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界学习:构建动态交互的生长空间

2022-11-20 19:04
江苏教育 2022年18期
关键词:游戏家长课程

施 丽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一经发布,在社会上就引起了广泛关注。学校作为政策落实的主要力量,面临着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发展与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新挑战。

“双减”作为这一政策的简称,用数字化的表达浓缩了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期待。从字面上看,“减”的是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其实质是引导全社会关注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从这个意义上说,有“减”就有“增”。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在这样的改变中寻求符合教育规律的增量,让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未来人才适时而生呢?在策划因“双减”应运而生的课后服务课程时,我们自然而然想到了“无界学习”。无界学习是弱化学科边界,实现多学科同时连接的学习样态。“双减”后的校园应该是什么状态?是否能利用延长的时空建立新的学习情境与学校生态,推动学生从纸上的“二维学习”走向生活的“三维学习”?是否能建立一种新的学习关系,实现学习资源与学习场景的充分交互?是否能更大程度地打开学校的大门,形成真正的无围墙学习生态圈?

一、打破家校边界,让家长资源成为学校的“补给站”

在课后服务中,如何调动师生的参与热情,让延长的在校时间不是时间的消磨,而是兴趣的打开?我们扩充学校已有“慧玩”“慧学”课程,开设了家长志愿者“慧创”课程。让家长成为这一课程的直接参与者,实现课程“众筹”。

1.充分调查,博采众长。

首先,学校面向家长发放调查问卷,听取家长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意见,同时充分了解家长自身以及借助其资源可能为学生提供的课程信息。

调查显示,家校之间合作越来越趋向双向度的需求,家长有比较强烈地参加学校活动的意愿,而教师又希望有家长的支持。家校对话关系变得明朗而和谐,在这样的条件下实施家长众筹课程是有基础的。我们看到来自各行各业的优秀家长志愿者为学校提供了大量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有以行业特色为主的,如“小理财大管家”“眼科小知识”“中医药文化”“法律小讲堂”等;有以兴趣经历为主的,如“援非故事”“探秘甲骨文”“礼品花DIY”等;有以学生体验为主的,如“身体音乐”“戏曲文化体验”“科普小实验”等,课程大部分源于家长的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由此极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

2.严格筛选,众擎易举。

有丰富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筛选,让它成为有价值的课程呢?家长缺少这方面的经验,那么教师基于专业知识的引导必不可少。学校成立课程规划组,梳理家长课程的种类、适合的年级,进行课程执行的可行性分析。对于首批确定的课程提出修改建议,协助家长做好方案的修正与完善。考虑到绝大多数家长的非教育专业背景,兼顾学生年龄特点和场地要求,学校提倡课堂形式以参与式、体验式、活动型、故事型为主,最大可能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严格筛选下,最终形成了以年级为单位的家长走班课程表,每一个课程方案至少在3个班级走班实施。

3.及时调整,不负众望。

课程实施中,家长志愿者统一佩戴标识进行教学。教师作为课程的辅助者,全程协助家长共同完成课程,并记录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课后及时沟通调整,为下一节课顺利进行做好准备。这样经过几次教学活动后,课程设计不断完善,家长的教学组织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教学效果一次比一次好。

实施课后服务家长“慧创”课程以来,学生每周都期待全新的课程体验,家长也受到了极大鼓励,调动了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二年级的一位家长为了讲解消防知识,甚至将消防车开进学校进行现场教学,在游戏互动中带领学生认识消防水管。

二、打破学科边界,让兴趣点燃成为“慧学周”的“动力阀”

“慧学周”是学校坚持多年的活动性学习周,以“周”为单位开展主题式或项目式学习。“双减”之后,我们在思考,这样的综合性学习如何在时空上有更合理的安排,才能体现学习延展的价值。

