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江滨中学 柳晶晶
在初中阶段实施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针对性优化其行为习惯;还可以促使他们抵制不良诱惑、学会辨别是非,通过严格要求自我实现良性发展的目标。此时,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初中学生解决一些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与德育、法治教育相辅相成,不断升华课程内涵,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科学的自我调节方法,进而推动其健康成长。
初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符合大时代宏观背景要求的。在素质化教育模式下,要求学生朝着综合层面发展。另外,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完善课程,提高德育的质量,落实学校的育人工作,帮助学生个人实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无疑为教育行业注入了生命活力,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长为新时期所需要的人才。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心理健康教育,所以在初中阶段借助正式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是必要且重要的,再加上该阶段学生本就处于比较特殊的心理状态中,若不加以指导易导致其出现心理障碍、人格缺陷,所以更加凸显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化教育改革过程中,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心理健康作为一个既独立又合群的学科,也应当成为常规的教学类目之一,与文化课程互相促进。另外,在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同时,会促使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培养其顽强的意志和协作精神,而这又能够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拓展德育教育的渠道,同时从思想上、心理上给予学生正面的引导,促使他们高质量发展。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学校应以课程教育为依托,坚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性,使之内外兼修,实现全面发展的目标。此时,通过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引导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学习,并直面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将这种心理素质延伸到现实生活之中,用以指导个人的言行,有助于切实提升他们的个人素养,顺利实现该阶段的育人目标。
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特有的理念,其不仅包含丰富的理论知识,也具备相应的实践策略,且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之言行一致。所以要想将其合理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就必须在保留其本质特点的同时,与学科教学内容相适应,并辅以对应的教学行为,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的目标。然而从实际来看,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存在问题的,其虽然能够在思想上认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能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渗透,但是往往是理论大于实践,即说起来头头是道,却在具体操作时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干扰,无论是选择教学内容、形式,还是设定教学目标,都是以考试为导向的,这就容易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既没有落实新课改理念,也浪费了大好的育人资源和时机。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的,主要具有预防、引导的作用,其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既有重合的地方,也有不同的方面,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精准把握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采取有效方法对学生实施教育。但是,当前仍有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偏差:一方面,部分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面向的是有心理障碍、品行问题的学生,所以要在教学中着重对这些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其形成良好的品格,但却易因此忽视其他学生,导致整体教育效果下降;另一方面,有些教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思政教育画等号,将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看作其品德方面的问题,然后片面地对他们进行引导。此外,还有的教师认为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着重讲解理论知识,且会以提升学生的成绩为目标,导致教学活动趋于功利化,不利于教学成效的提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还需制定科学且完善的目标,以便更加系统、全面、有序地培养学生,促使他们掌握学科知识、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应用,以提升自身的发展质量。然而,由于缺乏整合经验,部分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存在随意、盲目的问题,既没有综合考虑课程教学的要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也没有关注心理健康教育的阶段性和针对性,同时未将二者全面融合,以致教学活动只有形式外壳,缺少内在意蕴。这也就导致学生产生认知误差,将学习重点放在理论知识方面,忽视实践的重要性,这明显与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相悖,也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情感需求,不利于其发展质量的提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其包括丰富的内容。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也都不同,所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立足实际合理筛选内容,将其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但是,部分教师在解读教材时未能向深处延伸,所以无法从中挖掘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契机,再加上缺少实践经验,容易在整合过程中出现简单堆砌材料的问题,甚至会在讲课时生硬地引出心理健康知识,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此外,有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设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容易为了活动而活动,片面追求外在形式,这不仅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导致其混淆学习重点,还会挤压原本的课程教学时间,无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进而影响最终的教学效果。
在整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教师需要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多元方式来引导学生,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在自主探索、感知品味、总结分析中受到更多启发,同步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然而,部分教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也为了避免新方法对课堂教学成效的冲击,往往会选择比较保守的方法来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且为了求稳,也会长期沿用某一种和几种具有效果的融合教学方法,从而导致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弱化他们的学习和参与兴趣,进而影响教学效果。此外,新课改强调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在讲课时应着重训练学生的各种技能,使之具备自主学习、学以致用的意识,如果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及时改进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就会导致学生的学习陷入僵局,阻碍他们的能力发展。
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所遇到的理念问题,认知全面度、科学性有限,方法单一以及缺乏相关的目标体系和内容层面缺乏科学化,导致最终的实效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在后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对策,帮助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取得突出成效。
