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校园文化分析与建设

2022-11-21 09:24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楼薇琳
亚太教育 2022年1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新课程校园

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 楼薇琳

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因此,做好教育教学的服务与改革是教育的关键要素。校园文化是校园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对校园文化进行有效分析与有益建设,以争取更好地服务于广大青年学子的头脑与身体,在理性学习与感性体验中收获课堂上和课堂外尽可能多的、对自己学习与生活有益的东西,让学生更好地朝着“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

首先需要从新课程理念的角度,对校园文化的定义和外延进行界定,从根本上明白什么是“校园文化”;其次需要对校园文化的功能进行系统分析,从多方面考察校园文化对学生、教师、学校、社会等多种主体的功能与作用,对“校园文化”进行深入透视与解析;最后依照新课程理念与具体的现实进行校园文化的相关建设,以求提供更多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做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工作,在学习与生活中服务更多的学子,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新课程理念与校园文化

新课程理念以关注学生发展为基础,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改变知识传统的、被动的传授方式,化为兴趣探究与主动学习;改变原始课程的应试结构,以素质教育为推进方向;改变课程内容的“教材+教辅”的单一、单向的结构,研究探索出开放性的学习资源与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的被动与信息流通单一的问题,化被动为主动,化信息单一为信息多元化流通;改变课程考核方式,从多方面、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考量与分析,提供以应用性、实践性的教学方案;改变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的僵化结构,引入多元权力主体,进行多方位监督教学,增强补弱。新课程理念从根本上关注学生发展、关注教师成长、重视教学理念,从而在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培育新时代的“四有”青年,为我国培育可靠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文化是社会事物、思想风潮所形成的形而上学汇总与归属,是社会一切的组织、亲属、个人孕育的场所与孕育的结果,校园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校园文化孕育于校园,诞生于校园,成长于校园,并且逐渐成为校园的一种形式与表征。校园文化是由校园行政人员、学校教师、学生以及社会的一些政策所共同催生、培育出来的,饱含着本校所特有的风格与特点,如学习的认同度、生活舒适度、道德感、培育目标等。如果将校园比作人的身体,校园文化就是人的精神,就是人的头脑、思维方式、生活样态等。新时代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一个系统工程,既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硬件实力,也体现出一所校园的校纪校风、内涵与底蕴,所以我们应该以全方位的视角对现阶段校园文化的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对现阶段校园文化进行评估,对未来校园文化的发展进行预测与建设,以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多角度的眼光与手段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与氛围,建设新时代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的功能

校园文化是校园这一具体事物形而上学的总括,它在某些方面起着推动性的作用与长远性的价值与意义,所以我们需要从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与道德思想的培育、对学生美德的提高、对学生的实践行动方面进行研究与分析,找出校园文化在功能属性上与整体氛围上对学生的影响。

(一)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

首先,它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校园文化在塑造正确的道德品质、“三观”方面发挥重要性作用,并能提供一种更有效的、长期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虽然校园文化不是某个人决定的,但它可以从大体的环境与多方位的角度调节个人思想、心理和行为。校园文化可以激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家乡和热爱家园,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的能力。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发展进步、谦逊和学习的心态,并形成良好的学校精神。充沛有活力、有价值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走上正确的成长之路,成为国家、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与此同时,一个健康而优雅的校园文化也可以抑制庸俗、非理性的文化和消极、堕落的思想,从而在学生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充满理想的、团结的、友好的集体将使学生感受到集体力量的温暖和荣耀,从而建立一种集体意识形态,即个人服从于集体,对他人严格,对他人慷慨,勇敢地承担责任。

其次,它促进了学生日常行为的标准化。校园文化是一种客观和实用的环境力量,可以引导和限制学生的行为。因此,一旦某种集体意识形成,它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领导力量。环境影响决定了可能成为真正行为的潜在行为趋势,而合理的规章制度、有号召力的口号、警告效果和健康的集体舆论可以对学生产生良性的监管。当学生的思想、语言和行为不符合在校园里发布的制度规范和在校园里正确的舆论方向时,他们将进行自我调节和修正,以实现自我教育,所以校园文化具有宏观的德育功能与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美德功能

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的整洁、清新、自由、风趣和诗意不仅反映了学校的精神文明,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美学概念、审美观念和审美品位,并能提高学生对整体环境的认知。校园美丽的风景、独特的建筑、整洁方便的交通、完善的科学规划、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及良好教育设施等,都给了学生巨大的精神力量,校园美丽整洁的环境和积极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学生的情绪发展。人性喜欢美丽,学生也不例外,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可能还有着明显的弱点,归根结底在于他们无法定义美,经常认为美是新奇,美是“不一般”,美是个性等,将美与丑相混淆,而不懂得“美”的崇高与审视。可以说,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教育学生正确的美学,提高他们的美学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

