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对初中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2022-11-21 01:09张文新
读与写 2022年19期
关键词:语感词语语言

张文新

(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派潭镇第二中学 广东 广州 511385)

语感能力就是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那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语感能力的呢?本文就此谈几点肤浅看法。

1.从研究词语方面培养

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有目的的挑选比较典型的表现力较强的词语来交流思想、传情达意,以收到唤起他人注意的效果。历来的文章都非常讲究“炼字”,词语的锤炼,古人有云“吟成两个字,用尽一身心”。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紧扣比较典型的词语作为着力点,给予科学的点拨,持之以恒地培养初中生对语言的敏锐感觉,是最恰当不过的方法。

1.1 研究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研究带有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能较好地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倾向,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例《土地的誓言》有句:“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没有人能够忘记她。”句中连用“美丽”、“丰饶”两个褒义词,作者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自己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眼前的景物历历在目,何等熟悉与亲切,几乎忘了现实的伤痛。而“……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句中连用了几个贬义词,表达了对敌人的嘲笑。一般来说,褒义词和贬义词不要错用,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有意褒贬互换,更能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反语。例如:

①实在标致极了。(鲁迅《藤野先生》)

②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③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鲁迅《藤野先生》)

④我喜欢海,溺爱着海,尤其是潮来的时候。(鲁彦《听潮》)

⑤“几个女人失望,也有些伤心,各人在心里骂着自己的狠心贼。”(孙犁《荷花淀》)

例①中的“标致”本意是“漂亮”,而在文中是反语,强烈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丑态的反感。例②中的“聪明”,不是指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这里明显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愧疚。在“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家境下,作者压根体会不了父亲心甘情愿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更谈不上懂得父爱如山。例③中的“正人君子”明显是反语,同样具有强烈的讽刺意思。它在文中是指当时中国国内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而自命为正人君子的御用文人。例④“溺爱”一词,本是贬义词,原意为过分地无原则地爱。此处贬词褒用,虽不常见,但却更具表现力。作者赞称潮来的时候为“伟大的乐章”,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无限宠爱的感情,深刻地揭示出作者对大海的赞美之情。例⑤句中的“狠心贼”一词,本是贬义词,一般指的是玩弄别人的爱情,抛弃痴心女子,对感情不专一的男人,此处贬词褒用,表达活泼、幽默,耐人寻味。“狠心贼”用在荷花淀的几个淳朴的农妇的身上,在此处并无责骂之意,相反更能表示‘爱的深沉挚切,真可谓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这其中有对丈夫的埋怨,但更多的是爱恋、惦念、亲昵、喜欢之情,正合了“打是亲,骂是爱”这句常言。

1.2 研究动词、形容词。在绝大部分词语中,动词和形容词,表现力最强。很多文章写得好,栩栩如生,声情并茂,都是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多下功夫。“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更让诗文美名传;贾岛的“推敲”已成千古文坛佳话。这些是用活了动词的典型。而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则是“活”用了形容词的典型。现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却在动词、形容词结合运用方面有神来之笔。例如,在朱自清《背影》望父卖橘片段中,作者连续用了“攀”“缩”“倾”三个传神动词,将父亲爬月台的整个艰难过程,生动准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深深地写出了父爱如山,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请看朱自清《春》一文中的第二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草软绵绵的)。典型的描写段,描绘了春天的特征,把“青草图”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灵活恰当地运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钻”、“坐”、“躺”、“踢”、“跑”、“捉”)、形容词(“嫩”、“绿”、“轻”、“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了精确的表达效果。

1.3 研究运用恰当的副词。词语方面,副词通常是表现力最强的词语之一,一般是起修饰作用的,巧用恰当的副词,往往能使文章更富感染力,表达更准确。鲁迅先生就是善于运用副词,他的笔下,就有很多使用准确而含义深刻的副词。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在第九自然段中连用三个“也许”来推测“去读书”的原因,字里行间一种儿童无邪的失望情绪自然流淌于其中,读来增添一种伤感,更增添了一份对封建教育制度严重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认识。所谓“一字见精神”,大概就是如此吧,语言大师的笔墨功力真令人叹为观止。

当然,值得研究的词语多的是。比如拟声词、叠词、数量词,表示色彩的词语、绘影绘声的词语等等,这里就不再赘述。

2.从研究的句子方面培养

研究句子是在学生掌握一定词语的基础上进行的,从运用词语的能力方面考虑,学生可以从研究的句子方面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提升表达能力。

2.1 研究表明文章观点或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某些文章,由于用含而不露甚至隐讳的语句揭示或点明文章的主旨,只要细心体会,透过字面意思定能准确把握它的含义。如宗璞《紫藤萝瀑布》一文中,“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作者由眼前长得非常旺盛的紫藤萝瀑布联想到以前它遭受的坎坷命运,感悟到乐观豁达、奋发进取的人生。又如,吴均《与朱元思书》一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句子的意思是在这幽静、安闲、纯净的大自然的怀抱中,像鸢鸟一样极力追求功名利禄的人,看到这些雄奇优美的山峰,向来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都会烟消云散;那些整天政务缠身的人,看到这些幽静美丽的山谷,也会舍不得离开。这两句话直接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视和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表明了自己避世退隐的人生志趣。

2.2 研究记叙文或散文中抒情议论性的句子。这类句子常常在关键地方加一两句重要的话,有的表达作者某种感情,有的阐释作者的某种思想观点,使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力,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例如,魏巍《我的老师》一文中,“蔡老师排除我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部分,这样写道:“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我梦里寻找蔡老师“部分,又说,“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在叙述描写人物事件的基础上,直接表达强烈的感情,具有很强感染力。

