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研究

2022-11-21 08:11:25刘静涵
关键词:满洲联军抗联

刘静涵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2)

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关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6页。以及“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13页。的论述,充分肯定了党建工作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近些年,学界关于东北抗战史,尤其是东北抗联史的研究呈持续上升态势,逐步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并基于不同维度积累了数不胜数的研究成果。其中,有关东北抗联史实的综合性专著、文史资料的整理与汇编,以及东北抗联指战员的人物传记和回忆录数百部,论文上千篇。但对于东北抗日战争局势及东北抗联斗争具有指导意义的党建思想的学术研究少之又少,与之相关联的研究成果均相应地散见于东北抗联众多史学资料和学术著作中,期刊论文成果亦屈指可数。本文就东北党组织发展沿革、党建的主要内容及特性等方面进行详细且系统的梳理,尤其相较于其他同类文章明晰了东北党组织发展沿革,划分了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详细地阐明了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总结、分析了东北抗联党组织党建工作的特性,同时,重新厘清、界定东北抗战时期党的建设工作的相关问题,因而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一、建立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健全党的各级组织

中国共产党创建并领导的东北抗日武装力量,在14年持久抗战的过程中战绩斐然,这与东北党的建设工作紧密相连。“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北地区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中共东北党组织根据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创建并领导不同形式的抗日武装力量。为深入剖析、总结东北党的建设工作发展走向,根据中共东北党组织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1921.7-1927.10),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之前;第二阶段(1927.10-1936.6),中共满洲省委时期;第三阶段(1936.1-1942.9),南满、北满、吉东三省委分立时期;第四阶段(1942.9-1945.9),东北党委员会时期。除第一阶段外,其他三个阶段与东北抗战时期党的建设均有密切关系,兹分述如下:

中共满洲省委领导时期。明治维新后,日本逐渐走上对外军事侵略扩张道路,并制定了侵略中国、征服世界的“大陆政策”。面对日本的侵略,东北地区的工农群众从未停止反抗,尤其东北地区各地党组织的兴建,为中国人民反日斗争提供了有力支撑。至1927 年末,“全东北共建有支部30 余个”①陆毅、王景:《中国共产党东北地方组织的活动概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6-27页。。1927年5月中旬,中共中央提出“东北党组织日渐扩大,亟须成立东北各省市的党的领导机关以利开展工作,加强组织领导”②辽宁社会科学院地方党史研究所:《中共满洲省委时期回忆录选编》第1册,1985年,第82页。的指示精神,并决定建立东北地区统一的党组织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1927年10月24日,中共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正式成立。1928年9月,中共满洲省委临时委员会改为中共满洲省委,统领东北地区的党务工作。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义勇军揭竿而起。据统计,东北抗日义勇军全盛时期,总数约30 万以上,其中农村各阶层群众约占50%以上,原东北军及公安警察约占25%左右,绿林队伍约占15%,知识分子约占5%③《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5页。。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共满洲省委制定了扶持、协助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展反日斗争、军队建设等系列政策,并委派党员、团员进入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展反日活动。其中,邓铁梅于1931年10月初创建了“东北民众自卫军”。曾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的邹大鹏前往邓铁梅部担任政务处长一职,进行党的抗日主张宣讲,并帮助邓铁梅整顿、发展队伍。以李杜、丁超、冯占海等为代表的“吉林自卫军”于1932 年1 月建立,在与日伪战斗中骁勇善战,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在日军大肆进攻哈尔滨之际,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士兵弟兄们将军队枪械库的武器拿出来武装哈尔滨民众!与哈尔滨工农民众一致联合起来,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走狗国民党的统治”④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9》,1988年,第203页。的号召。除此之外,中共东满特委对王德林部起义之事给予高度重视。在其尚未发动起义之前,便委派中共党员胡泽民等10 余名同志参与策划并给予鼓励支持,中共延吉县委调派中共党员李延禄辅助其创建抗日队伍。“吉林救国军”成立后,中共满洲省委委派周保中进入“吉林救国军”指导工作,并创建了党支部,着力培养优质骨干力量。

