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清流县第一中学 廖辉华
根据心理学的相关研究,人的思维需要与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通过解决问题,提升思维的认知程度。在我国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让学生具备综合性的思维素质,已经成为现阶段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开展问题设计能够为学生生物思维的形成提供源泉。基于此,生物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科学有效的问题,结合课堂提问的手段,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以问题驱动为基础、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学目的,让学生逐渐形成接受式与探究式学习共同平衡的新型学习模式,在问题提出与解决的过程中,逐渐获取新知,提升课堂教学问题驱动的有效性。
学生心智建构与知识生成有着紧密的关系,高中生物课堂作为一门研究生命学的科目,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学生通过高效的交流互动,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全面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掌握知识点之间潜在的内在联系。师生的交流互动是课堂主体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教与学的相互影响,促使课堂参与主体的教学行为更具依存性,产生相互作用。根据生成性的教学观,知识生成需要以有效的教学主体作为前提,而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则为这一教学主体提供了保障,高中生物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合理的课堂问题,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为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探索奠定基础。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内容讲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免疫的过程很难形成直观的了解,导致这部分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事先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习,之后在上课时请学生代表到讲台上对免疫的过程进行讲解,讲解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理解实施,让其他学生根据台上学生的讲解,提出自己的疑问。倘若台上学生不能有效解答,可以向教师求助。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还能促进课堂上学生的相互交流与互动,同时,教师与学生也能形成有效的互动。台上的学生提出问题:“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存在什么共同之处?淋巴免疫具有什么样的效果?如何更加合理地反映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之间的区别?”试着让其他学生从作用对象、作用方式上进行讲解。台上的学生踊跃提问,其他学生踊跃回答,让学生之间具备认识与交流经验的分享,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彼此的情感,让学生获得更加深刻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眼界,让交流过程在立体式、交叉式的网络结构下,更加系统化,促使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更加高效。
非线性教学模式是相对线性教学模式产生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线性教学模式主要是教学过程在方式上遵循秩序化,教师需要严格控制自己的教学逻辑,让教学呈现出程序化的教学现象。教师给学生单向灌输知识,是根据线性逻辑开展的一种传统式教学方式,不利于多维性的生物课堂教学过程。非线性教学模式,主要是基于生成性教学观,让教学过程变得更加灵活多变,不受制于固定模式的桎梏,不划定统一的跑道,充分体现出复杂性特点,通过明显的分线性教学,让教学过程更加错综复杂。高中生物教师可结合知识的生成预设,结合课本教学内容,为生成性创设提供非线性素材。在对教学效果进行预测时,可基于某一范围,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就是说,在设计课堂问题时,应该具备层次性,尤其是对重点难点知识的问题设计,要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根据教学知识的组成以及内在联系,构建更加系统复杂的问题综合体系。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光合作用”的相关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叶绿体中的色素知识,掌握光合作用的过程以及意义,并据此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可根据光合作用,设计“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小实验。通过小实验,为学生的提问提供良好的素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涉及光照、遮光、淀粉检验、脱色等,是一种科学探索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生物教师可提前预设实验结果,开展问题探究,在准备实验的过程中,让学生转变实验的类型,将验证型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并让学生探究遮光和光照的相关问题,让学生形成探究感知的经历。之后,教师可给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实验过程中用到的叶子为什么要将其中一部分用黑纸包起来,并在实验开展之前在阳光下照射四小时?在黑暗处放置天竺葵一整个昼夜的缘由是什么?反应物产生光合作用受制于什么条件的影响?光合作用是如何被发现的?……”环环相扣的系列问题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不受某一特定思维的限制,取得的教学效果能够随意生成,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自觉参与实验学习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在预设中理解知识。
