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莉(甘肃省临夏市建国小学)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针对学生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心理调节能力,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和谐发展,避免负面情绪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不利影响。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仅仅依靠学校和教师的力量,很难达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效果,必须通过家校共教共育这一有效途径,共同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目前,我国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这一现象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不到位的问题。所谓“教育之全体,不仅学校而止,其一端则有家庭,一端则有社会。”如何有效推动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学校、教师和家长的共同责任和共同课题。学校可以将家校共育模式应用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这种教育模式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如下。
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点环节,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国家发展民族进步有着重要意义。家庭氛围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元素。通过引入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家长可以在学校和教师的帮助下,更加全面地认清学生的长处和提升的方向,并了解多样化的家庭教育方法,进而选择最适合的亲子交流方式展开家庭教育。同时,在能够与家长畅快沟通的情况下,学生也更乐于将自己的见闻、情感和情绪分享给家长,主动寻求家长的理解或帮助,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家长更好地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实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
学生在校生活期间,需要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活动,与教师交流的时间和平台较少,教师需要寻求家长的配合,以此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然而,部分依赖型家长因个人工作、教育能力等原因过分依赖学校,缺乏观察与分析学生的心理情况的意识,也就无法为教师提供帮助;部分护短型家长又不希望将学生“不好”的一面与教师分享,担心会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印象和情感。
这些情况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教师无法为学生设计个性化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受限。通过开展家校共育模式,可以使家长正确看待学生、家长、教师、学校之前的关系,进而有效与教师展开互动,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可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愉悦生活,并能够得到教师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帮助,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
综上,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可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愉悦生活,并能够得到教师更加专业、有针对性的帮助,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
如何依托家校共育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围绕这一问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探索与实践,分享以下四个方面的具体做法。
沟通是保障家校共育教育模式应用效果的重要前提。有效的沟通可以使教师与家长全方面了解学生特点,并制定科学的教育方案,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部分家长认为教师有着丰富的教育经验,自己只需要听从教师的建议,导致家长无法获取学生在家情况的问题;部分家长在学生出现成绩不理想的成绩时,盲目地为其提出高要求,忽视教师的教育建议,导致学生出现学业压力过大等问题。
鉴于此,教师要主动加强家校沟通,提升家校沟通的有效性。教师可以通过创造性地召开家长会的方式与家长沟通,让家长更加全面地认识到学生的长处和不足,从而使其意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也可以巧妙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微视频、微信电话、在校园网站中加入家校交流板块等方式,与家长时刻保持沟通联络,了解学生在家中的实时动态,群策群力,有针对性地共同商议教育方案,确保学生可以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标。
例如,每学期期末家长会上,总会有部分家长因学生没能取得满意的考试成绩而产生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很容易传导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所降低,也会影响亲子关系和师生距离。也有部分家长可能会因为子女的优异成绩,忽视了进一步鞭策和鼓励学习的重要性,导致学生产生自满、自负等负面心理。
为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教师可以在召开家长会前,以“展览会”的形式将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呈现给家长。如,擅长书法的学生可以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张贴到墙面;擅长体育的学生可以将自己运动的照片贴在黑板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帮助他人的情境制作成微视频并利用多媒体播放。
通过这种方式,全体家长都可以意识到“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在此基础上,教师召开家长会,并在系统点评学生长处的基础上,总结班级多数学生的问题。如多数学生出现学习压力过大、部分学生过度追求优异成绩忽视了艺术特长的发展等,并讨论解决方案。最后,教师可以在家长会后,通过网络平台与有需求家长及时进行一对一的沟通,系统分析学生成长期间遇到的心理健康相关问题。
