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音乐课堂“活”起来

2022-11-20 19:12:13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李玉琴
亚太教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音乐课青蛙笔者

福建省邵武市熙春小学 李玉琴

随着音乐课程改革的深入,通过几十年的音乐教学实践,笔者越来越觉得,音乐课教学应是教师带领学生既立足于音乐教材,又巧妙地拓展音乐教材,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创造,使学生达到获取音乐知识、提高音乐审美能力的目的。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满堂灌,或大包大揽,刻意让学生循规蹈矩,追求表面的课堂纪律,以免使学生失去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课堂要做到教师“活教”与学生“活学”,给学生营造一个欣赏、思考、表演与创作的空间,使音乐课真正“活”起来。这就要求音乐教师要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更新思想、刷新观念,上活、上好每一堂音乐课。在音乐实践教学中,笔者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让音乐课“活”起来。

一、把情境化的音乐给学生

音乐新课标指出,兴趣是音乐学习的根本动力和终身喜欢音乐的必要前提,因此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喜欢音乐,才能进一步教他们学好音乐。通过多年的音乐教学与实践,笔者深深体会到:把情境教学巧妙地融入音乐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活动中,使他们更好地感知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获得音乐审美的愉悦。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习,活跃了音乐课堂气氛,有效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

如教授二年级下册欣赏曲《口哨与小狗》时,笔者先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小男孩在野外遛狗的生动情景,配上《口哨与小狗》音乐,声像一体。美丽的草地、风趣的音乐、悠闲自在吹着口哨的男孩、可爱的小狗……把学生的目光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接下来的听赏中,笔者让学生随音乐展开想象:小狗和吹口哨的小男孩是如何相处的?通过情景的想象,课堂气氛“活”起来了,有的说小狗跟小男孩在野外散步,有的说小狗跟小男孩在草地上嬉戏玩耍,有的说小狗随着口哨声翩翩起舞……美好的情境设想充满了孩子们对乐曲的喜欢。最后,让孩子们分角色扮演小男孩和小狗,并随着音乐表演,孩子们调皮的表情、滑稽的动作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把情境化的音乐给学生,有效地让音乐课堂“活”了起来,提高了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又如教授二年级上册《小青蛙找家》一课时,笔者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在一望无际的美丽田野里,有几只小青蛙东奔奔,西跳跳,还不停“呱呱呱”地叫。笔者让学生猜想小青蛙怎么了,课堂立即“活”了起来,有的说小青蛙在不停地歌唱,有的说小青蛙在呼喊小伙伴,有的说小青蛙迷路了……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活跃了课堂气氛。学会歌曲后,笔者让学生随生动形象的音乐模仿青蛙蹦跳着找家,好动的孩子们开心地唱着、跳着。最后,笔者一句“小青蛙回到家了”,学生全部开心地跳回自己的座位。通过音乐情境的表演,进一步让音乐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

二、把实践化的音乐给学生

根据新课标精神,音乐课要注重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良好习惯。教师在课堂上要创设一定的实践情境,帮助学生在实践中主动学习知识、探究真理,不断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如教授《劳动最光荣》这节欣赏课时,笔者问学生在家里或学校做了哪些家务或参加了哪些劳动,然后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手帕、扫把、抹布、洒水壶等工具请个别同学上台演示劳动动作。课堂一下就“活”了起来,孩子们纷纷做起“扫地”“擦桌子”“浇花”“洗衣服”等劳动动作。再次聆听歌曲《劳动最光荣》,学生很自然地沉浸在欢快的音乐中,流露出相应的表情和体态动作。接着让学生跟随音乐做自己喜欢的或熟悉的劳动动作,孩子们听着、唱着、跳着、表演着,在音乐中感受、体验到劳动的快乐,懂得劳动是光荣的。最后让学生创设一幅生动的劳动场景画,他们在兴奋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进入了主动学习状态,通过实践性的学习,真正做到了“活教”又“活学”。

又如在教授三年级《我是小小音乐家》这首歌曲时,学生学会歌曲后,笔者用激励的话语对他们说:“我相信每位同学都是小小音乐家!”接着,笔者请学生利用课前要求带的生活中常见物品(如各种瓶、碗、罐、盒、陶、塑、纸等)以及自然界中容易获取并利用的物质(如水、竹、石、沙、木等),通过自己的思考、想象、创造,把这些物品合理、有效地利用起来,制作成简单的“弹拨乐器”“吹管乐器”,特别是能够敲打的“打击乐器”。同时,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安全,如操作上有困难可以请教师或同学协助。制作好后,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弹一弹、吹一吹、敲一敲,听一听、说一说谁制作的乐器更适合为歌曲《我是小小音乐家》伴奏。然后请学生选择合适的乐器,编创合适的节奏为歌曲伴奏。音乐课堂顿时“活”了起来,学生兴致勃勃地唱着歌、奏着自己选择的乐器,沉浸在音乐实践的快乐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

三、把多维化的音乐给学生

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被动的记忆(传统的较多如此),应随着课程推进,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方法的一个或多个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时不满足于一种答案、不停留在一种解决方法上,要鼓励学生形成求异性思维、发散性思维的习惯。

如笔者在没有出示课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聆听乐曲《野蜂飞舞》,听后让他们说说感受。学生有的说感觉到了洪水的汹涌;有的说仿佛骏马在奔驰;有的说是像蚊虫在飞舞;有的说心里很紧张,感觉是老虎在追捕小鹿……无论是汹涌的洪水,还是奔腾的骏马,或是老虎追捕小鹿,这些都是学生欣赏后内心真实的感受,虽然不是笔者最想要的答案,但笔者仍然尊重学生的感受与见解,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赞赏,因为音乐感受是没有标准答案的。

