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德医风医道与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2022-11-21 06:02夏候妙卿董玉节
关键词:医风医德医药

夏候妙卿 董玉节

(安徽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2 )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广大医务工作者要恪守医德医风医道,修医德、行仁术,怀救苦之心、做苍生大医,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健康服务。”[1]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不仅对广大医务工作者提出了明确要求,也对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广大医药院校学生指明了奋斗方向。

广大医务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护者。加强医德医风医道建设,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自身成长的应有之义,是纠正医疗行业不正之风、提高健康服务质量的根本要求,也是促进和谐医患关系、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有力之举。医药院校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也是医疗卫生事业、人类健康事业的未来。抓好医药院校学生医德医风医道教育,引导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更好地服务患者、服务社会发展,这既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迫切需要。因此,广大医药院校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围绕医德、医风、医道建设,大力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为人类健康事业培养更多的修医德、行仁术的苍生大医和德才兼备的医药工作者。本研究以安徽省四所本科医药院校为例,围绕医德医风医道,对在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旨在发现问题,提出对策,为加强新时代医药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提供参考。

一、医德: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石

1.医德内涵及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德,是指医务人员应该具备的品德。[2]这种品德,既是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医务人员应具备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我国古代很多医家都非常推崇医德,视“医乃仁术”为医德的精髓所在。如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提出“精究方术”“爱人知人”的精神;唐代名医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贵于千金”的思想,在《备急千金要方序》中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今天,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仁爱救人、普同一等、无私奉献的医德精神。

医学人文素质是通过学习人文知识、掌握人文方法、理解人文思想、体验人文精神,将优秀的人文成果内化为自己的人格、气质、修养,成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3]医德是医生必须具备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也是医学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德的提高主要通过两方面途径:一是“内化”,即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的自我教育、自我培养、自我锻炼;二是“外化”,即通过外在的教育或外在的约束来促进。对广大医药院校学生而言,医德的提高主要通过学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2.医药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现状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如今医学生人文素质总体情况还是比较乐观的。调查显示,98.23%的学生认为人文素质是一名医生必备的素质,85.11%的学生认为身边学医学药的同学人文素质“好”或“较好”。这表明几乎所有的医药专业学生都认识到了人文素质对医务工作者的不可或缺性,也表明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医药院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医药院校医德教育方面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少数医药院校学生价值观受到逐利化冲击。调查发现有11.36%的学生选择医药专业是为了家里人看病方便,9.59%的学生选择学医是因为医生的社会地位高、收入高、就业情况好等原因;二是医德教育课程比例偏低。调查发现,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按国家标准开课外,选择已经开设《医学伦理学》的学生占比78.32%,而选择已经开设《生命哲学》《医患沟通学》《医学社会学》等课程的学生占比只有20%—40%;三是医学道德实践不足。调查发现,77.73%的学生认为人文教育的方式较单一,希望在校园实践上(如讲座、社团、模拟、实训等)有更多的学习机会。

3.加强医德教育方面的对策

一要完善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在医药院校,应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重点,加大人文素质教育相关课程的开设力度,保证一定的学时,完善医德教育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上要积极融入医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人生观、 世界观, 培养学生高尚的职业理想和医德情操。要重点开设《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等医学人文素质课程,保证一定的学时,积极将人文精神教育融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培养学生医德素养和人文精神,构建一个全面的人文知识体系,为医药院校大学生日后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道德根基。

二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4]因此,医药院校开设的各专业课中,要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积极将医德教育有机渗透于专业课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关键在教师。要着重对专业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引导其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树立正确的教书育人观念,探索医德教育与专业课教学的结合点,挖掘教材中的道德思想和医德取向,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医德修养。

三要强化医德教育实践。道德在本质上是知行合一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提高医药院校学生的医德素养,离不开道德实践。医药院校大学生要从入学时就培养实践意识,引导其参与到医护劳动、医院实习、义诊等社会活动中,从不同角度、不同渠道与患者近距离接触,在实践中感知医德教育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实践教学同理论教学同等重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推进思想政治理论与校内实训实践、校外实践有机结合,将“尊医重道”的理念融入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还可根据医药院校教学特色,邀请医学专家对学生进行医德教育讲座,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与医德相关的学术实践教学活动,展现医学人文精神,做到寓教于乐。这些医德实践活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具有长远的影响,对职业道德操守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二、医风: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点

