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教我写论文
——写作学视域下的《文心雕龙》研究

2022-11-21 01:01李建中
写作 2022年3期
关键词:文心雕龙刘勰论文

李 远 李建中

做学问要有问题意识,具体到《文心雕龙》研究,可以提出两个问题:第一,刘勰是什么人?第二,《文心雕龙》是什么书?通行的答案当然是:刘勰是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是文学理论批评之著。但是,在不同语境之下,对同一问题的回答不尽相同。如果我们在学术写作的语境下提出这两个问题,则可以得到如下回答:第一,刘勰是一位文章学或写作学教授;第二,《文心雕龙》是一部关于写作的书,一部关于如何撰写学术论文的书。

《文心雕龙》全书共50篇,从学术写作的角度来说,这50篇可视为一篇开题报告和49篇优秀学术论文。“开题报告”即为《序志》篇。学术论文的开题报告,主要包括课题的题旨、选题的价值与意义、课题的研究现状、内容框架、重点难点、研究方法等要素,这些元素在《序志》篇中不仅一一具备而且一丝不乱。其余49篇,均可视为优秀的学术论文:《原道》篇是关于文学起源和本原的优秀论文,《明诗》篇是关于诗歌的优秀论文,《神思》篇是关于创作灵感与构思的优秀论文,《时序》篇是关于文学史演变的优秀论文,《知音》篇是关于文学鉴赏与批评的优秀论文……熟读《文心雕龙》,可知如何撰写学术论文。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追问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要写论文?从功利性的角度来说,撰写论文是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的先决条件。若从形而上的角度来看,写论文是为了“君子处世,树德建言”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5、327、726页。。在儒家的话语体系当中,“立言”屡次被提及,《左传》有“三不朽”说——立德、立功、立言,足见其重要性。作为一名大学生,要逐渐摒弃撰写高中作文时夸张抒情、浮泛叙事、堆砌辞藻的思维定式,转而学会撰写高质量、有思想、有论辩的独创性学术论文,这便是当代大学生的“树德建言”。第二,如何写好论文?《文心雕龙》“论说”篇专门讲解如何写论文,其中对论说文作出定义:“论也者,弥纶群言,而研精一理者也。”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5、327、726页。论文首先应做到“弥纶群言”,“弥纶”即统领、笼罩、整合,“群言”即广阔的研究对象,但最后得出的结论只有“一理”,即一个核心的命题或重要的关键词,这就意味着论文写作建立在对大量研究对象的仔细调查、观照、分析、选择的基础上,通过论辩得出具有独创性的学术观点。

刘勰与《文心雕龙》关于论文写作的内容与观点,笔者按照论文写作的时间顺序,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心哉美矣,故用之焉”,是为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主要论述如何查找文献与确定论文选题;第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是为论文写作的具体撰写阶段,主要探讨如何撰写内容提要、建构章节目录与进入论文写作的路径,其重点在于抓住“关键”;第三,“望今制奇,参古定法”,是为论文撰写完成后的修改阶段,主要检查研究方法是否合理正确,研究难点是否得到解决,创新意识是否凸显。由此,《文心雕龙》建构起学术论文写作的全方位指导体系。

一、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文学创作(如诗歌、小说)尚可凭空杜撰,平地起高楼,但学术写作一定具有一个稳固的根基,拥有学术前史。当今任何一个学术问题,之前必定有学人研究过,我们无法找出一个完全没有人关注或研究过的学术问题,对刘勰来说,亦是如此。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文学理论巨著,在他之前,乃至和他同时代的人,均创作过大量的文学理论著作,如《序志》篇所言:

详观近代之论文者多矣:至于魏文述典,陈思序书,应玚文论,陆机文赋,仲洽流别,宏范翰林,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汎议文意,往往间出,并未能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③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5、327、726页。

在刘勰看来,上述文学理论专篇或专著具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即“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因而无法做到“振叶以寻根,观澜而索源”,对其评价不高。当我们准备写一篇学术论文时,首先需要搜集相关的学术文献,厘清前人的研究进程,发现其中的研究缺陷。那么此处就衍生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查找文献?

