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区塘头学校 黄朝霞
在素质教育推动下,小学数学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随着数学题目与题型的多样化以及主观题型数量的增多,学生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质上来讲,数学语言是一种科学语言,其主要指对数学概念、数学定律、数学法则、数学公式和解题思路、逻辑推导过程等相关内容的表述,只有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语言,方能全面了解数学知识,揭示数学的本质,无论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还是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很大的助益。
目前来讲,很多地区学校数学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实际运用,但运用过程中对数学知识的解读和数学题型的阅读,却并没有传授学生相应的技巧,尤其缺乏对学生阅读与思维能力的引导和培养,导致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概念、公式、定律、法则较为熟悉,但实际运用中,由于没有彻底读懂数学题型和题目中的条件,而导致发生对题目的错误判断,无法获得正确的答案,因此,教师要重视对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讲,数学阅读过程与一般的阅读过程大致相同,都需要经历完整的心理活动,既包含了语言符号,包括文字术语、公式、数学符号、图表等多项数学题目常见条件的感知和认读,也包括新概念的同化和顺应、阅读材料的理解与记忆等,需要学生在全面了解所有数学知识和内容的同时,不断地进行假设、猜想、验证、辨析,证明推理、想象,积极主动地认知,让学生能实现对数学的符号化,掌握其逻辑性、严谨性、抽象性,这也决定了数学阅读的方式不可能等同于英语和语文阅读,而具有其独特的学科特点。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小数的性质”一课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掌握阅读小数相关题目概念、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等相关内容,如学习数学知识“小数性质”时,关于“在小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性质,可以让学生在讨论和分析基础上阅读课本上的文字,并标出其中的重点词语“末尾”,让学生自己探究“末尾”含义,然后再以此探究结果及时展示“去掉小数点后面的0,小数的大小不变”的文字,使学生通过文字阅读分析和做出判断,通过标出性质中的重点关键词和阅读理解,让学生快速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从而让学生了解阅读,养成在遇到题目后,首先进行关键词的查找和阅读的意识,从而做到“知阅读”。
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中,学生会受到储存知识不足的局限,而且其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容易遇到多种阅读的障碍。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和主动掌握学生阅读的现状,并以学生实际知识储备和思维水平为基础,对离学生能力相对较近的知识,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阅读探究与自学,如利用数学课程单元后的“你知道吗”等栏目的设计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对学生能力范围无法满足的知识,则要给予一定的指导,为学生构架向新知识高度攀登的桥梁,在阅读过程中,要注重数学阅读和数学知识的逻辑严谨性,要“言出有法,且言必有据”。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课本中的“数学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这样的一道题目:“图书馆的一部连环漫画有180本,上午借出35 本,下午借出55 本,还剩下多少本?”此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并通过对题目中管理员所讲的话相关文字阅读,寻找到关键问题:“还剩下多少本?”此时再提问:“用一步计算可否求出来呢?”学生在初次阅读例题后,提炼出其中部分信息,并明确了“一步计算无法解决问题”,需要通过两步计算,此时教师可在提问:“那么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再进行题目的阅读,并通过思考,实现对题目含义的进一步了解,在头脑中逐渐寻找到解题的思路,并提出:“我需要先算上午借出35 本后还剩下多少本,再计算下午借出55 本后,还剩下多少本。”也有部分学生会提出:“先计算上午和下午共借出多少本,再计算还剩下多少本。”通过仔细的阅读,能使学生深入了解题目的含义,这也是教师在了解学生阅读现状基础上所能选择更加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题型,使其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进行学生阅读成果的反馈,并给予积极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能从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和所取得的进步,从而懂得享受阅读所带来的成就感和阅读的乐趣,如此反复下,学生会逐渐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而让学生乐于阅读,爱上阅读。如教师可以进行数学教学内容的深挖,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变化为依据,掌握学生的兴趣点,在以带有明显趣味性的案例创设阅读情境,或结合数学故事以及游戏活动等,以激励性或幽默风趣的评价语言吸引学生,使学生逐渐喜欢阅读,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达到激趣的目的,让学生逐渐养成在解决问题前进行数学阅读,寻找其中的关键点和具体条件,再进行解决问题方法的探究。这一习惯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文字阅读的技巧,培养其理解能力,使学生逐渐感受到数学知识所具有的魅力,使数学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因数与倍数”中的关于倍数教学时,在讲到“能被2 和5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今天,同学们共同进行一场竞赛,你们可以随便给老师提出一个数字,老师马上就能知道这个数字是不是能被2 和5 整除。”学生必然会纷纷报出数字,教师可以马上回答能或不能,如此就会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以探寻的语言和目光请求教师讲出如何判断的技巧。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本的阅读,告诉学生“这个技巧就在课本中,只要你们认真阅读,每个人都会了解如何掌握这门技巧。”如此,教师就成功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学生可以打开课本认真地阅读,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强烈的求知欲由此产生。此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时机引入新课,使学生快速地进入知识的学习。事实上,让学生乐于阅读、主动阅读关键是需要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阅读的意识和兴趣,而如何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的意识,需教师掌握学生心理特征并对其提出的某些问题或兴趣点做出反馈,再通过进一步的启发、制造冲突或矛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实现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使其会阅读,就必须注重对学生阅读技巧与方法的指导,教师要结合课本中不同数学知识内容的描述,与学生共同分析、总结阅读方法,以开展数学阅读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学问题,使学生可以根据数学知识或数学问题本身的阅读去探究答案,从中掌握数学阅读的技巧与方法,并能准确阅读和把握阅读中得出的结论,从而在解题过程中使学生阅读能力得到锻炼而不断提升。