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竹坝幼儿园 曾毅薪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人的许多意识和能力都应该从幼儿期着手培养,一旦错过这个时期,花费再大努力也很难挽回。幼儿期也是幼儿意识、能力、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抓住关键期,不遗余力地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对幼儿发展、全民健康、文化传承等都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幼儿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通过课程、活动以及各种方案,将意识不断渗透到幼儿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让幼儿真正把自己作为第一责任人,积极行动,通过行为转变,最终收获核心素养的全面提高。
“4p”学习法是由被誉为“少儿编程之父”的Mitchel Resnick 提出来的。Mitchel Resnick 这样解释“4p”学习法:在具体的项目(Project)中,幼儿做着自己充满热情(Passion)的事,并与同伴(Peer)交流共进,整个过程都伴随着游戏(Play)精神。由此,可以认为“4p”主要是指项目(Project)、热情(Passion)、同伴(Peer)、游戏(Play)。其中,项目(Project)是“4p”学习法的核心,是幼儿参与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方式,幼儿只有全身心地投入项目创造时,才能成为创造性的思考者。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这个项目必须是幼儿自身感兴趣的,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积极地投入其中。热情(Passion)是驱动幼儿展开学习行动的重要动力。幼儿可以在热情中展开自主学习,在热情的驱动下他们很有可能在学习中萌生出很多新的思维方法,还可能对客观世界进行丰富的想象。同伴(Peer)是培养幼儿创造力过程中的重要合作伙伴。培养创造力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幼儿需要和家长、教师、朋友进行沟通,并相互借鉴想法以及灵感从而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当幼儿感到自己身边有很多朋友时,他们会更加愿意去尝试新事物,拥有不同能力的幼儿聚集在一起,可以获得令人惊喜的教学成效。游戏(Play)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欢乐,还可以给幼儿提供创造力。游戏是教学实验与想象力的结合,一些挑战游戏或冒险游戏可以激发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在遇到挑战时,在好奇心的推动下幼儿的创造力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p”学习法主要强调的是创造性学习,教师基于此理念展开教学活动。首先,要让幼儿进行初步的想象,构建自己思维中的“城堡”,这对于培养幼儿的想象能力有重要作用。其次,教师要让幼儿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把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教师要让幼儿在游戏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作品”,通过游戏添加更丰富的内容。在游戏中幼儿可以相互沟通交流,相互分享彼此的灵感。最后,幼儿要反思把想象变成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找到出现问题的原因,从而让学习更加完善。在反思后,让幼儿进行新的想象,在经历了上一次的总结后,思考怎么才可以搭建一个更加稳定的“城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性、思考力不断提升。
“项目”这个词最早是由哥伦比亚大学的教授C.R.Richards 提出的,他把项目定义为幼儿自己制订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学习的方法。后来,随着皮亚杰认知主义理论和维果斯基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瑞吉欧的马拉古兹汲取了两者以及杜威进步主义的精髓,在幼儿园系统实施了项目学习。近年来,随着STEAM 教育的发展,项目学习受到了更多人的重视。在幼儿园教育体系中,项目学习是以幼儿为中心,设计需要执行项目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项目要与跨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如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项目要和科学知识进行结合,从而设计成完整的教学项目。换个角度来看,也可以把项目学习看作“教、学、做”合一的学习模式,把项目和幼儿的生活联系起来,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具有挑战性的、冒险性的问题以及任务,让幼儿自主探究,最终完成项目任务。
1.设计与生活相关的科学探究活动
在设计项目前,首先应考虑大班幼儿的认知发展情况。大班幼儿已经获得了一些科学知识,动手能力较强,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以提升能力为主。例如,大班幼儿在探究“清洁用品”的项目中,围绕“哪些要清洁”“清洁小能手”“物品清洁的妙招”等进行探究。在幼儿的探究活动中,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玩具、脏衣服、擦嘴巾、汗巾、用过的餐具、钢琴、电脑、时钟、门等进入了幼儿的“清洁”项目中。他们对平时生活中“还有哪些容易产生污垢的物品”展开了讨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让幼儿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思考。有些幼儿说“有茶垢的杯子”,有些幼儿说“脏了的运动鞋”,还有些幼儿说“刚吃完饭的碗”……教师针对幼儿的“项目”进行了拓展、提升。通过提供的素材,如盐、醋、牙膏、洗洁精、果皮等,教师抛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物品可以清洗污垢吗?”,让幼儿自主展开思考探究。
