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叶药用的历史沿革*

2022-11-21 04:16蔡颖莲曾德胜黄艺惠彭连共林亚云
光明中医 2022年20期
关键词:本草桑叶

蔡颖莲 曾德胜 黄艺惠 彭连共 林亚云

桑叶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来源于桑科植物桑MousalbaL. 的干燥叶。其别名有蒙桑叶、新桑叶、黄皮桑树叶、经霜黄桑叶、华桑叶、双叶、双桑叶、晚桑叶、老桑叶、桑树叶、金桑叶、嫩桑叶、神仙叶、家桑叶、荆桑叶、桑椹树叶、黄桑叶、霜叶、霜桑叶、冬桑叶、蜜桑叶、铁扇子、白桑叶、子桑叶、山桑叶、枯桑叶、葫芦桑叶、长果桑叶。《中药别名大辞典》收载:“冬桑叶:又名霜桑叶、晚桑叶、老桑叶。为晚秋至初冬经霜后采收的桑叶。以叶大而肥、色黄橙者为佳。桑叶:又名新桑叶。为春季桑叶茂盛时采收的桑叶。长于清肝明目。以叶大而肥、色碧绿者为佳”。在目前药材商品市场上,下列同属植物的叶片,在不同地区也作桑叶入药,作用相同,药材通用。鸡桑M.austalisPoi.具细长2裂的花柱,分布于东北、华北、中南、西南等地。蒙桑M.monglicaSchneid.叶缘锯齿常具刺毛,分布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地。华桑(又名葫芦桑)M.cathayanaHemsl.叶缘具钝圆锯齿,幼叶两面密生细毛,分布于黄河流域。长果桑M.laevigataWall.,分布于西藏。[1]

1 桑树的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2~6 m或灌木状。植物体含乳液。树皮黄褐色,枝条细长。叶互生;卵形或椭圆形,长 5~15 cm,宽5~10 cm,先端锐尖,基部心形或不对称,边缘有不整齐的粗锯齿;叶柄长1~5 cm,托叶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花黄绿色,与叶同时开放;雄花成葇荑花序,雌花成穗状花序;萼片雄花、雌蕊均为4,腋生聚合果,肉质,有柄,熟时深紫色或黑色。花期 5~6个月,果期7~8个月。药材特征:本品多皱缩、破碎。完整者有柄,叶片展平后呈卵形或宽卵形,长 8~15 cm,宽7~13 cm;先端渐尖,基部截形、圆形或心形,边缘有锯齿或钝锯齿,有的不规则分裂。上表面黄绿色或浅黄棕色,有的有小疣状突起;下表面颜色稍浅,叶脉突出,小脉网状,脉上被疏毛,脉基具簇毛。质脆。

2 桑叶采收时节沿革

2.1 经霜采摘宋代《开宝本草》载:“霜后叶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本草图经》:“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霜后采之,煮汤淋渫手足,去风痹殊胜”。《圣济总录》载:“治吐血不止,晚桑叶焙研,凉茶服三钱,只一服止,后用补肝肺药”。明代《本草蒙筌》载:“叶采经霜者煮汤,洗眼去风泪殊胜”。《濒湖集简方》载:“治风眼下泪,用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或入芒硝”。《众妙仙方·卷二·眼目门》载:“治目眼暗不明,用十二月干桑叶不落地者煎汤洗眼”。明代《本草经疏》载:“桑叶,甘所以益血,寒所以凉血,甘寒相合,故下气而益阴,是以能主阴虚寒热及因内热出汗。其性兼燥,故又能除脚气水肿,利大肠,除风。经霜则兼清肃,故又能明目而止咳”。 《本草纲目·木部》记载桑叶治“风眼下泪”,以“腊月不落桑叶煎汤,日日温洗”。明代《文堂集验方》载:“自汗,病后身体虚而出汗。阳虚也。麻黄根……经霜桑叶煎汤服即止”。清代《本草备要》载:“采经霜者煎汤洗眼,去风泪;洗手足,去风痹”。《山居本草》载:“痈口不敛:经霜黄桑叶为末傅之”“汤火伤疮:经霜桑叶烧存性为末,油和傅之,三日意”“手足麻本不知痛痒:霜降后桑叶煎汤,频洗”[2]。

2.2 乘露采摘南宋《夷坚志》云:“严州山寺有一游僧,形体赢瘦,饮食甚少,每夜就枕,遍身汗出,迨旦衣皆湿透,如此二十年无药能疗,期待尽耳。监寺僧曰:吾有药绝验,为汝治之,三日宿疾顿愈,其方单用桑叶一味,乘露采摘,焙干碾末,每用二钱,空腹温米饮调服。或值桑落时,干者亦堪用,但力不如新采者,桑叶是止盗汗之药,非发汗药”。

