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雅宁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哈尔滨)
[提要] 随着电影行业的飞速发展,电影行业有着大量的观影需求。同时,我国电影行业成本管理的会计处理规则还不完善,导致电影行业成本管理非常困难。如果能够使成本预算、支出使用恰到好处,那么对于电影制片方来说,是以低成本获得高收入,使其达到利润最大化,从而提高电影行业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电影行业成本存在的问题,并从成本预算、成本控制与人才引进方面提出解决办法。
文化产业是我国的支柱型产业,而电影产业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之一。近两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导致影院长时间关闭,特别是原准备在春节档上映的一系列贺岁片电影不得不集体下线,电影行业的损失只能用惨重来形容。而随着国家对疫情的有效控制,影院逐渐恢复营业,票房也是节节攀升。
现如今,看电影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流,人们对电影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对电影的质量也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并非一味地追求流量。所以,我国电影行业越来越工业化的同时,电影越来越注重本身的美感与品质。但是,对于电影制片方与投资方来说,电影制作是一方面,如何通过一部电影获得利润也许也是他们所关注的。电影利润的计算,从会计的等式上来说是用收入减去成本,收入一般是指电影的票房收入、广告收入及版权收入,但是对于电影行业的成本管理一般很少有人关注到,电影行业成本的预算与管理往往决定着电影的利润的多少,如何能赚更多的钱,做好成本管理,一方面可以充分了解到电影制作每一环节的开支过程;另一方面电影行业属于创意类经济,在制作过程中前期选题立项、拍摄时的创意费用占比较大,可以看出电影行业在拍摄过程中具有艺术性,而且因为场地、演员、天气这些原因往往具有不确定性,与传统企业的成本管理并不相同,因此不能盲目地将电影行业成本管理与其他行业成本管理混为一谈。所以,从电影行业来看,如何能让艺术与利润并存,这就需要针对电影行业的成本管理有所改进,优化电影行业成本管理模式,促进电影行业的发展。
电影行业的产业链主要包括四个环节,分别是制作、发行、放映、衍生品的售卖。这四个环节是基于观众的需求所产生的,在这一系列的四个环节中,电影的制作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没有制作完的电影,后续的利润是实现不了的,因为产业链本质上就是将资源最大化的整合起来,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可以实现价值最大化。因此,本文对于我国电影行业所涉及的成本管理问题主要集中在电影的制作环节。
电影成本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有形成本”,通俗地讲就是在会计上能够体现花费的地方,即在电影拍摄期间,剧组实际产生的一系列成本,也就是所谓的拍摄费用,主要包括:设备租赁费、演员演出费、工作人员工资、交通费、住宿费、保险费、税费、场地租赁费、道具费、服装费、化妆费及其他费用等。“无形成本”,通俗地讲就是在会计上无法直接体现,但也真正花费的地方,例如导演或者电影制片方将自有物品或器材用在拍摄时,实际上应该支付相应的租赁费用,却没有支付,从会计的角度来看,这部分没有支付的费用也应计算到成本中。然而,我国传统的计算成本的方式还是只关注能看得见的成本,而忽视一些从创意开始的无形成本,而对这些无形成本的经常性忽视,一旦形成很难快速改变。之所以无形成本总是被忽视,是因为总有人认为电影是随时拿来就可以进行拍摄的,无论是电影前期的策划立项,选择好的剧本还是自己构思创意,又或者是找到资本的投资,导演对演员的选择,这些都是无形成本,而且电影的创意工作具有知识特征,拍摄过程往往是知识的体现。这种成本无法通过准确的数字进行衡量,而是内化在电影创意者的工作之中,如王家卫曾为了拍摄《一代宗师》曾构思了长达14 年的时间,在剧本经过一系列的打磨之后,还要求所选演员“拜师学艺”。
随着我国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产业综合指数自2017 年以来一直位居全球第2 名,仅次于美国。虽然我国电影产业发达,市场规模已经发展到世界领先水平,但这并不代表我国电影产业就没有问题,例如影视行业制片方对成本支出不透明、记账不标准、不规范等问题的忽视,导致我国电影行业成本指标没有细化,没有形成管理体系,导致资源、成本高度浪费,且不环保,导致钱用完了却拍不出电影。比如,优酷曾经投资网剧《套路》,制片方在一个多月支出六千多万,因为成本支出没有规划,导致这个项目没有了结果。
