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辋川中心小学 肖志勇
闽南建筑元素融合了闽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精华,将其融入数学教学有着重要影响。对二者的融合展开研究和分析是为了探寻它们的结合点,使得建筑元素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利素材和资源,让小学生在数学文化知识影响下提升数学理解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下将从闽南地区典型建筑元素出发,探索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建筑是以数学为依托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与数学知识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闽南建筑元素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价值。以下将从三方面探讨闽南建筑融入数学教学的具体影响,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谈数学教学中应用闽南建筑与学生数学生活的联系。
首先,深化学生知识印象。小学生对于抽象化知识的理解尚处于浅层阶段,大部分学生无法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所以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印象不够扎实和牢固。将闽南地区建筑元素融入数学教学,学生能够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与建筑实物相联系。由此,他们的知识印象自然能够得以深化,在知识印象深刻的同时也保留了对传统文化与现实学习的关系的认识。通过传统建筑彰显数学知识魅力,使得更多学生能够自主挖掘闽南建筑与数学学习的关系。
其次,激活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数学课堂上,教师很难脱离数学教材的束缚,一味地为学生讲解教材知识,却未能有效拓展知识范围,也没有在课堂中引进趣味化和形象化的教学资源,所以小学生在数学课堂表现出兴趣不浓、主观性不强的学习状态,影响了数学教学的效果。但是将闽南建筑元素融入数学课堂,学生能够在具象化的教学资源中提炼数学知识,感官体验得到了强化,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会有所增强。闽南建筑为学生打开了一扇生活与数学相联系的大门,学生在了解闽南建筑的过程中不断探索数学知识,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让更多学生在学习闽南建筑知识的同时能够掌握数学探索的基本原理,相对于单一的数学知识讲解,有效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生活的能力。
最后,增强学生实践技能。通过引入闽南建筑元素的方式,学生会展开动手操作或者实践探究,他们能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由此数学课堂不仅是传输知识的阵地,也成为培养小学生实践能力的平台。数学教学不仅要丰富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也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数学课堂结合闽南建筑学习数学知识,通过对闽南建筑的分析和拆解,鼓励学生从中挖掘数学知识的实践落脚点,让更多学生能够在动手拆解闽南建筑的过程中寻找数学知识的生活乐趣,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探讨在数学课堂中应用建筑元素进行数学启蒙与数学知识传授,需要结合切实的数学教学目的与学生数学知识体系建立的具体要求进行分析。闽南建筑元素融入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向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向。
首先,明确小学数学课堂的文化教学元素应用手段。相对于其他教学元素而言,文化教学元素具有不可明确描述的特性,在文化教育方面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树立尊重文化的基本前提,因此在应用闽南建筑元素文化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切实尊重闽南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特征。教师在应用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将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学点,为学生切入不同的数学理论知识,从分解闽南建筑开始带领学生了解闽南建筑,深入数学学习。闽南建筑的文化元素与不同的数学知识融合,使整个数学课堂都充满了有趣的文化氛围以及合理的知识环境,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好的数学课堂体验,使得更多学生更加喜欢数学,深入数学探索闽南建筑。
其次,在讲解闽南建筑文化元素的同时要注重数学理论与实践,不能只普及建筑文化而忽略数学知识教授。教师可以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或者课堂科技展示等手段,让学生能够更近距离地了解闽南建筑具体情况。如果教师能够使用模型或者剪纸等手段,可以让学生从拼模型或者剪纸活动中掌握闽南建筑的精髓,同时对数学知识加以引导,完善数学课堂寓教于乐的具体形式。
最后,小学课堂融入闽南建筑文化元素提升了整个数学课堂文化氛围,也提升了学生审美素养。从学生具体的审美培养出发,鼓励学生在学习闽南建筑文化时将目光转向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建筑,以拆解闽南建筑的方法做其他建筑的拆解与研究,让更多学生能够培养自身独到的建筑审美素养。将闽南建筑元素作为一个具体的数学知识教授引导方向,让更多学生从具体的文化环境氛围中切实获取有效实用的数学知识。
为了强化闽南建筑的有效作用,发挥其数学教学价值,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选择代表性的闽南建筑元素,将二者融合,引导学生在建筑元素中提炼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进而应用数学知识。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完成思维转化的任务,数学学习能力和主观体验能够不断增强,然后将结合闽南地区的传统建筑元素,探索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红砖集合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闽越文化等文化形式的精髓,它是闽南建筑的代表元素。通常情况下,红砖以长方体的形式出现,这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便利。如果教师能够挖掘红砖文化中的数学元素,那么学生就能在观察、计算和感知的过程中提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应将红砖文化作为数学课堂主要教学资源之一,引导学生展开深入分析和探究,促使他们借助红砖构建数学模型,展开数学运算等。由此,学生不仅开阔了知识视野,运算能力、建模能力以及数感等核心素养都能得以增强。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长方体(一)”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运算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教师可以选取闽南地区的红砖资源展开课堂教学。具体案例片段如下。
1.多媒体导入
教学准备期,教师借助网络平台搜集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图片,并通过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以提问的方式帮助学生增强专注力,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图片蕴含的主要建筑元素,以此构建兼具引导性和具象化的导入模式。
教师:“同学们,你看到这张图片后有怎样的感受?”
