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视域下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2022-11-20 23:00高娟江苏省靖江市斜桥镇中心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0期
关键词:鲁滨逊课外阅读儿童

高娟 (江苏省靖江市斜桥镇中心小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但是小学生的心理具有独特之处,他们容易出现多动、焦虑等问题,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阅读,所以课外阅读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教师不仅要帮助他们解决“读什么”的问题,更要基于儿童心理学探究“怎么读”的问题,充分利用儿童心理,激发他们课外阅读兴趣。

一、设置悬念,调动积极思维

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发展还不完全,容易被新鲜、奇特的事物吸引,容易分神,这对他们专心参与课外阅读造成一定影响。教师要反过来利用他们的这个特点,用新奇的问题设置悬念,调动其积极思维,让他们延长阅读时间,从而提高课外阅读效率。

在学习《鲁滨逊漂流记》一文后,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整本书,为了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设计了具有悬念性的问题:“鲁滨逊遭遇了海难,漂流在海上,学生是否都看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鲁滨逊的遭遇和他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促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欲望,有不少学生还会带着对比思考的想法,在阅读中将两部作品放在一起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点。在学生参与课外阅读后,有人表示:“一开始的时候,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但是读着读着发现后续的内容都是说荒岛求生,就觉得没劲了。”此时,教师再次设置悬念,让学生重新激发阅读兴趣:“鲁滨逊以为荒岛上没有人,那么,究竟是否真的没有人呢?”“难道鲁滨逊就这样一辈子留在荒岛上了吗?他是否有机会回到家乡呢?”这两个问题激发了学生后续阅读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自己创作的话,会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然后阅读原著,看看作者写了什么。

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和阅读内容之间建立联系,并制造悬念,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阅读兴趣。这样学生会主动参与到阅读中,并和同伴交流阅读感受,从而提升课外阅读质量。

二、观察对比,引导自主质疑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儿童心理学认为学生主要从直接操作和形象性言语获得直接经验,然后再逐步掌握归纳、对比等能力。教师可以基于这一点,先引导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激发观察兴趣,找到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点,然后再让他们发展抽象对比的能力,大胆地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习《少年闰土》一文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故乡》一文,由于本文的阅读难度较大,所以教学者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形象地展现了少年时活泼开朗的闰土和中年木讷呆板的闰土,让学生对比一下,看看他们的不同点是什么。学生在观察后发现:“他们的长相不一样了,少年闰土总是笑呵呵的,脸色也红润,而中年闰土则给人呆板的感觉,而且脸色蜡黄,似乎营养不良。”在对比后,他们自然产生了质疑:“难道作者真的在同一篇作品中写了一个人如此巨大的差异吗?那么,这种差异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形成的呢?”这促使学生激发阅读兴趣,学生积极融入课外阅读,发现作者写了“我”在成年后再次回到故乡,而故乡物是人非,就连儿时的玩伴闰土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还推荐学生阅读更多课外读物,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这有助于他们解决质疑,搞清楚闰土的变化究竟由何而生,让他们认识到封建制度对人们的迫害。

在观察对比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不少差异点,这样他们就会主动提出问题,思考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这样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就得以提升。教学者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后续阅读和研究中,获得更多感悟。

三、边读边猜,追溯创作意图

小学生的想象力比较丰富,儿童心理学认为这也是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指导学生采用边读边猜的方法,让学生先阅读一部分内容,然后猜测故事后续会如何发展,并在阅读中验证自己的想法。如果自己的想法和作者不一样,就要分析思考,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是什么。

