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在小学美术课堂绽放

2022-11-21 04:39李锡锋
关键词:美术德育情感

李锡锋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美术教学逐渐受到了重视。美术教学除了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美术基本素养,还能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促进其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

一、小学美术教学现状

(一)美术技能的教学还存在不足

虽然目前逐渐重视美术课程教学,但与语数外这些核心学科相比,美术教学并没有强制性的教学要求,所以很多美术教师在课程开展过程中并没有衡量教学的实质性指标。实际上,美术课程的开展应当以提升学生审美能力为教学目标,以此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只关注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美术课程,教师不应该忽略美术技能、绘画技能的教学。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会忽视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这是如今小学美术教学亟待提高的地方。同时,部分教师教学过程中方法的选择也值得商榷,依然存在传统的教学方式,这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发展非常不利。

(二)学生对于美术课程没有形成正确认识

目前许多教师会将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带入美术教学过程中,导致学生对美术教学产生认识上的偏差,认为美术就是单纯地将绘画作为学习任务,所以在进行绘画时,常常会临摹教材。这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美术素养的培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因此受到抑制。这种美术教学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二、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艺术与思想是渗透德育的前提

生活是艺术的来源,艺术也能反映生活,尤其在美术教学中,许多素材都是由生活中的事物组成的,这在美术教材中也有所体现。目前美术教学中涵盖的不同事物、不同情感十分丰富,其中的许多内容都能与德育进行联系。美术并不是单纯的绘画,其中蕴含着许多思想情感,尤其是一些优秀的绘画作品,能使人的心灵受到洗涤,精神受到震撼。优秀的美术作品是人类情感的共鸣,这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以及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有诸多裨益。

(二)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要求

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学的主旋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规划纲要》中,对德育提出了具体要求:要将德育放在教学工作开展中的首位,要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学宗旨,将学生的思想道德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因此,在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是目前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始终以核心价值观作为导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素质教育。

(三)美术教学具备德育的优势

目前小学美术教学的目标在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辅之以必要的美术技能培养,所以教师要基于“造型—表现—欣赏—评价”开展教学,在这一过程中,非常有利于对学生开展德育。小学生对于新鲜事物会存在很强的好奇心,美术课程中一些陌生的知识、陌生的作品能有效满足他们的猎奇心理,使小学生的天性得以释放。同时,由于美术教学所涵盖的内容较丰富,所以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还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更好地发散其思维。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德育,会起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三、教学策略探究

(一)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受社会上许多功利思想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或多或少的忽视对学生的德育。虽然小学已经开设了思想道德相关的课程教学,在语数外这些课程中也尝试融入德育内容,但是由于这些课程相对枯燥,实际的德育效果并不理想。而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更容易被调动,课堂氛围也更为轻松,所以是渗透德育的良好契机。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对德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因此,在美术课程中渗透德育十分重要,具有美德的人,生活中处处皆是美好,能让人在美的感召下热爱生活、欣赏生活、拥抱生活。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国家强大、人民生活幸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会使人产生一种“与有荣焉”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在美术课上展现我国传统文化,以此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精神。以瓷器为例,瓷器是我国传统工艺的代表,在瓷器中以青花瓷、唐三彩、景泰蓝为代表,其中涉及的色彩、工艺都能与美术教学相结合。教师为学生展现瓷器艺术的同时,既能使学生的美术能力得到提升,也能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得到激发。在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瓷器图片时,还可以简短地叙述其历史,并尝试让学生对陶器进行涂色,以此感受古人在瓷器上上釉的笔法。涂色过程虽然与上釉有天壤之别,但学生能体会到古代的“工匠精神”,从而培养其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品质。除瓷器外,我国古代的建筑也是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长城、故宫以及客家土楼是我国传统建筑艺术的代表,其中无不透露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在教学这些传统建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其形式、内容与特点,使学生在欣赏这些建筑技艺的同时,感受其中的文化内涵,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德育在美术课程中的有机融合。

(二)借助美术教学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

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使他们既能在生活中认识美,也能在生活中创造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尝试在生活中创造美,并在这一过程中融入德育内容。对此,教师将“可爱”作为课堂绘画实践课的主题,让学生先进行自由创作。有的学生画出花草,也有学生画出天边的云彩,还有的学生画出小猫、小狗。当学生自由绘画完成后,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觉得谁是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学生会说警察、医生等。这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你们听说过黄继光的故事吗?”然后向学生介绍中国抗美援朝志愿军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到“可爱”的多层含义。同时引导学生:“最可爱的人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是为我们的衣食住行奔波的父母,是为了城市整洁而早起的环卫工人。”感同身受的教育,既能锻炼学生的绘画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品质,让学生从一些具体的事物中体会美的真谛,以此提升学生对美的理解,引导学生感受美,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

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变废为宝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收集一些“变废为宝”的物品,然后再让学生利用收集到的塑料瓶、易拉罐、纸盒等废弃物进行手工创作,并对学生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与行为产生影响,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节约、环保的意识,拾起中华传统美德。此外,每逢节假日也可以组织课题或活动,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融生活于德育之中。比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教师专门开展“给妈妈做一条项链”的美术手工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及对母亲的了解进行创作,利用毛线、绳子、贝壳、石头制作出的项链亲手送给母亲,从而拉近学生与父母之间的距离,使他们明白亲情的重要性。再如,端午节时,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自己动手包粽子”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以糯米、粽叶、蜜枣等为材料进行包粽子比赛,教师普及端午知识、龙舟知识,并介绍粽子的由来,使学生明白节日的意义,让他们从屈原的故事中体会到忠贞的品质;国庆节时,组织学生参与“为祖国母亲献上一朵花”的手工制作活动。让学生将废弃纸作为材料动手编制出“花朵”,并用颜料笔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这样既能使学生练就一双灵巧的双手,还能培养其爱国主义精神及美术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通过作品鉴赏实现德育渗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美术作品鉴赏是非常关键的教学环节,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美术教材中,收录了许多深厚寓意的美术作品。小学美术教师可以将作品鉴赏这一教学环节与德育相结合,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分析作品,使学生体会到作品中蕴含的真挚情感,培养小学生的情感理解与情感表达能力。同时,在鉴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深入挖掘道德元素,使学生在美术鉴赏中接受德育的熏陶与感染。

比如教学“春节到”这一章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展现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的文化魅力,以图片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对联、福字、窗花等,引导学生对其进行鉴赏,使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在学生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与中华传统美德相结合,使学生树立爱国主义信念,培养其民族文化自豪感。此外,为了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传统习俗的理解,教师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现对联、年画的起源及发展历程,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变迁的了解,让学生体会到如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思想。

(四)在美术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小学生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情感认知,都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尤其是情感发展并未成熟。因此,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形成健全的人格。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渗透情感方面的教育,使学生的情感认知不断成熟,这样才能在全面增强学生美术素养及艺术水平的基础上强化学生的德育水准。

比如教学“简单的线条”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德育思想的渗透,让学生通过线条绘画体会人生哲理:做人应当与作画一样,每一条线段都要端端正正,一步一个脚印,既不可过于急躁,也不可退缩不前。这能使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感悟到人生真谛,引发其情感共鸣,从而使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其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美术教学与德育有许多共通之处,这也是小学美术课堂中渗透德育的前提。教师应在美术教学中尝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借此对学生行为习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作品鉴赏过程中与德育相结合,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使德育之花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绽放。

猜你喜欢
美术德育情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美术篇
情感
《悦读·家》开播激发爱国爱家情感共鸣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台上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