刘勰写完《文心雕龙》这部巨著,是在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而学术界的今天,我们可称为“天临四年”。2019年,演员翟天临在某次直播中被网友问及是否知道“知网”,他的回答令人咋舌:“知网是什么东西?”这与其北大博士后、北京电影学院博士学位获得者的身份不符,其硕士论文也涉嫌抄袭,这种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的行为引发了学术界地震,受到教育部、北京大学及各大高校的重视,是为“天临元年”。如今已是“后翟天临”时代,2022年即“天临四年”,当下我们在查找学术文献时,首先应该明确何为“学术不端”,了解何为“学术伦理”。学术伦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学术书写或学术创作,首先应做到独立、原创,其次要尊重他人的学术成果,在引用他人成果时一定要添加文献出处,凡引用处,皆需注明。

在查找文献之前,需明确“文献”一词的原始含义。“文献”之“文”,即为参考文献之义,而“文献”之“献”,实指文献的作者,宋代理学家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文,典籍也。献,贤也。”①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3页。“献”即古代的圣贤。因此,查找学术文献时,一定要确认文献的作者,辨别真伪,同时也要从文献的创作者身上吸收其高尚的品质与认真治学的精神。例如,《论语·学而》的第一章共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52页。此三句阐明了做学问的三个问题:“学而时习之”论述的是学习的快乐;“有朋自远方来”阐明的是学术共同体的快乐,向孔子求学的学生便会成为孔子学术共同体的一员;“人不知,而不愠”强调的是做学问的目的,即做学问的目的不在于功名利禄,即使默默无闻也自得其乐,此乃真君子,正如《论语·宪问》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③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1、152页。这即是“献者贤也”。此外,查找文献时一些具体的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第一,撰写学术论文时,不可轻视文献资料,倘若没有充分的文献积累,论文是无法完成的,此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第二,阅读文献时,也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记忆力,须养成随手记录的习惯,否则无论多么经典的文献材料,倘若未记清其出处,不知其出自哪一本书,不知其出自哪一出版社,不知其出版年份,不知其在某本书的具体页码,该文献便不属于你本人,不可随意动用。只有对上述信息完全知晓、洞察,方可使之成为私人财产,此乃“好记性敌不过烂笔头”。第三,查找文献要“竭泽而渔”,即应做到将关于某个研究课题的学术文献“一网打尽”。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尽管很难做到,但作为一个学术研究者,必须具备“竭泽而渔”的意识,尽量找到与研究相关的所有文献并进行阅读。倘若时间有限,无法精读全部文献,也应做到将所有文献大致浏览一遍,从而掌握某一课题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不足之处,为论文的选题和之后的撰写做好准备。

阅读文献的同时,也需要确定论文的选题,当然二者并无一个明显的先后顺序。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一个问题:刘勰为什么要写《文心雕龙》?或者说刘勰为什么要把研究文学理论作为他的选题?再或者说刘勰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文心雕龙》?刘勰在《序志》篇中给出了答案: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④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5页。

战国时期,涓子的《琴心》与王孙子的《巧心》两部著作,均带有“心”字,“心”字十分美好,因此才用它作为书名。“雕龙”二字,则与齐国的文章大师驺奭密切相关,其文章写得很好,故得名“雕龙奭”,“雕龙”是一件庞大复杂之事,其花纹之繁复,非大师不可能完成。由此,是书被命名为《文心雕龙》。当然这仅仅是一个表面的原因,我们知道,刘勰以孔子作为自己的人生导师,以弘扬儒家文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刘勰所处的那个时代,崇尚孔子与儒家文化的文人学者当以“注经”为要务,但刘勰并未将“注经”作为自己的选题,转而去研究文学理论,原因何在?刘勰在《序志》篇给出了答案,由此便可看出他在选题方面的良苦用心:

自生人以来,未有如夫子者也。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精,就有深解,未足立家。唯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5-726页。

“注经”这件事,已经被汉代诸如马融、郑玄这样的大经学家做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即便你有深刻的见解,也不足以自成一家。由此可见刘勰选题的高明之处:南北朝虽失去了一位经学家,但出现了一位名垂千古的文学理论家,因此刘勰舍弃“注经”,转而“论文”。我们可以追问,刘勰“论文”与崇尚、弘扬儒家文化之间有何关系?刘勰在《序志》篇中给出了论证,他指出“文章之用,实经典枝条”。儒家文化是一棵参天大树,这棵大树的根柢即是儒家经典。这棵大树开花结果,她的繁枝茂叶、累累果实即是文章,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文学。所以,研究文学,研究文学理论与批评,需要“振叶以寻根”。同样是在研究儒家的经典。刘勰的选题之妙,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避开了当时的热门研究问题,从而使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学术思想独树一帜;第二,刘勰并未忘记自身弘扬儒家文化与经典的初心和本意,而是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

从刘勰回到当下,在选题方面,我们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学会小题大做。作为撰写论文的初学者,最大的困难是不知道如何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有时题目过大,自身无法驾驭,有时题目过小,不知如何下手。作为初学者,一定要学会小题大做,例如,我们可以从当下的“炒鞋”现象联想到亚当·斯密如何看待商品经济与市场分工;我们亦可以从《史记·货殖列传》探究财富与权力之关系,进而对比中西经济学的不同趋向。题目越小,越容易谈出大问题,正如打井一般,开口愈小,挖掘愈深。第二,学会旧题新作。例如,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可与“饭圈”文化相结合,“饭圈”文化中的粉丝可与洞穴中的囚徒相类比,粉丝所追捧的明星,实际上是资本、权力与流行文化用火光映照在洞壁上的幻象,从而使古老的“洞穴之喻”萌生新意。

从文献到选题,需反复琢磨,努力做到查找、阅读大量学术文献,不断扩充自身的知识面,方能找寻到一个合适的题目。

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

在论文选题确定后,首要的事情便是撰写内容摘要。摘要虽篇幅短小,但撰写不易。修改学术论文时,摘要往往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因硕博士论文外审时,盲审专家首先阅读的文字就是内容摘要,若摘要含混不清,难以读懂,论文通过外审的概率会大幅降低。对于学术写作者而言,无论文章篇幅长短,撰写摘要是论文写作的第一件事,须用两三百字将文章大意概括精当,完成后方可进入正文写作。

如何撰写内容摘要?从总体的层面来讲,重要的是抓住关键,也就是“你到底想说什么”。例如,用“饭圈”文化的案例是想说明“饭圈”中的粉丝即是柏拉图“洞穴之喻”中的囚徒,用“炒鞋”的案例是想以此阐明中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及异同,这即是“关键”。关于内容摘要的具体写法,则需关注以下几点:第一,撰写摘要不能用第一人称,不能说“本文如何如何”,而是要以一种客观的态度,将论文的主要观点如实表述出来;第二,摘要中不得添加引文,更不能添加注释,即便是经典的观点,也需要改写为自己的话讲出来;第三,摘要中须有三个要素:一是选题的价值和意义亦即选择该题目的原因,二是论文从哪几方面展开论述亦即论文的框架及层级结构,三是论文的结论亦即核心命题。

论文初学者在撰写摘要时,常常会犯以下几种错误:第一,在摘要中介绍一些人所共知的常识。例如,刘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位伟大的文学理论家,《文心雕龙》是一部伟大的文学理论著作,这些常识一定不能出现在摘要当中。第二,盲目抒情。例如,我非常崇拜刘勰,我从小就很喜欢刘勰,等等。摘要中不需要任何一种抒情。第三,冗长拖沓,废话太多。写摘要须做到“篇无废句,句无废词”,简洁、精炼,即“辞尚体要,弗惟好异”。第四,顾此失彼,东向而望,不见西墙。摘要应做到“弥纶群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以军事活动为喻,指出写作应“运筹帷幄,提纲挈领”,论文写作者如同战场上指挥作战的将军,战争如何展开,如何部署兵力,将军均成竹在胸。论文写作者亦是如此,首先应把论文之纲领确定下来。

