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琳
(闽江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 福建 福州 365400)
当前阶段,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随着新冠疫情以及经济下行的持续发酵而呈现逐渐严峻的趋势。与此同时,毕业生的总体基数水平却在逐年持续增长,这一趋势为本就严峻的就业创业形势增添了一层更重的阴影。此外,很多大学生由于各种原因选择“自愿待业”,即面临“一毕业即失业”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且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自主创业增多,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日益增多。本研究以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背景框架,深入探究能够有效缓解以及解决上述问题的具体措施及建议,以实现改善和优化大学生就业创业氛围以及环境的目标。
整体来看,疫情对我国经济在长、短期两个方面都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具体来说,虽然经济需求量会随着疫情在国内得到了持续有效的控制而逐渐复苏,并最终迅速地恢复到原有的水平上。然而,经济的下行压力将会不可避免地存在,且在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表现也会随着疫情的发展而呈现逐渐低效的情况,这就使得供需结构更加复杂,与此同时,资本投入水平也呈现出飞速下滑的趋势,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将导致我国在经济总体增速以及资本投入这两项指标上的数值呈现下降态势。用人单位与毕业生深受疫情及经济下行影响,社会就业环境复杂多变,各行业遭受重挫,企业盈利大幅下降。对于大型企业而言,通过压缩就业岗位、裁员等方式应对危机;而对于无法应对危机的小微企业则出现倒闭的现象。此外,本轮疫情会使学生个人就业意愿、技能与劳动力市场机会及需求之间产生较大的矛盾。不仅如此,近几年,毕业生的数量庞大,毕业生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尤其是对于应届毕业生而言,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很多企业在进行招聘时,都不愿意招收应届生,造成很多的毕业生无法就业。这一形势的变化扩大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寻找工作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1]
就目前形势而言,大部分毕业生尚未树立正确的就业择业观。主要想法为:相较于城市就业而言,不能选择农村,嫌弃又苦又累且待遇又差的工作;相较于在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工作机会较少,可选择的空间也较小,无法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相较于热门行业就业而言,冷门行业显得不是很体面;相较于大企业就业而言,小企业在环境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都相差甚远,无法将自身所学充分展现;相较于外资企业而言,内资企业整体氛围较为懒散,不利于自己工作能力的提升;相较于经济效益较差的企业而言,效益好的企业在待遇以及机会的数量上都更具优势;相较于技术性较高的工作而言,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显得枯燥无味且比较低级;相较于公有制企业而言,在非公有制企业不能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业必须专业对口,不然大学所学就浪费了;认为选择创业冒险,只局限于就业;优先选择进入体制内单位工作,不愿意先就业再择业,“慢就业”现象严重。
寻找工作之际,大学生容易受到多种挫折。例如,学校开设过多无效课程,工作要求和所学技能不能完全匹配;学生经过笔试、面试得到offer后,发现难以适应就职岗位;面试过程中频繁地被淘汰导致学生出现怀疑人生的负面情绪;毕业就开始创业,投入过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结果却令人失望,难以承受这份打击,或者问题的解决效果较差时学生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家长易将自己的意愿强制作为毕业生的就职目标。因此家庭文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选择,且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越能给予子女更多的指导和帮助,并做出更合理的判断与就业选择。故学生也会存在来自家庭的压力与精神压迫。相关研究表明,家长对于孩子的就业期望值与孩子自身承受的压力成正比,家长期望值越高孩子的压力也就越大。毕业生现实就业岗位与理想岗位差距悬殊,由于未达成目标而出现更为严重的焦虑心理。[2]本质而言,毕业生难以对职场生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因此他们会误选压力相对较小、较平稳的工作。此外,学生自我认识是一个比较长期、复杂又艰难的过程,在作自我剖析的过程中,自身也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比如周围的人、工作环境等。这些无不例外会导致焦虑、求同从众。由于准确的自我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过程,加之结合在校所学所用来认识就会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在这个漫长、复杂的认识过程中,毕业生需要慢慢学会独立判断,对工作的未来前景和现实有清醒的认识,可以对生活有所期待,但是也需要脚踏实地,避免不切实际的想法。从基础做起,抱着一个初学者的心态,不要把时间精力浪费在无用的想法和伤春悲秋的情绪中才是正确的。
创新创业课程教师的教学能力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有必要打造一支经验丰富、专业技能过硬、创新思维活跃的教师指导队伍。现阶段,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存在许多缺陷,第一,教师队伍结构分配不合理。第二,教师教授内容主要针对理论方面,未实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结合。第三,在创新创业精神和意识方面不够理想。第四,教师个人专业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创新创业指导需求。第五,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3]且由于受教队伍数量庞大,导致无法实现因材施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动手能力的锻炼以及创新方向的指导几乎都是由一个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在完成。因此,针对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的特殊问题,难以直接在课堂上进行反馈,时效性低,也难有过高的成效。
如今,政府已经推出了不少大学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但是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大学生在社会中缺乏就业保障,虽然政府针对失业大学生提供部分补助,但是治标不治本。在此基础上还有其他问题的存在,尽管国家政策鼓励大学生创业创新,也给予了大学生一定的扶持政策,然而短期的培训和优惠并不能提升大学生的个人能力。所以,针对大学生的创业问题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了解当前的市场状况和发展方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优惠政策,鼓励更多的大学生进行创业,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
