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忠,李 扬,魏 平
(四川省凉山州农业农村局,四川 西昌 615000)
高标准农田是指田块平整、集中连片、设施完善、节水高效、农电配套、宜机作业、土壤肥沃、生态友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有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耕地。早期建设的高标准农田侧重产能提升而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重视不够,在高标准农田项目设计、施工各环节,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存在简单硬化沟渠道路等影响生态环境的问题。凉山州地处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脉中段东缘,地貌复杂多样,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建设生态型的高标准农田对体现绿色发展理念,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凉山州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界于四川盆地与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北起大渡河与雅安市、甘孜州接壤,南至金沙江与云南省相望,东临云南省昭通市和四川省宜宾、东山两市,西连甘孜州。地理位置在100°03′E~103°52′E,26°03′N~29°18′N之间,东西宽360km,南北长370km,辖区面积6.04×104km2。境内以山地、高原为主,占全州幅员面积的90%以上,平原、盆地、丘陵不到10%。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相对高差达5633m,以川西南山地亚热带为基带的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境内日照充足,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全年平均日照数1800~2600h,年均温10~19℃,>10℃年有效积温4000~6000h,无霜期220~360d。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境内年较差12~17℃,比四川盆地小2~7℃,日较差达10~20℃。年降雨量1100mm左右,90%以上集中在6~9月。2020年全州总供水量为1.77×105m3,占年水资源总量的4.27%,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总供水量的99.0%。总体来说,凉山州的极其丰富的光热资源和生物资源,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是现实的需求。
凉山州从“十二五”以来,依托各级财政资金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全州17县(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2.19×105hm2。但由于建设资金均是财政资金补贴,投资标准普遍较低,全州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中,符合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稳产高产标准的仅占38.7%,基本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的占20.8%,尚有40.5%需要在后续通过各类措施进行提质改造。《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也指出全省相关标准体系不完善,满足高标准农田建设实际需求的技术标准尚需完善,农田建设工程没有相应定额体系,绿色生态工程技术模式尚不成熟等问题。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通过新建改造灌排渠道和田间道路,再辅以少量的田间平整工程,对改善农田生态环境重视不够,设计施工技术未能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因此,对于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尤其是山地的探索和应用势在必行。
全州耕地5.71×105hm2,占四川省耕地面积5.23×105hm2的10.92%,其中水田8.08×104hm2,水浇地127hm2,旱地4.9×105hm2。全州耕地分布密度即耕地面积与辖区土地面积比值为9.47%,县域来看最高和最低值差为16.68%(表1)。
全州耕地面积排名前三的县为会理市、会东县、盐源县。耕地面积占全州耕地面积最大的是会理市,面积为6.58×104hm2,占全州耕地面积的11.53%。全州耕地分布密度9.47%,其中分布密度最大的是会东县18.04%,最小的是木里县1.36%。从耕地区域分布来看,全州耕地与凉山州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的“一区三带”高度重合,即安宁河流域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干热河谷高效农业产业带、二半山种养循环产业带和高山生态农业产业带。并且广泛分布于各种地貌区域,在平原、盆地、丘陵区集中成片、面积较大,但在山地(二半山、高山)也有相当数量的分布,这些地区均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而且有向山地转移扩大的趋势。
坡度状况衡量耕地的利用和生产能力,也反映出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的坡度情况。全州≤2°的耕地面积4.21×104hm2,占全州耕地的7.37%。全州坡度≥25°的耕地面积为1.28×105hm2,占全州耕地的22.36%(表2)。
表2 凉山州不同坡度耕地面积统计情况(单位:×104hm2,%)
凉山州水田面积8.08×104hm2,占全州耕地的14.15%,远低于全省水田43.30%的比例。而旱地面积达4.9×105hm2,占全州耕地的85.83%,远超全省旱地55.60%的比例。还有1.26×105hm2的旱地坡度在25°之上,这部分旱地按要求也不能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过去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逐年推进,实际主要集中在坡度15°以下的耕地,坡度越大改造建设难度越大。因此意味着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主要集中在15°以上的耕地,并且以旱地为主,这部分耕地占全州耕地一半以上。
按照《耕地质量等级》(GB/T33469-2016)和《耕地质量划分规范》(NY/T2872-2015)计算的耕地质量等级,全州平均等级为6.60等。从县域来看,西昌市平均等级最高为4.92等,昭觉县平均等级最低为8.15等。全州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44%,主要分布在安宁河河谷、山间坝子、浅(缓)丘等处,以水稻土为主,没有明显障碍因素。评价为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1.83%,主要分布在丘陵区、金沙江和大渡河流域河谷地区等处,以紫色土、红壤、黄壤、黄棕壤为主,基础地力中等,灌排条件一般,部分耕地质地偏黏或粗骨化,存在酸化、障碍层次等障碍因素。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52.73%,主要散布于各县市二半山、高山地区, 以黄棕壤、石灰(岩)土为主,坡度较大,土层浅薄,砾石含量高,存在瘠薄、缺水、高寒、障碍层次等障碍因素(图1)。
