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22-11-21 09:24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学才让拉毛
亚太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济南文章语文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藏族中学 才让拉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要经常对学生开展朗读训练,让学生通过朗读体验文章之美、诗词之美。有些语文教师重视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不提倡教师替代学生分析问题。但是在语文实际教学中,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力度不够。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所以,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化书面语言为学生的语言,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朗读训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朗读可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语文学习中,经常朗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学生可以在朗读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理想。文章创作者在叙述事情、描写人物、说明问题和论述道理的时候,会主动融入对生活道义的理解,同时内心会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带动学生行为和认知的发展。文章中包含着作者的道德理想和个人欲望,所以,作者的笔下有着丰富的情感。作者大多是爱恨分明的,他们通过文章传达个人的情感,展示个人内心世界,呈现个人“三观”。文艺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发挥教育人的价值作用。因此,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体验到神采飞扬、身临其境之感,具有无穷的力量。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时而激愤、时而悲伤、时而快乐、时而幽怨。想必听过朗读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在聆听他人朗读的过程中,似乎进入作品之中,和作品之中的情境融合在一起,可以深刻感受到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感情,内心会产生很深的共鸣。在朗读的过程中,朗读者可以吸收文章思想,可以自我教育、自我鼓舞。有些文章传递的价值观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通过朗读,更容易受到文章的影响。

(二)朗读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初中教材中,很多文章富有美感,蕴含着艺术气息,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可以享受那份美好,感受文本中蕴含的魅力。很多文学作品是作者对生活审美的体现,包含了作者的思想以及作者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对文章的美好意境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比如,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进行朗读时,要把无声的文字通过朗读变成有声,要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对作者创作出来的春的美好画面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在朗读中,学生可以感受满地都是嫩绿的小草,柔柔的风儿、各种果树,还有嗡嗡叫着的蜜蜂、飞来飞去的蝴蝶,似乎正在春日的阳光里感受春的美妙。这样的春的画面是十分唯美的,可以让学生沉浸在作者笔下的美景之中,进入春的乐园。这样的朗读训练,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和作者心灵相通,提升体察美的能力,熏陶学生的心性。这篇文章中,很多词语都用得十分唯美生动,比如微微润湿的空气、宛转的曲子、像花针、像细丝等。经常朗读这样的文章,学生会有更强的节奏感,会感受文章中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进而领悟语言文字之美,提升艺术气息。

(三)朗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可以让学生在抑扬顿挫的朗读之中享受语言之美。在朗读中,学生感受那富有韵律的语言,内心会受到很大触动,心灵会受到冲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很容易就能够感受文字的无限魅力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经常朗读,学生可以积累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自己的语感和想象力,尽快融入语言文字的美好意境之中,进而学会驾驭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之中,学生会变得越来越自信,会突然爱上语文,产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果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激发出来了,即便没有家长和教师的督促,学生也愿意主动学习,教师就可以省心很多、轻松很多。

二、在初中语文朗读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对朗读训练不够重视

一直以来,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之下,多数语文教师对语文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不到位。多数语文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的时候,主要是按照语文考试大纲来设计,而在语文考试中,并没有考查学生的朗读水平。可见,教师对朗读教学重视不到位。

一般来说,语文教师都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技能较为重视,因为这两项能力在考试中考查得比较多,把这两部分教好了,学生的语文成绩就会比较好。这就导致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听讲的教学模式,很少利用较多的课堂时间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即便有,也只是占据了很少一部分课堂时间,学生很难有效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

(二)学生不重视朗读,不愿花费时间朗读

在语文学习中,要达到良好的语文学习效果,学生就要积极主动朗读,既要在课堂上朗读,也要在课余时间自行朗读。但是很少有学生可以做到这一点。很多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朗读,下课之后也没有抽出专门的时间进行朗读。多数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语文的时候,主要集中于提升自己的阅读水平或者写作水平,因为这两部分在考试中的分数占比较高,以至于学生的朗读水平一直没有得到提升。