中共满洲省委在协助东北抗日义勇军开展反日斗争的同时,积极筹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并进行党组织建设。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在东北各地先后创建了东满、南满、北满、吉东4 个抗日游击区域。东满地区:中共满洲省委委派童长荣前往东满开展党的工作。1930 年10 月,成立中共东满特委。截至1931年4月,已有党员600余名⑤《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上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第204页。。1931年10月至次年4月,中共东满特委相继在汪清、珲春、延吉、和龙等地建立了反日游击队。南满地区:中共满洲省委于1931年8月,分别成立中共磐石、海龙中心县委,前者下设磐东、磐北、磐西等区委和伊通、双阳特支及桦甸支部⑥《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第82页。,后者分别在海龙、清原、柳河、通化等地开展党的工作。12月,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工农赤卫队和特务队的基础上,组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抗日武装——磐石赤色游击队(后改名为南满游击队),成为南满地区一支重要的抗日力量。1933年初,海龙游击队成立。1933年8月,海龙游击队北上,与南满游击队会合。北满地区:中共满洲省委委派赵尚志、冯仲云前往北满开展党的工作,并先后在阿城、呼兰、珠河、依兰等县创建了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建立了哈尔滨市委和汤原、珠河两个中心县委。在冯仲云的辅助与支持下,汤原地区建立了六个区委、两个特支,拥有党员208名⑦《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第110页。。在此期间,先后建立了巴彦反日义勇军(巴彦反日游击队)、汤原反日游击队、海伦游击队。吉东地区:中共满洲省委委派周保中前往吉东开展党的工作。1931年3月,建立饶河中心县委,先后领导了饶河、宝清、抚远等地的党组织运动。1932年1月,建立宁安中心县委,后改为中共绥宁中心县委,党员人数从114 人上升至293 人⑧《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上册)》,第220页。。1933 年上半年,先后成立了东北抗日救国游击军、饶河农工义勇军,宣传党的抗日救国主张,有效提升队伍综合素质。

1933 年春,中共满洲省委根据《一·二六指示信》以及东北地区斗争形势,提出了在东北地区抗日游击队的基础上组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的决定以及进一步发展、巩固党团组织的中心任务。自1934 年11月至1935年2月,东北地区的反日游击队相继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第二、第三、第六军以及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等6个军。

1933 年7 月,中共满洲省委发出指示,明确了磐石中心县委与南满游击队的战斗任务以及建立南满中心县委的建议。1933 年9 月18 日,南满游击队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为便于统一领导,中共满洲省委于1934 年11 月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1934 年春,东满特委在延、和、汪、珲四县已有游击队的基础之上,创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一独立师。1935年5月,中共满洲省委宣布成立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第二军骁勇善战,成为东满、南满以及吉东地区的党组织相互联系的桥梁,为联合作战创造了十分有利的环境。1935 年,依据中共满洲省委的相关指示,哈东支队扩充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独立师。1935 年初,哈东支队被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三军的建立,极大程度上激励了人民群众以及社会团体的抗日热忱,促就了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展。1934年秋,组建了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军部下设党委,团设党支部,以加强军队的教育工作,促使各级党组织有序发展。1935年2月,周保中组建了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1936年初,中共满洲省委组建了东北反日联合军第六军。

至此,东北人民革命军各军在中共满洲省委的指导与扶持下相继成立,逐渐成为东北地区反日斗争武装的核心力量,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军,为东北抗日联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三省委分立领导时期。从1934 年开始,日本对东北地区的反日武装施行“讨伐”并日趋频繁。与此同时,共产国际针对国际形势、中国形势,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议,以应对抗战局势的新变化。

