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思政”视域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2022-11-21 10:48:58石裕东熊世煜
湖北工业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政治

石裕东, 熊世煜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8)

1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涵探讨

1.1 意识形态安全

经济全球化强化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交往,同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冲击,意识形态斗争激烈,政党、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随之凸显。

何谓意识形态安全?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回答众说纷呈。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一是把意识形态安全视为一种状态,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指导地位不受威胁的状态;二是通过分析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容来界定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安全包括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一元、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坚定、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准较高、民族精神得到弘扬等多方面;三是把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发展是否契合,与群众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否紧密、与社会各项制度的功能是否互补等作为判定意识形态安全的指标[1]。这些说法各有侧重,均有其合理之处,既能为我们的理论研究提供启示,也能为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这里,笔者尝试从意识形态功能的角度来对意识形态安全进行界定。一般来说,意识形态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提供政治行为“合法性”依据。统治阶级通过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让社会公众从心底里认可其统治的合法性;二是对本阶级乃至全社会成员进行价值引导和教育,形成合力,自觉自愿为阶级目标的实现共同努力;三是社会整合和规范的功能[2]。利益问题是社会的核心问题,如何化解个体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有效的利益协调以实现社会共同利益?这就需要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引导社会成员,通过意识形态这种“黏合剂”来整合个体形成集体。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三个方面的功能都是通过对社会成员施加影响,使其积极拥戴执政党及其代表的阶级阶层的统治并一起为统治阶级的奋斗目标而努力以及对违反社会利益的行为和思潮的抵制来实现的。因此,从意识形态功能的角度来看,所谓意识形态安全,就是意识形态功能充分发挥所达到的状态。当然,这种功能的发挥,是通过社会成员的配合与支持实现的。意识形态安全与否,就是社会成员对主流意识形态是拥戴还是反对抑或无视。因此,意识形态安全的构建,必须始终围绕“人”做文章。

1.2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

我国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也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战场。我国高校众多,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内地高等学校共计3012所。如此众多的高校,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地位。

如何理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冯刚教授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指为了使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中能够得到认可和认同,高校通过内容的构成、平台的搭建、环境的优化等方法、手段和措施使意识形态安全不受威胁保持稳定状态。”[3]冯刚教授的这个论断,提出了他所认为的如何构建高校意识形态的方法、手段与措施,对如何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实际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赵继伟教授指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指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稳固,对各种社会思潮的引领作用持续,能够有效抵御各种消极影响侵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影响力。”[4]赵教授的这个界定,既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这一意识形态的“积极安全”面,也涵盖了“有效抵御各种消极影响侵蚀”这一意识形态的“消极安全”面,值得肯定。但是两位教授关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界定,都是通过将普遍的“意识形态安全”概念置于“高校”这一特殊地理空间的方式来作出,对高校师生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主体重要地位有所忽略。

根据前面的分析,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要通过“人”才能实现,意识形态安全的核心和出发点是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由高校师生这一重要主体来实现、体现的。据此,我们认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应该是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主流地位的认同、拥护(积极安全)和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的抵制(消极安全)。

2 “五个思政”的内涵分析

2.1 “五个思政”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多次召开相关会议、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指明了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方向、重点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随后,全国各地都开始推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制度、新办法。

湖北省委、省政府通过在全省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大督查大调查,查清存在的问题与短板,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文件精神,制定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和《2018年湖北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点》等一系列政策与举措,并于 2017 年 11 月提出了聚焦发力“五个思政”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举措。湖北省教育厅随之出台《“五个思政”改革示范点实施方案》,选取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为改革示范点单位。“五个思政”改革示范点建设从2018年开始实施,取得了良好反响。“五个思政”作为湖北思政工作创新品牌,得到了教育部等国家部委的充分肯定。[5]

2.2 “五个思政”的涵义

“五个思政”,是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新机制,其核心思想是围绕学生、教师、课程、学科和环境等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要素整体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接下来,我的“麻烦”便接踵而至。首先,找到我的是机械加工车间的主任,见面第一句话:“你为什么没有提前跟我沟通?你有什么资格处罚他们?”“你知道吗,被处罚的两名员工都是在这里工作了十几年的老员工,你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听到这些,我极力反驳,一场争吵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对于“五个思政”的内涵,我们可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去理解。首先,“五个思政”是一种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教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的治国理政科学思维方式中系统思维方法论的具体体现。我们要以系统论的思维看待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以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来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创新。 “五个思政”的提出,既有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整体的考量,也有对其中各个要素、各个环节的分析。这里体现的是一种科学方法论。

