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2022-11-21 09:24山东省临沂市高级财经学校马海清
亚太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经济法案例知识点

山东省临沂市高级财经学校 马海清

对于中职学校的营销专业、会计专业而言,经济法是必修科目,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就实际情况来看,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较差,缺乏主观能动性,再加上经济法本身难度就比较大,导致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为了提高经济法的教学效果以及课堂教学质量,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在原有教学模式上进行创新,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一、中职经济法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材内容烦琐,课程衔接不到位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经济法教学中还存在较多问题,其中教材选择方面的问题不容忽视。原则上来讲,教材应具备较强的适应性,然而,我国中职经济法教材中的内容不仅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十分抽象,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而言难度非常大,会严重打击其自信心。另外,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传统教学模式以“一刀切”为主,教师无法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学生也难以通过自学来把握学习重点,学习起来十分盲目。由于经济法这门学科对基础有着较高要求,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更要熟悉经济法知识,加深理解和记忆。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中职学校在经济法课程方面的安排并不科学,经济法课程都是在法律基础开设一年后再进行学习的,两者脱节十分严重,无形之中加大了学习难度。

(二)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单一是目前中职经济法教学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而且教学内容多以教材为主,教师无法进行创新或拓展,难以开阔学生视野。中职学校经济法教学的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教学内容相差不大,教师照本宣科的情况非常普遍,导致学生在学习时往往难以把握重点,也无法突出不同专业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模式,难以为社会培养专业领域的人才,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而且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自学能力差,在面对经济法这种理论性较强的学科时十分吃力,久而久之会丧失学习兴趣。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三)网络硬件支持问题

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很多学校都引入了信息化教学模式,尤其是翻转课堂教学,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但是信息化教学需要以完善的硬件设备作为支撑,从这个角度来看,很多中职学校都存在网络无线信号覆盖范围不广、硬件设备配备不全等问题,为学生网络学习的顺利开展造成了较大阻碍。从软件的角度来看,部分中职学校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并不稳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信号连接中断等问题,影响正常教学秩序。想要解决上述问题,中职学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硬件设施,对软件进行更新和升级,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学生积极性不足

中职学校的经济法教学,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有效手段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学生畏难心理十分严重,遇到较为困难的知识点就想逃避,缺乏主动性;对教师有着极强的依赖性,尤其突出表现在课前作业、课前测试以及课后习题上;在课堂中不敢向教师提问,学习成绩一直得不到提升。学校和教师都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对教学模式、手段进行颠覆性变革,让学生和教师进行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学习过程的重视。

(五)教学理论方面的困境

教师在经济法课堂中讲授的理论和实际教学案例中往往存在较大冲突与矛盾。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学科,教师时常会应用到案例教学法,让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提升学生知识运用能力,降低学习门槛,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但是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效果,会受到学生学习能力、知识接受能力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就目前来看,经济法课程的难点比较多,而且对于很多学生而言,学习门槛比较高,教师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时,很多学生往往无法理解其真正内涵,教学理论困境无法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但是如果在课堂上,教师先将经济学理论讲解透彻,往往需要耗费大量时间,而且收效甚微,还会挤压实践论证的时间。如何平衡理论与实践,是教师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提高中职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策略

(一)应用翻转课堂

1.教学资源准备

在应用翻转课堂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利用互联网来搜集相应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每节课正式开始之前就提前了解学习内容。如果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就会增加学生学习和理解知识点的难度,自然也就无法取得理想教学效果。通常来说,教师在搜集并整合资源之后,可通过微课的方式来展现经济法的相关内容,并将其上传到数据库中,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微课视频的时长尽量控制在10分钟左右,将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浓缩,并且只注重于某一两个关键知识点即可,这能够将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起来。此外,还可穿插一些经典案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也有助于加深学生理解。

2.课前测试

课前测试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测试教师可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弱点以及教学重难点,可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为后续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很多学生对课前测试都抱有强烈的兴趣,也可提升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测试的实现通常需要互联网学习平台的辅助,教师可上传测试习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随后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记录、监测与分析。

3.课前作业

课前作业可让学生和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教师要根据经济法的相关内容,提前布置课前作业,或是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可自主完成,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分组,在组内进行讨论,相互交流想法和心得体会,使经济法的概念更加深入人心,这也有助于强化学生对课前学习内容的应用能力。比如课前学习内容与合伙企业的设立有着某种联系,教师可要求学生模拟合伙企业的具体设立过程,针对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利用经济法内容予以阐述。课前作业可通过PPT、短视频、课件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随后由同学、教师打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应控制好课前作业的难度,既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要提升其自信心。

4.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翻转课堂应用于经济法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来合理选择教学难度,充分意识到中职学生的主体地位,多用引导式的手段启迪学生。比如在讲解某章节知识点时,可先进行课前作业的展示,或是将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讲解,利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注意力,针对学生无法确定的问题予以必要解释。

5.课后作业

布置课后作业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和课前作业相比,课后作业难度可适当加大,可增加一些拔高性的知识点。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所学来分析经济法中的相关案例,录制成视频上传到学习小组中,方便在课后进行讨论与分析。

(二)利用混合式教学模式

1.配合网络教学模式来编写教材

教材是经济法学科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保障。目前很多中职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常年没有更新,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对学生起到的帮助微乎其微。因此,想要进一步提高中职经济法的课堂教学效果,可利用网络教学模式来编写教材。首先,注重经济法基础理论的阐述,利用互联网广泛查阅资料,加入最新理论和知识点,确保表达方式简单明了,内容言简意赅、科学精准。其次,在保留基本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适当增加知识拓展模块,补充经济学基础理论、法学基础理论等,让学生在掌握本学科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其他领域的相关知识,成为复合型人才。最后,经济法教材应随着行业、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加入相关法律法规的更新内容,保证与时俱进的特色。