这些议论、抒情的句子,既激励思考,又感染情绪,抒发了对蔡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是揭示文章主旨的一把钥匙。

2.3 研究含蓄抽象的句子和具有特殊(深层)含义的句子。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说话人由于某种原因不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采取含蓄委婉甚至隐讳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杨朔《荔枝蜜》一文中的最后一句:“这黑夜,我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直接地说,它表达了自己要像小蜜蜂一样辛勤酿蜜,和广大农民一起去建设社会主义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特殊(深层)含义的句子。例如,林海音《爸爸的花儿落了》一文中的句子,“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词语“花儿落了”,字面上的意思是指她爸爸种的夹竹桃花凋落了,特殊含义是指她爸爸生命之花的凋谢,她爸爸逝世了。又如都德《最后一课》一文中的句子,“忽然教堂的钟敲了。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传来普鲁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钟声”的特殊含义是表明最后一堂法语课即将结束,再也不能上法语课了;而“号角”的特殊含义是意味着德语即将代替法语。

当然,研究句子是多方面的。本文只是举例而已,重点在于让大家明白,研究句子也是培养语感的一个主要途径。

3.从研究语段方面培养

3.1 研究鲜明特色的语段。这一方面的典型语段,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第一段(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实在是标致极了)。这一段起笔突兀,开篇即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便漫画式地描绘了“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腐化庸俗的丑态,对其进行无情的讽刺嘲笑,表达了自己的强烈不满和失望,这也交代了作者离东京往仙台见到藤野的缘由。与后面一系列事件中洋溢着同样的感情———忧国忧民。另外,在描写手法上采用了“特写”以及修辞上采用夸张和反语,将丑态放大,更突出其丑无比,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通过反复品味,我们方能领略其中韵味和锋芒。

又如吴敬梓的《范进中举》第五段,运用多种人物描写的方法,把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丑态、狂态刻画得淋漓尽致。(1)动作描写,例如,用“爬将起来”“拍着手大笑”“飞跑”这些动作描写,极其细致地写出了范进中举后的可笑狂态。用“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这些动作描写,把范进中举后感情上承受不了的喜极刻画得入木三分。(2)语言描写,例如,用“噫!好!我中了!”这些语言描写,一个“噫”字,形象地再现了范进惊喜过望的心情;一个“好”字,将范进热衷功名,一心升官发财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跃然纸上。(3)外貌描写,例如,用“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这些外貌描写,真实地再现了范进喜疯的丑态,不失真且令人可信,既可怜又可悲,具有极其强烈的讽刺意味。作者运用妙笔,全方位刻画出一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尖锐地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3.2 研究蕴含深义的语段。这一方面的典型语段,鲁迅先生的《故乡》结尾一段(我想:……便成了路。)就是很好的证明。此结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把“希望”具体形象化,充满了哲理性。它明确地告诫人们: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这个结尾段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又给人以鼓舞和信心。

如莫怀戚《散步》的最后一段(这样……就是整个世界。),本段是文章中心所在,哲理丰富,蕴含深义。段中词语“慢慢”“稳稳”“仔细”,写出了“我”和妻子在小路散步过程中的细心谨慎,容不得半点闪失,体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作为一代中年人,“我”和妻子把家庭当作“整个世界”。虽然写得那么郑重其事,但是很有象征意义,他们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高度使命感。

4.从加强朗读方面培养

语言学家徐世荣在《谈谈朗读教学》的著作中指出:“语文必须朗读,才能学得好”。例如,曹操《龟虽寿》一文,开头四句起兴说理,朗读时语气沉着,读出颇有暗淡伤感之意。老骥伏枥四句表现出曹操年过五旬而壮志不减的霸气。朗读时应顿改前调,激昂而坚定,突发出慷慨之声,鸣奏出昂扬之音。盈缩四句让人们听出英雄温暖的一面,回应开头,归于理性。朗读时应稍稍收敛,深沉委婉,读出深沉之思。

又如《沁园春·雪》,朗读到评论历史英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时,教师应及时点拨,让学生把重音落在“略输”、“稍逊”、“只识”三个词语上,语气要委婉,以准确表达诗人对历代帝王功过的客观评论。“俱往矣”一句,不是怀古的感慨和叹息,而是对历史的总结,要读得自己舒心一点。读到结束两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时,则要读得激昂雄壮,把“数”的重音读足,然后字字铿锵,对最后一句还要提高声调,以便更好地表达诗人歌颂“今朝”的“风流人物”的满怀豪情。

语感是高层次的语言能力。敏锐的语感对于语言的运用至关重要,我们一定要加强语文实践,努力培养这样的语感能力。当然,培养语感能力的途径是多方面的,比如还得掌握必要的语文基础知识,重视生活经验的积累等等。

总之,语感的培养要从多角度,全方位去加于实施,并持之于恒,不但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于引导,而且要引导初中生自觉训练,在让初中生明白阅读语感训练的“理”与“法”的基础上,辅于一定量的案例实操,阅读的语感自然就培养起来了。

猜你喜欢
语感词语语言
容易混淆的词语
找词语
“读”辟蹊径 助培语感——指向语感培养的朗读教学策略
语感培养和语文学习
谈谈对语感的认识
我有我语言
一枚词语一门静
语言与言语
语言的将来
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 你对肢体语言了解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