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必然”思想融入研究生思政课的实践意蕴

2022-11-21 03:14胡晓梅
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研究生

胡晓梅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2)

“两个必然”思想,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恩格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实践和研究中得出的科学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1]。他告诫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同时勉励同学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勇当开路先锋、争当事业闯将。”[2]思政课解决的是学生的理想信念问题,“两个必然”思想融入研究生思政课关系到研究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培养,关系到研究生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自信。研究生阶段,思政课要有一定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将“两个必然”思想融入思政课程,要在合适时机讲清楚“两个必然”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丰富内涵、现实依据等内容,在增强思政课思想性和理论性的同时,夯实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理论根基。

一、讲清“两个必然”思想的内在理论逻辑

“两个必然”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它的两大理论基础。在研究生思政课教学中应该讲清楚“两个必然”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什么?马克思、恩格斯是如何证明它是科学真理的?

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其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是资产阶级违反自己的意志,无意识地创造的[3]258,随着新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桎梏的资本主义生产的“外壳”必将被炸毁[3]259。因而,为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制度为了排除自身某些环节或方面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未曾停止过调整生产关系的步伐。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为资本主义发展拓宽生存空间的同时,也为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剩余价值学说是“两个必然”思想不可撼动的理论基石之一。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殖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包括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无偿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社会财富占有的两极分化,产生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资本积累的增长,还使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形式之间产生了深刻的矛盾,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对矛盾愈发尖锐,资本主义被新的、能适应生产社会化要求的社会形态所取代将不可避免。

通过分析和讲解“两个必然”思想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进一步增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讲清“两个必然”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两个必然”思想的形成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其历史逻辑可以从形成、发展、成熟三个阶段来梳理和讲解,这三个阶段的划分是依据“两个必然”思想理论基础的发展过程、内涵的丰富程度、实现方式与策略的完善程度为依据的。教学中要讲清楚三个阶段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每个阶段的发展各有什么特点?

一是形成阶段,从马克思、恩格斯完成思想转变到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这一阶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阐明了“两个必然”的历史趋势;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进一步阐发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指出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对抗的新社会终将取代资本主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异化理论是“两个必然”思想的重要论据;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对剩余价值理论的一些重要思想作了初步阐述;马克思恩格斯还初步提出了“两个必然”的斗争道路和实现策略。这个阶段,“两个必然”思想得到了初步论证。

二是发展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71年巴黎公社(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政权)失败。这一阶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论断,这是对“两个必然”的深化和完善;《资本论》第一卷对“两个必然”思想进行了深刻、全面的论证,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版序言中指出:“我的观点是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4],“两个必然”是这个“自然史”进程中确定不移的趋势;马克思恩格斯通过总结革命经验,进一步提出了“进行以暴力方式为主的革命斗争,必须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现“两个必然”的斗争策略和途径。这个阶段,随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两个必然”的历史进程作了更加科学准确的判断。

三是成熟阶段,从巴黎公社失败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一阶段,恩格斯的《反杜林论》基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表现出来的“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的矛盾,这个日益加剧的矛盾造就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力量,同时也指明了完成这个变革的道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篇中认为,股份资本和股份公司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行扬弃的结果,是消极的扬弃,而工人自己的合作工厂则是旧形式内的一个缺口,是积极的扬弃;对实现“两个必然”不同发展道路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非常重视暴力革命的方式,但他们不否认有些国家的工人可能用和平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对实现“两个必然”的特殊途径的思考,马克思晚年提出了东方非资本主义国家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

三、讲清“两个必然”思想的丰富内涵

在教学中讲清楚“两个必然”思想的丰富内涵,需要从以下方面来把握。

一是把握“两个必然”思想的若干基本问题。关于“两个必然”缘何用“必然”的表述。《共产党宣言》中原本的表述是“两个不可避免”,那又何以称之为“两个必然”?“不可避免”和“必然”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语境中是否等同?关于“两个必然”的核心概念“两个”的所指又是什么?《共产党宣言》中指的是“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后来被惯用的所指是“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由阶级对立转换到社会形态的必然更替,其合理之处在哪里?关于阐释和论证“两个必然”的核心方法论是什么?具体怎么来理解?这些都是要讲清楚的基本问题。

二是把握“两个必然”与“两个决不会”的关系。首先,在“两个决不会”论断正式提出以前,马克思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指出:“这种共产主义行动……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5]也就是说,马克思很早就意识到实现“两个必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两个决不会”的提出是解释为什么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次,席卷整个欧洲的1848年经济革命没有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现实,促使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反思“两个必然”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也是“两个决不会”提出的原因。再次,“两个决不会”是“两个必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三是把握“两个必然”与“两个彻底决裂”的关系。实现“两个必然”,必须要做到“两个彻底决裂”。首先,要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6]。其次,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传统观念的彻底消失是以阶级对立的完全消失、以旧生活条件的瓦解为前提的。“两个必然”与“两个彻底决裂”,前者是趋势,是最终目标,后者是实现前者的步骤和手段。