2.3 不同时节采摘唐代《千金翼方》卷十二载“正禅方所用春桑耳、夏桑子、秋桑叶……”。

《本草图经》载:“桑叶以夏秋再生者为上……以四月桑茂盛时采叶。又十月霜后,三分二分已落时,一分在者,名神仙叶。即采取与前叶同阴干。又炙叶令微干,和桑衣煎服”[3]。《宝庆本草折衷》收载:“四月采。其叶三分,至经霜已落二分,尚留一分在木上者,名神仙叶。秋及十月采,并阴干”[4]。

明代《证治准绳·类方》卷七“楮实散 治冷泪……夏桑叶一两”。《急救良方》:“治妇人乳硬作痛 用嫩桑叶,左采研细,米饮调摊纸花,贴病处。此证,四十以下可治,五十以上不可治。治之则死,不治则得终天年”。《文堂集验方》载:“一切脱肛,常以升麻煮猪大肠食之。即收上。常以二桑叶代草纸效”“痰核,红肿寒热,状如瘰……三桑叶晒干为末,红砂糖调服,至二三两即效,如不痛不红,痰结痰核”。《神农本草经疏》:“四月采桑叶,酒拌,九蒸九曝,为末”。

清代《山居本草》:“以四月正盛时采,至十月霜后又采,与前同阴干,服。又煎汤淋洗,去风痹最妙。兼治痢疾”“穿掌肿毒:新桑叶研烂,食之即愈”。《本草备要》载:“以五月五日、六月六日、立冬日采者佳”。《良方集腋·卷之上·虚劳门》“桑叶……用取嫩叶,长流水洗净,晒干,照制稀豨签法九制,取细末八两。此品治五劳六极,羸水肿,虚损”。《串雅内外编》载:“青桑叶新研焙干,逐月按日就地烧存性,每以合子磁器内煎减二分,倾出澄清,温热洗目,至百度,屡试有验。正月初八日,二月初八日,三月初六日,四月初四日,五月初六日,六月初二日,七月初七日,八月二十九日,九月十二日,十月十三日,十一月初二日,十二月二十日”。《经验丹方汇编》:“采二蚕桑叶,滴下支水点上愈。(古方)。二蚕桑叶即第二季蚕,夏蚕”。《奇效简便良方》载:“乳硬作痛,嫩桑叶左采,研细,米饮调摊纸上贴之”。宋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青桑膏,治乳硬作痛。嫩桑叶(上采研细)……”[5]。

综上所述,历代本草关于桑叶的采收时期均有详细记载,从历代本草文献资料梳理后发现,不同时节的桑叶均有作为药用记载,并非所有病症用经霜桑叶为佳。明代的《文堂集验方》中治疗“脱肛”“自汗”则用了不同时节的桑叶。再者,明清文献中记载桑叶治疗妇人乳硬作痛时,明确指出嫩桑叶。古人嫩者为新桑叶,为春季叶茂盛时采收的桑叶。古人去风痹、去风泪时多采用经霜桑叶。而《夷坚志》中明确桑叶乘露采摘为用。游僧盗汗,多为阴虚所致,露水是夜晚或清晨近地面的水气遇冷凝结成小冰晶然后再熔化于物体上的水珠,是阴气的积聚,因此带露桑叶益阴之力较胜。因此,先人在运用桑叶时,是否根据病症选择不同时节的桑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而经霜桑叶并非对所有病症为最佳选择。

3 桑叶炮制品沿革

汉代《华佗神方》载:“头部觉如虫蛀,其名曰天白蚁。治用:桑叶、黑芝麻、牡丹皮、栀子,上各等分捣末,蜜和丸,梧子大,陈细茶煎汤下二十丸。不知稍稍加至四十丸”。唐代《食疗本草》:“桑叶,炙,煎饮之止渴,一如茶法”。《食疗本草》烧灰法。《太平圣惠方》收载微炒法[6]。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载的“款冬花散”明确“桑叶(洗,焙)”[7]。元朝《丹溪心法》:“焙干为末,空心米饮调服,止盗汗”。明代《本草蒙筌》载:“盐捣敷蛇虫蜈蚣咬毒,蒸捣罯扑损瘀血滞凝”。《本草纲目》有烧存性、蒸熟。《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九蒸九晒、酒拌蒸。《证治准绳》有焙、蜜炙等。清代《山居本草》载:“炙熟煎饮代茶,止渴……研汁治金疮,及小儿唇吻疮,解蜈蚣毒”。清代《本经逢源》:“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清代《良朋汇集·卷九》:“桑叶用醋煮一滚,捞起贴疮上,生肌收口”。清代《眉寿堂方案选存》载“自上年失血之后,巅顶、肌肤发现疥瘰瘙痒,春发冬瘥,先以和血平调方。制首乌 九蒸桑叶……”。《山海草函》:“桑叶滋点眼,治蜈蚣咬”。《经验后方》载:“治肺毒疮如大风疾绿云散,以桑叶好者,净洗过。熟蒸一宿后,日干为末,水调二钱匕,服”。

