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文本细读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2022-11-20 19:12福建省南安市大成小学黄坤林
亚太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小女孩课文文本

福建省南安市大成小学 黄坤林

一、文本细读的必要性

对于小学语文教育来说,课本是一个关键的教育工具。通过诵读课本,小学生可以获取到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但是,为了实现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目标,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前先思考有哪些教学内容,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与梳理。所以,在课文朗读前后,语文教师要充分准备,将文本细读的作用发挥至最大,以提升教学效率。

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许多困难,如教学标准并不能很清晰地展现教学内涵,教师如何教学、使用什么方法才可以实现教学目标,基本上取决于语文教师的自身认知与其综合素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将主要精力用在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上,并按照教学参考资料的结论来理解课文内涵,从而呈现出适当的语言教学。这样,就形成了以下结果:如果不同的语文教师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认识,所选择的授课内容也就会不同。假如是有经验的语文教师,也就能够按照自身的教学经历选择并最大限度地使用课本,但教师大多是普通的教师,并没有太丰富的教学经验,以至于会耗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无法达到高效率的课堂。所以,推行文本细读的教学方法成了教学的有效手段。

二、学校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细读现状

学生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尚有待进一步培养,很多时候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通过不间断的训练,小学生能够了解相应的文字基础知识,增强自身的理解能力。然而,有些语文教师总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在课堂上,为使学生深入了解课文,教师在主观上全面剖析课文,把自己主观所理解的内容灌输给学生,让学生被动地学习和理解。这一过程中,由于语文教师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无法真正体验到读书的快乐,并逐渐丧失了对读书的兴趣,教师也不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导和思想教育。这样,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教学工作自然就无法进行,也影响了学生读书能力的培养。

三、课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揣摩语言

阅读课文,必须从理解课文的语言出发。小学语文教师有很大的耐性和力量,用自己最敏感的目光看到了课文中的亮点,并利用自己的讲解能力把这种亮点转化为学生所掌握的要点。例如,在细读词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通过不断揣摩,感悟隐含在词汇中的深刻内涵。《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天气非常寒冷,雪花飘落,天又快黑了。”作家用了一个“冷”字,而不是“凉”,再加下雪,天气就更寒了,接着又是冬天的黑夜,循序渐进地加强,层层推进。尽管作者仅用了简短的三个短句,但我们却仿佛感受到了一场大雪纷飞、寒冬严寒。仿佛夜幕降临,揭开了整个文章故事脉络的帷幕,通过这样似乎轻描淡写的生活环境,将人拉入了整个童话故事的情境中。理解了这层意思,就更可以在后面对小女孩的刻画中,油然而生对小女孩的同情。所以,作者在每个词的后面都隐含了一种意味深长的思想感情。

(二)思索细节

利用阅读文章中的细节来推敲文中的细节,能够更明显地增加人们对文字的认识。仍以《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以下几个问题也反映了作家的创造力:为何要选择小女孩呢?为什么要卖火柴呢?因为小女孩看起来楚楚可怜,又使人心疼,并且,小女孩的身体也能够与其所具有的现实生活条件相对应。例如高墙、不买火柴的大人、那双大靴子、那两辆大马车等,从侧面表明了小女孩生活在一个很大的世界里,但是没人怜惜小女孩,人们只能给她无限的严寒与饥饿、无限的痛楚与忧伤、无限的寂寞和思念。只有卖火柴、烧火柴,才可以为小女孩提供一点温情和光亮,与现实的阴冷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虽然火柴数量很少,但也可以产生微小的光亮。在童话里,小女孩用点燃的火柴,得到了光亮与温情。也许,火柴并不是如此强大,但是小女孩却用自己心灵的美丽,原谅了在现实生活中不肯买自己的火柴的大人。于是,在火光中,小女孩就看到了一个大火炉,一棵美丽的圣诞树,还有亲切的奶奶。小女孩用美丽的灵魂点亮了火柴,火柴也点亮了小女孩的人生,这就体现了童话富有魅力的意境。

借由细细品味文章,小学生可以在体味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掌握文章细读的真谛,并了解阅读的基本规律与法则,从而发掘和领会文章的真正含义,这也就是重新构造文章的过程。语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共同分析文本,并不时征询学生的看法,以此达到师生的共同提高,这样的教学更加高效,也会让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日俱增。

(三)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古诗文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也蕴涵着更深的含义,既能使学生体会传统文化教育的魅力,也能使学生净化灵魂、提升道德品质。教师也应合理利用这些古诗来训练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发散思维。

比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写道:“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许多同学不能亲眼看见水面上的一片浪花,更不能让所有的同学看到长江。于是,学生没办法真正感受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诗。为了让学生能更具体地想象这些场景,并理解原作者的心情,教师应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并借助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作者在写这两句诗时是怎样的情绪,而不只是懂得诗的意思。这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使学生热爱学习,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