要想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高效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必须立足实际,编制科学的教学目标,且不能单纯套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程目标,也不能照搬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而是要通过系统且全面的分析,制定既能展现学科性质和育人要求,也能彰显心理健康教育特点和优势的目标体系,同时要体现出层次性和针对性,以便满足教学育人需求,助力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章节内容来确定融合教育的总目标和子目标,如总目标可分为“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两个板块,其中前者又包括“正确看待自我、锻炼健康心理、调节自我情绪、磨砺坚强意志、勇于面对挫折”等目标,后者则包括“积极开拓进取、坚持自尊自信、塑造个人性格、培养高雅情趣、树立爱国意识”等目标,而这些目标又可以继续细化,成为不同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并为教师提供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契机。例如,教师在讲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课本中的“揭开情绪的面纱”一课时,就可以映照“积极适应”这一目标,从中提取要点,结合本课内容制定“引导学生了解自身情绪、培养学生情绪控制能力、鼓励学生合理宣泄情绪”的教育目标,并据此设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以便同步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和心理健康教育质量。
依据制定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还需要认真分析教材,从中提取心理教育内容,合理设计主题教育活动,从而通过有序引导促进学生良性发展。首先,教师可将教材中的内容整合起来,拟定三大类内容,即心理健康知识、学生的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积极的人生态度;其次,通过系统分析,将这三大类细化为八个教育主题,即学习心理、情绪情感、意志品质、适应能力、人际交往、青春心理、升学与择业、自我心理;然后,可根据这些主题设计多元化教学活动,以便通过渗透引导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在讲解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第一单元时渗透“学习心理”这一主题,结合具体案例使学生客观认识初中阶段的学习任务和特点,使之树立正确的态度。同时可联系学生的发展需求,借助真实案例来触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还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入学之后产生的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压力大、厌学等,并对症下药,通过挖掘本质问题使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和考试,学会调节个人的学习心理,还可以传授学生一些提升记忆力、观察力的技巧,并提出合理建议,让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习惯,进而在学习中看到自己的进步,重新获得自信。针对其他的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道德与法治教师需要根据对应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设计多元化的教学活动,辅助其储备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体验,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法律素养和心理素质,以此通过有效引导潜移默化地推动学生健全发展。
1.情景式教学
为了使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高效学习,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初中教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模式,以便促使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主动探索,辅助其迅速吸收和内化相关知识。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友谊的天空”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课时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展示“管鲍之交”“伯牙子期”“割席断义”等故事,或是播放对应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在阅读故事、观看动态画面的过程中对“友谊”进行思考,分析和判断什么是损友、哪些是益友。而后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分享一个比较常见的案例:A 同学和B 同学是大家公认的好朋友,但是有一天B 同学要求A 同学与自己一起逃课外出上网,此时A 同学一方面认为这种行为不对,另一方面又不忍心拒绝B 同学,你认为他该去吗?为什么?如果A 同学没有去,还告诉了教师,但B 同学因此要与A 同学绝交,A 应该怎么办?在多元情景中,学生会对“友谊”产生正确的理解,同时掌握一定的人际交往技巧,学会理解他人、辨别是非、抵制诱惑,有助于达成课程育人目标,并起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2.任务驱动教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还可以基于课程内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设定科学的学习任务,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强化他们的学习能力,并使之在合作中受到启发,不断增强其心理素质。以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守望精神家园”一课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以下任务:分析中华文化的产生过程、主要内容、特点和意义;概述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联系实际提出弘扬我国文化的建议。之后可要求各小组进行合作探究,鼓励他们互相帮助,通过深入分析得出相关结论,然后可在班级中分享,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与质疑,并及时反思和总结,再次完善本组的学习成果。教师可在评价环节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大家有没有发现合作学习比自己一个人学习的效率要高?在合作中大家是否体会到了互相帮助的幸福感呢?你有没有从小组成员身上学到一些优秀品质?”以此可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助人意识、沟通交往能力,同时促使他们收获丰硕的学习成果。
3.实践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本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也需设计实践引导方案,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八年级上册课本中的“社会生活讲道德”一课为例,教师在讲课时可设计一个实践小活动,即选出几名同学扮演残疾人,并要求其通过表演真实还原残疾人的生活状态。如可为扮演盲人的学生戴上眼罩,让其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从讲台上走到教室后方,或是让扮演聋哑人的学生用肢体语言问路,还可以要求学生扮演独臂人,用一只手洗脸。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真切地体会到残疾人的不易,发自内心地理解他们的心理,树立尊重他们的意识,并能够平等地对待这一群体,从而有助于提升学科教学质量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效。要让学生意识到,学生扮演的这些情况只是暂时的,而那些残疾人却要面临一生。然后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带领小学生以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到残疾人之家,了解这些残疾人的生活,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受到触动。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后,教师也要做好相关的教学成果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接触到学生透过这样的学习之后内心的感触,帮助教师在后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调整、优化,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发挥积极的成效。
总而言之,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本学科的教学效率,助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相关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科教学目标,关注该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深入探索寻找适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契机,并采取多元化引导策略,结合实例传授各种心理健康知识,完善学生的自我认知,促使他们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和发展,且要拓展补充各种心理调节技巧,便于学生进行自我检测、自我调节,从而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