欧美国家电影行业的发展比我国早,行业的成熟度与工业化水平也领先我国许多,而且他们对电影制片的成本管理,研究较为全面。而我国对电影成本计算关注还不够,整个文化创意类行业对成本计算与控制也相对较浅。
(一)缺乏科学系统的成本管理方式。成本管理对于一个项目甚至一个企业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往往涉及项目或企业的整体布局,所以成本管理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整体的管理水平。成本管理,简单来说,就是对该项目所产生的各项成本支出进行提前管理。成本管理主要包括成本规划、成本估计和控制成本,成本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最大化地减少花销,将资源最大化地集中利用,从而提高效率与利润。而成本管理通过科学的计算与分析,然后做出预算,再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做出调整,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与成本的浪费,因此要想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需要科学系统的管理方式。
电影属于创意产品,研发与创意支出占比高,再加上国家并没有相关政策,其成本计算还不规范。同其他传统企业成本管理不同,因此电影行业在成本计算中不能完全照搬传统企业,而是要基于自身行业特点、目前存在的问题,精准计算电影制作成本。对于电影行业来说,电影的研发与创意支出等其他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明确,但大部分电影制片的成本管理关注重点主要还集中于一些显而易见的消耗上,例如耗费的原材料,或是采购费用、交通费用、设备费用等,大多数制片管理者往往依靠自己的经验设置成本预算,而且很少将目光放在构思设计阶段的沉没成本上来,如果不重视这部分的成本核算,容易高估或低估电影的利润,违背了会计核算的谨慎性。例如,研发与创意支出所占比重巨大,使得其在会计核算和管理上产生许多难题,特别是成本管理方面。在会计上并不能对电影成本的预算与支出精准归集,不利于对成本核算、利润等其他相关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同时没有专门的财务人员等责任人的帮助,会阻碍电影行业的发展。因此,在电影行业的成本管理上,要有科学系统的成本管理方式。
(二)技术成本占比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短视频逐渐在人们碎片化的休闲娱乐时间中占有一席之地,对于电影行业这种传统娱乐活动来说,它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因为人们观看短视频并不需要什么成本,而看电影则需要人们挤出专门的时间,去专门的电影院,所以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吸引观众的就是电影制作的视觉技术、美术镜头、特效技术等,因为在电影院看电影的体验感一定高于在家里的体验感,所以现在的电影对于技术成本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电影成本也越来越高。然而,我们不能只考虑艺术忽视成本,面对这种困境,电影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对于电影制片方来说,只能不断扩大电影成本为噱头来吸引观众,以便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取收入。但对于技术方面的尝试有可能成功,也是有可能失败的,这也需要记到技术成本中,同时还包括人力探索技术的成本等。
而且各部影片的成本没有可比性,所以无法以成功项目的成本作为参考,这就给影片成本计划的制定带来了困难。此外,电影作品在完成拍摄之后,很难再进行修改,如果修改又涉及到演员、场地、机器方面的成本重新计算,增加电影的制作成本。即使电影的“有形成本”“无形成本”做到了可以计算,但是影视行业会计的核算方法不同于传统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因为电影制作的每一环节都是独立的环节,缺乏相应的联系,因此电影制作成本的计算还存在一些难题。