2.加强教学案例设计

经济法理论十分枯燥,对于中职学校学生而言,学习起来难度较大,可将知识点融入真实案例中,降低学习门槛,这对提升教学效果也十分有帮助。采用经济法案例教学时,要注重理论和实践之间的结合,具体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首先,直接应用现实案例,从发生过的事例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内容,去粗取精,用于课堂教学。其次,根据教学大纲,专门设计相关的教学案例。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法律规定、经济法的相关内容,同时为了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情况,可加入容易引起误解的法律事实,让学生利用所学来进行分辨。

3.信息化教学

当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信息技术在很多行业和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先进技术和教育行业的结合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也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途径。网络时代的到来,让学生拥有了更多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此同时,也更容易被超量的信息所淹没。学生在查询学习资料的同时,也会被大量无关信息干扰,影响其正确选择。为了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采用微阅读、微测试、微视频等多种方式,或是建立QQ群、微信群等,每节课结束之后上传相关学习资料和文件,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此外,课后学生可利用手机、电脑等随时和教师保持联系,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提问。

(三)打牢基础

和普通学校的学生相比,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课程基础更为薄弱,经济法作为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为注意。教师要深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特点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或是将复杂知识点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进行表达,降低学生学习门槛,同时采用一些实例加以说明,加深学生印象。经济法教学,除了要关注经济方面的内容之外,基础法律知识同样不可忽视,要将经济、法律作为重要抓手,确保课程能够同时进行。应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切记不能让知识点脱节,这样才能让教学环节更加轻松。由于经济法课程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在实际教学中应有的放矢,根据专业特点来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与大纲。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下,课堂上师生互动严重不足,教师无法确切掌握学生的具体学习状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打牢学生基础,利用多媒体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开阔其视野,并保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四)运用互动式教学

1.项目导向型互动教学模式

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环节,项目导向型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可明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案例的方式来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经济法中的相关知识点。比如在讲授“反不正当竞争法”时,教师应向学生讲解本节课的重难点,并做到化繁为简,同时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例,利用课堂讲述的知识点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

2.模拟法庭式互动教学模式

对于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模拟法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教学手段,可为学生带来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对于非法律专业的学生而言,可能受限于硬件设备或专业,这种教学手段的应用并不普遍。模拟法庭可看作情境教学的一种,通过塑造特定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加投入,主要用于对已学内容的复习与总结。在课堂上,要将本章节的内容作为主要参考,教师将学生分为原告和被告两个角色,教师来担任法官主持,严格按照法庭开庭的正常流程进行,包括申明诉讼请求、质证、法庭辩论、双方陈述等,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深入掌握法庭的基本流程,并将知识点更好地应用于其中,最后由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打分。

(五)根据专业不同来调整教学内容

经济法是一个庞大的法律体系,和经济有关的法律法规条例非常多。在中职学校中,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习经济法时也要有相应的侧重点。就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选择差异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导致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考虑到专业之间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加强经济法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结合。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经济法教案中可进行适当调整,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经济法涉及的法律法规比较多,教师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一一普及,因此,教师应当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比如对于会计专业的学生,关于各类市场主体和宏观调控方面的法律应该是重点介绍内容;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当重点向学生介绍合同法以及与市场运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专业特点的不同,调整知识结构与教学内容。

(六)调整教学方法

中职学生大多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思考能力有待提升。经济法恰巧是一门抽象性非常强的学科,是对法律法规的高度概括,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都采用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单方面输出现象比较普遍,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具体需求,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加上中职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本来就比较弱,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则很难实现教学目标。对此,教师要不断进行调整,营造融洽的学习环境,优化教学过程,降低知识点的接受难度。

1.加强师生交流

中职学校的经济法教学,最需要注重的就是调动学生情绪,和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尽可能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这充分显示了课堂互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学生本身学习基础就比较薄弱,和教师之间有着明显的距离感,即便遇到不懂的问题,也不好意思在课上向教师提出;如果在课上教师一味地单方面输出,久而久之师生交流就会更加不顺。而且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只知道答案,不知道推导过程,对经济学原理的了解仍然不够深入。因此,教师要注重和学生互动,多用鼓励性的话语与其进行交流,慢慢提升其自信心;或是根据学生学习能力、性格特点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小组,使学生针对经济学课程中的部分问题开展小组讨论,在独立思考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加强对知识点的认识与理解。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是经济法课程中比较常见的教学手段,和情景模拟比较类似,都能够让学生产生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教师在教授法律法规的同时,可以选择部分经典案例进行剖析与讲解,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比如中职学校的会计和营销等专业的学生之前并未接受过系统的法学教育,法律知识基础并不牢固,难以通过自主学习来理解抽象的法律概念,如果只是单纯地听教师说教,可能还会产生抵触心理,失去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认知能力方面的特点,针对性地应用案例教学法,让枯燥的知识点更加生动形象。教师在教学某一章节时,提炼出重点内容,并选择曾经引起过社会热议的经济学案例,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度剖析,培养学生联系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法和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比较相符,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可选择一个或者多个典型案例,结合课堂内容主动引导学生。这一教学手段解决了以往课堂教学存在的众多弊端,可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并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实际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经济法是中职学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专业的必学科目之一。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很多中职学校在开展相关课程时,存在教学模式单一、课程衔接不紧密等问题,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增加了学生学习难度。为此,教师应创新教学手段,专注于打牢学生基础,将经济法的相关内容和案例进行深度融合,并利用网络教学手段更为生动地展现,降低学习门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猜你喜欢
经济法案例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论经济法的宪法性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经济法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分析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公安高等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关于G20 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