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融合对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

2022-11-21 09:37李红玉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城乡融合

□文/李红玉 李 媛

(西安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西安)

[提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虽说绝对贫困已经消除,但当前还面临着城乡二元结构的限制,城市流动人口仍处于贫困状态。鉴于此,本文就如何避免城市流动人口陷入相对贫困和巩固后扶贫时代脱贫攻坚成果提出建议。

近年来,城市流动人口数量在持续大幅度上升。但是,当前我国仍处于城乡二元体制下,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差距依然较大,且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尚未建立,导致城乡融合发展比较困难。受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务工会受到就业、社会关系及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排斥,从而陷入相对贫困。本文主要通过提高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水平,使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平等享有教育、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权利,这对于城市流动人口职业的稳定性、居住环境及自身的心理健康都会产生积极影响。

一、文献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减贫历程并没有止步,从消除绝对贫困到2020 年后的缓解相对贫困,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主体将取代绝对贫困主体成为贫困群体的主体。作为城市中的特殊群体,流动人口增加了城市相对贫困发生的可能性,城市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特征不仅发生在收入方面,也发生在教育、医疗、居住等权益方面。这说明相对贫困不能仅限于收入方面,是多维度的。

社会融合的定义很多,但是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说法就是平等与共享。这里我们采取森关于社会融合的定义,森认为社会融合就是指社会成员平等地享受社会中的福利,积极而充满意义的参与社会活动,共享社会经历并获得相同的社会福利。我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水平偏低,不同维度的社会融合进程不同步,且存在显著的差异,尤其在个人特征差异上。范兆媛(2021)利用2017 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报告分析了城市流动人口居住在城市的意愿,最后发现高学历的城市流动人口、已婚的城市流动人口和年轻一代的城市流动人口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民族差异上,淦宇杰(2021)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进行分析,发现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因为受到风俗习惯、饮食等方面的影响,与汉族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有一定的差距,没有汉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程度高。

从社会融合、社会排斥对贫困影响效应来看,王青、刘烁(2020)探讨了社会融合对进城农民工多维贫困的影响效应,并进一步分析了性别及新老一代农民工多维贫困差异。边怒、纪晓晨(2021)从就业、社会福利、社会关系等不同角度出发分析了社会排斥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效应。高帅(2018)指出,减少社会排斥和提升社会地位有利于农民工摆脱多维贫困。

二、社会融合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机理

可以看出,很多研究都确立了社会融合、社会排斥和贫困之间的因果机制,虽然说后扶贫时代,绝对贫困已基本消除,但是对于城市流动人口来说,相对贫困仍然并将长期存在,因此要在后扶贫时代背景下建立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和相对贫困的因果机制认知。

(一)文化融合与相对贫困。文化融合是指两种体系接近的文化接触之后,发生碰撞,原来的体系消失了,产生了一种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城市流动人口进城务工后,会对流入城市的文化做出两种不同的反映:一种反映为文化融合,城市流动人口在城市中居住时间越长,越主动学习、适应当地文化,在迁入地实现文化大融合,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相对贫困的风险;另一种反映为文化抵触,城市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之间由于生活习惯、环境等方面的原因,在生活方式、饮食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会有所差距,这些差距会成为城市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碍,流动人口封闭的思想文化与城市居民开放的思想文化出现冲突,流动人口会对与之相反的思想文化产生抵触心理,这样一来,将间接影响城市流动人口的生活及工作,会加深城市流动人口的相对贫困程度。

(二)心理融合与相对贫困。心理融合是指流动人口对自我身份、城市生活满意度及流入城市社会融入障碍的感知。心理融合就是城市流动人口愿意主动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的过程。城市流动人口心理融合对相对贫困的影响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产生的城市流动人口的自卑心理和本地居民对流动人口身份的歧视,造成了流动人口对流入地的归属感不强,流动人口自身对城市产生排斥及对当地人的排斥,导致流动人口与城市居民在公共服务、就业、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变大,从而加深了相对贫困;二是城市流动人口参与城市活动的意愿性强且在城市中有较强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在城市中会主动运用法律来保障自己在就业、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流动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风险。

(三)社会关系融合和相对贫困。流动人口的社会关系融合主要体现为流动人口参与活动的情况。与迁入前的以地缘、血缘关系为主的社会网络关系不同,随着流动人口流动距离的增加,他们的社会关系主要是以“结交本地市民”为主的社会网络关系。社会关系融合对相对贫困的影响有以下方面:一是对于刚流入城市的人口,由于匮乏的社会关系网络,他们中的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建立新的人际关系,而这些人脉关系就是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社会资本,社会资本越强,流动人口越有能力应对城市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进而降低了陷入相对贫困的可能。二是流动人口的群体意识很弱,进入城市后不愿意与本地居民交往,很少参与当地的组织或者活动,这种狭窄的社会网络关系阻碍了城市流动人口的发展,降低了流动人口市民化的意愿,匮乏的社会资本不仅不利于流动人口应付工作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也加深了城市流动人口陷入相对贫困的可能。