1.医风内涵及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风,是指医疗行业和医务工作者所展现的工作作风和职业风貌。医风问题,关系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关系医院的建设与发展,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医风好,医患关系和谐,群众满意度高,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形成正能量。反之,医风不好,医患关系紧张,群众不满意,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将形成负能量,甚至会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给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带来影响。今天,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敬业奉献、清廉正直、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的医风。

医药院校作为培养白衣天使的摇篮,自然是医风教育的重要场所。学生选择了医学,就意味着选择服务人的健康的职业,也意味着选择了一种饱含人情味的职业。因此,在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中,必须以爱和善为价值导向,加强尊重人、关心人的人文关怀教育,强化文明行医、廉洁行医、依法行医的理念。

2.医药院校学生医风教育现状

根据调查发现,在医药院校,均做到了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警示教育等,不断提高广大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广大医药院校基本上都修建了一些突出医学特色的基础设施,如历代著名医家的雕塑、雕刻着医学名言的石塑、医学特色的亭子等,营造医风教育的人文氛围。尤其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医药院校积极宣传和学习先进典型,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形成了积极向上、互相激励的人文环境。同时,调查也发现,医药院校医风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人文氛围需进一步营造,有81.86%的学生希望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医学人文氛围;二是在情境教育方面存在不足,65.23%的学生认为要“多去人体标本馆、实训室等场所开展模拟或实训教学”,有67.99%的学生认为应该“深入临床一线,现场接受教育”;三是法律课程开设不足,选择已经开设《卫生法学》课程的学生占比只有20%—40%。

3.加强医风教育方面的对策

一要营造良好人文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医风,离不开良好的校园视觉环境和浓厚的医学人文环境。要确立以文化人的思路,在校园环境设计、建筑设施、场馆装饰等形象识别系统上突出医学人文底蕴,积极倡导“悬壶济世”“大医精诚”等人文理念,将医学人文理念渗透到校园的每个环节和角落,从而寓教于景、寓教于物、寓教于美。一方面要打造良好的人文景观。从校园道路设计、命名到雕像、石碑和各类建筑,都可以贯以医学人文底蕴和中国文化传统,如有的大学校园的道路标注“杏林路”、“贯众路”等,大楼标注“新安楼”、“仲景楼”等,同时建造华佗、张仲景等多位名人雕塑,在教室、图书馆等各类场馆悬挂着名人名言等,以此来浸润师生的心灵。同时,要打造人文教育场馆文化,建设校史馆、医学文化馆、医学古籍馆、文化长廊等开放的人文教育场所,营造浓厚的医学人文氛围。

二要加强情境教育。依托一定的校园环境载体,创设特定的情境,设计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活动,是加强学生医风教育的重要形式。首先,要积极开展医学人文仪式教育。在医学生入学时进行医学宣誓,毕业时举办浓重且正式的毕业典礼,上实验课或进行实践活动时要穿职业服饰,进行医学实验时对实验动物表示尊重,在解剖课上对大体老师敬礼表示尊重等,让师生把敬畏和尊重生命时刻放在心中,提升师生的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其次开展模拟实践活动,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在活动过程中将更多的医学人文知识与现实问题进行融合与思考,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符合医学职业伦理的道德观念。再者,可借助学雷锋日、医师节、护士节、国际红十字会日等重要节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基层,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在志愿活动中提升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

三要培养法治思维。法治是现代文明的制度基石。在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提升法治素养,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不仅必须而且必要。医疗卫生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法管理卫生事业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可以明确的是,医患关系不仅是道德关系,也是法律关系。因此,对医药院校学生来说,学习法律知识,包括卫生法律知识,不仅可以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明确自己在医药卫生工作中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从而更好地履行岗位职责,更好地投身健康中国建设。针对现实诊疗活动中,存在开“大处方”拿回扣、接受宴请、索要收受“红包”礼品等行为,不仅在道德上要自觉抵制,也要在法治思维上明确这是不可触碰的红线。为此,要在开设好《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础上,积极开设《卫生法学》等课程,组织学生观看医德医风警示片,邀请有关专家开展法律讲座,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引导学生自觉地学法、守法,自觉地在实践中不仅维护患者的权利,也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三、医道: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关键