在没有标题的音乐下,教师要尊重和鼓励每个学生的感受和美好的想象,把多维化的音乐给学生,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审美体验,以培养其音乐感受力和想象力。正如演唱一首歌曲,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处理方式,会采用不同的速度、力度、情绪表现歌曲内容;完成同一道练习题,学生会有多种方法或者不同的答案;为歌曲伴奏,学生会选择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节奏……教师不要用“标准答案”或“统一模式”束缚学生,应把多维化的音乐给学生,给学生一个自由探索的活动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情,有针对性地多问学生感觉到什么、想到什么、怎样表现、有不同的感受吗等问题,并让学生畅所欲言,以创造一个民主、轻松、愉悦的教学气氛,让音乐课堂“活”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多维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想听、爱唱、敢演、会创,从而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把生活化的音乐给学生

音乐源于生活,是生活的再现和反映。音乐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音乐教学应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终身喜爱音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生活、感受生活,音乐教材也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存的知识背景出发,将教学内容与生活相联系,使音乐问题感觉得到、摸得着,以音乐贴近学生生活,以生活情境激起学生体验音乐的热情。

如在教授“进行曲”这一知识点时,笔者通过学生熟悉的《运动员进行曲》《共产儿童团歌》《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进行曲体裁的歌曲,让学生一边走一边哼唱。通过律动,学生体验到进行曲的节奏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步伐节奏,采用四二拍或四四拍,同时也感受到其节奏鲜明、结构整齐、情绪激昂的特点。

又如在教授“倚音记号”这一知识点时,笔者结合歌曲《守株待兔的老农夫》中带有倚音记号的“有一个老农夫呀,山坡上把地锄”这句,先让学生边读歌词边做除草的动作,然后进行有倚音和没有倚音的演唱。通过对比,学生很快掌握了倚音的唱法,深刻感受到了倚音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从日常的体态动作中感受音乐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同时,把抽象的音乐知识转化成生动有趣的动作,使之形象化、具体化,避免枯燥的知识教授,也能起到让学生乐学、易学的作用。

再如教唱二年级上册歌曲《大鹿》第三乐句“鹿呀鹿呀快开门,林中猎人追来了”时,为了让学生把握这句的速度、力度和情绪,笔者请学生思考如果遇到危险,向别人求救时声音是怎样的,并请学生试着呼救一下。通过实践,学生体会到遇到危险呼救时,声音是紧张、急切、高喊的,而且是反复的呼喊。通过实践,学生感知到歌曲旋律的特点,了解了歌曲的情绪,懂得了该用怎样的速度、力度、表情演唱,也明白了此句反复记号的表现作用,从实际生活中体验到了音乐的情感。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在音乐实践中让学生初步懂得音乐来源于生活。把生活化的音乐给学生,让学生倍感熟悉、亲切、充满趣味,达到“活教”与“活学”的效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音乐审美体验,让音乐课“活”了起来。

五、把表演化的音乐给学生

音乐是美的使者。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表演的心理特点,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上把他们对乐曲的理解、对美的感受用身体语言表现出来,使他们在动中感受音乐、在动中发挥想象、在动中表现音乐、在动中愉悦身心。如果学生能随着音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说明他们已领悟音乐的美妙,感受到了歌曲的力量,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中来了。

如在教授《小猫钓鱼》这首歌曲时,风趣幽默的旋律和歌曲内容备受学生喜欢。为了能够让学生充分享受音乐,笔者课前准备了小猫、小鱼、蜻蜓、蝴蝶等头饰,还准备了鱼篓、鱼竿等教具,在学生学会唱歌曲后,笔者让学生分组编创歌曲情景,然后请各组代表戴着头饰、拿着道具,伴随音乐表演小猫钓鱼的情景。孩子们有趣的表演逗得全班同学乐开了花,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他们自己也在表演中获得了音乐审美体验。

又如在教授二年级《小青蛙找家》时,笔者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在学生学唱歌曲后问他们:“小青蛙找到自己的家,看见爸爸妈妈后会有怎么样的反应?你们能把这个故事编创下去吗?”一个简单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构思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有的小组表演了小青蛙和自己的亲人团聚后的亲热情景;有的小组表演了小青蛙给同伴们讲述自己迷路后找家的经历;有的小组表演了小青蛙拥着爸妈激动流泪的场景;有的小组表演了小青蛙向爸妈认错,表示以后再不敢独自外出……每个小组的演员兴趣盎然,尽情发挥想象力,用心、用情表演。课堂编创表演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恰当地延伸了音乐课堂教学,让音乐课“活”起来。

总之,根据音乐课标要求,音乐课要使学生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领会新课标的理念,更新音乐教学观念,更好地进行音乐课堂教学,让音乐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要紧紧围绕教材,根据课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上活、上好每一堂音乐课。这样,教师就不再是单一地履行传授知识、解答疑惑的职责,而是积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课堂上出现的也不再是“教”的代表,而是“学”的楷模,是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教互学的生机勃勃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活教”与“活学”的教学过程。这样的音乐课堂教学才是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更多的优秀品质,帮助学生插上想象、创新的翅膀,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这样的音乐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

猜你喜欢
音乐课青蛙笔者
小青蛙捉虫
谁能叫醒小青蛙?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青蛙便签夹
骄傲的青蛙
两个插件,让Chrome变身iPhone
Google Reader订阅按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