撰写完内容提要和关键词后,便要进入章节目录的写作。章节目录十分重要,学术研究者在阅读论文时,重点阅读的便是章节目录,一般分为两级到三级目录。刘勰的《文心雕龙》最大的一个特征,便是体大思精,自成体系。整部《文心雕龙》可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又分为总论与文体论,《序志》篇对总论部分作出了论述:“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7页。其中便提到总论部分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其框架得以彰显。下篇亦可分为两部分,《序志》篇为独立之部分,其余二十四篇则统称为“创作论”。刘勰对“创作论”又有一个总体性的描述,用动宾词组把下篇主要篇目概括、串联起来:“至于割情析采,笼圈条贯,摛神性,图风势,苞会通,阅声字,崇替于时序,褒贬于才略,怊怅于知音,耿介于程器,长怀序志,以驭群篇。”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7页。由此,《文心雕龙》的内容框架清晰呈现在我们面前,一目了然。作为论文撰写者,对论文的框架结构须有准备把握,或采用“总—分—总”的模式,或在同一平面上展开,或是一个纵深的展开。总而言之,论文要有一个合理的逻辑顺序,努力做到“纲领明,毛目显”。

如何建构论文的框架?如何拟定论文的章节目录?笔者可以提供几点建议:第一,论文初学者无需追求华丽的辞藻,不必追求文章结构的巧妙和出人意料,按照顺序一一撰写每一章节的内容即可。笔者在进入大学之前,曾是一名业余作家,发表过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艺术性思维主导着笔者的写作。当进入大学撰写论文时,这种思维不符合学术论文写作之要求,笔者转而阅读黑格尔的《美学》,理解其“正反合”的三段论思想,以“三”作为论文框架之关键,逐渐掌握建构框架之技巧。待掌握论文写作的技巧后,再试图创作充满灵性与新意的文章。第二,一定要会看地图。我们都学过思维地图,通过思维地图可以清晰展现进入问题的路径,从几个方面展开,并发现其平行、纵深、时间、空间、时空交叉等不同结构。在撰写论文之前,用一个思维地图把论文框架描绘出来,对论文的撰写是大有裨益的。

因此,查找、阅读大量相关学术文献,撰写好内容摘要,拟定章节目录,画好思维地图,写文章就变成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只需要把文字组织、整理好即可,前期准备工作反而是最难的部分。章节目录的拟定亦是有技巧的,首先,章与章之间要处于同一个逻辑层面;其次,同一章中的节与节之间又应处于同一逻辑层面;再次,章与节之间一定是“种”与“属”的关系,“章”的范围应比“节”大;最后,“章”的标题不可与论文的标题完全一致。可以效仿刘勰以骈体文的形式撰写文章,以四六句形式拟定论文标题,形成独特的风格,当然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