(三)演员报酬占成本比重高。演职员费用可以分为主演费用、特约演员费用、群演费用、职员费用、临时协助人员费用等。从电影成本占比来看,我国电影的成本大部分都被演员的片酬所占据。从电影制片方的角度来说,演员之所以片酬高,是因为这些演员粉丝多、流量大、市场号召力强,商业价值大,相比粉丝少、流量少、市场号召力不强、商业价值小的演员,在电影上映时期,有名的导演和演员更能吸引观众的注意,利用自身的市场与名人效应达到宣传的目的,知名演员拍摄的电影能使电影获利更多,降低票房不理想的风险,因此观众有了想看的演员的需求,电影制片方只能供给高片酬的演员。但从电影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看,演员片酬过高就导致电影制作的其他成本只能被压缩,而造成电影品质下降,明星片酬不断上涨,严重压缩了后期制作费用,使得后期制作团队只能给观众带来粗制滥造的视觉感受,这种情况严重脱离了电影的创作精神。即使现在正处于影视寒冬期,降低演员片酬,但演员高片酬逐渐导致行业畸形。而对于电影的编剧、群演、后期幕后人员,他们的工作与高片酬演员相比简直杯水车薪,甚至走进电影院观看电影的观众只知道这个电影的主演是谁,忽略了是哪位编剧写出了这么好的剧本。况且现在一些中小成本的电影,因为资金不够充足,很难请到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导致一些中小成本电影无法拍摄。所以,演员报酬占成本比重高,并不利于我国电影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电影成本回收时间长。对于电影行业来说,从最初的构思再到放映得到收入,时间往往比较长,而且根据过往电影成本的计算,往往都是电影在放映之后才计算收益,电影在拍摄完毕后如果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及时发行,要么是整改过后上映,要么是延时上映,那么对电影的修改又将花费大量的成本。
现阶段,首先要做好电影成本预算;其次提高制片方管理者的成本管理意识;最后要注重培养电影方面的财务人员,让这些财务人员针对会计政策,并结合实际情况,将成本预算、具体花费、结转控制好,设立专门的负责人,否则钱对不上,责任难以厘清。如今,电影行业大多数对成本的支出还主要集中在看得见的成本,很少考虑到无形资产方面的成本支出,因此电影的成本管理模式还需改进。
(一)从电影制作成本预算管理方面。电影在开拍前必须做好成本预算管理,经过多次讨论预算管理通过后,才能进行拍摄。在拍摄时也要时刻注意成本是否存在超支问题,在电影制作中,如何让资源能够最大化地被利用,是成本需要预算的主要原因。在电影制作成本预算管理方面,需要预算的项目众多,但财务人员无法根据成本管理的不同项目进行分类计算与控制,成本预算并不精准。而且电影制作成本的预算可能会随着时间、地点这些因素变化而变化,成本预算总是存在变量,在做成本预算时无法落到实处。
对于电影行业来说,前期的支出一般是通过“备用金”预支的形式,之后用发票计入成本,对于备用金的预支,根据《电影会计核算办法》的相关规定,备用金的领用人和备用金的负责人责任明确,备用金申请要十分严格,申请人、管理备用金专门人员、制片方和制片主任共同签字才能使用,核销也是如此,要及时核对申请人与申请金额是否存在弄虚作假,款项对清才能继续申请下一次的备用金,不能因熟人预支就网开一面,对备用金的使用要及时清查。
同时,也要提前考虑到可能存在的风险,加强成本管理控制,及时分析市场,规避现实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成本损耗,以保证电影能够及时上映,因此必须完善电影制作成本预算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制度,规范财务人员行为,按照制度办事;其次,明确预算各项标准,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起伏,比如演职员在拍摄过程中的食宿费,先明确标准,做好预算,如果起伏较大,要有具体审批流程,要让预算管理做到规范化,经批准后方可支付。
(二)从成本控制方面。伴随着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观众对于电影观感的要求越来越高,电影成本也是居高不下,制片方要有成本管理意识。所以,为了降低成本,要结合当下的市场环境,打造适合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演职员的片酬要做到控制成本,做好预算,严格审批、控制支出。建立严格的成本花费审批制度,加大会计管理力度,提高成本管理效率,要明确成本中各项资金是如何使用的,让每一笔钱都花在刀刃上,让成本被充分利用不浪费,以保证电影的利益。
(三)从人才方面。夯实电影财务管理人才专业水平,培养电影制作成本管理相关人才。要做到财务人员与岗位相匹配,减少人才资源的浪费。作为财务人员,要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将整理好的会计信息反馈给需要这些信息的报表使用者,具体包括投资人、制片人和相关工作人员。对于生产者,在做成本管理时,可以寻找专业的成本管理人员对该项目的成本管理进行指导。从人才培养和供应连续性的角度来看,电影企业可以着力打造生产与研究相结合的电影成本管理人才体系,邀请电影行业和财务会计方面的专家进行研究。促进电影制作成本管理领域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提高电影方面的成本管理水平。会计工作者尽管不能创造利润,但是可以通过科学的预算让制片方花费最少。赚钱是能力,省钱同样是一种能力。作为一个财务人员,要不断挖掘自己的能力,在这个遍地是机遇的时代提高自己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