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学生之“形” 锻造学生之“神”
——养成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体育教育策略举隅

2022-11-20 22:29赵龙德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张兴小学
教书育人 2022年16期
关键词:体育运动心理素质体育锻炼

赵龙德 (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永昌镇张兴小学)

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目的和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一)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目的

在社会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国家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需要从小学开始进行培养,而一个人要想拥有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社会人格,就离不开体育教育。从另一方面来说,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奠定学生未来的社会生活基础,让学生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形势。所以,在小学阶段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其目的也非常显明。

(二)体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地位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除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之外,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也得到了学校的普遍重视。教师在教授体育课程时,基于课程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学习,还需要进一步养成学生锻炼身体的习惯、坚韧不拔的品质、顽强拼搏的精神、良好稳定的心理素质。毕竟,体育运动的竞技性、竞争性强,教师通过体育锻炼能够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加之,体育运动的实践性和调动性也很强,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帮助学生在运动中正确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自身的实际,进行自我教育,不断修正自身的认识或行为,矫正自身的心理或品质。所以,体育有体育的美丽之处,它能通过竞技运动让学生懂得恪守规则的重要,从而去主动、积极地遵守规则、运用规则;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体能上不断增强,而且能够让学生从心灵上受到教育、心理上得到锻炼;它不仅能够使学生成为性格活泼、性情开朗的人,而且能够让学生的行为更符合社会的需要。教师应该清醒地意识到:新时代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竞争意识、团队精神的人才,需要具备思维敏捷、品质勇敢、个性鲜明的人才,而唯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学生将来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体育在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方面的地位不可替代。

二、体育在养成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

(一)消除不良心理

小学生年纪小,畏惧心理强,情绪或高或低,变化极大。对于自己比较熟悉的环境和开心的事情,他们能够很快融入其中,保持心理的喜悦和舒适。例如,在家里,无论是面对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都蹦蹦跳跳,活泼可爱,因为他们没有心理上的障碍。再如,做喜欢的游戏,即使再紧张的学生,也会一下子投入游戏之中,因为活动能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但是,处于陌生的环境之中或遇到陌生的人、事时,他们往往又比较静默。尤其小学一年级,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学生会自觉不自觉地“静一静”。而一旦熟悉了老师、同学之后,他们就时常会像麻雀一样,喜欢吵吵闹闹、玩耍嬉笑;如果老师再严厉地管教一番,他们又吓得大气都不敢出。像这样情绪上的“变化无常”,往往会造成学生的不良心理素质。而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研究人员专门进行过一项研究,当一个人处于运动状态时,身体功能就会产生一种多巴胺的因素,一种愉悦的感觉由此产生。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往往在精神上表现振奋就是这一原因。所以,体育锻炼能够很好地让人处于身体功能上的运动状态,愉悦人的情绪。当学生心情浮躁或情绪低落时,适时进行体育锻炼,就能有效调节他们的不良心理情绪,宣泄他们内心的不快。而且,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能够随时改善学生不良的心理反应,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和谐人际关系

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洋溢着青春期的活力。但是,在人际交往方面,他们还处于自然而懵懂的自发式“状态”——简单而幼稚,一旦遇到问题,只会告状或拌嘴,不会处理各种关系。而通过体育项目或活动,在课堂上就能让学生参与其中,在相互配合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一些人际关系方面的交往、处理原则。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

(三)培养团队意识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生效,学生在校时间为之增长。在闲暇的时间,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类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和团队协作精神。例如,篮球、排球、足球等运动项目,其集体参与、配合的性质决定了活动中必须讲究积极配合、协作的运动技巧,以便于把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再如,在网球训练中,教师以“每一个小组连续打多少个就可以休息”为规定,就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因为每个小组中的两名同学要想休息就要在打球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默契度,这样才能达到球数规定,以便争取休息的“权利”。所以,每一个小组中的两名成员如果彼此之间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不讲究彼此之间的配合技巧,不去注重彼此的有效合作,那么,他们就达不到老师的规定,不能和其他组的同学一样按时休息。

(四)培养良好品质

良好的品质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身行事的重要根基,而良好的品质需要从小培养。在小学体育锻炼中,教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着眼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科学的锻炼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就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例如,在个性发展上,基于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可以让学生在体育活动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体育项目;可以让学生扬自己所长、强自身所能,为自己的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将来的发展积淀情感。再如,在科学锻炼的引导上,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化,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用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为学生安排适合不同身体素质的体育运动项目,引导学生轻松锻炼、快乐锻炼、有效锻炼,在提高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同时,在学生正常的承受范围内,不断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如,基于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技能的提升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锻炼技能的窍门和方法,并不断实践,在“熟”中生“巧”。这样,就能通过体育锻炼,不断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

(五)健全学生人格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打基础的阶段,学习的好坏不仅会影响初高中的学习生涯,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同时,就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来说,学生进入小学阶段,自我意识开始觉醒,认知和感受日益丰富,看法和见解不断萌生,学习的压力和焦虑显著增强,如果引导和教育不当,则会对学生整个人生造成影响。而体育教育,能够把父母、老师、学校、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汇聚到一起,通过体育活动引导和运动锻炼,端正学生的认识,调节学生的心理,健全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养成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体育教学策略