写完内容摘要,拟定章节目录之后,就会进入正式的论文写作。不同的题目有不同的写法,但是不同的题目有一个共同的东西,这是刘勰总结出来的,笔者将其称为“四项基本原则”,出自《序志》篇,任何文章的撰写都无法避免这“四项基本原则”。第一,原始以表末。追溯这个论题的源头,彰显它的进路,即“追根溯源”。任何一个问题都有来龙去脉,需要交代清楚,这可称之为历史的眼光、史学的方法;第二,释名以章义。任何文章都会有关键词和核心命题,开始撰写论文时便要将其解释清楚,彰显其含义,这是经学的方法。经学研究有一路径,名为“字以通词,词以通道”,汉语最基本的概念是“字”,由“字”通“词”,由“词”通“道”,“道”即你需要在文章中阐释的理论问题;第三,选文以定篇。谈论任何理论问题,都需要举出文学作品的案例,选取哪些案例,摘出哪些篇章,须要有自己的眼光。选择文献一定要有“贵族意识”,要选择一流的期刊文章,摘录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经典著作,这便是集部的方法。集部当中有许多文集,一定要摘录最经典、最权威的文献;第四,敷理以举统。撰写文章有两个方向,一是铺叙,把卷曲着的东西展开,这即是“敷理”。二是“举统”,这是另外一个方向,撮举大统,提取纲要,提炼核心命题和关键词。“敷理”与“举统”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向,孰先孰后并无大碍,根据文章需要,可以先“敷理”后“举统”,亦可先“举统”后“敷理”,但二者缺一不可,这便是子学的方法,博明万事即是“敷理”,研精一理即是“举统”。中国的学问无非经史子集,而经史子集就分布在刘勰的“四项基本原则”当中,撰写论文时用好“四项基本原则”,论文写作便能成功。

分开来讲即是“四项基本原则”,合起来讲便是一个字——“体”。《文心雕龙》中的“体”有多重含义,可分别为大体、体性与体裁,但其根本含义是身体,繁体的“体”字左边为“骨”,《说文解字》云:“體,总十二属也。”①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66页。意即“体”是人身体从头到脚的十二个部分,刘勰在论述文章“四项基本原则”的同时,又用“体”来描绘文章的总体特征。刘勰认为,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个健康、完美的身体,而这个健康、完美的身体由四部分组成:第一要有神明,第二要有骨髓,第三要有光滑、美感的肌肤,第四要有声气。与文章一一对应起来,则是情志为神明,即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事义为骨髓,即文章所要讲明的道理;辞采为肌肤,即文章的文采藻饰;宫商为声气,即文章的音韵节奏。

《文心雕龙》作为一部文学理论巨著,是用骈体写作而成,骈体文将中国对句艺术之美张扬到极致。初学写论文者,要学会“死去活来”:先学着用黑格尔“正反合”的三段论写“八股”式的文章,起承转合,条清缕细,是为“死去”;掌握此种方法之后,论文写得多了,熟能生巧,再来驰骋你的哲思与才华,学刘勰用漂亮的骈体文剖情析采、论文叙笔,是为“活来”。

三、望今制奇,参古定法

论文撰写完成后,便转入修改阶段。于老师而言,最大的痛苦是阅读学生的论文,最大的幸福亦是阅读学生的论文,如果看到学生的论文写得很好,老师会觉得无比欣慰。论文的修改过程非常重要,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当一篇论文撰写完成后,放置起来,一个星期乃至一个月都不去看它,将其忘记,一个月后再翻阅论文,一般会有两种感觉,一是觉得自己的文章写得非常漂亮,二是觉得自己的文章难以卒读。上述两种感觉均是正常现象,但须用三个维度来衡量:第一,论文的方法运用得如何;第二,论文是否克服撰写当中的重点与难点;第三,论文是否具有创新点。

刘勰的方法其实并无太多创新之处,他使用的是一种普通的方法——折衷法,且看《序志》篇中的论述:

及其品列成文,有同乎旧谈者,非雷同也,势自不可异也。有异乎前论者,非苟异也,理自不可同也。同之与异,不屑古今,擘肌分理,唯务折衷。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7、693、695、727页。

在刘勰看来,或同或异,与古今没有关系,“擘肌分理,唯务折衷”即剖析文章的道理,唯一需要做的就是折衷。何为折衷?《文心雕龙》中有《物色》篇,旨在讨论自然界与创作主体的关系,即心物关系。在刘勰之前,关于心物关系的论述分为两派,一派是以儒家的《诗大序》与《礼记·乐记》为代表的“物感”说,认为创作的发生是感于外物而后心动,如“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7、693、695、727页。,春夏秋冬的不同景色引起我们内心的不同感召。另一派则是以道家庄子为代表的“凭心造物”说,《庄子》一书中有一篇最美的寓言——“庄周梦蝶”,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人进入睡眠状态后并没有外物的刺激,故而蝴蝶是庄子心造出来的,此乃“心造”说。“物感”说与“心造”说的方向迥异,但二者的方法是一致的,将“心”与“物”置于简单的因果链条,或是物为因,心为果;或是心为因,物为果。