阅读《猴王出世》一文后,学生再阅读名著《西游记》,教师采用了边读边猜的方式,在读到孙悟空看到老猴子死去时,引导学生猜测:“你觉得猴王后续会如何做?”学生猜测猴王会好好安葬老猴子,但是在后续阅读中,他们发现作者安排猴王远渡重洋,去他乡寻找长生之道。学生顿时有了更多的感触:“我们想到的方法都是安于现状、无可奈何的决定,但是猴王却不一样,他勇敢地走出去,寻求真正的解决之法。我为他的勇气而震撼。”在读到孙悟空当上弼马温后,学生猜测他会好好立功,然后逐步升官,但是谁知道孙悟空会大闹天宫。学生认识到,作者想要展现的是一个奋进的人生,他让读者看到了一个不屈服、不妥协的孙悟空。在这样的解读中,学生逐步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作者想要展现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形象。在理解这个主题后,学生再猜测后续会发生什么故事,就能提升正确性。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参与片段阅读,先用多媒体课件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然后解读片段,猜测后续会如何发展,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这样的解读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有助于激发后续阅读兴趣。

四、联系生活,归纳故事主题

心理学家瓦龙认为,人处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中,是积极的活体,不仅仅是行动的客体,也是行动的主体。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也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从中找到和文本主题思想契合的点,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提升他们的解读能力,有助于学生总结归纳故事主题。

在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后,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各种抗日主题的小说作品,并参与到边读边聊的活动中,看看这些作品展现的主题思想。有学生阅读了《小兵张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分析:“嘎子和我一样,是一个活泼顽皮的男孩子,但是他学习十分认真,可是我呢,总是得过且过。”还有学生提出:“嘎子最终成了八路军侦查员,在此过程中他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是都勇敢地挺了过来,但是我却常常被困难吓倒,甚至会生出灰心的念头。”最后,学生总结认为,这个故事展现了嘎子的光荣形象,体现了人民群众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勇气,在嘎子身上有很多优点值得自己学习,虽然自己生活在和平年代,但是还是要学习他不怕艰险、勇于奉献的精神。

教师采用了边读边聊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参与到互动讨论中,先结合生活话题讨论,然后对照文本,说说作品中的人物是如何选择的,再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就会更加准确。在互动交流中,学生能形成多角度、全方位思考的习惯。

五、发散迁移,拓展教学空间

儿童心理学认为,小学生很难长时间专注地做一件事情,而教师又很难时时监督学生是否认真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所以教学者就要思考如何设计多元化、发散思维的迁移活动,让学生主动地融入进去。这样教学空间得以拓展,学生也能在丰富的活动中得到启迪,确保课外阅读活动的持久性。

在学习《北京的春天》一文后,学生围绕“家乡的风俗”这个主题参与到课后阅读中,他们要上网寻找资料,了解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有怎样的风俗习惯。为了让学生提升专注力,并更好地监督他们的阅读情况,教师设计了一系列能发散学生思维的阅读活动。在“绘制节日思维导图”的活动中,学生要整合各自搜集的资料,汇总成图表的形式,表现自己的阅读收获。在“我是家乡代言人”活动中,学生主要阅读了介绍自己家乡的传统风俗的相关资料,然后整合这些资料创作演讲稿,以“家乡代言人”的身份介绍这些风俗活动,并号召其他人来自己的家乡玩耍。在“民俗新闻”活动中,学生要拓展阅读一些新闻类的资料,了解新闻的创作方法,然后整合读到的信息,创作和民俗活动有关的新闻,召开新闻发布会。这样的活动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也使学生发散思维,并将掌握的读写知识迁移运用到各种活动中。他们能在系列活动中始终保持阅读的热情,提升专注力。

在丰富多彩的迁移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发散力,阅读也更为专注,他们也能调动阅读兴趣,集中精神参与到课外阅读中,提高阅读效率。

在小学语文课外阅读指导中,教师要避免盲目地布置阅读任务,而要结合儿童心理学,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然后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掌握阅读方法,融入阅读活动,步入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

猜你喜欢
鲁滨逊课外阅读儿童
中学英语课外阅读的课内支撑
故事妈妈提升课外阅读
基于提升“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的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指导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勇敢坚强,永不放弃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
鲁滨逊漂流记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