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钟 平
高中学生在个人思维、表达方式和学习方法上已经具备自我意识的指导,地理学科作为一门涵盖领域广、跨学科思维较多的科目,常常会涉及很多抽象的知识、自然现象等,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会给他们造成一定的理解困难。再加上实际的教学中,有一部分地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单一“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在个人主体思维上过分地受到了教师的影响,忽略了自身对于知识吸收的关键性,进而使得学生在知识的学习和吸收上与预期效果相差甚远。针对这种情况,本文从实践活动角度出发,对地理学科教学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提出了新的思考。
实践活动教学是指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安排中,围绕课堂内的学生开展具有特殊的教育性、创造性和良好的实践性的教育活动,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帮助他们去开发自身的思维,培养他们主动思考、乐于实践的精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所体现的探索心和创造力,就是他们对于活动教学的整体反馈,而这种正确的反馈也促使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个人素质,对他们的全面发展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这也是实践活动教学对于传统教学而言的特殊意义。
开展特色的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则是将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作为教学内容,再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将地理知识中传统意义上的难点和抽象的知识点以活动的形式展开讲解。在这一过程中通过精确的目标设计、课程安排,学生能够在好奇心和个人意识的影响下,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来,进而培养他们大胆创新、主动探索的能力,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目的。这一过程也能帮助学生掌握好相关的地理知识重点和难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素养以及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同时,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转变思想,将传统的以教师为课堂中心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最终形成一种以学生主动探究、学习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地理活动教学在形式上也具有特点,表现为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由于地理活动教学开展的场所和条件不同,地理活动不仅可以是传统的课内活动安排,同时也可以设置于课外。而课堂内的活动多是对于资料的分析和图例的识别,以及学生的绘图等,但是课外的活动则偏向于自主观测、地点参观、访问考察等形式。根据以上活动内容的不同,也可以将地理学科的主要思想分为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部分,这两者之间也是相互促进、互相包含的。所以对于日常的地理活动开展,要发挥好它们的优势,丰富学生的实践活动。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以活动教学作为教育手段开展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因此在开展活动前,要做好教育目的的确立,而教师作为活动开展的主要参与者和构建者,在活动开展时要围绕地理活动的设计展开深入的思考,确保在教学时既尊重学生在地理知识上的深度和个人领悟程度,同时还要注重合理的知识积累,帮助学生做好必考知识和基本知识的梳理,又要注意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例如对于空间定位、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变化感知方面的能力,这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学习地理学科的基本能力。学科素养的提高还关系学生对知识的转化程度,学生具有较高的知识转换能力,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他们将自身所学的地理方法和地理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对课程的设计和对应资料的选择就体现了对于学生地理学科素养培养的要求,所以在基础的教材上已经有了明确的安排。教师要做的就是在课程选择以及课程设计时注意对于活动原则以及活动目的的认识,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从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常见问题。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为例,第一节讲述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围绕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太阳系的构成等方面的知识展开讲解,为学生讲解了地球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在这一环境中的一些特点。第二节就是在地球的宇宙环境中单独地讲解太阳系中的太阳对于地球的影响,进而引出了太阳辐射给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同时也着重补充了耀斑和黑子等特殊的太阳活动现象对于地球以及人类生活的影响。第三节则是通过地球的历史,通过恐龙化石的研究来引出化石以及地质年表所代表的不同时期,结合不同时期的地球的演化过程为学生讲述不同时代下的地球环境特点以及生物多样性特点。第四节则是围绕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借助横波和纵波这一关键概念,将地球的内部结构展示在学生面前,从而让学生对于所生活的地球环境形成较为全面的理解。
通过以上这些课程内容的安排,不难看出教材的设计上有从大到小的联系,从围绕宇宙中的地球,进一步缩小到太阳对于地球的影响,最终结合太阳对于地球的影响来引出地球的发展历史,同时印证在不同时代下太阳对于地球的不同影响,最终再根据地球历史得出地球圈层结构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知识的联系。而正是这一个又一个知识的联系,使得地理学科中的各个要素串联起来,最终将这些关系整合形成一个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去了解整个知识的体系,掌握常用的一些高中地理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围绕这一系列的联系,在课前设计时主动将这些联系植根于整个课程设计的环节中,鼓励学生去发现这些问题及它们之间特有的联系,最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