2.设计具有挑战性的科学探究活动
大班幼儿正处于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阶段,他们对很多科学现象都有强烈兴趣,如用力压海绵海绵会变形,但是松手后过一段时间海绵又会恢复原状,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以先告诉幼儿这是因为海绵有弹性,然后基于此设计“有趣的弹性”探究活动。首先,教师通过视频让幼儿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教师让幼儿想一想哪些东西具有弹性,幼儿回答弹簧、橡皮筋、弹力球等都有弹性。最后,教师拿出一个弹簧,让幼儿想一想弹簧可以让哪些本来没有弹性的东西也变得具有弹性,并鼓励幼儿在展开思考后进行动手实践。在这一活动中,幼儿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通过动手实践把想象变为现实,幼儿的创造力在这一过程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热情是推动幼儿展开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内在动机。著名教育家赫而巴特对热情的心理状态展开分析,并得出结论:在充满热情的状态下可以产生两种心理活动,分别是专心和审思。专心是集中一个对象从而排斥其他思想的心理活动,而审思是同化新旧观念的活动。通过审思这一心理活动,可以把儿童通过学习获得的新观念与原有的观念进行协调,从而让儿童的意识具有统一性。研究表明,当人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时,他们更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在这样的情况下热情可以让他们萌生出一些新的思维方式。为此,想要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就要提升幼儿的学习热情。
首先,要建立幼儿与兴趣相关的知识网络。部分幼儿的兴趣较为浅显,但是教师对幼儿进行正确的鼓励有利于让幼儿发挥巨大的潜能。如有些幼儿喜欢看动画片,教师可以把动画片与动画片制作、绘画、编剧等知识结合起来。教师要肯定幼儿喜欢动画片的爱好,然后逐渐深入引导幼儿思考“动画片是怎么制作的”“试一试制作动画片”。教师可以通过视频给幼儿观看一些创作动画片剧情、简单制作动画片的知识,随后设计“我来露一手—制作动画片”的科学活动。这一任务对于幼儿来说有点困难,教师就要加强对幼儿的指导,还可以寻求家长的帮助,这样就可以把兴趣爱好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
其次,帮助幼儿建立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持续性热情。追求兴趣的过程也不是完全一帆风顺的,幼儿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难题。大班幼儿的自控能力差,且容易出现三分钟热度的情况,遇到困难后容易退缩、放弃,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幼儿克服困难,并让幼儿在克服困难后还能对探究活动继续保持热情。在幼儿展开科学的探究活动时,教师要对幼儿的探究进度进行重点关注,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优势以及幼儿在活动中的困难。可以根据大班幼儿的情况,结合探究活动提前预估幼儿在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制定预防方案。当幼儿出现问题后,要先让幼儿自己尝试开动脑筋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当幼儿实在没有办法并出现了想要放弃的情绪后,教师要及时进行干预。要引导幼儿自己说出难点,可以从科学原理、转变探究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等方面对幼儿进行引导,转变幼儿的固有思维,让幼儿运用灵活的方法尝试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可以先提出假设性解决方案,然后在教师的带领下把方案进行一一实践,最终得出可以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想法,并对幼儿进行肯定,让幼儿知道自己在这些方面很有能力。解决问题后的满足感加教师的鼓励,可以让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具有可持续的热情。
在传统的学习中,同伴的作用更多在幼儿的情感发展、社会发展上有促进作用,在学习活动中促进较少。现在,越来越重视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团结意识,越来越多的教师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无形中也让同伴在学习中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在项目学习中,当项目处于不同阶段时,同伴的作用也会有所改变。如在科学探究活动项目的设计阶段,幼儿同伴聚在一起纷纷调动自己的思维,分享自己的项目设计灵感和想法,一起制定项目学习任务。当项目开始实施后,幼儿同伴又要分工合作,每个幼儿都对项目的不同部分负责任,通过团结合作一起完成项目。在进行项目展示时,同伴可以分享自己在项目中所做的贡献,以及自己在项目中获得的经验。在最后总结时,同伴之间要分享、总结经验:如果探究活动成功,同伴之间可以一起分享喜悦;如果探究活动失败,同伴之间也要一起总结失败的教训。