其次,“五个思政”更是一种工作机制。如前所述,“五个思政”是在系统论指导下,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所涉及到的人员、时空因素分解为“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五个方面,然后通过五个方面的发力和协同来促进育人效果的不断提升。通过构筑一个思政工作立体结构,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切实提升工作实效。

“学生思政、教师思政、课程思政、学科思政和环境思政”中的每一个“思政”应该如何理解?目前查不到官方权威解释。有学者以思想政治教育“五体(主体、客体、载体、介体和环体)论”为参考,提出“学生思政是客体”“教师思政是主体”“课程思政是载体”“学科思政是介体”“环境思政是环体”的说法。[6]这种说法貌似很有体系,但是其实不妥。先不说将学生视为客体、学科视为介体是否合适(按照主体间性理论,学生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介体一词在思想政治教育学中并不是一个为大家都接受的概念),但是将“学生思政”当作一个整体概念并作为客体看待、“教师思政”当作一个整体概念作为主体看待,这种提法给人感觉十分牵强,且难以理解。

我们认为,“五个思政”在“学生、教师、课程、学科和环境”等每个要素后面之所以加上“思政”二字,主要是为了形式上的工整,同时也是提醒五个要素都是隶属于高校思政工作系统的。在日常理解的时候,没有必要将“思政”带进去。比如第一项“学生思政”,谈的就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学生要素。学生是高校工作对象,但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也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教师思政”,就是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主要作用。“课程思政”就是发挥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等等。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五个思政”里面的“课程思政”,不同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里的“课程思政”。后者的“课程”主要指的是专业课程,而前者的“课程”,首先指的是思政课,其次也包括专业课程。

3 以“五个思政”来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

3.1 “五个思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逻辑

因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高校地位、职责的特殊性,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问题成为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相应的学术成果也大量涌现,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意义、建设的基本经验、应遵循的原则和工作的重点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为我们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操作带来不少启示。从逻辑层面来厘清“五个思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内在关系,则可以为我们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具体而又有体系的路径指导。

思想政治工作与意识形态,二者都指向人的思想意识,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密不可分关系。另一方面,思想意识不是悬浮在空中的自在之物,必须以人为依托,通过人的言行举止来体现。意识形态安全与否,也是通过人来体现的。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工作与意识形态安全在“人”身上实现了内在统一。

“五个思政”所涉及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五个要素,以“人(学生、教师)”为出发点与立足点,其余的三个思政要素(课程、学科、环境)每一项都是围绕育人、为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服务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从根本上说是高校的学生、教师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和坚信。五个要素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全覆盖的整体,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方方面面。“五个思政”与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

3.2 “五个思政”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新路径

湖北省《“五个思政”改革示范点实施方案》等文件针对五个思政要素的具体情况确定了不同的工作重点:学生思政重在价值塑造,教师思政重在师德师风,课程思政重在协同效应,学科思政重在建强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环境思政重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从“学生、教师、课程、学科、环境”等五个育人关键要素重点发力构建思政育人新格局,开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提升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效能。

首先,学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主体,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对象,也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主体。对大学生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这既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基本要求、充分体现,又是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力保障。

其次,教师是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主体。一方面,作为高校的重要组成主体,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是影响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方面;另一方面,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学生的思想观念能否与主流意识形态保持一致,教师(不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非思政课教师)作为学生思想的引路人,起着关键作用。发挥教师在构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中的作用,一方面要求教师本身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师德师风、政治素质,另一方面更要强调严守教学纪律,坚守育人职责,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履职尽责。

第三,课程教学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阵地支撑。大学生的思想成长、专业素质养成都离不开课程教学。课程,不论是思政课还是非思政课,都承载着育人的使命与内容。在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方面,思政课程是直接的、鲜明的,而非思政课程往往是间接、隐含的。这就需要非思政课教师充分意识到自己肩负的育人使命,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思政元素,搞好课程思政建设,做到既教书又育人。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不断丰富教育方式方法、不断挖掘新的教育载体,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学科建设为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提供理论支撑。这里的学科主要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人才、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为思政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让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五,校园环境对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环境对人的影响是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进行。“环境思政”中的“环境”,既包含自然环境,也包含人文环境。校园里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教学楼、体育场、大礼堂、餐厅等硬件设施的设计能够让师生体会到人文关怀,学术讲座、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让师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魅力。此外,高校学报、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等校内媒体既是校园文化环境的主要营造者,也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要推动其形式和内容的创新,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高校的微信公号、官方微博、视频号等新媒体要以正能量占领师生的网络生活空间。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维护都有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28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 15:42:15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 07:24:10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思政课“需求侧”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1:54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 09:47:2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