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能力结构

2022-11-21 09:52徐福祥王立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思政体系

徐福祥 王立仁

引 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为了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1]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和战略高度出发,习近平在深刻阐释办好思政课的重要意义的同时,为今后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距离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要求和标准仍有差距,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还要有系统的能力结构。只有从总体上帮助思政课教师构建能力结构,才能让思政课“活”起来、“火”起来、“动”起来,把思政课打造成为学生由衷喜爱、受益匪浅、终生难忘的重要课程,更好地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教育现代化之路,建设教育强国。本文立足于思政课教师能力素质建设,从整体上帮助思政课教师构建合理的能力结构,为优化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体系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教学能力是思政课教师顺利将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成功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本领,这是其能力结构的基础。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把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完善思政课教学方法体系,满足思政课对象实际需要,进而实现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对象需要、教学体系之间的联结互动和有效转换,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系统化和体系化发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讲深刻讲透彻,把深奥的道理讲清楚讲明白,让难懂的问题听得懂、能领悟,促进思政课育人作用的发挥。思政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包括把握教材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运用方法提高教学实效的能力,了解对象施行因材施教的能力,加强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等。

(一)吃透吃准教材,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

吃准吃透教材能力是思政课教师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材料和依据。思政课教材采用国家统编教材,高校统一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以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为基础,充分体现了思政课教材知识体系、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体系的内在联系。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用好、讲好教材,具备驾驭教材、吃准吃透教材的能力。思政课教材特点突出,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以及较深的哲理性。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特别是要把握好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并与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相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科学的选择、加工和转化,实现理论体系向教材体系转化、教材内容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体系转化、学生认知体系向价值体系转化。[2]但从现有教材体系来看,高校思政课教材与中学阶段的教材还存在一些交叉和重复的问题,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要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角度,全面了解教材体系,清晰认识教材逻辑结构,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做到瞻前顾后,从而设计出科学的教学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师只有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统合思政课课程目标体系和内容体系,精准把握思政课教材,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内容。

(二)选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实效的能力

选择教学方法能力是思政课教师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能恰当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思政课不同于一般专业课,主要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3]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启迪学生的思想,触碰学生的心灵,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一方面,运用基本教学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教学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变化,思政课教师普遍灵活运用了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探究法、现代信息技术等常用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的运用不但能丰富思政课教学模式,增强教学吸引力,还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采用特殊教学法。当前,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现象,为打破以往理论教学局限,思政课教师要恰当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和平台开展实践教学,或者以参加田间劳动、参观革命历史文化场馆等形式开展体验式教学。此外,还有一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系统的认知,思政课教师要运用文献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原著,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鼓励学生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活动。总之,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运用和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才能够深化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让思政课入耳入脑入心,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把握教育对象,施行因材施教的能力

无论是设计教学内容,还是选择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要以把握教育对象作为前提。把握教育对象能力是思政课教师要掌握不同学段教育对象在生理、心理、需要、行为、问题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的能力。只有准确把握教育对象,才能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思政课变得不再是空洞说理。从表面上看,思政课教育对象与其他学科专业课教育对象相同,但随着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思政课教师所面对的教育对象在基础知识、情感意志、心理个性、思维方式等方面都有较大差异;特别是高校思政课教育对象大多是“90后”“95后”“00后”,他们不但个性鲜明,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还有不同学历层次的区分,这些都是影响和制约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4]这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绝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内容,而要贴近教育对象,让思政课更有温度深度。这就是要求思政课教师在遵循教育对象的身心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根据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知识基础、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道德品质及现实需求等,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更好地塑造学生的优秀品质。

(四)加强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的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实践活动的整体分析与思考的能力,是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行为,既包括对自身知识、能力、理念的反思,也包括对教学内容、方法、行为、结果的反思。思政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立德树人的时代重任,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教学反思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水平,讲好思政课。当前,还有一部分思政课教师对教学反思认知不充分,缺乏主动进行教学反思的意识,或者教学反思比较滞后,使得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师做到:第一,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思政课教师来说,还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例如,怎样把握教育对象新变化,怎样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呈现精彩一课等,而这些问题要想得到解决,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整个教学进程中进行反复思考和琢磨。第二,建构教学反思理论。教育教学实践是教学反思的基础,建构教学反思理论必须要打破思维定势,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思政课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运用提问式反思、交流式反思、观摩式反思、记录式反思和换位式反思等方法的基础上,还要继续探索新的反思方法,积极建构教学反思理论。

二、思政课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

科学研究能力是思政课教师利用科学方法,为了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而进行探索的能力,这是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的核心。思政课教育教学工作固然重要,但思政课教师还要发挥教育教学支撑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坚持科学研究反哺教育教学,实现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把教育教学问题转化为科学研究的课题进行研究,以实现科学研究促进教育教学,提升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水平。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科学研究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增强问题意识,准确把握教学实践中的理论问题;还有助于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品质。总之,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科学研究的能力,才能真正提升思政课独有的思想高度、学术深度、理论厚度。思政课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包括问题意识、科研态度、科研成果转化等能力。

