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化学习:育人方式变革的创新路径*
——观纪录片《极有可能成功》有感

2022-11-20 22:52侯嘉慧
江苏教育 2022年62期
关键词:育人素养情境

侯嘉慧

育人方式的本质是“怎么培养人”,育人方式变革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和重点问题。[1]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进一步明确了“怎样培养人”的要求:一是强化课程育人导向,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要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突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2]

在这一背景下,重温《极有可能成功》这部曾引起世界广泛关注的学校题材的教育类纪录片,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影片中位于美国加州圣地亚哥的High Tech High School(以下简称“HTH学校”),以最早开始彻底实施项目化学习而成为育人方式变革的先锋。通过这部纪录片,我们可以近距离观察HTH学校是如何在实践层面展开项目化学习的,其课程情境、学习方式、师生关系、评价视角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对于我们在新时代背景下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丰富课堂组织形式、发挥课程育人导向作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课程情境:从书本和课堂走向生活和世界

作为一所创新型学校,HTH学校摒弃了传统的课程标准,打破了以考试为最终检测手段的分科教学体系,没有教科书,没有上课下课的铃声,没有考试,甚至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作业,而是彻底采用了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方式,将学习引向更广阔的生活和世界。影片中,九年级的物理和工程教师Scott Swaaley和九年级的人文教师Mike Strong合作完成了一个文理综合的跨学科项目教学。这个项目的课程情境是从两位教师引入“纵观历史”这一大概念开始的——教师以基本问题串联起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学生在问题链的推动下回顾历史中出现又消失的古老文明,解释各种文明繁荣和衰退的原因,然后提炼出社会理论。这个项目的最终任务是让学生运用物理和数学相结合的机械化方式,对自己或团队形成的不同社会理论进行创造性表达。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如在搜集有关古老文明的各种资料后进行归纳整理;需要合作讨论,如在个人社会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共享和协商形成群体社会理论;需要学科知识,如了解齿轮、链条工作的原理;需要跨学科融合,如用机械化方式表达社会理论……总之,他们能基于实际问题,在生活中寻找方法;也能放眼世界,以天下为己任。正如影片中斯坦福大学教授Linda Daring-Hammond所说的那样:“当HTH学校紧紧围绕项目组织学习的时候,其实是在培养勇气、培养耐心和培养智谋。”这与现实世界对人才的要求不谋而合。“我们在现实世界所做的工作,和在各种工作中成功的人,是那些机智的、灵活的,能坚持不懈、不断学习,有学习和成长心态的人。”影片中采访的一些公司高管也持相同观点。谷歌分管人力资源的副总裁Lauszio Bock认为:“很多人很聪明,但是大多数人都不愿和他们合作,他们不擅长团队合作,表现最好的人往往不是成绩最好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从工业化社会大踏步地来到信息化社会,人类面临着人工智能的挑战。影片回顾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1997年,IBM“深蓝”巨型计算机打败世界一流象棋大师Garry Kasparov;而现在,新算法和新技术又让IBM“沃森”以绝对优势打败《危险边缘》电视节目冠军——有着73次不败纪录的Ken Jennings。这意味着人只有具备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品质,才不会被淘汰;这也意味着教师必须在培养人的创造力和合作力上下功夫,引导学生从书本和课堂的狭小世界中解放出来,使课程情境回归生活、立于世界。唯此,课程的育人价值才会真正显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形成。

二、学习方式:从强制灌输走向实践探索

影片中九年级的人文老师Mark Aguirre认为:“项目化学习的可怕之处在于完全颠覆了传统的教室,不是以教室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中心。”因此,教室会给人一种混沌感,总是有人说话,总是有人走来走去。这对于习惯了传统教室、喜欢排排坐听老师讲课的学生来说,多少会有些不适应。在项目“宽外袍之夜”中,学生被要求模仿公元5世纪时的雅典生活,会讨论领导能力、外交政策、人权、创新、民主等话题。他们开展了很多苏格拉底式的研讨,还模仿欧里庇德斯的《特洛伊女人》创造戏剧,而遇到问题时,他们会向老师请教,老师则鼓励他们自己做决定,给予他们充分的决定权,每个人都有机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

在这个项目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参与热情。他们没有坐而论道,而是积极行动起来,通过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展开对公元5世纪雅典生活的探索。仔细研究,不难发现,HTH学校正是在这几个方面下了功夫,才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给予了他们探索未知的信心和勇气。一是学校物理环境的布置,形成实践场域:撤销了讲台,课桌椅重新排列,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才是。仔细观察,我们还能发现,教室不是空荡荡的,屋顶、墙面、窗户等空间通通被利用起来了,用来展示学生的思考轨迹和学习成果。二是心理环境的营造,培养实践技能:影片中九年级物理老师非常关心学生对项目是否有信心,这是为什么?因为在教师看来,信心、批判性思维、坚持不懈的品质、时间管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等都是新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三是社会环境的打造,打通实践渠道:教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决定,因为这是真实生活中经常需要面临的一种状况。人文老师认为,如果老师总是直接告诉学生答案,那么等到学生进入真实社会,需要自己做一些决定的时候,必然会手足无措。

由此可见,学科实践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通道,是知行合一的修炼场。用崔允漷教授的话来说,学科实践就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即学科专业共同体怀着共享的愿景与价值观,运用该学科的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解决真实情境中各种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3]当全世界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事实本位的知识观让位于理解本位的知识观,学生需要像学科专家一样,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索与创造。