综上所述,从古代文献资料中可以得出,历代沿用过的桑叶炮制方法有净制(洗净、去蒂)、切制(研末)、制炭(烧存性)、炒制(炒、微炒)、焙制(焙、焙干)、蜜制(蜜炙、蜜水拌蒸)、蒸制(蒸熟一宿、九蒸九晒、酒拌蒸晒、芝麻拌蒸)等。以净制、切制、炒制和蒸制为常见方法。现代炮制方法仍沿用净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9](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也仅收载净制,部分地方规范还有蜜炙等,其他方法则少见。在《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08》[10]中依然收载生、炒、蜜、蒸4种炮制规范。在《中医单药奇效真传》中用炙桑叶(取大米汤汁与桑叶同炒,汤汁吸干即为炙桑叶)治疗产后盗汗。而古人用桑叶治疗自汗、盗汗时均用米汤饮调,因米汤有益气、养阴、润燥作用,可增加桑叶的止汗效果。

4 桑叶归经沿革

明代《本草纲目》:“桑叶乃手、足阳明之药,汁煎代茗,能止消渴”。清代《本草经解》载:“桑叶……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味苦甘有小毒,得地中南火土之味,而有燥湿之性,入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气味降多于升,阴也。太阳者,行身之表,而为一身之外藩者也,太阳本寒标热;所以太阳病,则发寒热,桑叶入太阳,苦能清,甘能和,故除寒热。汗者心之液,得膀胱气化而出者也;桑叶入膀胱而有燥湿之性,所以出汗也”。《本草撮要》:“味甘,入手足阳明经,功专清风热”。《得配本草》:“桑叶,甘,寒。入手足阳明经。清西方之燥,泻东方之实”[8]。《本草备要》:“桑叶,甘寒,手足阳明之药。大肠、胃”。《温病条辨》阐释桑叶:“芳香有细毛,横纹最多,故亦走肺络而宣肺气”。《本草便读》:“其纹如络,故能入络,疏风通肝达肺……”。《本草再新》:“入肝、肺二经”。《本草分经》:“滋燥凉血,止血去风,清泄少阳之气热”。《本草逢原》:“清肺胃,去风明目”。

诸多本草文献记载桑叶可除脚气水肿,可止消渴,可治脱肛等,可否由此推之其亦走手足阳明胃、大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而非仅入肺、肝经。从现今《中国药典》[9]收载的功效“清肺润燥,平肝明目”推断桑叶入肺、肝经确实对应,建议根据本草文献,扩充桑叶功效主治,从而完善其归经。

5 现代药用剂量

《中国药典》[9]收载桑叶的用量在5~10 g。名老中医孙朝宗认为:“桑叶少用则清肺,多用则平肝泻肝,因桑得萁星之精,萁主风,风气通于肝,故桑叶善平肝风、泄肝热”。临证中每每重用桑叶30~60 g,治疗肝热风旋之目昏脑涨、耳鸣头摇、项强抽搐,及木火刑金之咳嗽、咯血等症”[11,12]。程益春教授常用桑叶配伍侧柏叶治疗脂溢性脱发,桑叶用量多为30 g[11]。魏子孝教授用桑叶配伍滋补肾阴、养血疏肝药物治疗脱发,桑叶用量多为30 g[12]。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使用炒桑叶进行止汗的临床用量也在10~15 g[13]。王新陆用桑叶配伍龙骨治疗各种汗证,用量在15~30 g,或更多,桑叶量小发汗,量大才能止汗[14]。周超凡[15]用桑叶治疗肺脓肿、类风湿关节炎、消化性溃疡出血、高血压病,高血糖一般用15 g,治疗血丝虫病用30 g。杨映映[16]通过近现代名老中医及临床专家案例的汇总分析后得出,桑叶的临床用药剂量在3~60 g。总体来看,小剂量3~15 g多用于疏风散热以治疗发热、咳嗽、咽痛等肺系、官窍疾病(上焦);大剂量15~60 g多用于平肝、止汗、止崩、降血糖以治疗糖尿病、多汗症、崩漏等中下焦疾病。

查阅大量现代文献发现,根据不同的病证,桑叶的治疗剂量可做调整,《中国药典》[9]剂量多用于清肺清肝,散风,但在止汗、止血、降血糖、降血压、降血脂时其用量需加大,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

猜你喜欢
本草桑叶
爱吃桑叶的蚕宝宝
《本草博物志》
探寻中华本草的足迹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本草博物志》
难伺候的蚕宝宝
桑叶,一般都像米做的粮食
蚕丝的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