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安市西溪中学 傅凡凡
在日常美术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只专注于教授基础知识,不注重学生的美术情感培养,这样往往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加强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情感培养时要融入教师自己的感情,这样学生就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美术作品,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想创作具有美术情感的作品,教师要在学生习作中进行感情探讨与交流。教师在教学中利用自己与学生的交流、学生与学生的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的美术情感培养,让学生有效地在课堂交流互动中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提升了美术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多地加入学生鉴赏美术作品的环节,以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实现美术情感的拓展。例如,欣赏国际著名画作《蒙娜丽莎》时,教师可以打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让学生积极地对画作进行理解评论,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深入畅谈画作。这种放松自然的交流讨论可以让学生有更大的发散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有更多的想法去创作,让学生在自身的创作中,创建更好的美术情感思维模式。在对比与理解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试着加入新的作品,例如跟学生探讨《星夜》等作品。
教师教学时,给学生提供接触更多美术知识的平台,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美术情感的沉浸式感知与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切身地走近艺术,那怎样寻找一个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呢?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给学生提供途径来接触美术情感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要把身边能利用的美术资源都利用起来,更好地给学生建立接触美术的机会。教师讲课时,可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展示艺术作品,如凡·高、雷诺阿、毕加索、塞尚这些美术大师的画作。虽然大师画作的原作学生不容易亲眼看见,但通过网络方式展示这些画作却弥补了这个不足,让学生可以更多地接触知名美术画作。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联系一些美术馆,在空余时间带着学生参观这些美术馆里的作品,让学生深入体会美术作品的魅力。美术情感的培养需要在欣赏美术作品和不断交流中逐渐深入,这种艺术鉴赏能力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平台,让学生提高美术鉴赏能力。
课堂美术教学会涉及临摹与再创作,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很好地学习美术知识,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一环。学生能利用自身的想法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从而给课堂教学加入适宜的美术情感元素,学习过程中对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有很好的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在学习中探究美术的深层次内容,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学生在自主学习与创作中,可以更深入地培养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多临摹与创新美术作业。绘画的时候,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学艺术,同时可以加深对美术情感的感悟。学生在上课时,通过绘画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培养对于美术浓厚的兴趣。这样的课堂学习不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还使学生加深了对美术知识及情感的了解。
教师把情感教育纳入教学中,对于美术课堂教育来说,对学生美术情感的培养大有裨益。在这种逐渐加强的情感教育中,教师要不断坚持这一项教学方式,让学生逐步地感受美术情感教育的知识内容,同时让学生在美术课程中更好地体会情感,帮助学生陶冶情操。因为美术教学不是一时就能够产生效果的,所以教师要逐渐地把情感教育融入其中,以提升学生的绘画水平,激发他们的美术想象。在情感教学中,教师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要局限于教材中的素材资源,同时还应该挖掘美术教材中的一些隐性教育资源,并将其延伸到课外,这样能够全面帮助学生理解美术知识,拓宽学生的美术知识面。因此,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坚持现有资源和向外延伸资源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美术能力。
教学中想要激发学生创作,教师可以开展节日主题的美术教学课。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布置教室。为了增添节日的气氛,可以提前制作相关物品。教室中充满节日气氛的物品,可以让学生产生创作欲望。身处其中,学生能够更加全身心地沉浸在美术氛围中。怀揣着这份感情,教师带领学生步入教室,教室中充满节日主题的氛围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惊喜,在氛围的烘托下,学生的灵感被激发出来,都想要赶快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在教学中引用《蒙娜丽莎》这幅名画,可以用这幅名画的各种事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美术知识,融入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
身处这些节日布置场景中,带着创作心情的学生就会觉得这是不错的创作空间。教师在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时,需要初中学生掌握不同的课程。在“节日”主题的课程中,教师可以改变学生的思维模式,启发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各类物件,发现美,并进行创作。例如,学生会在教室中找到各种布置的物品,其中的纸杯和蛋壳等都可以作画。学生的这些创作使教师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不容易被大众发现的物与景,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实现美术情感培养的目的。
