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萍
(河北省石家庄正定县第一中学 河北 正定 050899)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国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窗口和渠道,在教育领域之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可以通过语文教学这一主渠道来加速推进。反观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虽然高中语文课文中有不少文言文和古诗文,教育工作者也非常努力的尝试让学生去理解认同,但是效果仍然不佳,这就说明传统文化的渗透力度是不足的,如果传统文化始终漂浮在语文教学的表面,无法渗透到骨髓之中,就不利于文化的开拓与传承,也不能够满足现实中高中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本文围绕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展开论述,希望能为有关工作人员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1.1 将传统文化渗透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中阶段相比于初中阶段和小学阶段而言,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日臻成熟,对外界事物已经形成了自身具有个性化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1]。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如果在课堂的主渠道和主空间之内能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去,就能让高中语文教学散发出更大的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能够体会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借助传统文化之光,闪耀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获取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够散发出学习的热情和火花,让语文学习的核心素养和知识技能同步进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能够以此为切入点,自发地进行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探究,进一步增加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2 在语文教学之中,渗透传统文化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文化素养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来说也具有着重要的影响。中华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以高中语文课堂为教学主要渠道和载体的传统文化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让学生了然于胸,酝酿出广阔的胸怀和高远的见识。文化知识的学习也能够让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能够用更全面地眼光去看待问题。事实上,中华优秀文化遗产数不胜数,不胜枚举,形式多样并且立意高远,学习传统文化将其和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相互结合,能够让学生提高精神档次和境界,看到更远的地方,学生的精神境界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这也表现在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也能够写出更加具有文化内涵的写作内容。
1.3 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文意。文言文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板块,也是重要的内容,同时很多学生都认为文言文学习难度较大,若要理解文言文,不仅要了解古代和现代语言含义用法的变化,还需要活学活用,掌握特殊句式和古今异义词,是一种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全面考量[2]。若要做到这一点,全面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和精神境界,就必须要加强对其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了解,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以文言文为切入口,在教学中渗透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包括历史故事,让学生寻章摘句摸索历史的脉络,探索古人的精神世界和哲学观念,这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和理解来说大有裨益。
虽然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已经被明显的认知到,但是,在具体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需要去解决。传统文化的渗透可谓任重而道远,这不仅是由于中华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从另外一个层面上来讲,作为炎黄子孙的中国学生,在文化传承与接纳的方面也出现了诸多的不匹配问题。
2.1 教师的教学问题。高中语文教学直接对接的是高考,在高考的指挥棒之下教学的功利性太过明显,简单的来说就是教师过于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和考试成绩,而不重视在教学中是否熏陶了学生的情感,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这并不符合高中语文的教学初衷[3]。虽说新课改和素质教育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不曾中断,但是很多高中语文教师的目标仍然停留在技术性的教学上和成绩的提升上,简单的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即可,遇到文言文、古诗词这一类的饱含传统文化的载体时,只是枯燥的要求学生记住需要考试的部分,比如全文背诵,记住重点字词句,而没有让学生从古代文言文古诗词的文化传统角度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意义,找到精神情感的共鸣。同时教师的教学问题还出在个人的执教能力和教学素质偏低。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一线执行者,如果语文教师个人都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接纳,那么可想而知,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不会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时过度的依赖信息化辅助工具,只是对课文的大意进行简单的讲解,并没有及时穿插中华文化的历史小故事,让传统文化的课堂渗透过程受到阻碍。
2.2 站在学生的角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容易出现问题。首先学生学习也不免会受到功利性和应试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文言文古诗词这一类板块是高考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必须要攻破的难题,学生如果通过短暂的课堂45分钟很难全部掌握文言文的精神和意义,对于文言文精神内涵的解读就是难上加难,再加上学业和考试的双重压力,没有时间和过多的精力去仔细揣摩文言文的现实意义,课程内容太多,只能把精力放在最容易得分的项目之上;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学习惯性和惰性的问题,虽然有关于文言文和古诗词的教参资料,辅导书从来不少,但是这些教材资料在利用的时候出现了偏差和困境,很多学生过于依赖这些参考书的便利,直接从参考书上摘抄全文大意或段落解释,导致缺乏对文言文的深刻理解和自我见解,再加上文化水平和生活阅历受限,难以形成文言文的情感交流,打造丰厚的文化底蕴,全面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3.1 通过史料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语文学科属于工具性学科和人文性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教学内容,特别是人教版教材中包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元素有待渗透和挖掘,在高中语文教学课堂上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拓展史料背景、导入历史故事的形式来实现,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之中,学生对传统文化会饱含热情,自觉的把语文内容和传统文化相互整合。通过具有文化内涵的历史材料的引入,学生能够体会到历史文化的发展过程,了解阅读材料的文化背景知识,增加对于阅读材料的有效理解。