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冠豸中学 罗蓉华
作为新课标倡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议题式教学已在众多高中的思想政治科学中得到广泛应用。然而,议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尚未得到学术界与课程教师的充分重视,议题式教学模式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作用也未能得到有效发挥。基于此,依据初中教学基本规律以及思政学科基本理念,对议题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深入思考,旨在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效果。
教师采用议题法教授社会学科的知识,即以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为核心,结合学科视角将不同论点及其依据呈现给学生,从而教会学生以学科知识分析具体问题的方法。由于教师选择的议题通常不存在特定的答案,因而不同答案之间的冲突将使学生更加明晰价值观的意义。目前,议题式教学不再简单地以议题为核心,而是包含了学科知识、基本观点、价值观取向等多层次议题。因此,议题式教学将通过向学生教授特定学科知识,促使其形成基本的问题意识,从而引导他们共同探讨价值问题,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科核心素养最早在高中课程标准中出现,但其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因此需要在初中便打下坚实的学科基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尤其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更需要率先培养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学科素养,通过循序渐进的价值观培养,帮助学生理清不同价值观的脉络,同时培养学生在不同价值观中进行抉择的能力。为此,教师需要将丰富的议题融入教学课程设计中,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锻炼学生辨析、表达和探索的能力,从而初步培养法治素养、政治素养、道德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培养学生的基础道德感、法治观,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打下基础,亦有利于学校开展道德培育工作。然而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体系更加复杂,概念更加深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遇到多种困难。同时初中、高中的教学方法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已经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这便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困难。因此,为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连续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应当着重思考学科的衔接工作,一方面深化初中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为高中的深入教学奠定基础。为此,必须选择议题式教学方法,以此更好衔接初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生活在线”等板块,设计相关议题并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促使学生在讨论中深刻理解价值观的含义。
首先,议题式教学是教学理念创新的需要。议题式教学以科学的、共同参与的教育观为基础,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搭建了交流沟通的桥梁,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探索不同价值观。因此,议题式教学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积极参与到知识应用的过程中,侧面加深了学生对特定知识的记忆深度、理解深度。同时在议题的辨析中,学生对社会现实的理解更加深入,亦会开始思考自身在社会中的位置,从而有利于价值观的形成。由此可见,相比于传统灌输式的教学,议题式教学更具互动性、参与性,这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有动力,因而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其次,议题式教学是重构教学过程的必要条件。议题式教学通常包含如下过程:议题选择、信息收集、问题研讨、深化反思。在议题选择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独立选择社会中的争议性议题,亦可以听取学生意见,共同抉择议题。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独立自主搜集议题相关资料,找出议题相关的所有论点,并对不同论点的历史背景、主要人物等信息进行细致梳理,从而理清议题的争议核心。在问题研讨的过程中,学生可自由表达观点并提出支撑观点的论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每个观点,找出观点冲突反映的价值观差异。在深化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对不同价值观的差异进行辨析,进一步巩固自身价值观。
最后,议题式教学是形成科学合理教学评价的必要条件。在应用议题式教学时,教学评价不能遵循传统灌输式教学的逻辑,不能只以分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应凸显学习效果、情感形成效果并重。同时需要在学生参与议题的过程中进行评价,着重关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利用实践报告、学习手册等多种方式开展综合评价。
传统灌输式教学以宣讲学科知识为主,较少考量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因而教学效果较差,难以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反而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议题式教学以议题为核心,将搜集资料、辨析议题的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开展学习,因而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在议题式教学中,教师不再承担灌输学科知识的角色。为配合新的教学方式,教师需要从多方面提高议题式教学能力。