1.医道内涵及与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

医道,狭义来说就是医者的治病本领,即医术;但就广义来说,医道不仅仅指医者的治病本领,还包括医者围绕“为什么从医”而得到的主观认知,如对生命的敬畏与关怀、对患者的尊重与关爱等。正如美国著名医师特鲁多的墓志铭上写下的“sometimes,cure;often,treatment;always,care”(医学: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关怀)话语,这不仅是他一生从医的感受,也是对医道精神的最好表达。医者通过学习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减轻病人痛苦,关心病人情绪,维护人类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突出生命价值。今天,我们尤其要大力弘扬敬畏生命、崇尚科学、博极医源、精益求精的医道精神。

医乃仁术。医学的对象是“人”,因此,医药院校除了做好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还要加强医学生伦理、心理、价值、态度和行为等人文素质方面知识的培养。弘扬医道精神,离不开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医药院校大力推进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医学生不断进步,提高医学水平,从而促进良好医道的形成,培养出既医术高超,又关爱病人、敬畏生命,集“仁心”、“仁术”于一身的优秀医者。

2.医药院校学生医道教育现状

医学院校作为培养医药工作者的场所,自然很重视学生的医道教育,在师资遴选与培养、课程设置、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尽量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不断营造医道教育氛围。但从调查情况看,医学院校的医道教育仍有不足:一是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有待加强。在院校教育中,教师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有待加强,早临床、早实习、早实践机制也有待完善,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西医院校毕业生不敢拿手术刀、中医院校毕业生不能开处方的现象。二是医教协同育人不够深入。学校与医院因管理模式有别,在协同育人上难以同步,加之牵涉部门多,责任不明晰、分工不明确等问题一定程度存在,协同育人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生命关怀”教育有待加强。一方面现代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异化了医学本质,即医学技术本来是人创造的,但反过来却奴役了人,现实表现为医生面对生命救治时,情感关怀投入少,而是过度依赖现代先进仪器设备的检查,给患者的感觉是冰冷有余、关怀不足。另一方面市场经济趋利、逐利本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观念,“功利心”直接影响着医学实践的精神,弱化了“关怀生命”教育。

3.加强医道教育方面的对策

一要深化院校教育改革。医道首先要有医术,医生看病要以疗效说话,疗效是为医者的“立身之本”。医学教育基于“疗效”的实践特性,更为强调在扎实理论基础上的实战操作,需要院校教育既要重视理论的学习、经典的学习,也需要必要且充分的临床实践。因此,要把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深入融合,强化临床实践教学,提升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促进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有机衔接。

二要深化医教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医教协同、深化医学人才培养是大势所趋,这是遵循医学教育规律和医学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结果,是教育系统与卫生系统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更是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的有力举措。为此,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以医疗卫生需求为动力,政府系统、教育系统、卫生系统为三大主体,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强化医学教育的统筹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建立健全适应行业特点的医学人才培养制度,完善医学人才使用激励机制,构建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医教协同培养体系。

三要强化“敬畏生命”教育。所谓“敬畏生命”,就是对一切生命现象尤其是人类生命,用一种既崇敬又畏惧的情感或态度去面对。只有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才会善待生命、关爱生命,从而对救治生命与维护生命的价值保持正确的观点和立场。医疗行为关注的是患者生命,敬畏生命无疑是医学的最高境界。首先,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精神。医学乃“至精至微”之事,精湛的医术是良医的必备条件,为医者必须有精益求精的学术态度,做到每一项技能都务必严谨审慎、精益求精,不得有丝毫的懈怠。其次,要培养学生仁爱关怀的精神。医术乃“性命攸关”之事,为医者只有将“生命至上”内化于心,方可有仁爱之心、有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方可对患者施以仁术、解除痛苦。再次,要培养学生奉献社会的精神。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最重要的就是看一个人是否用自己的劳动和聪明才智为国家和社会真诚奉献,为人民群众尽心尽力服务。[5]因此,应教育医学生要牢记“医学生誓言”,始终秉持敬畏生命观,在病魔面前义无反顾、尽己所能,为守护人类健康奉献一生,彰显“医乃仁术、大爱无疆”。

猜你喜欢
医风医德医药
WELLNESS TODAY
浅谈高职医学生医德教育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振兴中国医药事业
新时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之我见
新时期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之我见
中国古代医药及导引养生诸术考论
新时期医学实习生医德医风教育的探讨
医德信念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