刘勰并不认同上述两种观点,在《物色》篇的“赞曰”中,刘勰提出了新型的心物关系:“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③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7、693、695、727页。前四句即是儒家的“物感”说,“春日迟迟,秋风飒飒”句,看似还在谈“物”,实际上“迟迟”与“飒飒”是人的一种感觉,已经包含“移情”的意味在其中。“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句,即我的情感移入外物,像是给外物赠送了一份礼物,自然外物兴起我的创作灵感,就像是自然外物对我的报答。当然这一句亦可反过来说,即“兴来似赠,情往如答”,自然外物兴起我的灵感是对我的一种馈赠,我将自身的情感投入到自然外物中,亦是对自然外物的报答。以杜甫的《春望》为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可以有两种解读,一种解读是突然惊飞的鸟和含有水珠的花兴起了杜甫的恨别感时之情。另一种解读是恨别感时的杜甫将自身悲伤的情感移情外物当中,因而在他眼中,带着露水的花朵正在哭泣,突然飞起的鸟感到恐惧。然而现实世界当中,花朵是没有泪腺的,定不会流泪,鸟儿飞起也不是因为恐惧,而是其本能与条件反射,哭泣与恐惧的感受,正是杜甫移情的结果,这就是赠答的魅力。由此,刘勰在传统的“物感”说与“心造”说的基础之上,通过“折衷”的方法,在一个更高的层面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心物赠答。心与物互为因果,平等对话,如两个好朋友一般,这便是折衷法的好处。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提出了很多方法,如“博观”法,即“圆照之象,务先博观”,要做到广博的观察;如“圆通”法,即“义贵圆通,辞忌枝碎”,强调整体的融合;如“妙鉴”法,即“良书盈箧,妙鉴乃定”,对各种文献和作品有自身巧妙的鉴定;如“见异”法,即“见异唯知音耳”,从熟知的文本中发现他人尚未发现过的内容与观点。当然,要做到上述几点,也有一定的难度。

在论文的开题报告当中,专门有一项内容是“本课题的重点和难点”,是必须填写的。刘勰对于文章撰写过程中的难点把握十分准确,且看《序志》篇中的论述:

夫铨序一文为易,弥纶群言为难,虽复轻采毛发,深极骨髓,或有曲意密源,似近而远,辞所不载,亦不胜数矣……但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缾管,何能矩矱。茫茫往代,既沉予闻,眇眇来世,倘尘彼观也。④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727、693、695、727页。

刘勰指出,近代之论文者的研究对象过于简单,或是一个作家,或是一篇作品,即“铨序一文”。但刘勰要做到的是“弥纶群言”,这是十分困难的,原因在于虽然自身很小心地注意细节,或者花费大量的精力深入骨髓,但那些幽微曲折的意思和十分隐秘的根源,看似很近,实则很远,无法用语言表达,这种现象十分常见,不胜枚举,从根本上讲就是“言不尽意”。对当下的论文撰写者来说,我们所面临的难点与刘勰还不尽相同,笔者主张“小题大做”,也可划归为“铨序一文”的范围,但即便是“铨序一文”,也面临许多困难。例如,论文撰写者如泉涌的文思和写成的文章之间差距太大,正如刘勰在《神思》篇中所说:“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既乎篇成,半折心始。”①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495、728、521页。这是初次撰写论文者经常遇到的困惑与尴尬。原因何在?刘勰找到了两个难点,第一是“理郁者苦贫”,由于道理全部淤积起来,读书太少,眼光过窄,思维过于狭隘,掌握的文献材料极其有限,各照隅隙,鲜观衢路,所以无法对文章展开论述。第二是“辞溺者伤乱”,论文撰写者将许多材料堆砌在一起,但又没有能力将材料整合起来。“贫”和“乱”是刘勰认为写文章经常会犯的两种病症,如何疗救呢?刘勰开出了药方:“然则博见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②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495、728、521页。“博见”与“贯一”,其实正是先前所讲的“四项基本原则”当中的“敷理以举统”,如果能做到“博而能一”,便能写出优秀的学术论文。