高中生物教师在设计课堂问题时,要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能够更加清晰地阐释生物概念或者规律的本质。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教学,这部分的教学重点涉及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以及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高中生物教师可结合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让学生观看多媒体投影。之后,结合格里菲斯的四组实验,给学生设计几个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1)结合第三组实验,S型细菌通过加热能被杀死,但是却不能导致小白鼠死亡,原因是什么?(2)结合第四组实验,小白鼠死亡的真正致命因素是什么?(3)S型细菌能够被加热杀死,当其与R型活菌混合之后,为什么会出现活的S型细菌?这里存在几种假设?学生在深度思考讨论这三个问题的过程中,可以得出相关的结论:活的S型细菌是造成小白鼠死亡的致命因素,R型活菌与S型细菌能够发生转化。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对“转化”的相关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并掌握了造成小白鼠死亡的真正原因,这是对问题本质的揭示。当学生掌握了其中的规律之后,会有一种通透的感觉,让学生具有足够的成就感,形成自信心,刺激学生产生更高的探究欲望,起到激发作用,在学生心里会自然地产生其他的问题,如:促使R型活菌发生转化的因素,归根到底是由于S型细菌的什么物质引起的呢?应该如何才能证明二者之间的关系?这些问题在学生头脑中不断地萌生,能够继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高中生物教师在开展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课堂中的一些问题设计具有不可预设性,有些问题是在教师脑中随机产生的,或者是通过现导现演,临时编制出来的,非预设性比较强。但是正是因为这种不可预设性,大大加深了教学产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可能性,导致不可预料的课前教学设计,增添了生物实验教学的趣味性。教师要以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保障,在开展实验教学时,活跃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基础上,培养其多元性思维。
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基础实验“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实验教学,在此实验中,选择线粒体时应该使用动物细胞或者植物体无色部位细胞,摒弃绿色组织细胞,要让细胞保持活性状态,并在有水状态下对叶绿体进行观察。教师可让学生自行挑选一些实验材料,并根据实验的要求寻找实验素材,让学生始终保持参与实验的积极性。采取这种方式,学生使用的实验素材无法预测,在设置实验变量时,存在不可预设性,也大大增强了此实验的创造性,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验课中成为实验素材的筛选主体,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给出具有差异性的实验猜想,提出不同的方案,教师要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如有些学生在选择叶绿体时,会使用菠菜作为实验材料,但是需要将带叶肉的下表皮细胞撕掉,而线粒体的观察则不能使用菠菜叶作为实验材料,会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产生不利影响,原因是菠菜是绿色的。在选择实验素材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勇敢质疑,让学生在锻炼动手能力的同时,还能够真正体验到生物实验的魅力。换句话说,在教师的精心准备下,能够为生成性生物实验提供关键性条件。
高中生物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要呈现出清晰的逻辑性,具备严密的逻辑,能够促使学生在阶梯式问题的引导下,逐渐形成知识难点的逐步化解。教师要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逐层开展问题设计,符合阶梯性的特点,便于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最终在有顺序的推理中,更加详细地理解生物知识内在的本质。
例如,关于基因突变的知识概念讲学中,教师可给学生设计阶梯式问题组:(1)基因突变是可遗传变异的一种类型,什么样的变化才属于基因突变?(2)当基因模板链中的某一点位的碱基被替换时,会导致多肽链发生何种改变?能否根据碱基序列,分别写出替换后的碱基的氨基酸和mRNA。(3)当碱基对发生替换时,是否能够增大蛋白质相对分子的质量?存在以上情况时,能够得出何种结论?对蛋白质功能的影响作用,能否根据生活中的案例进行阐述?通过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设计有层次性的问题,给学生铺垫阶梯,让学生由浅入深地逐级掌握关于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
高中生物教师设计的问题,可以具有连环性,引发学生的疑问,并通过这些疑问构建头脑中的思维导图,构建系统性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链。例如,人教版高中生物“细胞”的内容中,关于“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这个主题的探讨,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1)消耗的能量是由细胞中哪种细胞器进行供给?(2)消耗的能量是由生物个体哪种生理作用产生的?(3)整个生物体受到此生理作用的作用和影响有哪些?(4)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中,这种生理作用具备哪些重要价值?这些问题的设计环环相扣,能够联系学生的细胞及生物体的生物活动,促使学生完成知识沟通,还能够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思维空间不断得到拓展。
高中生物学涉及的知识面虽然比较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根据某一个中心问题,通过延伸和拓展发生连锁式反应,从多个方向进行延伸。设计辐射式问题提问方式,主要是应用在高三生物的复习过程中。这种提问模式与思维导图类似,也就是以某个单一的知识点作为中心,向多边进行辐射,通过联想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多元性和敏捷性。例如,关于“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复习,教师可先让学生分析对光合作用产生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影响因素包括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水分等),之后教师提问时可以结合其他的角度进行拓展,如:光合作用受到光照强度的影响,是通过何种方式产生影响的?之后,教师再根据整个光反应过程,提出更多方向的问题,让问题不断发生连锁反应,以点带面,根据某一知识点从整体性角度认知其他更多知识。辐射式问题设计,能够帮助学生对生物教材的理解更加全面和系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综上所述,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结合科学有效的问题设计,让学生通过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性思维素质。教师在执行过程中,要结合非线性教学模式设计的问题,以促进和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为基础,通过具有明确指向性的问题设计,揭示生物概念或者规律,不断激发学生的灵感。还要设置形式各样的问题,如阶梯式、连环式、辐射式问题,引导学生不断探讨和研究生物知识的内在逻辑,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最终形成生物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