教师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侧重于以启发为主的教学手段。从当前的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的安排中不难发现,在教学时对于问题的提出是以规律和原理的引导为主的,所以教材在这些问题设置中都有意识地将该注重的地理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安排到问题的设置中,进而引导学生去自主解决这些问题,然后发现并记录这些问题的答案。而这一点也是结合了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由于高中生正处于对事物充满探索欲的时期,在日常行为上表现出一种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他们在这时对于新鲜的事物以及规律都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地理教师应该充分抓住这一特点,在日常的教学中,多以引导和启发教学为主开展活动教学,在课堂上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有针对性的教学将教材中安排的活动利用起来,最终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中去领悟和掌握重点和难点。例如在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煤城焦作出路何在”这一个探究活动主要是围绕“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章的知识来开展的。由于这个活动具有很强的趣味性以及探究性,所以教师在开展这个活动时可以将班上的同学划分为小组,再给每个小组设置对应题目,让他们对于焦作市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形成自己的分析,最终再通过小组内的探究及对相关知识的延伸,得出经济转型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不仅能够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同时还能让他们将之前的知识融会贯通,帮助他们建立起较完善的知识网。
此外,教师的教学还是要以引导和适当的启发为主。在当前的地理教学中,尤其是高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中,受制于高考这一重要因素的影响,传统的地理教学仍是依赖于教师的“填鸭式”教学,以知识的强行记忆以及考试技巧的培养为主,并没有深入到学生地理素养和学习地理能力方面的提高,所以相比这种“填鸭式”教学,启发引导式的教学更具有长效的学习性,而且也适应于学生长期的发展。因此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说,还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教育者要将自己的教学思维逐步由传统的思维转变为引导教学,而活动教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更应该在引导和启发的教育模式下开展,对于那些有难度、有深度的活动内容,教师更应该发挥引导的作用,而不是只依赖于书面直接讲解。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将相关的图片、文字或者短视频等进行整理,以带有启发性和提示性的课程准备和问题设置来调动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教材中虽然在设置时也是围绕了一些相应的提示和问题展开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例如在学生刚学完季风、气压带的概念后,立马要求他们回答关于风带和气压带对于地区环境变化的影响这种题目。由于这种题目在设置时就具备一定的综合性,因此对学生也有特殊的要求,对于这种题目,地理教师就要发挥自身的导向作用,主动地提示和引导学生将各种地理要素和其中特殊的联系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季风的影响主要是能够给地区降水带来一定的增加,进而使得空气变得湿润。大部分同学想到这里就会停止他们的思考,而教师可以延伸学生的思维,主动地引导他们联想到丰富的降水还可以促进农作物的生长,而农作物的生长又能够反映当地的农业种植情况。通过这种知识的延伸,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全面,对于他们的认知规律也有一定的提升和导向作用,而通过这种有效的引导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在思维方式和认知规律方面都有了自己的意识,同时日常的实践活动都是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下,结合自身的认知展开的活动,所以要增强地理实践活动的吸引力,教师要做的是将地理实践活动与实际的课堂内容进行深度的融合,同时兼顾与学生实际的联系。从意识上要明确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以及补充,对于学生的教育意义有着重要的开拓作用。而学生日后在地理学科上的发展和进步也是与实践活动的开展相联系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为学生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它具备良好的实用性和挑战性。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也要遵循这一原则,设计时主动地将实践与课本知识相联系,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联系课本知识以及活动安排去进行实践活动的规划,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能够得到激发,从而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以及效率的提高。另外,对于每一个学生的表现以及在参与活动时的一些独特看法和特殊感受,教师在必要时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充分吸收相应的知识点,同时还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从而为学生在地理学习上奠定良好的信心和意志。
教育要以人为本,结合学生特点来说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所以在整个教学安排中,都要充分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作用,地理实践活动也不能违背这一准则。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中,要围绕学生的特点展开活动的设计,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够得到发挥。与此同时,地理作为一门涉猎广泛、内容抽象、知识丰富的学科,学生在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在设计活动时,除了考虑到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可操作性,还需要考虑到整个活动的趣味性和可探究性。要从多个方面提升学生在活动参与过程中的完成度,在活动开展时多鼓励学生去进行自我为主的活动探究,让他们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和知识学习,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肯定活动举办的价值,进而才能够对于整个地理学科的知识产生丰富的探索欲和求知欲,最终才能够持续不断地进行地理课程的学习。
总而言之,将地理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活动教学相结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在实际学习中的实践和操作能力,还能够发展他们的地理素养,对于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良好的激发作用,能够提升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这样既达到了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同时还符合学生的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