(一)创设各种环境,锻炼学生身心

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要从适应开始。首先让他们适应各种环境。小学生十分单纯、比较稚嫩,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需要在一次又一次“冲刷”“锻炼”中得到提升。其次,面对现代社会的美好文明,在感受无限美丽、享受无比幸福的同时,也需要利用一些促进其身心发展变化的体育运动或锻炼等等,让他们在感受紧张、快乐等各种情绪中获得正确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此,教师就要有的放矢地创设各种环境,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运动或锻炼情景中感知各种情绪,锻造自身体魄,健康自身心理,提高心理素质。

(二)根据身心特点,注重因材施教

即使是小学生,在各个方面还处于待培养、待发展的阶段,但是,他们在体质、性格上还是存在不同的身心特点。如果教师能够根据他们所具有的身心特点进行对应性训练,则对于锻造学生健康的体魄、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都会有所帮助;如果教师未能做到因材施教,那么,对于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就会效果不佳。为此,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还需要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通过设计不同的体育活动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例如,针对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就要考虑用什么方法来引导学生锻炼,才会让学生从中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再如,针对容易激动、有时比较急躁的学生,教师设计能够让学生静下心来、细致揣摩活动技巧、不断尝试活动效果的环节,对学生心理的调节就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还如,在学生参加体育运动或进行身体锻炼的时候,教师根据他们对不同运动的兴趣,有选择地参加体育运动或进行身体锻炼,则就能让学生很好地放松紧张心情、缓解心理疲劳、释放心理压力,促进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更要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或优势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活动或锻炼,与兴趣爱好相同的同学一起,在运动中强健体魄、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教师只有关注到学生不同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才能保证每一名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能有所收获。

(三)善于“查漏补缺”,拒绝学生“掉队”

小学生虽说有幼儿园的学习经历,但是初入校时不愿意上体育课的学生也不少。为此,教师就要善于“查漏补缺”,拒绝学生“掉队”,督促、引导这些学生上体育课、参加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感,让他们享受体育的乐趣,感受活动的成就。其方法:一是学校和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完善体育活动的设备设施,优化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丰富体育活动内容,使这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堂和课外活动之中去;二是教师要着眼于这些学生的心理感受,从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角度,增强学生体育活动的获得感,从体质和心理两个方面引导学生“玩”得快乐,学得轻松,感受心理的愉悦,消解学习的疲劳,让学生的身心均得到健康发展。

(四)改变评价观念,突出心理愉悦

人不是全能的,更不是万能的。尤其是体育运动,体现着一个人先天的禀赋。为此,在体育课堂或课外活动中要求学生标准地达到所有体育项目的要求,不现实,也不科学。换句话说,体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体育之美,无论愉悦与痛苦,都备感兴奋。例如长跑,哪怕跑至终点气喘吁吁、满头大汗、精疲力尽,但是,对自我的挑战、肺活量的增加、风采的展示等等,又会使自我十分兴奋。鉴于此,教师就要改变评价观念,摒弃“失败”概念,只要学生能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哪怕与项目的标准要求甚远,也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评价学生的进步。像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积极、主动来上体育课,这就是一种进步,说明其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提高了。像学生在学习乒乓球时当堂还没有把握基本的要领,也没有必要求全责备,只要学生积极参与,哪怕有点点的收获,也应该给予表扬。还如,二年级学生的坐位体前屈、50米跑、1分钟跳绳,三年级仰卧起坐,五年级50米8人往返跑等等,即使学生在活动中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和要求,也还是要从学生的表现方面给予学生肯定的评价,不能因为单项指标没达到而予以批评。这样,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高,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让学生感受运动或活动中的快乐、找到心理或情绪上的愉悦,那么,学生尽管在体质上没有达到对自我的挑战标准,但是,在心理上却收获活动的喜悦。可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突出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愉悦,对于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作用显明。

(五)加强各方合作,强化学生素质

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在体育教育中,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更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在“双减”环境下,学生在家的时间多了,如果家长能够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缓解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那么,学生课余在家时间或周末节假日时间就能在父母的引导下加强体育锻炼。为此,只有把家庭、学校、教师三方面的力量聚合起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体育教育中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目的非常明确,在心理素质培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位体育教师充分认识体育在养成小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方面的作用,采用科学有效的培养策略,为有效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消除学生的不良心理、和谐学生的人际关系、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塑造学生之‘形’、锻造学生之‘神’”的作用。

猜你喜欢
体育运动心理素质体育锻炼
本期话题:如何有效锻炼学生的心理素质?
体育运动
浅谈心理素质课程的重要意义
幼儿心理素质与良好行为习惯、问题行为的关系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Modern Sports 现代体育运动创始人
地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素质提升探析
呆呆和朵朵(13)
小小“运动员”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
三班制工人怎样进行体育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