图1 凉山州耕地质量等级比例分布
凉山州中低产田占比很大,其中五等至八等合计占耕地总面积的74.19%,今后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还是在这类耕地上开展,但由于存在各类不同程度的障碍因素,需根据农业生产特征及实际条件,采取相应的建设方式和工程措施,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减轻或削除影响农田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限制因素。
4.1.1 因地制宜实施“三网配套” 凉山州高标准农田建设山地是重点区域,针对山地耕地破碎分散、田块高差较大、面积较小等特点,以发展“大凉山”粮、畜、烟、果、薯、蔬、林、桑、药、花等优势特色产业为建设目标,按照因地制宜、“缺啥补啥”的原则,把坡耕地改造、“五小水利”工程和小型机械化道路建设作为工程措施重点。实施旱地聚土改土,15°以上连片坡地宜先修筑成坡式梯田,再经逐年向下翻土耕作,减缓田面坡度,逐步建成水平梯田。通过秸秆还田和有机培肥措施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地力。完善坡面水系,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因地制宜建设山坪塘、蓄水池、小水库等微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小型提灌设施,有条件的宜建设太阳能提灌站,配套灌溉渠系,增加雨水、泥沙拦蓄利用能力,提高抗旱能力,切实防治水土流失。
4.1.2 突出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 最新《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 30600—2022)明确规定凉山州所在区域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要求农田防护面积比例要达到90%以上。针对凉山州实际,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必须采取保障农田生产安全、保持和改善农田生态条件、防止泥石流灾害等措施。坡面防护工程包括护坡、截水沟、小型蓄水工程、排洪沟等在全州山区是必要选项。为减少以混凝土为主的农田基础设施工程,结合凉山畜牧业发展优势,选用白三叶草、黑麦草或皇竹草之类的高秆禾本科牧草,进行护埂固土也能实现经济与生态双赢。在适宜地方也应建设生态渠系和生态消纳池,既减少水土流失,又可减少化肥、农药对水体的直接排放量。
4.1.3 重视土壤改良工程 灌排水系条件改善后,土壤改良是提高高标准农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重要手段。一是对耕层浅薄的农田,采用深啄石骨、挑砂面土、深耕深松或爆破等措施增厚土层,还可利用其他项目剥离的表土、老墙土或河、塘淤泥加厚耕作层。二是酸化土壤采取施用石灰质物质、土壤调理剂和有机肥等措施,中和土壤酸度,提高土壤pH值。三是板结土壤的改良要与全州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方案相结合,增加有机质含量,配合保护性耕作、深耕深松,改善土壤结构,防治土壤板结。四是在州东部五县等海拔2000m以上的山原区,主要进行旱地间套二熟制开发,提高耕地复种指数,可以直接改善耕地的生态环境[1],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
4.1.4 强化种养循环紧密结合 凉山州现代特色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低山平坝以优质猪禽、二半山地区以优质牛羊、高山地区以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草食畜繁殖基地为主的特色生态畜牧业建设。实施种养循环工程正好为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良好契机,突显凉山特色。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内依托合理布局的规模畜禽养殖场(小区),配套适度农业种植基地,如饲用玉米种植,建设与养殖规模相匹配的田间沼液输送管道、沼液稀释池、沼液储存池(罐)、沼液机电提灌装置等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设施,既可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也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充分体现绿色发展理念。
4.2.1 探索出台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 尽管2022年3月修订发布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GB/T30600-2022)明确了“绿色生态”原则,提出了一些绿色生态方面的要求。但全国全省地形地貌复杂,不同地貌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差异较大,凉山州更为突出,还需要在此基础上研究探索适合当地建设标准规范和建设模式,突出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特点和具体要求,因此出台适合山地区域的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规范尤为重要。
4.2.2 加大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 据测算丘陵、山区的建设成本需5000~7000元/667m2以上,突出生态型建设还会有所增加。四川省现行投入政策为财政补助资金不低于3000元/667m2,其中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仅为1500元/667m2,其余需要州县财政资金投入。对于属于老少边穷地区的凉山州来说,地方财政投入实际是有很大的困难。
一方面中央和省级资金还要加大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地方财政也要适度提高亩均投资标准,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引导金融和社会资金投资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
4.2.3 整合现有耕地保护与提升项目技术 一是整合现有化肥减量增效示范、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绿色种养循环试点、耕地质量监测评价、退化耕地治理等项目,加强统筹力度,制定统一实施方案,安排建设内容,提高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二是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替代化肥、粪肥还田、秸秆还田、酸化治理等耕地地力提升技术在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开展相关技术攻关,鼓励应用绿色材料和工艺,建设生态型田埂、护坡、渠系、道路、防护林、缓冲隔离带等,减少对农田环境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