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书籍抚慰心灵,用知识陪伴成长
——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开展

2022-11-20 20:20:44甘肃省成县抛沙学区马宝强
家长 2022年25期
关键词:书目整本书书籍

□甘肃省成县抛沙学区 马宝强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改革,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实施阅读对学生发展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整本书阅读也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开展有趣且有效的整本书阅读活动对促进学生阅读知识的丰富、开阔他们的人文视野、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有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不断探索并创新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形式与方法,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阅读素养的培养与训练,力求让小学生在整本书阅读中获得综合性的发展,从而实现整本书阅读育人功能的最大化。笔者立足自身的实践,在本文首先分析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给学生带来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列举了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最后结合本班学生认知发展的总体特点,提出了以下几点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开展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价值分析

(一)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

现行教材中的选文往往是单篇的课文,编者按照自己的逻辑把这些课文编排成册,这样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一直让学生对单篇短文进行阅读,是难以培养其“整体”的阅读思维的。比如在引领学生阅读教材中的《少年闰土》这篇文本的时候,若教师没有向学生渗透或介绍《故乡》这本小说中的内容,就会让学生对闰土的印象更加局限,只能让学生围绕课文中短短的描述来把握少年的形象,认为他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但是鲁迅所写的《故乡》这本书中却呈现了不同的人物特点,比如中年时期的主人公还比较寡言少语,作者怀念的闰土在少年和中年完全是不同的形象,他之所以这么描述,正是突出当时的历史现实。如果学生不对这本书进行阅读,他们将难以感受到鲁迅要表达的主旨。因此,通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整体的意识,让他们从“这一点”联系“那一点”,逐步形成全局观念。

(二)训练阅读能力,提高语言水平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鼓励他们进行说、读、写,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建构和感悟,使他们的语言水平得到提升。阅读速度和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实践练习,而整本书阅读并不会局限在一个字、一个词语上,让学生进行反复推敲,而是需要学生在读完后能在脑海里留下大致的脉络和内容,这就是对学生信息提取能力、阅读速度的培养。除此之外,在读完一本书之后,学生往往会形成自己的观点,他们如何把自己的观点阐述出来,是很重要的一项技能。在分享、交流环节,学生通过不断组织自己的语言,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三)强化文化体验,丰富精神世界

在小学阶段,学生所接触的读物对他们的三观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学生本就对这个世界保持一定的好奇心,他们通过大量的整本书阅读,不仅可以看到多彩的世界万物,还能领略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风土人情,在此过程中受书中文化内涵的浸润和熏陶,从而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文化体验逐渐上升到一个最佳的境界,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当然,该阶段的学生心智还处于发展的时期,对文字的阅读其实也是跟作者进行对话的过程,也是和书中主人公深层对话的过程,只有让学生读一本完整的、有价值的书,才能让学生了解另一种对生活的态度和感悟,并受感染,从而汲取养分,受到书中价值观的浸润和熏陶,逐步形成自己的观念,进一步充实学生的精神世界。

二、整本书阅读教学的三种基本课型

要想完成对一整本书的阅读,光靠一两节课是难以实现的,这需要教师和学生花费较长的时间,一般情况下要3~4节课的时间可以完成对一本作品的系统学习。在教师不断探索的过程中,逐步衍生了许多整本书阅读教学的课型,其中最常见的就是以下三种。

(一)推荐导读课

这一课型的主要任务是,教师要结合本班学生的学情以及原有的认知水平向他们推荐合适的、比较感兴趣的经典著作,以此来调动学生对整本书的好奇,使学生产生“我想要了解更多”的倾向,从而使学生的阅读期待变得更大、更强。推荐导读课中比较常见的环节有以下几个:第一,进行书籍的导入,起到激趣的作用;第二,让学生对封面进行阅读,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第三,针对某个片段展开欣赏;第四,给学生设置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发他们对读物的思考;第五,安排具体的阅读任务。除了这些基本的环节外,教师也要寻求恰当的时机,在课堂上向学生适当地渗透整本书阅读的策略,依据他们的情况来制订相应的读书计划,组织学生按照计划来阅读教师所推荐的书目。