学生A:“这张图片中的房子非常美!”
学生B:“这张图片中的建筑是以红色为主基调的。”
这时教师及时把握引出课堂教学主题的黄金机会,展开精准的追问。
教师:“那么你们知道组成图片中红色主基调的建筑元素是什么吗?它们就是闽南传统建筑中的红砖,看到一块块的红砖,你们联想一下它体现了数学知识中的哪一个概念?”
学生在短暂的思考和分析后回答“长方体”,由此通过红砖建筑图片开启了趣味化的导入,学生对后续教学内容产生了较为浓厚的兴趣,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应对学习和探究中存在的问题。以闽南建筑中的红砖文化作为数学课堂情景的趣味导入,能够有效增加学生关注闽南建筑的吸引力。课堂中从小小的长方体出发,引导学生认识空间体与现实生活的具体联系,激发学生联想更多现实生活中建筑与数学的匹配关系。
2.展示实物
导入结束后,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学习和探究“长方体”的知识,让学生全面了解长方体的概念以及构成长方体的基本要素。待学生对长方体有准确认知后,教师展示提前储备的红砖实物,以小组为单位,为每一个小组发放同一尺寸的红砖。此后,教师要求各小组利用软尺、铅笔、白纸等展开实物测量活动,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基本要素“长、宽、高”测量红砖的实际数据,并将其记录在白纸上。此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实践感知能力得到增强,也能对长方体的概念和性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3.展开运算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汇报各组实际测量结果,综合各组意见后得出此块红砖的真实数据为长20cm、宽5cm、高5cm。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各组展开运算活动,依据长方体的计算公式,算出红砖的表面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根据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表面积=2×(长×宽+宽×高+长×高)”,计算出此块红砖的表面积为“2×(20×5+5×5+5×20)=450cm2”。据此,学生不仅能够明确单块红砖的表面积,还能灵活地运用表面积计算公式,估算闽南红砖围墙等建筑物的表面积。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将闽南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红砖与数学教学结合起来,学生的运算素养与实践意识得到增强,体现出建筑元素对数学课堂教学的推动作用。由此,以建筑元素为教学资源的数学课堂教学效果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模式。
漏窗是闽南地区传统建筑文化元素的重要一员,通常情况下漏窗中会蕴含丰富的图形元素,这对小学数学几何教学会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为了增强小学生探索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闽南建筑的传统漏窗中挖掘数学元素,让学生在观察和分析漏窗元素时增强创新思维和几何素养。例如,在六年级复习指导中,为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外部为圆形、内里为正方形的漏窗展开教学。首先,教师出示漏窗图片,引导学生鉴赏和分析图片蕴含的几何元素,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图片中包含正方形和圆两种几何要素。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个漏窗中,圆形和正方形之间具有怎样的联系?”学生在思考和验证后回答:“圆形的直径与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此漏窗图案设计出“外方内圆”的漏窗图案,并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从上述分析中可以得知,借助漏窗这一传统建筑元素,学生不仅增强了直观想象素养,还提升了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漏窗图案元素与学生当前所学习的知识密切相关,从漏窗这一图案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空间想象条件,也使得学生在学习相关闽南建筑文化史中留下特殊的文化印象。学生在复习空间几何知识时,能够从闽南建筑的具体文化元素出发联想到当前知识,并且能够以此为基础进行更多建筑联想,提升学生最基本的想象能力。在面对具体的建筑探索时,学生能够更加大胆地探索建筑构成与不同建筑要素之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小学生审美素养,教师可以借助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古厝屋顶展开教学,让他们在欣赏图片和视频等资源时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进而拓展他们的数学文化储备。例如,在“轴对称和平移”教学中,为了使小学生形成审美素养,准确认识闽南传统建筑元素中蕴含的数学美,教师可以将古厝屋顶作为教学资源,在教学前期通过互联网平台搜集有关闽南古厝屋顶的图片并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图片,让他们分析和研究屋顶中包含的对称美。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结合轴对称知识,认识到古厝屋顶轴对称的特质以及其蕴含的对称美。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屋顶的对称轴,让他们将其绘制为简笔画,并通过折叠、裁剪等方式将其转化为不同图形,进而通过图形变换和运动感悟几何图形的不同美感。学生在古厝屋顶的剪纸活动中增强了自身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在手工剪纸中获得了对闽南建筑文化元素的深层次理解,使得学生能够从心灵获得对传统建筑文化要素的新认同,增强了学生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信心与认识数学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勇气。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中共同完成小学数学教学的再次升华,借助闽南建筑讲解数学知识,让整个课堂变得有趣生动。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知,借助闽南传统建筑中的古厝,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审美元素,也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使得他们能够将建筑文化与数学知识结合起来。
总而言之,在闽南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基于地域和文化优势,教师可以将本土化的建筑元素融入数学课堂,让学生在了解建筑文化的过程中增强数学意识,引导他们发掘建筑元素中蕴含的数学思想。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数学知识,还能增强数学文化意识,从实践的角度解读和分析建筑元素。由此,学生的数学思维以及生活化意识也能不断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