通过合理设计家长会流程并保持家校共同方式,可以提升家校沟通的有效性,使家长全面、理性地分析学生的长处和成长期间遇到的心理困惑,感受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并乐于与教师进行沟通,设计后续有针对性的家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家校共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在于家校双方能力有所欠缺。一方面,很多教师与家长的沟通能力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不足。针对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定期丰富家校活动,拓宽沟通渠道,鼓励学生家长之间、家长与教师之间广泛进行互相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教师双方更好地集思广益,探索出更多科学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健康状态。
为实现这一目标,学校要积极搭建线上与线下家校活动教育平台。从线上角度分析,学校可以定期开设网络培训课堂,邀请有着丰富家校合作经验的教师、家长分享教育策略,并设计“家长留言”版块,以便参与网络培训的家长和教师能够及时沟通,分享自己的看法。
从线下角度分析,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校园开放日,组织“亲子运动会”“家庭娱乐运动会”等校园活动,让为不同学生的家长搭建线下交流平台,使其成为“朋友”,从而乐于积极交流与教师沟通、与学生沟通的方法和策略。
例如,为帮助新生家长正确理解家校共育的内涵,提升其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学校可以开设系列网络讲座,引入“家校共育的价值”“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常见的家庭教育难题”“亲子沟通的技巧”等讲座模块主题,并为每一个讲座设计“家长留言”版块。除新生家长外,教师也可以邀请中、高年级学生家长利用空闲时间观看讲座,并结合讲座内容分享自己的想法和见解。
这样,新生家长不仅可以在学校的帮助下意识到与教师共同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还可以在与其他家长的沟通交流中,间接获取教育经验,加深对讲座内容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可以组织“家长交流会”线下活动,由教师担任“主持人”,可以将执教期间学生遇到的心理问题相关案例进行改编,提出讨论话题,并设计“家长自由交流”“家长分享想法”“教师分享经验”等活动环节。
此外,交流会结束前,主持活动的教师要注意为家长留出一定的提问时间,以确保家长能够更好地学习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学校通过组织丰富的家校活动,可以自然地帮助家长逐步提升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并积极探索与教师沟通的方法。同时,结合家长倾听讲座期间提出的问题,收集家长的反馈,教师也可以对家长产生深层次的理解,探索进一步为提升家校共育质量的方向,为家校共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准备。
家庭教育有着自然性、个别性和持久性的特点;学校教育有着专业性、系统性和平衡性等特点。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优势,共同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地引导,可以有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期间,教师要创造性地寻求家长的帮助,与家长共同对学生进行引导,培植家校共育的沃土,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帮助学生缓解负面情绪,保持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例如,在引导学生如何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人生挫折问题上,教师可以先召开主题班会,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挫折的含义和克服挫折的方法,并鼓励其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项挫折。
为使学生获取克服挫折的成功体验,教师需要寻求家长帮助,教师可以分享学生在校期间取得的微小进步,如“根据体育教师的反馈,学生能够在不断练习的过程中掌握复杂的运动技巧”,而家长则需要在与学生沟通期间,请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体育锻炼活动,并巧妙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获得了体育教师的认可,并询问“如何才能克服运动训练中所遇到的困难”。
在此期间,学生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学习期间不断克服困难,并强化其积极面对挫折的信心,从而在今后的生活中,积极进行自我疏导,采取积极的态度克服困难,总结失败的经验,科学制定计划并付出努力,最终走向成功。
通过家长与教师齐心协力,从校内、校外两方面及时为学生提供教育帮助,可以真正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不同的学生个体需要不同的心理引导方式,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也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成长带来一定的影响。面对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教师和家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以更好地确保家校共育的实效性,确保后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
例如,在培养学生自律意识方面,教师需要积极观察学生的心理成长状况。当发现部分学生无法实现自律目标时,教师需要及时与家长进行阶段性的交流总结,分析教育效果不佳的原因,灵活调整后续教育计划。
当大部分学生都养成自律意识后,教师和家长也应该分别总结教育经验。如教师可以分析与家长沟通的方式、与学生互动的方法等,并将成功的经验分享给其他教师和家长;家长可以总结亲子沟通的技巧,尝试将其合理运用于后续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并在后续家校合作过程中,能够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为教师提供合理的建议,更好地配合教师工作。
通过总结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可以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并为今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