(二)过程指导课

这一课型是指,教师要关注本班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具体进度和阅读的实际质量,主要任务是需要调查并了解全班学生阅读的真实情况,在课堂上一般会通过“组织学生针对某个话题进行讨论”“鼓励学生在各自组内交流”“为学生解答引导”等多种手段来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使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继续对书目展开阅读。具体来说,教师要给学生出示学习任务单,并组织学生围绕任务单的内容与其他同伴进行讨论,教师要做的就是给他们搭建一个交流、分享的平台,发挥学生集体的智慧,让他们的思维逐渐擦出火花,从而增强他们对整本书内容以及内涵的理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起到一个“指导”的作用。

(三)读后交流课

这一课型是指,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一本书,读完一本书后设计分享、交流的活动,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和同学进行多层次的交流,说一说自己对书籍的认识等,在此过程中有利于深化他们对整本书的认知。在读后交流课中,教师可以从整本书中挑选一些重要的内容来共同挖掘和品读,组织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阅读感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读完整本书后的感受等。读后交流课的开展对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与人交际的能力等诸多方面有着较大的作用。在课堂上,教师应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分享、有所表达。

三、小学语文整本书阅读的有效开展策略

(一)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指在开展整本书阅读活动之前需要完成的准备工作,这是提高整本书阅读教学效果的关键,主要任务包括对阅读书目的合力选择、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目标的制订以及整本书阅读学习单的设计。

1.选择合适的教学书目。面对形形色色的书籍,教师要考虑以下几个关键因素:“应挑选哪本合适的书籍让学生读?”“选择这部书籍的原因是什么吗?”“读这本书对学生有什么独特的价值?”等,这些因素是在实施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必须考虑的。只有让学生阅读一本好的、富有意义的书,才能让他们获得较好的发展。比如,针对小学生,教师可以选择小说、童话这两类文学体裁,这是比较受学生喜爱的,而像散文、诗歌这类颇有难度的书籍对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阅读难度。此外,在选择书本时,也可以考虑到是否与教材中单元内容存在联系,比如现行的教材中有个单元是围绕“神话”来展开的,那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提供与之存在联结的书目《神话地图·中国卷》。另外,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兴趣来选择书目,比如《时间的皱折》等,学生往往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所以科学类的书籍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总之,在挑选书目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考虑是否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符。

2.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教师期望学生能达到的阅读结果。本文主要以《绿山墙的安妮》《不老泉》以及《记忆传授人》为例,阐述教师应该制订怎样的教学目标。比如针对四年级让学生读的《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教师可以将目标设定为:第一,能说出自己读完整本书后的感想,让学生实现多元阅读,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第二,能绘制思维导图,对书籍中的主要人物、故事情节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进一步把握人物的形象。第三,能对书目中的句段进行品读,认真感受主人公安妮的想象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稳步提升。针对五年级学生所读的《不老泉》整本书,教师可以把目标设定为:第一,通过整本书阅读,能掌握书目中的大致情节。第二,通过整本书阅读,能从不同的角度如人物、环境、主题等来书写读后心得。第三,通过整本书阅读,能体会到书目中人物内心的美好,并体会到其中的思想哲理,使学生的精神受到浸润。第四,能形成对生命成长的正确认知,升华小学生的思想水平。针对六年级学生所读的《记忆传授人》这本书目,教师可以把目标设定为:第一,使学生通过绘制思维导图掌握书籍中大致内容和主要故事。第二,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和努力到书中探索相关事物,并能大胆表达对这本书的认识,促进其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三,使学生掌握多种有效、科学的阅读策略,强化他们阅读的自主意识和习惯。