根据共产国际“七大”提出的组织路线、领导形式的转变,中共代表团提出撤销满洲省委,另设四个省委、两个特委并列独立发展的改组决定。1936 年2 月至7 月间,先后向东满、北满、南满地区传达了改组精神,即:“将过去满洲省委(哈尔滨)取消,目前以四个大游击区为中心,重新组织四个新的省委直接独立领导四大游击区和抗日联军、人[民]革命军的工作。”①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满地区革命历史文献汇编(上册)》,2000年,第463页。也就是说,撤销中共满洲省委,重新组建南满、东满、北满(松江)与吉东四个新的省委,以及哈尔滨和大连/奉天两个特委。四个省委和两个特委均独立运作、互不干扰,并分别受中共代表团的直接领导。在实际斗争中,真正建立了南满、北满、吉东三个省委。1936年7月,杨靖宇和魏拯民共同主持召开中共南满、东满特委和东北抗联第一、二军主要领导干部联席会议。鉴于南满和东满抗日斗争、党的工作已经连接在一起和领导干部缺少的实际,决定将南满和东满党组织合并,统一组建中共南满省委,魏拯民任省委书记。下属党组织有东满特委、磐石中心县委及柳河、长白、抚松、抚顺、桓(仁)兴(京)等县委,东北抗联第一、第二军党委。1936 年9月,中共珠河、汤原中心县委与东北抗联第三、六军党委召开联席会,会议决定成立北满临时省委。1939 年4 月,中共北满省委成立,金策任省委书记,下辖党组织主要有:哈东特委及其下属的珠河、方正、苇河县委;下江(松花江下游地区)特委及其下属佳木斯市委、汤原、依兰、富锦、绥滨以及桦川县委;上江特委;讷河县委、肇源县委以及抗联三军、六军党委②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黑龙江党史资料》第1辑,1985年,第13-15页。。1937 年3 月,以道北特委为基础成立吉东省委,宋一夫任省委书记,下辖:下江(乌苏里江下游)特委,所属地方组织有饶河县委、虎林县委、宝清、富锦、绥滨党的组织;道北特委,所属组织勃利县委、穆棱县委、依兰县委;道南特委,下属地方组织有东宁县委、宁安县委;省委直属的党组织有密山县委、宝清区委、依方区委、林口区委以及抗联五军党委③中共黑龙江省委党史工作委员会:《黑龙江党史资料》第1辑,第15-16页。。与此同时,根据《八一宣言》精神和《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要求,东北人民革命军逐渐改编成东北抗日联军。1936年2月至193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先后改编、组建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至第十一军,最盛时总人数达3万余人①孔令波、王承礼:《东北抗日联军(上册)》,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为便于指挥作战,根据南满、北满、吉东三个省委的统筹地域划分了相应的军区范畴。东北抗联十一个军被先后合编、组建为三大路军。1936 年7 月,东北抗联第一、二军合编为东北抗联第一路军,杨靖宇担任总司令兼政委,王德泰任副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一路军先后在南满地区的30 余县开展反日游击战争,不仅扩充了革命队伍,而且鼓舞了工农民众的抗日热情,稳固了党组织的持续发展。1937年10月10日,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正式成立,周保中担任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第二路军主要由第四、五、七、八、十军组成。第二路军各军先后活跃于宝清、桦川、虎林、饶河等20 余县。根据对敌斗争需求,周保中先后对第四、五军进行队伍整顿,要求队内加强政治、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学习。1939年4月12 日,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成立,张寿篯(李兆麟)任总指挥。下辖东北抗联第三、六、九、十一军,主要在海伦、讷河、嫩江绥棱、庆城、铁骊等30余县开展反日游击运动。东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的日渐兴盛,有效打击了日军对中国东北的侵略。

东北党委员会领导时期。由于日军对东北抗联进行多次讨伐、“围剿”,致东北抗联严重减员。截至1941年春,东北抗联仅剩1000余人。与此同时,东北抗联与党中央失去联络,东北地区的各省委、特委各自为政,互不统属。因此,东北抗联为保存实力,决定入苏联境内整训,积蓄力量,以利再战。1942年上旬,东北抗联的三个路军先后进入苏联整训。苏军为对东北抗联进行统一管理与部署,遂建立南、北两个野营驻屯所。8月1日,东北抗联南北野营及在东北活动的抗联人员改编、组建为东北抗联教导旅,旅长周保中,政治副旅长为张寿篯。旅部下辖4 个步兵教导营、2 个直属教导连,全旅共1000 余人②《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下册)》,第951-952页。。彼时,党组织机构的设置为南、北野营单设党委,吉东、北满省委亦保留,此局势略显混乱,且不适宜斗争环境。为改变这种情况,经与苏联协商,1942年9月建立了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亦称中共东北委员会,又称东北党委员会。东北党委员会的工作范畴除统一领导党的建设工作以外,还直接领导10 余支小部队执行特定任务,活动区域在南满、吉东、北满等地区。1945 年8 月8 日,苏联对日宣战,东北党委员会以及东北抗联教导旅积极配合作战,为解放东北做出了巨大贡献。为统一东北地区党组织和军队,中共中央于9月15日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并组建包括东北抗联部队在内的东北人民自卫军。10 月20 日,“东北党委员会完全移交中央局”,并宣布中共东北党委员会即日撤销,其下辖的各地党组织均由中共中央东北局全权接管与领导。

综上所述,东北抗战时期党组织建设历程是漫长且曲折的,经历了中共满洲省委领导时期,南满、北满、吉东三省委分立领导时期以及中共东北党委员会领导时期,与之相对应的是东北地区的抗日武装经历了组建义勇军、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联以及东北抗联教导旅的历程。面对艰难曲折的斗争形势,东北党组织完善并健全了东北地区党组织,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并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二、东北抗战时期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

毛泽东于1939年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提出,创建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02页。,明确了将中国共产党建设成布尔什维克化政党的奋斗目标。究竟如何建设,是各级党组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在东北抗战时期,各级党组织在上级党组织领导下,逐渐摸索、总结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从而在组织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组织建设主要体现在党对军队的绝对性领导和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以及壮大党的队伍三个方面。

