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伟 冯 宁
在“双减”等政策颁布背景下,校园如何发挥好立德树人主阵地作用,为儿童构建身心自在且舒展的高品质学习生活,是当下教育者面临的挑战。南京市考棚小学基于深厚的文化积淀,提出“尊天性、合规律、享过程”的教育主张,以学习重塑、生活重构为经纬,丰盈师生校园生态,努力创造适合每一个儿童发展的教育生态,建设不断走向完善的整体育人治理体系。
南京市考棚小学遵循“明道养正”校训,“明道”即明理求道,“养正”即“蒙以养正”。两者互为表里,有机统一,贯穿“价值培塑、动能激活、活动设计、课程建设、文化构建”五个阶段的整体育人治理体系,将高品质学习生活向每个儿童打开。
“明道”是核心,践行“迈向明亮而完整的学习生活”办学理念。以“立德树人”观照师生完整生命,支持儿童成为“理想的追求者、生活的探索者、智慧的学习者”;支持教师成为“读懂学生的分析师、重组课程的设计师、塑造品格的工程师”。“养正”是路径,构建“一体—三求—五共”的育人模式形态。以“五育并举”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索跨学科大单元统整设计,撬动课程改革。
“高品质学习生活”是目标追求,着力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打破壁垒”,解决各部门各学科教学评相割裂的问题;二是“删繁就简”,解决学习任务重叠、师生负担过重的问题;三是“回归完整”,解决儿童发展受压抑、受拘束的问题。因此,学校以“自在舒展”浸润童心,对治理体系进行整体优化,营建“三维升级”的校园新生态。通过“课程维度”结构性、整合性、协同性的改革,“活动维度”体验性、具身性、趣味性的转变,“评价维度”多元化、多层次、全方位的迭代,让儿童在连续的学习时空与宏大的场域背景中自在漫游,支持儿童成为脚踏实地、面向未来的“独立而负责任”的学习者。
为解决“学习体验与学习过程的缺失”,学校给学生绘制学习体验地图,设计具身性、趣味性的学习活动,并成立“少儿艺文苑”,创设“节日大联盟”。同时,深化“十一五”省级课题“‘翔宇精神’引领下校本课程中小学生理想教育的实践研究”,完成市课程基地建设,出版专著《百年考小的现代追求》。
为解决“学习时空与学习实践的断裂”,学校以“明道课程”为着力点,规划高品质学习生活蓝图,探索拓展性课程,开发研究性课程。师生共同拟定“学习生活公约”,自由组织学习社群。如根据市园林学校、信息技术示范校的要求升级扩建校园,支持课程体系的全面迭代,以场景驱动师生教学形态的转变。
为解决“学习能力与学习生态的失衡”,2017年以来,学校健全“五轮+五共+四能”系统,实现五育一体化、管理结构化、教学精致化、教研数字化、辐射品牌化。“一班一戏剧”德育创新项目,不仅引导儿童阅读纸质书,而且让儿童在影视世界、文化世界、虚拟世界中自在漫游。特别是“嘉年华”研学活动,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
我们强调校园生活要丰富教育服务供给,其内涵不仅仅是丰富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更体现在把时间还给学生。2021年秋季开学以来,学校以“让课后服务成为对儿童最深情的人文关怀”为出发点,探索实施“5+2”课后服务新路径,打造“四色社团”供学生自主选择。培养学生“我选择,我负责”的意识,使其认识到学习和成长是自己的事。
学校通过研发交互体验课程,将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相融通,基于跨学科、大主题的单元设计,让学生在游戏化的活动中学以致用。学校创新设计探究体验课程,将德育课程与时代精神相融合,让教师与学生一起编制《家庭劳动教育指导手册》,使日常生活更显趣味。同时,学校还积极打造浸润体验课程,将传统文化与先进的教育理念相融合,让学生走进社区,体验大美秦淮、挖掘城南底蕴、探究百姓智慧、总结生活哲学。
学校的“生活故事汇”项目,鼓励学生以查资料、访名人、写故事等形式,形成精神生活图谱,倡导“21天美丽行动”,最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生活。学校始终秉持“玩出学问”的游戏主张,结合生活教育理念,举办“美食美刻”嘉年华,把种植、烹饪、布展、营销、推广等任务交给学生,让学生尽情展示自己的创意。
我们建立能对学生提供帮助并容纳差异的家校社场域。通过泛在教室、学科教室、主题教室、校园十景、校外基地、网络空间等场域的营造,教室内外到处可见学生的成果展示,让每个角落都成为儿童探索的微课程空间。门廊音乐厅里,学生三五成群自由弹唱歌曲;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内,工程小组制作桥梁模型,劳动小组记录“智慧农场”植物生长的各项数据,科创小组利用废旧原件制作“智能四足兽”。
我们基于学科育人功能的综合化实施与评价,构建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的学科育人课程,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的生活实践课程,以及以课后社团为形态的潜能开发课程,将课堂教学向四面八方打开,以完整的生活滋养儿童。通过“求本资源库”“求法工具箱”“求通任务群”等课程支架的逐步建设,推动儿童进行长周期的项目化学习,实现学习目标共同确定、学习计划共同制订、学习过程共同经历、学习作业共同探究、学习评价共同参与。
学生针对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究,邀请同学、教师、家长、社区成员参加活动,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成人给学生提供“脚手架”,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提升能力。如“一班一戏剧”项目,以教育戏剧形式,引导学生把班级生活中的问题搬上舞台,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体验角色。“秦淮的桥”等科创项目,让学生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方式解决复杂问题。“玩出学问”嘉年华系列活动,让儿童畅游在“大嘴美食坊”“巧手民艺坊”“城南老街坊”“玩转长乐坊”“天下文枢坊”五个场景中,在锁定目标、完成挑战中获得成功体验。
学校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模式、新机制,形成“3场馆+3平台”。基于梅园新村纪念馆,实施主题德育;基于中国科举博物馆,开设研学课程;基于城南民艺坊,开展公益行动。借助志愿者平台,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体系,构建公益活动系统;借助云上平台,通过“互联网+”实现线上种植,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借助共育平台,成立市家长示范团,实现精准服务、协调共享。
自2017年以来,我们研发“三评一体”的物联网评价系统。一是建设物联网“V校”平台,同步学习数据,展示学生作业与作品,引入家长、同学、教师的互动评价,自动绘制出学生成长地图,为数据应用提供可视化的诊断参考。二是编制《明道儿童成长故事手册》,把评价的自主权还给儿童,汇聚自己和同学的成长故事,将学习价值的探寻、学习方法的归纳、学习工具的开发、学习效能的评估等要素内隐在故事中,达成儿童“元认知学习力”的提升,给予儿童最深情的精神关怀。三是实施“小小科学家”“小小美食家”“小小艺术家”“小小思辨家”等项目的评选,充分尊重学生成长的动态性、发展的差异性,激励儿童不断突破自我,助力儿童树立远大的理想,向着未来自在舒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