3.设计个性化的学习单。学习单是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工具,教师设计清晰的学习单,有利于让学生对接下来的阅读形成清晰的方向,提高整本书阅读的“目标性”,使他们成为阅读的主人。在推荐导入课中使用学习单,有利于唤醒学生对一本书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的大胆猜想,使他们进入专注、高效的阅读状态;在过程指导课中使用学习单,有利于帮助学生对整本书的关键信息进行梳理,使他们快速掌握书的大致内容;在读后交流课中使用学习单,能使学生结合学习单对书目中的事件和内容进行总结。例如,教师设计了《人鸦》整本书阅读教学学习单设计,通过“鱼骨图”的图示法,让学生在对比、梳理的过程中体会到故事的奇妙。教师可设置任务:请你去文中仔细找找,用鱼骨图进行梳理,在鱼尾处写下你的想法。这样的形式更有趣,可以激活学生的个体思维。

(二)整本书阅读的教学过程

1.导入: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往往会采取“开门见山”“复习旧知导入”“情境导入”等多种方法。但是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还可以采取“封面导入”“故事情节导入”以及“读后感导入”的方式,这是与单片课文阅读不同的地方。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采取适宜的导入方式,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某本书的兴趣,引发他们对书目内容的思考。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夏日历险》这本书时,教师运用了“情节导入”这一方法。在课前,教师给学生介绍了书中故事发生的原因,并设置了一文:“请你大胆猜一猜,贝里和猴子之间会经历什么特别的事情呢?”利用现有的媒体资源给学生展示了故事的缘由,让学生初步阅读:从前有一个14岁的男孩名字叫作杰伊·贝里。他们有一个自己的农场,后来有一天,贝里和他家养的小狗一起到森林里去冒险,竟然发现有一只小猴子躲在树枝上面……通过某个情节来导入整本书,很容易激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产生想要了解更多故事情节的想法,从而主动地投入对整本书的阅读中。

2.共学:交流内容,形成感悟。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个人体验的重视,给他们充分表达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在独立思考、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形成对整本书的独特感悟,从而增进他们对书目的认知。例如,在组织学生阅读《不老泉》时,教师依据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他们设计了一些共学问题,问题清单如下所示:第一,在各自的小组内进行讨论,对书籍中的故事进行分析,并探讨“梅”这个人有什么特点?第二,塔克一家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喝了不老泉,他们经历了一些事情,其中有哪些好事?又有哪些坏事?第三,如果你看见了不老泉,你会选择喝里面的水?还是不喝呢?然后教师和学生针对这些问题共同进行交流、探讨,在此过程中有利于让学生形成更明确的思考方向,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进一步梳理书目中的内容,形成对本书的全方位理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

3.延学:升华主题,推荐书目。“延学”是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末尾环节,在这一环节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开阔自己的阅读视野,把课堂上的阅读适当地延伸到课下,组织学生带着对某个问题或某个片段的思考继续探究。以下是几种比较常见的“延学方式”:第一种方式是针对同一个主题给学生推荐,比如学生在读完《天蓝色的彼岸》这本书之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生命的意义,基于这一个主题让学生对《不老泉》这本书进行阅读。第二种方式是针对同一个问题来推荐阅读,比如学生在读完《小鹿斑比》这本书之后,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同的文体书籍,如《西顿动物记》,使学生了解更多与动物有关的内容。第三种是向学生推荐影片,比如学生在读完《绿野仙踪》这本书自后,教师引导学生从网络上搜集观看《绿野仙踪》。通过延学可以把学生的阅读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对书目展开阅读,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

总之,整本书阅读在语文学习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大量的文本阅读是促进学生阅读素养提升的有效途径,足够的文本阅读有利于开阔小学生的视野,使其阅读水平得到提升。作为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遵循“以生为本”的先进理念,逐步探索出适合小学生发展规律的整本书阅读方法,引领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对整本书进行阅读,让学生的思维品质也得到相应提升。

猜你喜欢
书目整本书书籍
鲁迅与“书籍代购”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都市人(2022年3期)2022-04-27 00:44:57
《论语》整本书阅读
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12
低年级整本书阅读的推进与测评
甘肃教育(2021年10期)2021-11-02 06:13:56
“粗放式”整本书阅读实施概要
AOS在书籍编写的应用
书籍
新产经(2018年6期)2018-07-04 00:39:24
书籍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