首先,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性领导。中共满洲省委和各级党组织自建立反日游击队开始,就意识到党的领导问题在反满抗日游击工作中的重要性。1932 年6 月24 日,北方各省委代表联席会议通过的《革命危机的增长与北方党的任务》中肯定了中国共产党在反日斗争中的领导地位。因此,“应当加倍和巩固满洲党的领导,以便这领导真能和真会应付这复杂的环境和极端重大的任务”①《东北抗日联军史料》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上册)》,1987年,第55页。。1933年7月1日,中共满洲省委强调南满地区的党组织与游击队的政治任务是“运用正确的布尔什维克的路线及坚韧的群众工作,建立起党及无产阶级在反日游击运动中的领导权”②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4》,1988年,第32页。。1933 年11 月28 日,中共满洲省委再次强调:“只有在义勇军队伍中建立下层的群众工作,建立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反日游击战争才能达到更高的阶段,才能有保证的走向胜利的前途。”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文献》,沈阳:白山出版社,2011年,第252页。1934年6月16日,中共满洲省委在《东北人民革命军及赤色游击队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下简称《条例草案》)中提出,“东北人民革命军,为完成其历史上的伟大任务,必须接受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文献》,第305页。。1934年7月18日,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在反满抗日游击队’中的工作,目前最迫切的任务[是]建立党的领导”⑤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9》,1989年,第76页。。8 月15 日,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在广大群众反日反‘满’斗争中以及反日义勇军部队中建立起党的领导,是争取反日民族革命胜利的先决条件”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文献》,第321页。。1936 年7 月2 日,中共吉东省委、五军党委以及宁安县委共同写给宁安地区工作的同志的信中指出:“组织力量,虽然经常被日寇经常不断进攻与破坏,目前虽然增加许多困难,有些地方工作甚至陷于停顿状态,可是有成千累万忠贞不拔有了斗争经验的布尔什维克群众的领导者,做支持一切斗争的中心骨干。”⑦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8》,1989年,第38页。1938年2 月20 日,中共北满省委提出:“党要在加强各独立部队抗日救国的教育训练中,巩固队员的战斗决心,但是丝毫不要忘掉了共产党在联军中的领导责任。”⑧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3》,1988年,第297-298页。1940 年,东北抗联及其党组织遭受严重挫折,并与中共中央处于失联状态。在如此恶劣的斗争环境下,东北抗联仍想方设法与中共中央重新建立联系,以获得党的领导。1942 年4 月20 日,张寿篯在《关于党组织的改组与集中领导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改组党和集中领导:我们认为要实现使东北‘硕果仅存’的党组织,进一步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成为完全巩固的布尔塞维克党组织,使意志统一、行动统一,那末必须改现有的领导组织及恢复中共中央的直接关系。”⑨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7》,1988年,第229页。

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相关指示精神,东北地区各抗日武装力量均制定了加强党的建设的相关举措。其中,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根据1934 年6 月16 日制定的《条例草案》进行党组织建设,军、师两级均设立党委会,设置专职党的书记,团及其以下均建有党支部、党小组,充分发挥了党对部队的领导作用。东北抗联第三军党委会针对军队内部出现的党政工作无专职人员负责等情况,提出了团及其以上党委均设置专职党委书记,班、排建立党小组等10项整改措施。1941年3月,中共吉东、北满省委对南野营部队进行改编,并建立了党的组织,党委会由中共吉东、南满两地党组织联合构成,统一党内思想,坚持党的领导。同年5月,中共吉东、北满党组织就“东北党组织独立性”的问题展开讨论,提出“必须稳固自己中国共产党的组织立场,必须认定中共党现阶段的革命政治的任务。同样的,目前东北党组织和抗日联军必须确保中共党和中国革命之系统”⑩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7》,第140页。。1942年8月1日东北抗联教导旅组建完成,为使“东北党组织必须继续成为东北人民解放战争指导的组织”,只能“在吉东、北满两省委及南满党的基础上建立新的中共东北党组织临时委员会;同时,废止现有的吉东、北满两省委”⑪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文献》,第928-929页。。1942年9月,东北抗联教导旅决定创建东北党委员会,并对东北党委员会的组织机构进行合理化改革。同月,东北党委员会成立。旅部设立党支部,并以其下辖的营部以及直属部队为单位设立党小组,有效促进军队凝聚力及战斗力的稳固与提升。1945年8月,苏联对日宣战。东北党委员会以及东北抗联教导旅积极配合苏联开展反日作战。在此期间,东北党委员会亦在着手建构东北各地的党组织,并日趋完善。