三、师生关系:从“教与被教”走向合作协商

影片中有几处场景体现了HTH学校的师生关系。开学第一天,面对懵懂的入学新生,九年级人文老师Mark Aguirre画出苏格拉底研讨论坛桌椅示意图,然后让学生自己摆放桌椅,组建论坛,并要求每个学生发言,而他自己则坐在一边,用心倾听、记录并不时提出问题。学生在排演戏剧的过程中提出了一些问题,他们的老师在态度上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但并没有直接给出意见,而是建议他们自己去尝试、协商并最终决定。学生Bryon在不断修正项目成果的过程中,屡屡犯错,但他的老师只是站在窗外,静静地看着他,不轻易施以援手,看着他失败,看着他成功,为他的成长而欣慰。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的师生关系有了颠覆性的改变,项目化学习赋予了教师新职能、新智能和新动能。在HTH学校,师生之间平等对话、共同探究、共历成长、相互理解、相互创造、相互点燃。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播者,而是学生潜能的催化师,教师和学生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通过搭建项目平台、提供项目援助,成为学生高质量学习的共同创造者;通过大观念导入和基本问题引领,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协调激励者;通过创造赏识氛围和提供后勤保障,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服务保护者。

教师要拥有怎样的素养,才能承担起这样的角色、建构起平等的师生关系呢?在HTH学校,我们或许可以找到答案。在这里,有一半的老师不是职业教师,很多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被这所学校的教育理念所打动而选择前来任教。可以这么说,他们是真正的专家型教师。任何人都可以申请加入HTH学校的教师队伍,但只有通过培训考核的人才可以留下来。另外,学校只与他们签订一年的合同,所以只有敢于迎接挑战的人才可以成为这里的教师。这里的教师非常辛苦,但他们对教育充满激情,因为HTH学校没有分数的要求,也没有课程标准的限制,他们把学校当成实现教育理想的舞台,他们是真正的教学设计师。当风格追求、惯习重建、行为创新这些新时代优秀教师的可贵品质在他们身上闪闪发光时,我们可以笃信,学生一定会在这和谐美好的师生关系的滋养中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四、评价视角:从知识记忆走向未来素养

传统教育中,我们常常通过纸笔测试,即用判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检验。影片中,哈佛大学的物理学教授Eric Mazur指出:“如果出示一张学生们正在考试的照片,能唤起所有人的记忆,因为大家都有相似的经历。然而,未来生活和工作还会有这样的镜头吗?当然没有。那凭什么我们觉得现在把学生放在一个未来不会出现的场景中,却希望他们将来能在和现在完全不一样的岗位上获得成功呢?”更糟糕的是,学生可能考完就忘,根本不记得这些为了考试而死记硬背的内容。影片中提到劳伦斯维尔寄宿学校曾经做过的一个实验,在结束课程3个月后重新参加考试,学生的平均成绩就从B+下降到了F。斯坦福大学教授Linda Darling-Hammond对此的看法是:“我们记忆中的惰性知识不会持久。大约90%的被记忆的、在测试中使用而不会再用的东西消失了。”

如果说针对知识记忆的考试是“对学习的评价”,那么HTH学校积极推行的公开作品展览之夜就是“为了学习的评价”。这个夜晚对家长和社会开放,他们对此会感到有压力。为了这个夜晚,学生要努力一整年,因为他们清楚地知道别人可以从自己的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努力和责任。压力可以让他们奋进,成就感也是。HTH学校的校长Larry Rosenstock说:“学生在HTH学校意识到他们有能力完成从未想过的事情,做出超出想象的东西,这些东西可以是一本书、一架飞机、一座花园……当孩子们有了一种翻天覆地创造出不同事物的感受,他们从此便会不同。”影片中的Samantha在一年时间中,从一个说话都很害羞的小姑娘成长为一名内心笃定、自信满满的戏剧导演;影片中的另一个主人公Bryon,在公开作品展示之夜遭遇滑铁卢,但他毫不气馁,在接下来的两周时间里孜孜以求,在一次又一次的试错后,最终取得了成功。当他把最后一块齿轮放进整体作品中,按下启动装置,整个作品环环相扣、正常运行时,他内心必定是骄傲和自豪的。

HTH学校的评价,除了公开作品展示之夜的“生成与展示”和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参与评价”,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那就是在项目结束后,所有人都会对项目中的每一个参与者的表现进行复盘:自我总结,成功和失败;教师点评,成长与收获;家长感慨,突破与创新。“为了学习的评价”强调评价是一种学习活动,评价过程就是学习过程,评价标准就是学习标准。学生具备了评价能力,也就意味着他们在解释、分析、综合、归纳、反思、批判等各个方面具备了一定的未来素养。[4]

HTH学校,以项目化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以实践探索为路径的开放式学习环境,这里的课程情境丰富真实,这里的学习方式灵活自由,这里的师生相互成就,这里的评价为成长而设。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意识到素养时代育人方式变革的重要性并为之付出努力,HTH学校不失为一个研究和学习的样本。

【拓展·链接】

项目化学习的中国建构要能引导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指向“让学生更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素养、学习、创造性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素养有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第一,应用自己的所知完成特定的任务或问题;第二,有能力在不同的情境间进行迁移。对情境的学习力和迁移力是素养的核心,而素养在情境中形成、抽象、迁移、转换。从实证研究的数据来看,绝大多数的元分析支持项目化学习在知识深度、灵活性、知识持久程度等指标上优于传统的教学法。有研究者的实验研究表明,项目化学习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直接的显著影响。不同类型的项目可以带给学生在不同领域、不同课程中的多样的创造性体验。在活动项目中,引导学生体会日常的、身边的、真实的问题解决过程;在学科项目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新见解,引导学生创造性地用学科知识进行新实践;在跨学科项目中,引导学生关注更具有社会关怀导向的真实而复杂的问题,探索实践不同专业领域的合作地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

——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

猜你喜欢
育人素养情境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