高质量的校园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广泛的娱乐和教育空间。学生可以在自己参与的文化活动中,表达他们的自尊,满足了寻找知识、追求美丽、追求健康和追求快乐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创造一个美的、向善的、向着自由与人道的环境,使学生能够接受周围文化的影响,培养和体验文化的魅力,并利用它有意识地维护自身文化、净化灵魂、培养情感和建立自己的信心。这是一个具有塑造性的、强大的文化环境,道德之美、环境之美也可以被情感之美所升华。建设一个美丽舒适的校园,科学严谨的课程规划,简单具有美感的服装,使用文明和礼貌的语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等,都会鼓励学生学会欣赏美、孕育美与创造美。

(三)校园文化的实践功能

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之一就是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其综合能力。教育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成长是需要在多元化的环境中形成的,单向度的环境会压榨人的创造力,降低人的幸福感,特别对学生来说。在新课程改革之前校园更加注重应试教育,无限度地减少学生的课余时间,压榨学生的创造能力,培育了一个又一个考试机器、“小大人”,这丧失了学生应该具有的、强大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手段与措施培育积极的、健康的、良性的校园文化,如举行书法比赛、歌唱比赛、“撕名牌”、辩论等活动,让学生在玩乐的同时激发个人的兴趣与想象力,更好地培育学生。正是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才孕育了开放、自由的校园文化,而这也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与目标需要。寓教于乐、教学相长是新课程理念的目的,是新课改的方向,所以重视与协调校园文化的实践功能,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空间,培育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国家与社会更好地教书育人。

三、校园文化的建设

良好的、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多个主体部门进行互相协调、共同建设,需要不断围绕“为了学生、服务学生”这个大方向进行策略研究与实践。

(一)打造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文化

新课程改革的方式之一是对教学大纲课程文化的重建。新的教学大纲课程文化应旨在促进学生整体认知的提高,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立体、和谐的发展,融合多种学科的知识,激发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课程文化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课程本身所反映具体的、现实的、群体的文化,二是课程本身所携带的文化特征。所以我们首先需要进行教育教学文化的重构,在开放、包容的理念下培育属于自身的、独特的课程文化、教学文化,鼓励进行教学方式创新,降低课程改革的难度,增加课程改革的深度与广度;其次需要对学生学习文化进行重构,结合最近正在推行的教育“减负”。通过对学校、教师、家长层面素质教育理念的倡导与学习,通过对学生层面开展“小发明”“小能手”等活动,组织相关的比赛与课外知识学习竞答,最终丰富校园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加学生对周围世界的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认知,最终将应试的课程文化改造为开放的、创造的、自由的、素质的课程文化。

(二)倡导儒雅的行为文化

一种行为文化自身是带着思想的、实践的与传播的,儒雅的行为文化会让人身心愉悦,增加学生间、师生间、教师间的互相沟通与交流,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而低俗的行为文化则会让伙伴避而远之。所以针对校园这个特殊的场所,我们应该培育出儒雅的行为文化,从学生的生活习惯、教师的教学习惯、校园的管理习惯、校园的活动四个方面进行针对性建设。

在学生的生活习惯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日常培养,从课堂思政上、课下行为规范上出发,期望养成自律的、主动的、乐于研究的生活习惯,倡导学生采取主动的、合作的方式进行知识学习与问题解决。在教师教学习惯方面,需要由相关教育部门、人事主管部门制定相关教学准则与课后反馈机制,立足于育人、育德,以学生为中心,立足于学校发展、学生发展、师风校风发展,明确师生互动的“白名单”与“黑名单”,从制度化、规范化的角度出发,创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师生之间的沟通和想法达到互相与相融。在学校管理方面,需要“忆初心、学历史、固使命”,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本地区学校历史、风气、资源为依托,打造具有开放的、适度的、人性的、优越的校园文化,对每位教师与学生进行关怀,关注每个发展与成长环节;在校园活动方面,需要紧跟时事,发展师生喜闻乐见的校园生活娱乐方式,如“撕名牌”、桌游、唱歌大赛等,通过寓教于乐的思想紧密团结师生群体,做好师生娱乐生活的保障,以此凸显校园文化、学校管理方面的教育性与创造性。

实行新课程理念与新课程改革需要向着教育树人、教育立人教育现代化的方向进行,而校园文化的创建则是新课程理念实行与新课程改革应有之义,我们需要从打造创新的课程文化及行为文化着手,通过校园文化孕育与助推新课程改革,最终实现教育现代化。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曲折性与前进性的统一,我们将不断在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乘风破浪,做好、做大、做强校园文化建设。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新课程校园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