1.铺垫点燃,引发兴趣点。

在项目周学习中,学生围绕某一个主题或要解决的某一个问题展开研究,形成项目任务。如四年级围绕“小水宝的奇妙旅行”形成项目任务——设计“海绵连小”校园生态环境。这个大任务中包含制作净水循环装置、设计制作节水装置、设计“海绵”校园生态沙盘等一系列小任务。一般情况下,项目基本在一周内完成。“双减”之后,我们认识到学习项目的完成并不代表学习活动的结束,对学生而言,激发兴趣永远比达成目标重要。于是,我们调整了学习节奏,首先提供与项目学习相关联的知识铺垫,以学生搜集资料、自主探究、同伴互助、教师讲授、游历体验等方式展开主题知识的跨学科学习。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情境中产生问题、生成任务、设计方案。然后,通过一周的研究实现小任务的解决,思考面向大任务的更广阔领域的研究方向,规划课余时间的学习内容。

我们看到,因为学习目标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状态也发生了变化。学生不仅能自信大方地展示研究作品,介绍一周的收获,而且有了更多的“未完待续”“敬请期待”的憧憬。四年级一位学生自称“安博士”,因为他在这一周内持续研究净水装置,现在又对学校鱼塘水循环系统产生了兴趣。一批学生痴迷于校园节水龙头的设计,各种迭代升级的作品不断出现。

2.空间布展,呈现学习场。

我们关注了学习场景的教育功能,将这一周的学习过程动态化展示,形成有关一个主题的物型空间,提供随时将参观者卷入其中的直观情境。

如二年级将空闲的楼道布置成“虫虫的秘密家园”,这个秘密家园也成了学生课后最爱去的地方,它完整展示了学生对昆虫研究的全过程;四年级学生把实验不成功的节水装置挂在墙壁上,看着它时刻提醒自己失败并不可怕,而是走向成功的阶梯。完成空间布展也是学生和教师参与综合性学习的真实过程,将这一真实场景长期保留,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生动现场。

3.持续延伸,关注过程值。

当学习的视野向四面八方打开,学生将在更广阔的空间里任想象驰骋,并将创意转化为作品。

一年级小种子课程,学生将一粒粒稻谷打落、去壳,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了米粒的形成过程,更是感受到粮食的来之不易。有一个学生捡起掉落在地上的米粒告诉教师,每一粒稻谷“脱去外衣”好难,每一个人都不能浪费粮食。这时候,他们所获得的就不仅仅是知识,更是知识与情感相连的价值认同。

三、打破班级边界,形成年级混班、首席执教的“运动场”

“双减”后,学校增加了学生活动时间,利用课后服务为低年级学生开设了一小时游戏活动时段。因为学校场地有限,班级众多,需要大量的管理人员,根据实际情况,我们尝试设置游戏活动“首席教师”制。以体育教师为主,一人统管一个年级,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因项目组合活动小组,让学生不仅有足够的运动量,而且能运动得有趣、有序。

1.游戏化活动。

体育组两位年轻教师主动认领任务后,成了这个课程的“首席教师”。为了能让学生热爱运动,他们巧妙设计了30个适合在小空间活动的游戏,录制成微视频,制作成二维码,布置在场地四周。每一个游戏区都有一位教师负责扫码,学生只要看着视频就能快乐地游戏运动,他们把这个时间叫“游戏屋”时间。

2.规则性管理。

在每次活动前,首席教师会就本次活动做统一的热身运动和要求布置,如明确每个活动区域的大小,学生是否在着装上符合运动要求,有无不适合参加活动的学生等。对于一些基本的游戏规则统一指导,强调遵守规则方能参与游戏,增强了学生的规则意识。

3.竞技性评价。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首席教师不仅可以随时点评、指导,共性问题统一解决,还可以组织同一项目活动班级之间的小型比赛,以竞技的方式活跃气氛。“游戏屋”活动实施以来,得到了学生、教师的点赞。低年级试点成功后,学校还分批在其他年级开展,让课后服务的操场永远涌动着运动的热潮。

猜你喜欢
游戏家长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家长错了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