(一)增强问题意识,始终坚持以问题为导向

所谓问题意识,就是思政课教师面对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疑问、探求的心理状态。习近平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实际上是一个解疑释惑的过程。”[4]而思政课正是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的重要载体,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问题意识。只有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生活中的热门话题,并以此为科研起点,深度探索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才能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有效性。当前,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理解不到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识不透彻等现象,出现了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成果,否认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歪曲历史事实等问题,这就需要思政课教师深入进行科学研究,从更深入、透彻、准确、全面的视角帮助学生廓清疑惑。如果思政课教师没有以现实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只是一门心思投入教学,就不能达到解疑释惑的效果。总之,思政课教师只有不断增强问题意识,坚持以问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才能科学解答学生疑惑,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端正科研态度,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评价和行为倾向。[5]科研态度则强调思政课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探索未知领域所呈现出的稳定心理。思政课教师始终在教学科研第一线铸魂育人,其科研态度和科研能力是决定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关键。因此,思政课教师从事科研活动,必须要端正科研态度。一是遵守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树立良好学术道德,自觉遵守学术规范。”[6]作为党和国家政策制度解读者,学生成长成才指引者,思政课教师理应比其他教师更要遵守学术规范,恪守学术道德。要从自身做起,坚决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弘扬优良学术风气,严守师德师风底线。二是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学者在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这一问题认识上指出,教学是科研的一种类型,科研本身也是一种教学研究。[7]思政课教师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能只重视教学而轻视科研,也不能只重视科研而轻视教学,否则就会导致课程内容缺乏理论深度,也无法准确把握教学规律,而要以科研推进教学,以教学促进科研,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此外,思政课教师还要重视科研的持续与深入,循序渐进地进行深度思考,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充实“一桶水”。

(三)践行科研育人,提升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育人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等多方面的教育、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思政课教师应坚守的初心和使命,也是思政课长期追求的价值目标,既要将其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也要贯穿于科学研究的始终。科研育人,就是思政课教师引导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并在研究过程中实现育人的目的。当前,导致思政课育人功能难以完全实现的原因之一是思政课教师的科研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把科研融入教学过程。实际上,要真正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就要把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及时向学生传授科研经验和科研方法。同时,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进行科研探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学会发现真问题,激发其自觉研究的动力,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在科研中接受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此外,思政课教师在发挥理论研究优势的同时,还要深入社会调研,把脉社会现实问题,把最新的研究融入到社会现实之中,切实发挥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这不但使得科研更加具有说服力和针对性,避免科研脱离社会实际,还能拓宽理论研究的视野,提升育人效果。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努力践行科研育人,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教学内容,突出思政课的前沿性,赋予思政课以学术深度和理论高度,使其在育人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价值;还要推动科研成果为社会服务,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实效。

三、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建设能力

学科建设能力是思政课教师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学科支撑的能力,这是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的关键。从课程建设需要来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的初衷之一就是强化思政课的科学性、规范性、理论性,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机制。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学科建设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思政课教师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功能,努力建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推动思政课的学科建设发展壮大;还有助于增强思政课教师的全局观念和整体意识,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思政课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内容体系,实现思政课建设的科学化。总之,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学科建设的能力,才能提高思政课教学与科研质量。思政课教师的学科建设能力包括树立学科自觉的能力,建设支撑学科的能力,完善学科体系的能力等方面。

(一)树立学科自觉,坚定学科自信

学科自觉是指思政课教师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规律,准确全面系统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建设相统一的关系,通过主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不断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的提升。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政课教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一部分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不高、缺乏系统的知识结构、思想理论水平不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学科支撑。2005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05”方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正式设立,这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指导和服务。自“05”方案启动,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就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优势,连续不断地为思政课输送大量优秀的教师,使得思政课教师队伍逐渐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也逐步提升,为思政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充足的学科准备,为巩固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增添了稳定的学科支撑,更为思政课教师坚定学科自信提供了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的优势在于,它是指引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的优势学科。因此,思政课教师要树立起学科自觉,有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意识,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自信。

(二)建设支撑学科,夯实基础理论

一门课程的建设,通常是以学科建设作为重要支撑,思政课也不例外。马克思主义一级学科的设置,为思政课教学科研提供了重要支撑,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作为基础,切实为思政课教学提供强有力的学科支撑。[8]事实上,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发展和完善经历了较长一段时期,由最初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为支撑,发展到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党的建设所属7个二级学科,这些都壮大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学科支撑。当前,思政课建设仍然面临着诸多矛盾,例如,教育目标与现实关注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之间的矛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矛盾等,这些矛盾既是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要解决的,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能力。要承担学科建设的责任和任务,首先就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一方面,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式发展研究,突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结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文献与当代现实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与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人的思想品德、中国近现代革命及党的建设实践的结合;[9]另一方面,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范式、学科定位、学科功能等问题的研究,夯实基础理论研究,用完整、全面的理论指导思政课教学和科研。总之,思政课教师要扎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壮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支撑和领航作用,为推动和加强思政课建设提供重要力量。