比如,在学习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时候,教师要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之后再对《左传》的编写体体例进行大概的了解,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书的编写方法有纪传体、国别体和编年体三种类型[4]。之后,教师要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秦国要联合晋国共同攻打郑国?这一问题关乎到历史故事和历史线索,同时也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脉络,顺势而为引出历史小故事。公元前六百三十年,秦国晋国围攻郑国是一个历史事实,要学生通过史料的查阅和资料的查找了解这一战争发生的原因并作出归纳和总结,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点是由于晋文公当年逃亡的时候路过靖国,晋国国君缺乏待客之礼;第二个原因是在公元前632年的秦楚之战之中,郑国帮助楚国出兵攻打晋国,因此郑国和晋国结怨。在丰富的历史资料背景和辅助之下,学生能够感知到历史文化和历史故事的沉甸甸的分量,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和准备,学生在此背景之下能够正确的理解为什么烛之武要临危受命退秦师?《烛之武退秦师》这一文章对我们现代的人类有怎样的教育意义?通过思考之后,学生会了解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真实含义,无论到了何时何地处在何种位置,都应当把国家安全和爱国之情放在心中,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由此可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故事和历史导入的形式来完成,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教师也可以在课程结束之后安排学生去进行文化知识的搜集和整理,让学生也能够参与到传统文化知识的归纳,总结以及整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比较好的学习体验。
3.2 丰富学生的国学储备量。国学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前社会也比较提倡学生去进行国学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国学知识能够提升语文素养,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渗透。教师除了要通过课内教学之外,还需要通过课外阅读量的辅助才可以实现,这就要求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之中利用课余时间多看、多读、多积累,增加经典国学名著的阅读量。若要做到这一点教育工作者需要做好如下准备:第一个方面,要为学生进行经典读物的引荐和导读。在国学经典名著选择的过程中,要紧密结合当前语文教材的教学需求和课程进度,合理的选择国学经典,比如可以选择一些和课文内容有关系的国学名著,常见的有《论语》、《史记》、《诗经》,至于古诗文读物的选择上可以选择一些唐宋八大家或者宋代著名词人的唐诗宋词集,比如李白、苏轼、杜甫等著名诗人的诗句就可以为教学提供辅助。第二个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式,阅读和精读相互结合,选出来的国学经典名著并不是每一篇都需要背诵和精读,这样的话太过于耗费时间,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并不现实,可以选取一些课本教材中已经有所提及的课文完整版,把精读和略读相结合[5]。这部分的文章已经经过了人教版教材的筛选,品质上有所保证,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修养。
3.3 形成传统文化的思维。若要达到良好的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学生少不了要培养自己的传统文化思维。语文课堂是学生形成文化思维的重要渠道和场所,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教学气氛的创设才能保证教育效果。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选择正确的方式,创设较为浓郁的学习气氛和氛围,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提升文化修养。比如在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这篇课文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章节,是全书序幕部分的重要组成环节。在实际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其中注入传统文化元素,和多媒体信息化技术相互结合,为学生播放电视剧《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的影视资料,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利用微课或翻转课堂的形式制作教学导学案,介绍作者曹雪芹的个人生平经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曹雪芹能够写出如梦如幻的红楼梦小说,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尝试着理清红楼梦中贾府的人际关系。在多元化的文化氛围熏陶背景下,学生可以对王熙凤,贾母,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等重点人物形象有了重点的切磋和把握,还能够感受到清代文言文和现代白话文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为将来的学习打下了前提和基础。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信息化教育手段为学生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料或音乐资料,图片、文字、视频相互结合,加速传统文化的渗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断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形成传统文化的思维惯性,在今后传统文化部分学习的过程中减轻压力。
3.4 加强对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属性,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课程,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渗透中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理论和实践相互结合才能对教育效果进行不断的深化。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展开多样化的课堂活动,拉近和传统文化之间的距离,比如在《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的学习中,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司马迁创造《史记》的历史小故事,组织学生熟读课文之后选择喜欢的角色扮演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表演形式分角色朗读或者小组朗读都可以,主要的目的是要对课文情节进行在线。教师可以针对一定的标准让学生科学分组聚集在一起,采用话剧表演的形式展开课堂活动,比如一部分学生扮演廉颇,一部分学生扮演蔺相如,两拨学生通过对话能够把课文的内容烂熟于胸记在心中,表演结束之后教师还要进行课堂的总结和收尾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觉得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怎样的性格?”有些学生会认为蔺相如性格较为大度,智勇双全,能够知人容人,而廉颇也并非全是缺点的无脑之人相反,他知错能改,敢于承担责任,这两个人物身上都有现代人需要学习的部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直接或间接的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者应当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任务对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强对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体会,做好精神传承的准备。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教育工作者要了解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之处,重视对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承,打造生本化的课堂,站在学生的角度尽可能摒弃教育的功利主义,可以通过史料和故事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国学知识储备量,形成传统文化的思维构架,利用课余的时间组织课堂实践活动,让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发挥其价值,彰显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