首先,教师应当提升理论水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知识,还需要教师通过社会现状汲取营养,不断深化学科理论,跟进社会主义道德观的发展。为此,教师需要持续学习专业知识,了解社会热点,掌握教育理论知识、青少年心理知识,以结合青少年特点完成教学活动。
其次,教师可以申报课题。目前,议题式教学仍未成为主流教学方式,因而该方式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表现仍待考察。为此,教师可以申报相关课题,从研究的角度出发找出议题式教学的缺陷,以此提出针对性的改进策略。
最后,教师应当参与教研共同体的构建。教研共同体是教师深化学科知识、教学知识的场域,在其中,教师们可以平等地分享教学理念、教学经验,亦可以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通过群策群力将问题解决。因此,加入教研共同体有助于教师们共同解决教学问题,提高教学能力。
议题是议题式教学的核心,亦是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线索,其品质将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合适的议题。
首先,可以根据学科关键概念进行选择。学科概念是串联起知识体系的关键节点,反映了学科的知识结构,亦是课堂的教学重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权利”“法治”等均是关键概念,教师可以根据这些概念选择议题。例如,在讲解“权利与义务的必要性”时,可设置“权利、义务与美好生活的关系”等议题。
其次,可以根据教材设置进行选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设置了“拓展空间”等栏目,该栏目通过提问题、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因而已经具备议题的要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从各个栏目中抽取有价值的议题。例如,在讲授维护自然环境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栏目中“余村转型”的故事为议题,让学生收集余村或其他村庄的相关资料,促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最后,可以根据社会热点进行选择。道德与法治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紧密相连,同时不断发展出新的特性。因此,教师需要联系实际选择议题,将学科知识与热点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参与社会实践。例如,在讲授社会责任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以疫情期间发生的感人事迹为议题,引导学生探索社会责任与个人幸福的张力。
情境能够给予学生临场感,激发丰富的情感,使其感受到道德抉择的压力,因而有利于其形成坚定的价值观。教师应当优化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构建价值体系。
首先,优化思辨情境。每个人都有无穷无尽的知识欲、求知欲,尤其是处于快速成长周期的青少年,他们期望接触新知识、新思想。然而在灌输式教学中,教师将成体系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现有知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他们发现知识的乐趣。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议题式教学的思辨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独立发现知识、应用知识。在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中经常出现传统与现代、竞争与合作等“对立”概念,教师便可以利用概念间的“对立”设置情境,让学生进行抉择并阐述抉择的依据,使得学生在论辩的过程中不断吸收知识。
其次,优化生活情境。议题式教学强调社会生活与教学活动的紧密关系,提倡将社会热点、生活经验、生活情境融入议题中,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发现生活的道德意味。因此,教师需要设立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具体问题,在具体情境中构建价值体系。例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习设置情境,让学生想象自己看到了其他同学考试作弊,并以“是否会向教师举报作弊行为”为议题开展讨论,以此使学生认识到道德选择的两难。
传统灌输式教学以学生卷面成绩为评价标准,忽视了价值观学习的效果和初中生健全的心理人格的培养。为此,议题式教学应当选取多个评价主体,设置多个评价指标,以多样化的方式更好地评价教学成果。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中,教师、学生均是参与教学活动的重要主体,因而应当作为评价议题式教学的主体。其中教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同时积极评价能起到鼓励作用,使学生加深对学习的兴趣;学生的评价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整教学方式、教学速度。同时,学生还需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加深对自我的认识。在评价指标的设置中,可设置参与程度、情绪状态、教学成果等维度,其中参与程度和情绪状态主要反映学生在参与议题讨论时的积极性,教学成果则细分为考试结果和实践成果。在评价方式的设置中,教师可以采取结课论文、调研档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学生亦可以通过论文、报告等形式进行自我评价。
议题式教学是全新的教学方式,它将带领学生共同参与议题的讨论,对不同观点进行辨析,促使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及其根据,因而能够达到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树立良好价值观的目的。因此,议题式教学尤其适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将为教学活动带来全新的面貌。为保障议题式教学应用到课堂上,本文从现实角度解析了教学能力、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应用困境,并据此提出了四个应用策略:更新教学理念,加强议题式教学能力;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置教学议题;优化议题情境,引领意义建构;以提升核心素养为导向,健全议题式教学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