(四)注意写作技巧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中,很多文章作者都运用了艺术表达的手法。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这些艺术手法,了解各种艺术手法的技巧。总的来说,散文的艺术气息主要表现在文字的表现手法以及散文的语言特点,如修辞和说明。引导学生认真地阅读课文时,语文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熟悉修辞与说明,更要使学生根据课文形成全新的认识。语文特色也能使学生快速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不同语言的品鉴,学生能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不同含义,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例如,在《落花生》一文中,作者用对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要写的事物,将花生的生长状况和桃子、石榴、苹果做比较,以突出花生自身的特点,然后再通过花生讲述为人处世的道理。对比手法通常可使事物变得更立体、鲜明,易于学生掌握。在写作文时,学生就可以仿照课文中的对比写作手法。这种教学模式不但能够使学生学会运用文章中的写作手法,而且能够使学生提高对文章的认识。

(五)引导学生思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期望的。为了让小学生对语文阅读形成浓厚兴趣,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生活理解、能力水准、思考方式等方面加以指导,从而使小学生更愿意思考文字的含义。当学生学业上遇到困难时,语文教师要及时发现并给出适当的指导,但不要直接将最后的答案告知学生,也不要让学生简单地记住题目的答案,更关键的是要使学生明白做出这种题目的真实意义。为了进一步提高课文细读的效果,语文教师还应设置若干难度较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思考、自我感悟。这样比学生死记硬背来得好,也比语文教师灌输教育思想更令人印象深刻。例如,当语文教师讲解《游子吟》这首诗时,学生就必须感受文中所表现的慈母情感。虽然只是一件衣服,但其实每一丝都凝结了母亲对孩子的浓浓爱意,而母亲也是不图回报的。教师可以让学生从这篇课文中认识到母亲对儿女无私的奉献。同时,还有不少散文也写了母亲的情感,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都可以体现出母亲的爱子之深。语文教师也可通过介绍另外的有关知识,让课堂教学氛围变得活泼,然后再根据课文阅读中的某些重要讯息,使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找出正确的句子或提出疑问。采用这个方法,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更能感受到作者的意图,还可以提高文本细读的质量。

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文本细读教学力度应适当

文本细读不能解读过深,否则会增加教学难度,容易导致教学超时。通过研究实践发现,有些教师对课文的解释有些过度,从而间接提高了阅读教学的难度,这并不符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学段教学难度的要求。这种拔苗助长是不提倡的。教师要合理高效地理解文章,就需要确定这么一种观念:对文章理解的主要目的是更好地组织课堂,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并促进学生学习才能的发展。对这篇文章的解读不能被看作是展示自己学识之深的途径。所以,学生在课文细读时,应该严格遵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最大限度地保证教学效率。

(二)抓住核心思想,把握文本细读方向

受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深远影响,部分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始终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教学形式单一,没有从学生的个体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假如学生通读了几遍却完全没有抓住重点,那就需要重新整理思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找出核心问题,直至完全掌握大意为止。在阅读过程中,要想想材料所表达的中心含义或主体观念,以及作家的大致创作意向以及行文意图。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在本已拥有知识经验的情况下,要及时补充学习者不熟悉的新资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兴趣,促进其对文本的把握,为教学的进一步开展确立支点。

(三)引导学生构建认知性语境

认知性语境是指已在知识结构中产生的认识单元、知识单元间的联系习惯和典型的逻辑联系方式。在处理语言信息时,语言中的有关词汇会激活语用者现有的知识结构以及在知识语境中的有关记忆内容,这种激活能提高处理信息的效率。在认知环境中,人们所拥有的信息,就是人们共同拥有的信息储存库,这些信息被交际者自己掌握,交际者在信息已被感知的情况下,处理有用的知识,并将信息的结果再一次建构和整理并形成系统。以认知语境理论为依据,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采用认知语境教学,对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具有促进作用。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从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中,我们不难体会到,语文教学无论采取什么形式,都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课文细读的基础,也是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做好准备。语文教师决不能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强加于学生,语文教师的细读不能代替学生的细读。教师所进行的课文细读,是为引导学生对课文细读能力的最后一次训练。语文教师对文本内容的掌握越是深刻,就越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是教学理念的重要体现。

阅读是小学生的个性化活动,语文教师要在进行课文细读以后指导小学生进一步钻研。文本细读法是在国外发展起来的一种学习文章的主要方式,也可运用到当前小学语文课的阅读教学中。借助文字解读,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本的重点内涵和行文思想,解读文本中所蕴藏的重要含义等,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想和情感活动中,逐步深化认知和感悟,有所启迪和反思,并受到精神情感的陶冶,从而利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有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小女孩课文文本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爱掐人的小女孩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可爱的小女孩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爱哭的小女孩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