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永春第五中学 吴建桂
初中物理是培养学生形成物理素质的重要学科,教师在开展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实验操作教学。教师在学生面对问题时应当引导学生运用物理思维解决问题,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开展物理实验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学生对于初中物理学科的好奇心。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需要合理地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物理知识。但是,教师也需要认识到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创新教学方式、交流巩固知识、开展探究活动、提高学习成效等各种方式来更好地开展教学,提高整体教学效率。
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一些知识点只是简单地提及而并没有进行深入的讲解,不能够呈现初中物理学科的特点,甚至一些知识点过于专业,学生即使感到好奇,由于受到年龄的限制,思维发展欠缺,也不能够深入理解,只能懵懵懂懂知道大概,这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当前,初中物理课本中所涉及的抽象性和理论性概念比较多,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畏难心理。然而,在探究性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的自主思考,很多学生不愿意去开展思考探求,这就导致无法将探究更好地渗透。初中所涉及的学科比较多,学生可能没有那么多时间投入初中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把握不好时间,容易出现紧张抗拒的问题。在一些农村初中,能够开设初中物理课程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更不用说带学生进行课外实践以及设置实验探究课程,因此很多学校并不具备实验操作的条件,这也限制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再加上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过于注重文化课的教学,忽略了初中物理课程,并没有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实验器材,导致学生在初中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只能够纸上谈兵,并不能够进行实际运用。实验器材和实验药品购置不及时也会影响实验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结合起来。信息技术是一种优势和作用十分突出的工具,可以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能够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在使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也能得到锻炼。教师要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重知识的同时也重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总的来说,在当前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促进教师对教学方式的创新,提高教学效率。
在当下初中物理课程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只有突破传统运用新技术才能够构造创新型的课堂,充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物理知识的运算规律,最终使学生能够对物理这门课程感兴趣。例如,教师对写作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时,可以用课件给出图片,通过视频讲解的方式,拆分写作段落,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直观了解写作的步骤。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是死记硬背规律,也不是进行大量重复的练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的魅力。
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因为在运用信息技术时,教师可以使用直观教学,让学生通过直接观察发散自己的思维,从而激发创新意识。
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运用是两个不同的阶段,如果单方面地开展理论知识的教学,则不能够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学科知识。知识的获取作为学习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教师在教学时应将知识获取与知识运用进行结合,在确保学生初步了解课程知识之后,趁热打铁组织学生开展物理实验,引导学生运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展开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学习的漏洞并且及时解决,再次巩固所学的知识,最终构建知识架构。面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验现象,一些学生会不自觉地产生好奇心,学生可以运用想象能力思考实验现象出现的原因,提出疑问并解决。这种实验操作的过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夯实理论知识,也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于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尤为重要。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与教学内容展开深度联系,从教学改革入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实验情境,从而深度整合教学内容,方便不同层次的学生投入课堂情境中,掌握理论知识,学习实验操作方法。例如,在“设计制作小赛车”这一课题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不同类型的赛车,通过将教学内容化静为动,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实验教学中。教师也可以运用教学情境导出课堂教学主题,借助多媒体的放大、缩小、暂停等功能,为学生讲解理论知识,并且动态化演示赛车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在运用多媒体观看的过程中掌握有关赛车制作的技巧。
理论知识教学与实验操作都是初中物理教学的关键所在,因此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当不断完善初中物理教学方式,优化理论讲解环节,有效开展实验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动手操作并积极思考,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推进教学进程,激发学生的物理思维,最终确保课堂教学效率。在电路连接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实践时应当深入把握主题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将任务驱动教学、分层教学以及探究式教学应用于其中,在教学的过程中把握好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运用信息技术导入课题知识点。在为学生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也可以设置层次性的实验问题,使学生在观看实验演示时积极思考问题,并且共同探究课题知识,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疑问、进行反思,最终掌握电路的理论知识以及实验操作方式。
当前在促进学生生本教育能力提高的过程中,需要开展针对性的训练,这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首要环节。物理是初中阶段教学难度较大的课程之一,教师应当时刻做好教学模式的创新,将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投入实际应用中,最终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率。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因此,他们对于一些枯燥的课堂内容十分容易产生抵触心理,教师在实验中要注重实验的创新。在实验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为学生准备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塑料杯、塑料棒等实验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专业操作能力,进一步得出严谨的物理结论。若是教师在教学时只利用语言叙述的方式,则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教师就可以将信息技术引入其中,将知识以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就能够更好地去接受视频中的相关内容,把握初中物理知识。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开展自主学习的效果不如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产生的效果。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与小组各成员之间开展更多的沟通交流,解决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习效率会较高。与此同时,在开展小组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也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光的传播”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合作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层,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将这些不同层次的学生分配到各个学习小组中,在确保层次合理、小组分配情况合理之后,再进行知识内容的教学,这样可以加强小组内部之间的优势互补。有的学生思维比较发散,因此在开展物理教学之前,需要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让他们提出假设和猜想。有的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强,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步骤讲解教学之后,他们就能很快地利用玻璃砖、激光手电、盛水的小烧杯、白纸板、空烧杯等各种实验材料来完成实验。与此同时,利用分层教学的方式对小组进行合理分配,可以缩小小组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激起小组间的竞争意识来提高整个物理教学的效率。
通常情况下,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操作者主要是教师。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教学内容与应试教育的目标息息相关。对此,教师就需要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实验步骤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更好地去答题,这样也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来更好地展现教材中的知识,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这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任务,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发现并改正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也就表明,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积极鼓励、引导学生利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开展学习。例如,在学习“光现象”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来分析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监测并与学生交流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现状,这有助于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一些小组可能对实验中使用的蜡烛有疑问:如果使用的蜡烛长度和粗细不同,会影响实验现象吗?教师必须继续分析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为学生提供有效的答案,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为了更好地利用小组合作的优势,教师必须做好初中物理教学,并利用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根据课堂教学需要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透镜”这一节内容时,教师首先应当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了解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晦涩,在教学中属于比较难的部分,因此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首先需要询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使用过照相机,向使用过照相机的学生询问他们使用的感受,让他们分析自己所了解的照相机的成像画面以及原理。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去制作照相机的物理模型。在动手开展实验之后,很多小组已经了解了照相机的基本成像原理,能够对照相机进行合理的应用。
综上所述,教师在初中物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应当开展阶段性的反思和总结,将新课标改革作为主要的教学创新方向,不断探索新的教学策略,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思考,勇于探究,展开多层次的实验操作,将实验操作方法应用于初中物理实践之中,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物理的思维品质,推动学生全面发展,而这也是初中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探索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