其次,建立与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十分重视党组织的建设。1933 年1 月1日,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党必须更要深入到广大群众中去,建立有工作能力的群众组织,巩固党的地方党部与支部的基础,严密党的组织。”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文献》,第90页。1933年7月25日,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建立游击队党的组织,健全支部生活,统一党的意志与领导,每个党员要成为最模范的战队[斗]员,每个支队中必须有党的组织,必须建立党领导的骨干,自下而上的重要军事领导者,要保证是最可靠的坚定的党员”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文献》,第167页。。除此之外,中共满洲省委于1932 年11 月、1933 年1 月先后改组了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和海龙中心县委。同时,健全中共延吉、和龙、汪清、珲春县委及安图特支。1932 年2 月,东满特委建立了中共敦化特支。在吉东,1932年6月,中共满洲省委将中共宁安县委改组为中共绥宁中心县委,又先后建立了中共宁安县委和饶河中心县委。在北满,满洲省委于1931 年末建立了中共汤原中心县委;1932 年10 月又将中共珠河县委改建为中共珠河中心县委③《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上册)》,第174-175页。。这些党组织的改组与建立,为基层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反日游击队的创建工作奠定了坚实组织基础。

再次,壮大党的队伍。中共满洲省委始终重视党组织的发展壮大,尤其是吸纳朝鲜共产主义者加入党的组织,促进了党组织的发展。到1931年底,中共满洲省委所属党团员有2132人④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9》,第191页。。1933年7月10 日,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发展新党员的号召,即:“大批的吸收工人入党,吸收大批的失业工人雇农入党!吸收成千成万的反日游击队战士入党!”⑤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4》,第48页。同年11月12日,中共满洲省委进一步提出“把成份最好最积极最勇敢最先进的战斗员——首先是工人、雇农、贫农吸收到党里面来”⑥孔令波、王承礼:《东北抗日联军(上册)》,第239页。,以此促进东北抗日武装党的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在此基础上,党内定期召开支部会议,提升党员理论素养,严明党内纪律,以促进党组织的稳固性。1935年11月26日,中共吉东特委提出,“尤其在东北我党之组织,非只机械地吸收工人阶级及贫农先进分子入党,对于其他非无产阶级出身之分子亦允许其入党,以锻炼其在抗日战争中游击作战、阶级斗争等”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文献》,第467页。。根据中共满洲省委的指示精神,各游击根据地以及东北抗联各军的党组织发展均呈现稳步发展趋势。其中,在中共珠河中心县委的领导和积极工作下,在游击区内建立了若干党支部组织。据统计,除人民革命军内的党员外,地方上共有200余名共产党员⑧《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上册)》,第455页。。在中共饶河中心县委的支持与领导下,截至1934年8月,共有中共党员104名,其中汉族党员29名,朝鲜族党员75 名(其中女党员6 名);共青团员101 名,其中汉族团员6 名,朝鲜族团员95 名(其中女团员35名)⑨《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上册)》,第469页。。截至1934年5月,东北三省中国共产党党员数量约2500人,共青团员2000余人⑩《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东北抗日联军史(上册)》,第473页。。

政治建设主要体现在中共满洲省委、三省分省委和各级军事领导机关对军队政治工作的政策制定、加强军队工作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

首先,中共满洲省委制定了军队政治工作的政策纲领。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在历经14 年的持久抗战中,始终将政治工作及其建设问题置于关键性地位。为加强军队的政治领导,先后制定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第一师政纲》《东北人民革命军斗争纲领》等系列政策条例。在此基础上,于1934年6月16日制定了《条例草案》,明确了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及内容,强调“在人民革命军中设立政治部、政治委员及政治指导员制度”⑪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4》,1990年,第102页。的方式方法,制定了“为实施人民革命军战斗员的政治教育起见,在连以及与连同等的部队中设立政治指导员”⑫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44》,第102页。等22条工作职责。1937年8月1日,东北抗联第三军委员会发出《关于部队中党的工作致各师党委的指示信》,要求:“军政负责人员不许兼党委书记,以会谈选举的方式或由上级指定委派来决定。连支部书记也不要以连指导员或连长兼,但必需富有经验历史的同志帮助去进行党的工作;军政负责同志可以参加党委员会工作”;“各班、排内成立很有力的小组,要加强领导”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文献》,第620页。。1940年3月,中共北满省委根据以往的政治工作经验,制定了《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工作暂行条例草案》,其中提出,“必须在抗日联军中设立政治部、政治委员及政治指导员制度,它是党在抗日联军中执行政治路线和革命纪律的责任者”②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6》,第34页。。中共各级党组织制定的东北地区军队政治工作政策纲领,有利于东北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的稳步发展与党组织的健康发展,对东北地区抗日斗争的胜利起到促进作用。