(三)语文教师没有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朗读方法

多数语文教师没有专门研究如何有效朗读,所以上课的时候,即便教师专门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是因为教师这方面的理论知识较为缺乏,且缺乏实践,因此并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朗读方法。没有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多数时间只是泛泛而读,没有融入情感,没有用心朗读,这样的朗读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最终对学生来说只是浪费时间而已,毫无意义。

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加强朗读训练

(一)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训练

语文教师要清楚意识到朗读训练除了可以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之外,还可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语文课文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多加重视朗读训练活动,要意识到开展朗读训练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技能。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专门抽出一部分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要不断丰富学生的词汇量,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学习一篇课文之前,教师就要让学生先自行朗读一遍,对文章脉络和内容有大致了解;当讲解完课文之后,教师要让学生朗读第二遍,在朗读第一遍的基础之上,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朗读,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笔之美的体会;课后,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朗读,重复进行朗读。好的文章是需要一读再读的,每多读一遍,学生就会有多一点感悟,多一些感受。所以,教师除了要重视在课堂时间内引导学生自行朗读外,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课后时间加强朗读训练,直到学生真正掌握这篇课文为止。

比如,教师在讲解《诫子书》这篇文言文的时候,在讲解文言文之前,教师就要让学生先朗读一遍,心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教师再逐字逐句给学生讲解,让学生感受到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盼,以及诸葛亮教给儿子的淡泊的心态和宁静致远的追求。当教师讲解完知识之后,再让学生朗读一遍,相比于尚未讲解之前的朗读,学生的第二遍朗读会有更深的体会,学生可以感受到诸葛亮对儿子的教诲和寄予的厚望。总体来说,这篇文言文发挥了修身立志的价值,教师要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朗读,深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直至可以熟读成诵。

(二)语文教师要把科学的朗读训练方法教给学生

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时,要把科学的朗读方法教给学生,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朗读训练效果,才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要让学生分三个阶段进行朗读,分别是初读、细读、品读。这三个阶段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把三个阶段结合起来,学生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入的感知,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是初读。这个阶段属于朗读的初步阶段,主要是为了把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激发出来,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重点有初步的感知,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升。比如在朗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在初读阶段,学生会自己想象:济南的冬天到底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初读,学生初步阅览全文,把句子读通顺,把文章中的字词理顺一遍,读完之后,学生心里基本上对济南的冬天有了初步的认识。但是,学生对于这篇课文所描述的济南的冬天的具体画面还没有深入的领会,只是有了大概的印象而已。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分成几个大的段落,并对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在初读阶段,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抓重点之外,还要让学生对全文的脉络有清楚的认知,让学生深入理解和品味全文。

其次是细读。这个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对全文做一个仔细的阅读,对文章中的字词反复咀嚼,把文章的思路进一步理清楚,找到重点,深入领会文章的深层次含义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一是要根据教师的讲解开展朗读训练。比如,教师可以对《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进行讲解,当讲到济南的冬天是静寂的而且是响晴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好济南冬天的特点,可以让学生用红笔画下来;同时要注意停顿部分,通过停顿,学生可以把济南冬天的特点朗读得更加生动。二是要把语言的内涵挖掘出来细读,让学生可以对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候的心情有深入的感受。可以把学生引入济南的冬天的情境之中,学生幻想着自己正置身于济南的冬天,感受这座有山有水的老城,享受着济南温暖的阳光和柔和的春风这样的理想意境。当读到下雪这一段落的时候,学生可以想象济南的冬天下着小雪,想象着山上的矮松、房顶上的卧雪,仿佛水墨画一般唯美。从表面分析,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济南冬天的情景,其实是蕴含了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十分享受济南冬天之美,喜欢这如诗如画的冬日美景。