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设计“了解水和浓度之间的关系”的小组科学探究活动。首先,两个幼儿组成一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幼儿自己准备实验用品。两个幼儿先进行讨论,然后分别决定谁准备浓度较高的红糖水、谁准备清水、谁准备白砂糖,高浓度红糖水和清水分别准备两份。教师可指导幼儿先把红糖水倒入清水中,并观察这两种不同的水能不能变成两层。在倒水时,一个幼儿要把稳杯子,避免水杯在桌子上移动,另一个幼儿进行操作。在倒水后,教师让幼儿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并探讨实验现象。很多小组进行第一次实验后表示不能分为两层,这时候教师让幼儿想一想:自己准备的实验道具中还有哪个道具还没有使用?幼儿观察后发现白糖还没有使用,教师继续让幼儿进行探讨,是把白糖加在清水中还是红糖水中?教师先请小组成员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讨论后决定加在清水中。然后教师让幼儿展开第二次实验,把红糖水倒入透明的白糖水中,部分小组表示成功了,部分小组表示没有成功。教师给出时间让小组之间先进行总结讨论,再由失败的小组总结实验没有成功的经验。最后教师可以用成功小组带动失败小组的方式,让幼儿之间相互帮助并最终完成实验。
寓教于乐的含义是在娱乐中寄托教育,在幼儿教育体系中就表现为把游戏与学习结合起来。游戏是现代教育中幼儿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之一,主要具备趣味性、主动性、探索性、创造性这几个核心特征。趣味性是指探究活动是充满欢乐的,幼儿可以在活动中感受到乐趣,但是趣味不等于轻松自在,幼儿在活动中仍然要面临困难。主动性是指幼儿是基于自己内心的意愿参与到游戏中的,他们在游戏参与中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如可以自由选择游戏伙伴、自由选择想要参与的游戏类型、自由选择游戏材料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依然需要遵守游戏规则。探索性是指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不断尝试以前没有过的行为或接触以前没有见过的事物等,在这一过程中幼儿通过不断探索与验证来构建对周围世界的科学性理解。创造性是指在游戏活动中,幼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造游戏方法,可以一起设计游戏内容、游戏规则,也可以设计克服游戏困难的方法,这一过程是幼儿进行创造的过程。
如,“淀粉遇碘变蓝”的科学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开始前,幼儿准备馒头、土豆、香蕉、碘酒、杯子和盘子等。结合角色扮演游戏,教师扮演科技公司的老板,而幼儿是科技公司旗下的科学家。教师在活动开始前,先把实验室布置成科技公司的模样,并准备了一系列的名牌。教师的名牌写的是“××科技公司总裁”,而幼儿的名牌上写的是“××教授”,通过这个方式给幼儿创设更加真实的游戏情境。然后教师以总裁的口吻引入实验:“今年,我公司的其他研究团队研发了一瓶药水叫碘酒,可是我对这个药水还不太熟悉,所以需要你们帮助我进一步研究它,这样它就可以上市了。”实践操作中,幼儿先打开碘酒倒一些在杯子里,观察碘酒是什么颜色的。随后,教师这样说:“你们不要直接告诉我它的颜色,为了显示我的聪明,你们可以给提示让我来猜一猜。”然后幼儿就要思考棕褐色的特点是什么,以及怎么才可以在不直接告诉总裁的情况下又能让总裁猜到。这一环节,教师可以设计“设谜底”的游戏。当教师猜出碘酒的颜色后,教师继续指导幼儿把碘酒倒在馒头上,然后幼儿发现馒头变成蓝色了。这时候教师可以装作惊讶:“怎么白色的馒头变成了蓝色?难道这个药水有毒吗?”然后引导幼儿思考并探究变蓝的原因。教师可以让幼儿继续把碘酒倒在土豆、香蕉上,继而发现碘酒遇到这些食物都变蓝了,幼儿可以从食物的特性上进行研究,发现这些食物都是淀粉类食物,最后得出结论: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
在“4p”学习法理念下,教师要先设计项目。在项目学习中,知识可以进行有意义的整合,幼儿可以更好地在情境下建构知识,在这一过程中幼儿还可以感受到创造的过程,并逐步发展为创新型思考者。在设计项目时,教师要让幼儿在学习内容、学习地点以及学习方式上有更多的自主权,尊重幼儿的差异性,让幼儿在多种风格的项目中发散创造思维。
在“4p”学习法理念下,幼儿需要建造自己的思维“城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会面临很多困难,如想象力不够丰富、动手能力差等,这些问题需要幼儿自己学会解决。教师在这一教学模式中,对幼儿的干预较少,即使遇到问题教师要做的也只是观察幼儿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幼儿会不断面临挫折,又要不断跨越挫折,这可以培养幼儿坚毅、不放弃的性格。
“4p”学习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同伴。在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同时,教师要把具有不同能力的幼儿聚集在一起,教师可以给出一个项目任务让幼儿展开想象,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可以交流自己的想象内容,若是一些幼儿没有灵感,可以从其他幼儿的想象中汲取经验。创造性学习既要独立学习,又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通过促进幼儿之间的自由交流可以推动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遇到问题时,幼儿也可以通过团队交流帮助自己解决问题。
在“4p”学习法理念下,教师要给幼儿创设趣味性、主动性、探索性以及创造性的游戏。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通过游戏可以帮助幼儿积累探究世界的经验。创造力主要来自挑战、实验以及冒险,教师想要培养大班幼儿的创造力,就要在游戏中让幼儿积极挑战并展开实验。幼儿可以原创一些挑战方案,也可以在游戏中把自己的想象付诸实践,这样幼儿可以享受项目带来的挑战乐趣。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幼儿的实践探究机会更加丰富,这对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有重要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幼儿的培养要求越来越高。要培养大班幼儿科学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成长,教师可以把“4p”学习法融入科学探究活动中,充分调动幼儿的学习热情,鼓励幼儿在与同伴的合作探究活动中,系统地构建科学“城堡”,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