其次,加强军队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为确保党对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绝对领导,并在军队内部有效推进政治工作建设,东北党组织采取了多种有效途径。其一,建立健全各级政治机构及政治工作人员,以确保政治工作的落实。1933 年7 月1 日,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必须加强赤色游击队里政治教育,提高队员的政治水平,建立党真正在赤色游击队里的骨干与领导的核心。这里需要你们系统的建立政治委员与政治指导员的制度,政治委员、政治指导员以及军事指导员必须是坚定而且可靠的党员,能够独立的担负起政治军事上领导的责任”③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4》,第33页。。1940年3月,中共北满省委在《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工作条例》中提出,“为加强党在抗日联军的领导力量起见,必须在抗日联军中设立政治部、政治委员及政治指导员制度,它是党在抗日联军中执行政治路线和革命纪律的责任者”④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6》,第34页。。为了促进东北抗联队伍内部政治工作的有效推进,东北抗联各军严格执行党组织关于政治机关的建构需求,并根据建构准则相继建立较为健全的政治机关,军、师、团内部分别建有政委、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以及政治指导员等职务,以确保党对政治工作的部署,并在各军内得到深入贯彻。其二,丰富军队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东北抗日武装政治工作的教育内容根据战时所需、抗日队伍以及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进行了合理设计与安排。一是革命基础理论教育。革命基础理论教育是革命斗争制胜的关键所在,其实际上是对革命斗争实践以及错误理论批判基础上的科学总结。1934 年8 月,中共满洲省委在《怎样训练干部》中提出,“必须纠正那些脱离实际生活专讲空洞的原理原则的学院式的研究,或者是忽视学习研究革命理论的事务主义”⑤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9》,第360页。。为此,中共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花了半年的时间,亲自编写了一本《政治读本》,其文字简明扼要,内容浅显易懂。他将这个读本用汉、朝两种文字印成小册子,下发到连队,得到了干部战士的热烈欢迎。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根据马列主义的基础理论知识编印了“问答式”的政治通识性课本,并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东北抗联下江教导队以政治教材提纲为基础,总结了其中蕴含的政治问题103问等。二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东北抗联从创建初期开始就十分注重革命队伍对中共中央以及满洲省委的相关指示精神的学习与贯彻。1940年后,东北抗联与中共中央处于失联的情况下,仍寻求多方途径获取中央文件、马列主义以及毛泽东的相关著作,比如开展毛泽东专著专题研习会、时事政治研讨班以及创办学习小组等形式学习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以此提升东北抗联队伍的政治理论素养。三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教育。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东北抗日战争克敌制胜的关键。1933年1月、1935年8月相继发布的《一二六指示信》和《八一宣言》中均提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并给予高度重视。1936年2月20日,中共中央提出“凡被压迫民族,高丽人、内蒙古人、台湾人、个体或团体或军队,我东北抗日联合军均一律欢迎参加,结成弱少[小]民族联合战线,对抗日本强盗帝国主义”⑥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东北抗日联军·文献》,第487页。的主张。东北抗日武装积极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此外,东北抗联在苏整训期间,与苏联建立合作关系,建立东北抗联教导旅。此旅曾被称为“国际旅”,原因在于:“这个旅是个混合旅,一半是苏联军人,一半是中国和朝鲜军人(即东北抗联指战员)……”⑦中共黑龙江省汤原县委党史研究室编:《风雪松山客——于保合回忆录》,1998年,第120页。这意味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逐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四是民族气节教育。民族气节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始终推崇的精神气节,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在历经战争洗礼却亘古不变的革命气节。东北抗联自创建之初便提出民族气节教育“是抗日建国的国防教育,使每个反日指战员了解自己的政治责任和抗战前途,提高政治意义和正确的民族义愤,使他们成为最有纪律的自觉的模范战士”①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26》,1989年,第32页。。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不乏拥有意志坚定且具有高尚情操、不畏强暴且甘愿牺牲的革命英雄,比如“八女投江”“小孤山十二烈士”等革命英雄团体,更有杨靖宇、赵尚志、陈翰章、赵一曼等宁死不降的革命英雄人物。这是中华民族气节教育的具体表现,更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好彰显。五是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东北抗联与朝鲜共产主义者、苏联远东军密切配合,是东北抗联国际主义精神的具体彰显。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广泛吸纳朝鲜共产主义者加入东北抗联,如朝鲜共产主义者金日成、金策、崔庸健等。他们均与东北抗联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并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东北抗联接受了苏联远东军的援助,并与苏建立合作关系,后者为前者提供生活物资、军事训练等援助。二者的紧密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

思想建设主要包括确定教育对象和运用多种载体两个方面。毛泽东始终强调“思想建党”的重要性,并提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页。重要论断。东北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思想建设主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宜的思想教育。