花卉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打造空间,让学生理解各种花卉的不同和特点。投屏上展示着不同类型的单瓣或多瓣的花,学生仿佛置身花海,被这些漂亮的花卉深深地吸引。这时教师可以就此提问:“怎样将这些美丽的花长久地保存下来?”学生会回答照相或者作画。通过这种亲眼可见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美术情感的培养中。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实际的美好的情境,对于激发中学生的想象力很有帮助。艺术高于生活,但也同样来自生活。对于社会经验不足的初中生来讲,创造良好的实景与教学相结合,可以使课程更生动,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美术教学更好地开展,让学生更有兴趣去感知生活,感知美术的情感。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主要位置,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所以,要培养美术情感,教师就要拉近自己与学生的距离。比如,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的《画家与女儿像》这幅画作中的画家就是作者本人,她把自己的情感融入绘画中,生动地描绘了自己与孩子的亲密关系,教师可以就画中的亲情关系引出美术情感因素的课题,从而拉近师生的距离。
教师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情境会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果想更好地加强情感教育,教师就要建立一定的情境。在初中美术教材中,一些素材本身就蕴含相应的情感内容,很多美术作品都有一定的意境,这些美术作品都有作者的情感蕴含其中。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的方法,把这些素材用特定的情境展示给学生,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因为参与到其中,所以能对作品的内在含义有更好的了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和艺术欣赏能力。比如,教师在给学生展示拉斐尔的《雅典学院》这幅画时,就可以先把教室装饰一下,或者让学生模仿画中人物的形态进行画作分析,让学生观察其中人物的不同形态,感受不同人物的特点。传统教学方式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教师为学生建立良好的实践情境,让学生用心体会情境中的人与物,使学生带着这种创建情境的心态去作画,才会让学生的创作更具有生命力。
美术教材中有大量的素材可以帮助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就教材中的情感素材进行互动讨论,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比如,教师介绍凡·高的画作时,给学生讲述画家经历苦难仍然坚持执着追求艺术的事例,从而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情感输出,挖掘素材的本质,让学生深刻体会并感受艺术以及艺术家自身的人格魅力。例如,在“装点我的居室”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些装饰装潢的图片,图片中的材料是用生活中的一些废弃物品做的东西,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学生就会发现身边这些废弃的物品也可以得到重新利用。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塑料瓶、易拉罐和不需要的木材等搜集在一起,利用这些物品去装饰自己的房间。学生自己参与装饰的房间,能够让他们知道怎么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让他们直观地感受生活中的美,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再比如,在“中国民间美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呈现一些剪纸、刺绣的美术作品,让学生亲自去感受身边的艺术。在对这些民间艺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学生就会观察到这些作品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美观性,从而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美术教师在实施情感教学时,可以采用调查问卷和课堂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掌握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之后,对学生的情感现状进行分析,再挖掘他们的情感需求,制定一定的学习目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美术课堂中,授课后让学生练习的时候可以对学生的感情绘画进行指导,促使学生理解绘画主题。比如,在人像绘画课堂上,教师先想出一个常见的人物形象,让学生在作画时想象一下自己与这个人之间发生过的事,让学生进入想象的情境中,感受在想象中的感动。然后,学生在作画时把人物的形象鲜明地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增强了情感教学的效果,为作品添加了内涵和丰富度。
其他学科的教师在授课时常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这一形式也可以被利用到初中美术情感教学的课堂上。教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他们在作画过程中讨论各自的看法,尤其在绘画结束以后,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各自的绘画进行评价和赏析,同时在评价之前先描述一下自己作画时的思路以及自己的绘画要表达的意思,再问同学作画时的思路和绘画的意思。另外,教师可以组织绘画比赛,用情感的丰富度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定,从而促使学生重视作品,而不仅仅是理解作品表面的东西。
学生由于情感比较单一,在美术情感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一些不能理解和完全掌握的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在上课期间带着学生对校园中的一些景物进行观察,让学生进行讨论,各自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景色,以“校园的景色”为主题开展教学,校园的景色可以是一些小花小草,或者是教师给学生讲课的情景,还可以是学生课间活动的场景等,让学生在回忆与想象校园景色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
美术教学在初中课堂上不能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模式,美术这门学科有它的独特性,教师在教学中要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学习能力和兴趣,提高课上学生学习互动和美术欣赏的能力,并让学生在创作学习中提升学习技巧和方式方法,并将所掌握的技巧和方法变成一种习惯,从而实现对学生更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