(三)完善学科体系,拓展理论研究

学科体系,就其性质而言,一般是指学科门类。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设立以来,不但一级学科内涵得到新的扩展,各二级学科建设也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了规范而完备的学科体系。这不但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学科支撑,也提高了思政课的地位,改善了思政课教师的精神面貌。因此,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完善的学科体系的能力,做到始终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一要进一步完善学科体系建设。思政课教师必须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党的建设研究这7个二级学科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来构建和完善学科体系。还要从整体上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重点是要对二级学科进行区别,明确学科边界,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二要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思政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重要领航,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例如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为重要补充的多学科交叉的课程。思政课教师要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互融,学习和培养跨学科思维,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系建设,筑牢厚实的理论基础,更好地服务于思政课教学与科研。

四、思政课教师的守正创新能力

守正创新能力是指思政课教师既要打好扎实的理论功底,努力做好教学科研工作,建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还要积极推动思政课课程体系改革创新,这是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的根本。新时代思政课教师守正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思政课教师遵循思政课教学规律,坚持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价值性和意识形态性,积极回应现实问题;还有助于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升方法的吸引力和内容的感染力。思政课教师只有具备守正创新的能力,才能促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全面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思政课教师的守正创新能力包括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我发展,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育人体系建设,以及优化教学内容创新话语体系等方面。

(一)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自我发展的本领

理想是人生的奋斗目标,信念是人内心坚定不移的想法。坚定理想信念,就是思政课教师既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信、真学、真懂和真用;还要坚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增强政治信念、坚守政治立场、把握政治底线、提高政治素养,始终保持政治上的先进性。思政课的课程性质相较其他课程而言有其自身特点,它包括知识性与价值性相统一,还包括传授知识与价值追求相统一。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讲者,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思政课教师必须要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样才能保证思想沿着正确的轨道向前发展。习近平多次强调:“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这就是说,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持续的过程。思政课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要与时俱进,从自身做起,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学生做出表率。只有站在时代的前沿,获得最新知识,吸收最新资讯,拓宽视野,才不会落后于时代。

(二)改进教学方法,推进育人体系建设

改进教学方法是指思政课教师立足于不断变化的时代条件和环境,转换新思维,通过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把枯燥的理论知识讲得生动活泼。要更好地发挥思政课启迪思想和内心的重要作用,就要不断推动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实现课上课下、课内课外的有效衔接,推进育人体系建设。其一,探索课堂教学新方法。课堂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主阵地。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卓有成效,各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激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使得教学效果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需要明确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要充分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并加以改造,促进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其二,采用实践教学新途径。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加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让高大上的思政课更加接地气,提升思政课的温度,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还要多途径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推动课堂实践活动、校园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三维融合,让思政课真正“活”起来。其三,创新网络教学新形式。进入新时代,网络空间日益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逐渐成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的重要领域。思政课的教学对象是思维非常活跃的学生,极易接受新鲜事物,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移动通信等先进科学技术,发挥科学技术对思政课教学的促进作用,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总之,思政课教学要融合多维教学方法,融合多元教学资源,形成“理论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网络教学法”的强大合力,构建思政课教学方法新体系。

(三)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思政课话语体系

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要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吸引力和亲和力,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方法的新颖,而要始终不脱离教学内容这个实际。当前,思政课教学内容还存在着说服力不够、解释力不强、传播力不足、缺乏时代性等问题,导致思想课“到课率”“抬头率”不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思政课教师就要把改革创新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上,积极推动思政课话语体系创新。一方面,创新教学话语体系。所谓创新教学话语体系,就是把以理论、文件、讲话等形式而呈现的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和党的政策、文件、讲话进行话语转化,促进教材话语体系转向教学话语体系。思政课教师只有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积极拓展知识视野、历史视野、国际视野,扎实稳固理论功底,才能提高教学内容的研究能力,推进思政课教学话语体系的创新。另一方面,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学术话语体系的创新,归根结底就是要深入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理论有着深刻而透彻的理解,并始终立足于教育教学实践,才能为创新学术话语体系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思政课教师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正领会其基本精神,并深入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拉近理论深度、学术高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促进学术话语转向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这样才能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结 语

为了把思政课打造成为铸魂育人的“金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须积极推动建立全面的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思政课教师作为理想信念的示范者和引领者,学生发展的教育者和引导者,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和规范者,教育规律的研究者和探寻者,必须培养和建立教育教学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学科建设能力及守正创新能力等系统化的能力结构体系,以此来更好地完成思政课教学任务,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育人能力,推进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述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四种能力虽未能涵盖其专业化发展所要求的全部能力,但也几乎涉及到新时代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体系的核心内容。今后,在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将结合思政课建设的要求,继续探索思政课教师能力发展,不断推动思政课教师能力结构体系建设,在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思政体系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织牢社保网底要不惜“细针密线”——论全球最大社保体系的建立、构成与延展
“三个体系”助力交通安全百日攻坚战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马克思主义在陕西的早期传播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