一方面,确定了思想建设的教育对象。根据东北抗日武装人员构成,东北党组织思想建设的教育对象主要划分为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的指战员及政工干部、反日民众与抗日友军以及伪军、警察。第一,着力培养各级指战员及政工干部。早在创建反日游击队时,磐石、汪清、汤原等游击队在创建之前均开设了培训班;发展至东北人民革命军和抗日联军时期,创建短期培训班成为主流。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于1935年6月举办了骨干短期班。东北抗联第三路军为第三、六、九军干部开设短期培训班,提升东北抗联指战员及政工干部思想素养。同时,各军、师内部均建制教导旅、教导团、随营学校、政治军事学校等,以筛选优秀青年,培养其成为各军骨干力量。除此之外,还调遣各军队的主要政工干部开展以“战争经验总结”为专题的集中培训,以及委派政工干部前往苏联深造等形式进行思想教育。第二,加强对反日民众与抗日义勇军的教育。中共满洲省委十分重视开展群众工作。1932 年4 月,中共满洲省委军委书记杨林前往磐石开展工作,深入工农民众宣传抗日主张,进行抗日救国教育。1933年2 月,中共满洲省委提出“在群众中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工作,发动群众的反帝斗争,采取游击战术开展游击运动”③中央档案馆、辽宁省档案馆、吉林省档案馆、黑龙江档案馆编:《东北地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甲12》,1988年,第165页。,强调了革命队伍汲取工农民众中参与抗日斗争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东北抗联积极联合其他反日部队共同抗日,在反日友军内部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救国主张。尤其是抗日义勇军相继加入东北抗联的编制序列,有效地促进了友军与东北抗联的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抗日的局面。第三,竭力瓦解、争取伪军警。东北各地党组织积极开展伪军工作的思想教育,主要采取两种方式瓦解伪军:一是委派党、团员伪装进入伪军驻地,或在战场上进行党的抗日救国主张的宣传,并充分利用日伪矛盾激发伪军哗变热忱;二是选派优秀政工干部进入伪军内部开展抗日主张宣传工作,逐步建立党支部、发展党员、团结伪军长官,尔后组织哗变。如在驻扎于苇沙河的伪军部队中创建支部,团结了伪军士兵,最终组织哗变。

另一方面,东北党组织利用各种载体,开展思想教育。东北各级党组织根据战时需求和工作内容选择了适宜的宣传载体。第一,文字宣传载体。满洲省委时期各游击区均采取创办报刊的形式进行思想教育。南满地区创办了《人民革命报》《东边道反日报》,东满地区创办了《东满民众报》《两条战线》,北满地区创办了《人民革命报》《珠河群众小报》,吉东地区创办了《绥宁报》《反日报》《吉东战报》④田雷:《黑龙江地区抗联报刊研究》,《新闻大学》2012年第4期。。南满、北满、吉东三省委分立时期,亦是东北抗联路军时期,中共南满省委和抗联第一路军先后创办了《南满抗日联合报》《中国报》《中华画报》和党刊《列宁旗》,中共吉东省委和抗联第二路军先后创办了《救国报》《东北红星壁报》和党刊《前哨》,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第三路军先后创办了《北满救国报》和党刊《统一》①田雷:《黑龙江地区抗联报刊研究》。。1940 年以后,东北抗联因形势所迫入境苏联整训。在极不便利的环境以及敌强我弱的斗争情况下,东北抗联主要以报刊、广播等形式获取战时信息,如重庆的《新华日报》、法国巴黎的《救国时报》以及《解放日报》等,使其成为政治和思想教育的参考资料。第二,文艺宣传载体。东北抗联战士充分利用诗歌、歌曲、话剧等形式,通俗易懂地揭露了日军侵略的暴虐行径,深入浅出地激发抗日军民的反日情绪、顽强斗志。东北抗联在戎马倥偬的抗日斗争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比如,杨靖宇编写的《西征胜利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歌》,冯仲云创作的《联合歌》,李兆麟等创作的《露营之歌》,东北抗联第七军李斗文编写的《军队纪律歌》《中华民族联合起来》,等等。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政治部、宣传科相继编著了《东北抗日联军革命歌集》《革命歌集(第二集)》,总共收录了50首歌曲。其中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传唱至今,充分表达了东北抗联战士面对恶劣环境、严重困难仍誓与日伪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和众志成城的必胜决心。在戏剧方面歌颂中朝协作抗日的代表性作品是《血海之唱》,其以戏剧的形式深入浅出地呈现了东北抗日战争的残酷性,以及中朝军民合力抵御外侮的革命情谊。话剧中较具代表性的有:杨靖宇根据真实事件编纂的《王二小放牛》,表现了工农民众因受到日军的残酷压榨而奋起反抗、英勇杀敌的真实情况;李兆麟编写的话剧《王勤肚子疼》,鼓励号召抗联战士积极参与西征,坚定西征的必胜信念。

