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鹏
华裔导演石之予执导、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出品的电影《青春变形记》,讲述了一位青春期女孩李美莲(美美)的成长故事,美美向来乖巧驯良,但有悖于家庭规约的独立意识与性意识却在潜滋暗长。在13岁的某天早晨,美美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了一只红色小熊猫,一旦遇到愤怒、羞愧等强烈情绪时,美美就会变身为小熊猫,面对妈妈的管教和约束,美美从表面的遵守到背后的反抗再到正面的抗争,最终她选择正视和悦纳自己,与小熊猫实现了身心和谐共存,实现了个体身心的成长。
透过影片,我们可以看到主角美美身上的青春期叛逆与家族规约、冲动与冷静、监管与独立等多重矛盾,而更为隐秘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是,这些矛盾背后所蕴含及生成的于青春期而言的成长规训、自我对生命的把握。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美美也不例外,只是美美所接受到的教育复杂而矛盾。作为一名华裔女孩,其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与美国现代文化之间产生矛盾,这又具体表现为美美妈妈进行的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和其自由、独立的校园生活等的冲突。如影片中,美美喜欢四城乐队并想去看他们的演唱会,而她的母亲却无情地拒绝了她,并认为那是个“疯子”乐队,他们都是不务正业的人。在一定程度上,任何一种教育措施所带来的影响都有其可取之处,其教育初衷都包含有益的成长元素。
影片从美美13岁自我意识的觉醒展开,可以推想的是,13岁之前的美美一定是一个和妈妈和谐相处、乖巧听话的孩子,这可以在影片中可见一斑。美美每周和妈妈一起打扫李氏宗祠,在其祖先新怡面前跪拜祈祷,这种家庭规约在彰显中华文化的敬畏祖先、血缘维系等观念的同时,也在无形中给美美以行为和思想的约束。她要按时回家打扫宗祠、在学校认真听课、取得优异的成绩,她认为这是对父母的孝敬,是祖先希望看到的现实结果。在这个过程中,虽然美美妈妈一直教育和监管着美美,但是美美并没有完全按照美美妈妈所期待的样子来成长。美美暗恋上了雏菊超市的店员戴文,她在家里的画本上悄悄地画起了戴文,母亲得知这一消息后暴跳如雷,立即找戴文“算账”。也就是在当晚,美美做了一个噩梦,醒来后化身为红色小熊猫,这是月经初潮的隐喻,更是美美青春期本我的显现。
于是,母亲去学校监视美美,给美美送卫生巾,这让美美尴尬不已。冲突的高潮是在四城乐队和家族仪式同时举行的当晚,美美遵循家族的规定,准备封印自己的红色小熊猫,这实际上是青春期冲动被压抑的隐喻。然而,就在举行仪式的紧要关头,美美选择保留红色小熊猫,她直奔演唱会现场,她要追寻自己热爱的明星,保持自己激情自在的本我。她的举动激怒了母亲,母亲的红色小熊猫也从封印中崩裂而出,愤怒地一路追着美美。这让我们联想到很多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挑战父母权威、亲子关系恶化等事例。尽管父母的管束往往出于自身的成长经验,但有的教育思潮常常站在孩子的一方,斥责父母不当的教育理念和方式,主张父母放手,主张让孩子自由地接触和拥抱社会。我们切莫被舆论潮流裹挟,从而失去理性走向极端。以美美为例,母亲的教育并不是极端专制而毫不可取的,在儿童成长的关键时期,当其价值观念还未定型、是非明辨能力还很薄弱时,家长的看管与引导是至关重要的。如前所言,当美美初次变成红色小熊猫而羞赧躲藏起来时,美美妈妈以为美美是月经来潮,她立刻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卫生巾并安慰美美焦虑迷茫的心,可见母亲对孩子的成长变化是有充分准备的。来自父母的管束在一定程度上释放和形塑的是于青春变形阶段的良性因子,它在规训青春的肆意生长,预防成长中的畸形生长。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笔者的童年和青春时期就是在父母的陪伴和管教中度过的。然而,父母的监管应该以怎样的尺度和力度实施?父母应该以何种方式介入孩子的暴风骤雨式青春?这些问题若不能达成共识,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建构仍是教育难题。
当我们为美美接纳自我情绪、战胜父母的监管而庆幸时,其实忽略了美美安全健康度过青春期的重要因素,那就是美好而和谐的友谊。美美有3个好朋友,她们都喜欢四城乐队。美美因暴躁、羞愧或愤怒等变为红色小熊猫时,她的好朋友没有抛弃她,而是投以理解、关爱,尽管她们之间也有一些小摩擦,但并不影响她们的友谊。她们齐心协力、精心计划,借着同学们对小熊猫的喜爱,当美美变为小熊猫时,大家争着与其合影留念,小熊猫的周边产品也相继推出,她们用这些产品赚到的钱买了四城乐队演唱会的门票,她们自食其力、乐在其中。在这里,我们可以反问自己,如果美美在学校没有这些好朋友,没有个人情绪的宣泄对象和接纳者,父母若再不能体察和理解孩子的想法,继续无节制地监管甚至批评教育,美美还会如此顺利安全地度过这场青春期危机吗?