此外,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时,需要加强学生自身能力的形成,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养成习惯。学生本身就是有着一定独立性的个体,加上不同的年龄段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自身引导的作用,对所有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但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使阅读培养更具针对性,让教学过程更加符合学生阅读思考能力培养的要求,让学生可以在阅读中自动自发地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阅读和思考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通过一些问题的设计促使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使学生逐渐掌握。数学阅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自然而然地就开始独立进行阅读和思考,通过不断锻炼,在思考中自然进行数学能力的培养和形成数学阅读习惯。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圆柱与圆锥”,在进行圆柱的相关知识学习中,课本对圆柱相关定义为:圆柱的两个底面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通常来说。这种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性知识,学生总是选择硬性记忆实现阅读记忆,但这种方法极为容易导致学生发生记忆不牢固或短暂性记忆的情况,甚至会引发记忆内容混乱。为此,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阅读示范,强调定义中的重点内容,首先让学生进行圆柱的空间概念构建,本身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以及几何空间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内容与题目的阅读,通过概念与题目的联系,让学生瞬间把握题目中的关键词,再通过圆柱空间概念的构建与关键词的对比分析,实现学生对圆柱定义的精准把握,在不同的定义学习与题型阅读理解过程中均可如此,长此以往,就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结合阅读的技巧和实际经验的积累,使学生“会阅读”。
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往往语言较为简练,且叙述严谨,但这对小学生来讲较为枯燥,而且不易理解,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会遇到一定的阅读困难,此时,教师可以利用问题式阅读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行数学教材中数学概念的阅读。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的认识,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问题:“什么样的数叫作百分数?”“百分数与分数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使用百分数?”等,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百分数概念的阅读,有着明确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这些问题探索的过程感受百分数相关概念的含义,使数学阅读更具针对性,也更加有效。在后续的阅读训练中,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提出问题,每次进行数学概念阅读时让学生设定3 个问题,并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中寻找答案,以此训练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此外,教师也可以传授学生对比阅读方法,在进行数学知识阅读中,学生要通过仔细阅读,寻找解决问题的关键词,教师要提醒学生阅读时,抓住关键词或关键语句,并通过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对比尝试从阅读中读懂知识,这其中教师必须让学生静下心来,一字一句仔细地阅读,并在读题时抓住关键词,掌握典型的字词语句,这些字词可以是符号、图形的对比。反复引导、提醒学生进行关键词的标记,正确理解题中的关键词,清楚其中的数量关系。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基本性质”知识阅读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阅读寻找其中的关键词,并进行分数基本性质与商不变规律之间联系的思考,明确“减少”和“减少到”的区别,或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与三角形面积公式之间所存在的差异,这些知识的阅读都离不开对比,让学生从这些对比中寻找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对比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使数学知识融会贯通。
数学阅读本身与语文学科阅读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同,语文阅读需要学生读懂文章中心思想,了解文章内容和其写作手法以及蕴涵的情感,而数学阅读则需要学生根据关键词提炼数学概念,寻找与数学定义、公式相关的具体条件,要求学生读懂题目中的重点和次要条件。所以,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语文阅读能力培养有着明显的不同,语文阅读有着明确的故事主线,因此学生对语文阅读理解相对较为简单。但数学所提供的阅读材料内容较为有限,而且很多数学条件是属于隐性描述,通常数学阅读内容一句话代表多层含义。由此,学生在进行数学阅读时,往往需要结合自身所具有的数学思维和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数学规律,才能真正实现阅读理解,并利用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此外,数学阅读能力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阅读意识的培养,学生在进行数学问题解决方法探究过程中,常会遇到多种不同隐藏条件的情况,如果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不强,则无法寻找到这些隐藏的条件,也就无法获取正确解答问题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阅读技巧和数学概念规律自行拟定阅读提纲:首先了解“比”的内涵;其次分析“比”的各部分名称;然后寻找如何求解“比值”;再思考“比”和“比值”之间的联系及差异。学生要根据自己所列出的提纲进行阅读,并在阅读中找出相关内容且明确标出,再通过对这些内容、条件的分析寻找方法和获取结论,在部分无法理解的部分要进行明确标记,再经过反复阅读后探究与提炼关键点,此过程中学生要始终沿着自己所拟定的阅读提纲进行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全面掌握阅读内容重难点,以不断提高阅读能力。
综上所述,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数学学科有着较为明确的抽象性、精确性与严谨性的特点,尤其体现在数学语言方面。所以数学阅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理解、记忆、抽象、综合、归纳、总结、分析、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需要学生手脑并用,做到读写结合,这就需要学生认真细致地对每一个数学语言、每个名词术语、每一个图表都进行全面的阅读,且边阅读边分析,领会其含义。对新接触的概念、定义、定理、公式。不可能一次就完全阅读和理解,需要仔细认真地思考和反复阅读推敲,如此才能保证学生对数学结论与题目要求内涵的精准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