最后是品读环节。品读的前提是学生要对文章有深入的理解,然后学生才能把文章的主旨探索出来,对作者的遣词造句和全篇布局进行欣赏和评价,对于作者的所想所思有所了解,直到契合作者的心情。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进行品读的时候,要在初读和细读的基础上,对于文章中的拟人字眼加以品读,比如太阳红红的脸庞、欣欣然张开眼、小草从土里钻出来等这样的字眼,要让学生对作者的写作特色有深入的体会,通过品读的过程加深对春的美景的理解。同时,在品读欣赏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感知作者的心境,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加深对春的理解,感受作者丰富细腻的笔墨和美妙的文字,感受着轻悄悄的风、软绵绵的草、闭了眼的花、飞来飞去的蝴蝶、眨呀眨的野花等。这些轻柔的文字,抒发了作者对春的期盼之情和喜爱之情。从作者的文字中,学生要感受春天活力四射、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激发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三)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目的朗读

很多时候,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是没有目的、没有方向的,学生虽然嘴巴念着,但是没有真正入心。其实,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可以带着目的去朗读,基本上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朗读效果,学生会逐步掌握文章的整体构思、脉络、层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涵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除了要把文章读出声,还要读出感情,要做到吐字清楚,读出艺术之美,要和作者情感相通。在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创造能力、语言领悟力等的提升。

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达到以下几个目的:一是感受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作为母语课程,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对祖国的语言文字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热爱语言文字。因此,在语文朗读训练中,教师要让学生感受文章中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达到准确发音、深入理解文章重难点知识和领会作者丰富感情的目的;让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涵有更加深刻的把握,对文章线索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对作者的文章布局和遣词造句有深入的感受,从整体上感知文章脉络,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二是感受文章的意境之美。文学作品中很多章节都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多数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景象都表达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感。有很多文章的意境是十分唯美的,比如《济南的冬天》《春》《雨的四季》等文章。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对文章中蕴含的美好意境有深入的体会。

(四)语文教师要找准时机指导学生的朗读过程

语文教师在训练学生的朗读时,可能会发现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学生的朗读量较少,学生认为大声朗读是愚昧的、是失态的,学生没有全然投入朗读之中等。在朗读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拿书的姿势要端正,看书的神情要认真投入,念书的声音要洪亮,手里要紧紧握着书。这样的朗读方式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这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很大好处。因此,语文教师要把自己的指导作用体现出来,要细致观察学生的整个朗读过程。教师要把学生在朗读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找出来,为学生提供解决的对策,让学生有较好的朗读效果。

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朗读中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纠正过来,让学生从读不好向读得好转变,让学生更加自觉关注自己的朗读体验,重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朗读意识,达到良好的朗读效果。

其次,语文教师要找准时机对学生的朗读过程加以点拨,从而有效启发学生的思维。按照新课标的有关要求,朗读训练要把层次性充分体现出来。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朗读的信心,让学生对朗读产生热情,并耐心对学生的朗读实践进行指导。教师要着眼于语文课文内容,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读的形式体现出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内涵,产生更深的感悟。有时候,教师的点拨可以对学生的整个朗读过程产生很大的影响,可以点燃学生的朗读热情,让学生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传情达意的效果。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活动学会欣赏他人。在课堂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互相欣赏,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在欣赏中获得内在的感悟。在学生的朗读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向学生分享,要学会欣赏学生的朗读,适当评价学生的朗读活动。教师和学生互相欣赏,朗读的过程更加趣味十足。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对朗读训练的重要性加以重视,要抽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同时感受中华文字的无限魅力,有效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语文朗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是十分重要的任务,通过高效的朗读训练,学生可以深入学习语言,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语文教师要跟踪学生的朗读过程,如果遇到问题,教师要及时点拨学生,帮助学生尽早解决,让学生尽快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读出美好,读出精彩。

猜你喜欢
济南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Paving Memory Lane
济南
Hi济南
Hi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