即使在家长看来是充满危险和不良影响的朋友交往、追星等事件,也在言说和呈现对于孩子成长至关重要的友情、激情、理想、自由等价值观。从美美变身为红色小熊猫迎来青春期变化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到美美生命生长中教育力量的矛盾纠葛,无论是家庭的管控还是社会潮流、同班友谊的影响或是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它们都是一把利弊交织的双刃剑。如果抛开生长过程中个体自觉力量的影响和自我把握,单就外界因素而言,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父母显然要进行学习、反省和革新。首先,父母要解读、悦纳孩子青春期的情绪,对孩子的成长变化做出清晰的认识、智慧的引导、共情的表达。其次,父母要积极帮助孩子建构健康的同伴友谊,青春期正是孩子挣脱父母的庇护、走向同伴交往的时刻,父母切不可强硬阻隔孩子寻觅同伴友谊的道路。因为青春期增强的成人感与父母的庇护恰恰是一对矛盾,倘若同伴友谊的道路不通或缺失,亲子矛盾定会加剧。最后,无论是何种教育力量的影响,当它走向孩子时,父母理应想清楚以怎样的措施平衡、协调这些力量并以恰当的路径、合适的力度传递给“红色小熊猫”。
正如剧中父亲对美美所说的:“我们都有潜在的怪兽。我们都隐藏着一个邋遢、吵闹、怪异的自己。只是很多人从没有暴露过它。”在承认了每个人都有一个有些阴暗的自我后,美美爸爸继续说:“每个人都有很多面,重点不在于推开不好的东西,而是给它腾出空间,和它共存。”
每一个处在成长中的个体,其在生存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多种教育力量的影响。比如母亲的严苛、父亲的宽容、爷爷奶奶的溺爱等,这些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在冲击和塑造着孩子本人的成长,使得孩子心智的完善、价值观念的定型呈现曲折之态。问题就在于,每一种教育力量出于自己的主观意愿或教育观来对孩子施加教育影响时,我们该如何保证孩子在曲折的成长之路上不误入歧途,始终沿着合理正确的方向前进呢?如果缺少家长适当的监管与矫正,孩子在青春期因追求独立而结识了社会上的一群狐朋狗友,沾染了不良习气,也许人生就此陷入蹉跎。故而,面对孩子生命成长这一重要命题,始终保持理性、清醒和警觉显然是必要的,但青春的变化、生命的蝶变这些人生重大时刻,主动权在谁的手中呢?
从《青春变形记》中,我们或许可以得到启发:成长中的个体始终掌握着自身成长的主动权。实际上,个体自身在接受多方教育力量影响的时候,并不是盲目和毫无主见的,而是基于个体已有的经验储备与价值观念对自身所处的教育环境和教育影响有着或显或隐、或明或暗的认知与理解,也会给予情绪反馈。比如,美美妈妈要求美美每周必须打扫李氏宗祠、要孝敬父母、不允许早恋等,美美都谨记遵守,但是对于四城乐队的热爱、同学的友谊,美美始终秉持自己的观念和理解。从一开始的“地下行动”到最终的“正面斗争”,美美没有被母亲强大的教育力量裹挟,她坚持了自己的所爱,正视自己的缺陷,悦纳自己的情绪,与红色小熊猫融为一体并能协调控制好红色小熊猫的变化。这一过程是坎坷而充满挑战的,有着强烈的自我矛盾与纠结。成长充满了烦恼,来自家庭的规训与自我的觉醒交替出现,让孩子在成长之路上艰难前行。
也许有人会说,其实美美妈妈并不是绝对固执、毫不通情达理的人,美美妈妈最终也转变了观念,接纳了美美的爱好与青春变化,这与她自身的青春经历有关。在影片中,美美妈妈也在怒不可遏的时候变成了更大的红色小熊猫,这与她在青春时期反抗自己的母亲更为强烈有着很大关系。也许是因为有相同的经历,也许是美美、美美的朋友、家族的女人乃至四城乐队在仪式当晚的动情歌唱,说服、打动了美美妈妈,在影片的最后,美美一家人和谐相处,美美自由变身于人和小熊猫之间,妈妈也不再反对美美喜爱四城乐队。
透过美美青春期的这个阶段与侧面,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尽管青少年仍然是不成熟的,但并不能否定他们对自身生命成长所理应肩负的责任。青少年处于复杂教育力量的协调与平衡中,并在这些矛盾纠葛中吸纳成长的营养,确立我之为我的合理性和正当性。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介于幼稚与成熟之间的青少年如何肩负好自身发展的责任,看好路、走稳路呢?
作为引导、激发、引领青少年发展的教育力量,尤其是家庭与学校,应该沉潜思考并用心引导青少年,让青少年找到构建自我生命的路径与方式,为他们多提供建设性的意见。于学校而言,做好生涯规划指导、自主学习时间安排,或许可以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自我;于家庭而言,父母应多放手和细心观察,让青少年自己先处理基本事务,再加以引导,使得他们拥有建设和反省自身的权利与机会。然而,最重要的还是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应该尝试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理性的评估、反思性行动,将之多元融合,重构自我新生命。
该影片的主角美美靠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实现了自我确证。我们在她身上看到的是家庭教育、社会观念、学校教育、自我价值观的共存,而共存的关键就是美美对自我生命的确证与把握。
【拓展·链接】
一个孤独的男孩在路上捡到一个红气球,他带着它上学、放学,鲜红艳丽的气球亦步亦趋地追随小男孩,小男孩带着它在路人的伞下躲雨,红气球巧妙躲避老师和家长的追捕,两者相依为伴,充满情趣,“仿佛是童年友谊,又好像是恋人絮语”。然而,红气球最后在伙伴的争夺中破碎,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奇异的结局,当红气球在长镜头的聚焦下泄气变小,终至被人一脚踏扁后,全城的五颜六色的气球向小男孩聚拢,将他带向空中自由翱翔。在近乎无声的影片中,这个形影不离的红气球似乎有了多重隐喻,它象征着孤独童年的诗意梦幻与美好寄托,也言说着儿童对自由的向往。同时,影片也在陈述着保护童心、守护儿童心灵的价值追求。
——电影《红气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