三、流动人口相对贫困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结构影响。尽管一直以来都说要打破城乡二元分裂的状况,建立城乡一体化,但是这个任务艰巨而复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政策制定者进行不断探索才能完成。由城乡分裂引起的户籍制度是造成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性差的主要原因。户籍制度造成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的差异,间接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除此之外,由于受到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流动人口工作稳定性较差,以及城乡分裂伴随着收入差距与公共服务差距降低了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城市中存在孤岛效应,当地居民也会歧视城市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民工群体,由于经济地位相对弱,居住在环境差的且空间受限的地带,与当地居民文化差距较大,导致城市流动人口被孤立,因此他们难以融入城市。

(二)城市流动人口自身受教育水平低。绝大部分的城市流动人口由于自身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且自身对于教育投入动力不足,他们中的很少一部分人会成为具有较高技术的工人,因此他们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不足。即使他们的收入会出现不断增加的现象,但是收入的增加缺乏长久性和稳定性,一旦适应不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收入就会快速下降,更容易回到相对贫困,同时也可能会迫使这些城市流动人口返乡,从而形成被动的逆城市化发展趋势。教育提高了人力资本的质量,高质量的人力资本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竞争力,相应的会获得更高的收入,从而能够承担起住房支出、教育支出、城市生活支出等构成的市民化成本,提高他们的城市融合性。大部分城市流动人口学历低,他们在城市中只能从事脏、累、差的工作,这类工作的工作时间长且强度大、工资低、工作环境差,降低了城市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性。

(三)城市流动人口自身心理因素。自身心理原因是城市流动人口无法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主观原因。首先,由于户籍制度的影响,城市流动人口觉得自己是城市中的“过客”,大部分城市流动人口会因为自己是农村户籍,觉得自己本身就低人一等,从而产生了自卑的心理,因此不愿意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把自己圈在一个象牙塔内,于是城市居民与外来流动人口产生了心理上的隔阂,降低了城市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合性。其次,有一部分城市流动人口会因为收入低,不得不居住在环境较差的社区,因此很少有与当地居民接触的机会;还有一部分由于生活所迫、被迫流入城市的流动人口,寻求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是他们流入城市的主要目的,因此社会融合性低。

四、对策建议

(一)打破城乡分裂的二元结构模式。事实上,全球任何国家都存在城乡二元结构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反映为城乡对立和城乡差距的鸿沟。要破除城乡二元制壁垒造成的障碍,就需要政府制定好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首先,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促使流动人口进入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这既能提高流动人口的收入也能促进人力资本的积累,还有助于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其次,在全国实行一卡通用模式,解决我国医保制度面临的异地报销程序繁杂、报销比例低等问题。再次,打破对教育的地域限制,降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支出,城市教育应该和农村教育有效衔接,让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在城市中也能接受平等的教育。最后,改革户籍制度,农村户口和城市户口统一改为居民户口,将就业、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公共服务的覆盖面由城市居民扩大到城市外来常住人口,使乡村振兴和城乡一体化有效地衔接。

(二)提高城市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建立教育脱贫的长效机制,稳固脱贫攻坚成果。教育投入对城市流动人口脱贫的积极作用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进一步加强政策倾斜力度是促进和稳定城市流动人口摆脱多维贫困的有力保障,这就有赖于教育脱贫长效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同时需关注城市流动人口群体的教育回报率的变化趋势。在学历教育方面,虽说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早已在全国各地推广,但是农村的教育资源依然缺乏,因此要更加注重农村教育的发展问题。当然,提高城市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仅仅依靠义务教育的推广是不够的,还要更注重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让学历教育与职业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学生除了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要注重实践能力。并且随着流动人口学历与技能的提高,更能适应市场需求,有利于其能力和收入的提高,并且能依靠自身力量改善相对贫困状况,提高他们的社会融入水平。

(三)加强心理健康层面帮扶,增强城市融入信心。俗话说“扶贫先扶志”,帮助城市流动人口建立起脱离贫困的决心,政府或者社区建立心理帮扶流动站,在城市流动人口有问题时帮其解决;帮助城市流动人口树立积极心态,给予城市流动人口积极向上的暗示,帮助他们消除自卑的心理。社区应该多开展关于城市流动人口自信的讲座或活动,让城市流动人口知道,城市的建设正因为有了他们的存在,才会得到更好地发展,他们是城市中重要的参与者,这样有助于城市流动人口更好的参与城市生活中,更愿意融入城市。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应该适当地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创业补贴等方式来减轻城市流动人口经济上的压力,让农民工从心理上融入城市。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城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城乡涌动创业潮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