刘勰既崇尚儒家,也崇尚道家,如《神思》篇谈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而在《序志》的“赞曰”当中,更能体现这一点:“生也有涯,无涯惟智。逐物实难,凭性良易。”③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495、728、521页。追逐外物包括追逐知识,实际上是非常困难的,但若顺遂自己的天性,便很容易。刘勰还提出“入兴贵闲,析辞尚简”的观点,当论文写作遇到阻碍时,可以通过散步等方式让内心平静下来,再进入到论文写作当中。

最后来看创新。《文心雕龙》中有“通变”篇,“通”即与古代相通,也就是继承,“变”即是创新,“通变”篇正是讲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可以用“通变”篇的“赞曰”来讲创新:“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其久,通则不乏。趣时必果,乘机无怯。望今制奇,参古定法。”④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494、495、728、521页。文章自有其运行规律,经常创新才能促进其发展。文学史是有“变”有“通”的,如抒情言志强调对真情实感的生动有趣的表达,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需要做到的,这即是“通”。但这种表达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例如就文体而言,最开始为《诗经》的四言,进而是汉乐府的五言,隋唐之后为七言,继之以小说、戏曲,如果文体不再变化,仅以四言写作,文学史是无法延续下去的。

关于创新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前瞻性,即把握时代的潮流,预知时代的未来发展,由此作为文章撰写者便不会胆怯。先前讲过,刘勰十分注重“折衷”法,在“通变”篇中,具体体现在“望今制奇,参古定法”一句。“望今”之“今”不是当下,而是未来,这意味着论文撰写者应具备一种前瞻性,能够预测三五年后哪些问题会成为大家都会关注的问题,并对此展开研究,由此方可出奇制胜。但是,另一方面也不能忘记古代的传统,而要对其进行参照,因为中国文学史就是以复古的方式来创新。例如,刘勰所处的时代,文学可用“齐梁颓风”一词形容,繁华损枝,膏腴害骨,繁采寡情,味之必厌。到了初唐时期,陈子昂登高一呼,力图扭转齐梁颓风,其主张便是回到建安风骨以拯救初唐文学,由此才有了之后的盛唐气象,而韩愈的古文运动,亦是用复古的方法进行创新。在《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到了许多关于“创新”的内容,例如,刘勰认为从《诗经》到《楚辞》,便是一大创新,因《楚辞》“取熔经意,自铸伟辞”。《诗经》的文本内容没有过多的想象力,主要是平实、朴素的叙事,但《楚辞》当中有许多奇特的想象,无论是《天问》还是《离骚》,其中蕴含着大量神话元素。此外,创新也需要一种整体感,做到“乘一总万,举要治繁”。创新还需要一种方法意义,做到“刃发如新,凑理无滞”,倘若研究方法不及时更新,创新便会陷入停滞状态。最后,“通变无方,数必酌于新声”,要从新的文体、新的风格、新的作家、新的气象当中找到创新的方向与灵感。

百龄影徂,千载心在。文果载心,余心有寄。但愿《文心雕龙》能为当下的论文写作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真正找到它与我们这个时代的关联,从而使古老的《文心雕龙》在当下焕发出永恒的青春活力。

猜你喜欢
文心雕龙刘勰论文
刘勰的“借力”
刘勰拦路拜师
舍弃面子的刘勰
舍弃面子的刘勰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文心雕龙》选读
《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文艺理论巨著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2013年5—12月最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