在大学生就业中信息质量尤为重要,要重视信息质量的发展,与此同时高校更要加强信息推送,采用互联网的形式,第一时间输送高质量信息,从而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优质性和高效性。[4]高校要通过举办校园招聘会、就业双选会、三方协议填写指导班会、选调生选拔考试培训会等多项就业活动让学生多方面了解社会需要,顺应多元化的人才市场趋势,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前瞻意识,建立辅导员—就业信息员—毕业生三级联动信息体系。建立就业信息QQ群、微信群,选拔就业信息宣传员以实现就业信息全覆盖;在疫情管控时代要采取相应的安全技术,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形式开展相应的工作,完成笔试、面试等,尽可能地减少人员接触。成立困难毕业生帮扶小组,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指导、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做好精准帮扶对象群体的“一对一”帮扶台账,形成帮扶档案,做到“一生一档”“一生一策”促就业;定期召开校友工作会,成立校友分会工作组,以校友工作推进就业创业工作。构建矩阵式就业创业工作路径,横向从学生维度、纵向从社会就业类型维度,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服务于学生的就业创新工作;聚焦实践平台依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暑期实习等平台为毕业生推介公司与岗位,提供创新创业指导,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实现多元化就业;强化毕业生就业创业监督机制,积极协同辅导员、教学管理人员和专业导师,形成合力保障毕业生顺利毕业。引导辅导员配合专业指导教师,加强对毕业生毕业论文的线上监督和指导。督促教学管理人员根据要求,把握时间节点形成具体方案,合理安排毕业论文答辩环节,确保学生顺利毕业。
突如其来的疫情造成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不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将严重影响其未来职业发展。因此,更要重视大学生的专业能力素质培养,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水平,上升到更高的层面,还要做到知行合一,将工作与生活联系起来。所以,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寻找适合自身的职业道路;各大高校还可以和第三方合作,针对毕业生的创业问题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讨论,了解高校毕业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职业倾向等,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意见参考;除此之外,班级辅导员还可以开展班级辅导活动、就业讲座和个体咨询等,从毕业生的角度出发来提供帮助。关注学生的个人价值观,不仅仅是关注个人价值,还要更多地关注党和国家的事业。改变大学生的传统就业观念,加强理想信念的教育,融入大学生的就业当中,在疫情期间更要重视宣传,体现出真情,让更多的人感受大爱,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为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奠定基础,要充满家国情怀。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要采取鼓励的方式,鼓励其积极地投入基层工作,服务更多的百姓,为国家基础建设做贡献。
高校针对每年的应届毕业生都要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课程中应该适当地融入心理教育课程和思想政治方面的课程。对于毕业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尤其是毕业生辅导员更要加强辅导工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想法,缓解学生的就业焦虑,了解就业困难,从而有效缓解心理压力。高校可以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指导大学生合理就业,掌握有效的面试技巧和形态。就业心理工作要将学生的心理作为切入点,鼓励学生正确认识自身优势与不足,明确就业择业方向,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能力;开展形势与政策课程,引导学生需客观认识目前的就业形势,科学降低就业的预期;避免目标定的太高,高估自身能力,导致心理和实际的差距过大;开设心理辅导与调试课程,引导学生适当调整心态,形成乐观积极的就业观念;高校需完善就业心理疏导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就业计划,从而入职理想职业;高校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创业,把握机会,为应届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完善服务体系,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学生实现个人理想,完成创业计划。[5]
高校要着重建设就业创业指导教师队伍,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培训,从当前的市场发展环境出发,开展系统性培训工作,指导教师首先要掌握市场需求,再把当前的就业形势传递给学生,让毕业生体现出个性化的就业需求;高校也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一线员工,为毕业生指导就业,从企业的需求出发提醒各大高校毕业生,从而形成供求互补,企业招聘合格的高校毕业生,同时提高就业率;形成完整的培养模式,创新培养体系,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有计划、有目标地组织培训工作,吸引更多的教师和学生参与其中,更要学会巧妙地利用内外部资源;形成培养机制,创建“产学研”的培养模式。教师的培养工作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和资源条件,将有用的信息与教学工作相结合,并且各大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也要紧密联系,形成教师培养体系;定期为创新创业指导教师提供企业锻炼机会,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掌握新的就业信息;同时也可以聘请专业的专家或者企业的管理领导者等,以企业导师的身份来进行演讲培训。[6]
疫情因素给毕业生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基于当前的市场环境,政府更需要根据形势的变化预判就业工作形势,这是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前提条件。此外政府应建立健全责任体系。在安管管控的前提下,陆续指导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培训等一系列活动。与此同时,国家要积极发挥其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就业政策和创业政策:第一,推动高校课程改革。国家对于高校的课程改革工作要加强重视,从现代需求角度出发,扬弃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教学理念,编纂专门的就业课本;从市场需求角度出发,更新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切实保障大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具备工作单位所需要的能力。第二,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国家对于毕业生就业要形成严格的保障体制,完善与之对应的法律法规,避免户籍歧视的出现;创建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方面保障,帮助大学生能够主动就业创业。[7]第三,完善公平竞争的体制。市场部门要加强就业管理,对于每一位毕业生都要公平对待,构建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从而促进市场经济的稳定发展,让更多的人才能够发挥自身的才能,实现更多的可能性,推动社会进步。
疫情的发生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对于大学生而言,要及时调整心态,学会自我调节,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摆正就业观念。高校更要给毕业生提供全面的就业指导,开设就业课程,尤其是在疫情影响下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断调整和改进专业课程的设置。对于高校工作者而言更要站在毕业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提高就业率。[8]高校毕业生就业更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国家要健全毕业生保障体系,以降低大学生的就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