三、东北抗战时期党建工作的特点

东北抗战时期,东北地区党组织在敌强我弱、战斗频繁、环境恶劣且与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始终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其特点是鲜明的,体现出持久性与坚定性、唯一性与灵活性、独立性与国际性、曲折性与艰苦性、广博性与专业性、灵活性与多元性。

第一,东北党组织建设时间的持久性与坚定性。东北地区是中国抗日战争始发地。东北抗日游击战争贯穿中国抗日战争的始终。东北党组织在14年艰苦斗争中,不论与中共中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是否处于失联状态,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持党的绝对领导,遵循党的领导方针,积极发动民众参与抗战,有效牵制了日军的北上与南下。除此之外,面对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东北党组织及其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始终葆有抗日热忱,始终保持对获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念,体现了东北党组织建设时间的持久性与坚定性。

第二,东北党组织建设原则的唯一性与灵活性。东北抗日武装党的建设工作始终坚持党指挥枪的根本原则,服从党的领导。根据各级党组织给予各游击队、各军、各路军的指示精神,东北抗日武装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形成以党为唯一核心的领导力量,实现党对军队的领导。同时,东北党组织的建设也具备一定的灵活性,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经历了创建反日游击队、东北人民革命军、东北抗日联军、东北抗联教导旅等不同阶段,因此,东北党组织的建设根据不同时期军队的扩编或缩减情况进行改变。

第三,东北党组织建设形式的独立性与国际性。东北抗日武装的游击战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的抗日斗争。在东北抗战初期,因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面对日军的“讨伐”,东北抗日武装只能在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下承担抗日救国重任。即便在东北抗战后期,东北抗联与党中央失联的状态下,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独立自主地开展抗日斗争。此外,在东北抗日战争中,东北党组织积极吸收朝鲜共产主义者入党,并与朝鲜抗日武装并肩作战。同时,与苏军密切配合,共同抗日。东北党委员会成员中包括中、朝、苏三国人员,体现了东北党组织的国际性。

第四,东北党组织建设的曲折性与艰苦性。在东北抗战时期,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东北党组织自身建设经历了统一、分散、再统一的调整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尤其是在与中共中央、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失去联系后,东北党组织处于独立战斗、孤立无援的状态,其组织建设出现了曲折。与此同时,东北党组织常年在高纬度的严寒地区领导抗日斗争,武器装备陈旧,医疗物资短缺,自然环境恶劣,长年累月缺衣少食,忍受饥饿与严寒,体现了东北抗联党组织发展的艰苦性。

第五,东北党组织建设内容的广博性与专业性。东北党组织建设内容较为广泛,其中涉及党的组织建设、政治建设以及思想建设。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东北抗联党组织结合战争形势,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了不同的建设内容。与此同时,党组织为东北抗日武装配备不同领域的专业人才,促进党组织建设内容的专业化。尤其是东北抗联在苏联整训期间,根据不同人员的文化水平,分类进行政治学习与教育等,体现了东北抗联党组织建设内容的广博性与专业性。

第六,东北党组织建设方法的灵活性与多元性。中共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组织上健全了组织机构,建立党委、党支部、党小组,执行党的领导决策;在政治上,健全各军、师、旅、团、营、连政治机关,设立政治部,配备政委、政治部主任、政治指导员等职务,专职负责队伍政治工作;在思想上,根据不同的思想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方式,并通过报刊、歌曲、诗歌、戏剧等形式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同时,东北各抗日武装根据军队编制的变化,政治部、党支部均存在缩编或整改的现象,因而方法多变且适用,体现了东北党组织建设方法的灵活性与多元性。

总之,东北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充满艰辛曲折,但作用巨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第2版。这正是中共领导的抗日武装始终有别于其他反日武装的优势所在,也是赢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所在。东北党组织根据东北抗日形势的变化,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不断改进党的建设,尤其是加强了组织建设、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增强了党的凝聚力,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从而为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提供了根本保障。

猜你喜欢
满洲联军抗联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活力(2021年4期)2021-07-28 05:34:14
重走抗联路
当代音乐(2018年4期)2018-05-14 06:47:13
横田文子“在满”期间的创作
关于林芙美子的满州之旅研究
“满洲”文学与作家探究
戏剧之家(2016年9期)2016-06-04 00:46:33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夜幕下的满洲
小说月刊(2015年2期)2015-04-23 08:49:45
艰苦奋战的东北抗日联军
军事历史(1992年5期)1992-08-15 06:23:28
东北抗日联军的后方勤务
军事历史(1990年6期)1990-08-16 07:02:44
东北抗日联军介绍
军事历史(1986年4期)1986-08-21 06: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