲景再次提及甘草干姜汤,“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即使用甘草干姜汤治疗误用桂枝汤发汗后导致的热厥,以温肺化饮为治疗原则。一寒一热2种用法,相去甚远。甘草味甘,性平;干姜味辛,性热。本方中的干姜又经炮制,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诸方中惟一使用炮干姜的方剂。这决定了甘草干姜汤性温热,具有散寒的作用,可以用于治疗寒性疾病,可以起到温肺化饮的作用,治疗肺痿。伤寒误汗所得的热厥本为热证,张仲景亦用甘草干姜汤进行治疗,陈修园之子陈蔚在《长沙方歌括》以及《金匮方歌括》中对此做注解,他认为该方以甘草为主药,以其大甘制化干姜之辛热,方中的干姜再经炮制,削弱了干姜之辛味,增益了干姜之苦味,与甘草合用,守中复阳。干姜虽经炮制,但仍然保存了热性,正好凭借其热性,根据同气相求的原理,更易被热厥患者所接受,进而起到回阳救逆的效果,这正是甘温除大热治法思路的体现。陈蔚进而延伸出运用僵蚕治疗中风、阿胶降火熄风的原理,对于后世医家继续探索研究中药炮制方法与疗效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

赵守真使用甘草干姜汤治疗了1例素有吐血痼疾经反复治疗未能痊愈的患者[5]。前医多使用寒凉药物,服药虽能止血,但依旧会复发,赵守真依陈修园在《医学三字经》中“草姜调”“温摄法”的口诀,使用甘草干姜汤对患者进行治疗,7剂药后,患者痊愈,未见复发。

5 结语

作为伤寒学派的中坚力量,陈修园既能熟读经典,又能将经典融于临床实践,他师于古却不泥古,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将经典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总结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记录于著作中,在其陨落后,他精心栽培的后辈儿孙与弟子们并没有就此默默无闻,而是在陈修园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张仲景的学说和经方进行学习与阐释,启迪着一代代的后世医家,为中医药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
干姜姜汤附子
附子古今用量变化浅析*
我学会了煮姜汤
口腔溃疡喝点姜汤
台州姜汤面
干姜:温中暖胃的主帅
治三叉神经痛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干姜粉能散寒止咳
冬病夏治,喝姜汤正是时,4款姜汤养胃驱寒、补血安神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