四、讲清“两个必然”思想的现实依据

教学中除了要把理论讲透彻,还要科学分析和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本质,客观认识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为此,需要从五个方面讲清“两个必然”思想的现实依据。

一是讲清苏东剧变是否改变了“两个必然”发展趋势的问题。首先,要深刻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苏东剧变是苏联、东欧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背离社会主义方向的结果,而绝不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失败。其次,从时间和空间维度讲清苏东剧变产生的影响,不管是对俄罗斯自身,还是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来说,不可否认,其中有利于“两个必然”实现的因素逐渐多起来。客观分析苏东剧变的原因和影响,可以得出,苏东剧变并未改变“两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像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社会形态的更替也表现为历史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是讲清2008年金融危机进一步印证了“两个必然”。一方面,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进一步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局限性。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右翼学者和西方政治家开始反思自己的理论,反思资本主义制度,重新阅读马克思的著作。纵观这些表现,再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实质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基本矛盾造成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危机。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建立新的社会制度,经济危机才能从根本上避免。

三是讲清“占领华尔街”运动证明无产阶级仍是实现“两个必然”的依靠力量。“这场运动参与人数之众、占领城市之广、诉求目标之多、持续时间之久,可谓是美国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和60年代反越战以来最大的社会运动。”[7]此外,青年还构成了此次运动的先锋和主力。造成“占领华尔街”运动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存在,无产阶级运动就不会停止,“占领华尔街”运动再次证明了无产阶级仍是实现“两个必然”的依靠力量,无产阶级正在进一步走向觉醒。

四是讲清新冠肺炎疫情下世界之“乱”与“治”是对“两个必然”的再次印证。一方面,疫情爆发后一些西方国家奉行种族主义,威胁和污名化他国,相互争夺医疗设备,囤积疫苗,将疫苗政治化,最后无能应对疫情而“躺平”,在危机应对中乱象频出,暴露了资本主义的逐利本性,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充分显现。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在科学的政府决策、广泛的社会动员、充足的医疗设备和互帮互助的国际主义精神中取得了不同阶段抗“疫”的伟大胜利,凸显了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国体制的优势。

五是讲清中国开辟的新路燃起了世界社会主义复兴的希望之光。中国人民在内外困境中,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后,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上升,国际力量对比格局逐步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不断发展,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8]。

五、批驳诘难“两个必然”思想的错误观点,消除研究生对某些思潮的困惑和误解

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必然”思想至今,对其质疑的声音一直存在。而且一些新出现的社会思潮,从实质上看仍是固有质疑观点的变体。一直以来,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诘难都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否定其理论基础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否定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质疑实现社会主义的依靠力量,认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将出现“趋同”等等。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之际,“‘两个必然’是否过时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否改变了?资本主义将不战而胜,共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就要破产了”,这些质疑和叫嚣的声音再度响起。进入21世纪,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普世价值、科技本位等社会思潮此起彼伏。

研究生群体思维活跃,自主求知性强,对政治敏感、对理论敏锐,具有追求真理、崇尚理性、关心国内外大事的优点。但少数研究生对诘难“两个必然”思想的错误观点缺乏辨析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思政课对研究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因此,批驳诘难“两个必然”思想的错误观点,消除研究生对这些观点的困惑和误解,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一是思政课上要把握研究生逻辑思维严谨,批判性思维特质明显的特点,引导研究生合理回应和批判种种质疑观点。二是思政课上不要回避诘难“两个必然”思想的思潮,而是要讲透这些思潮的本质是什么、如何形成的、未来将朝什么方向发展等。真正将其破解了,研究生再遇到类似的思潮就知道如何正确应对。三是要在理论上讲清“两个必然”思想,要讲出“信仰的味道”,避免把“两个必然”思想讲浅了、讲低了,这样再面对种种诘难,自然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四是要聚焦“两个必然”思想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联系研究生思想的实际,摸清研究生的困惑点,引导他们通过学术研究和学术分析,消除对种种思潮的误解和困惑,使思政课真正成为研究生点亮社会主义必胜信念的“明灯”。

研究生对理想信念的坚定,建立在对“两个必然”思想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思政课讲清讲透“两个必然”思想,是坚定研究生共产主义信仰的关键一环。研究生作为我国的精英人才,将来要走向各个重要工作岗位,面临的考验也会变得复杂,坚守共产主义信仰,“具备胜不骄败不馁的胸怀,具备把握正确航向的智慧”,[9]才能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让人类文明新形态更加熠熠生辉。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研究生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像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逆全球化:资本主义最新动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