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志新
(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00)
英语语音课程通常开设在英语双学位第一学年的第一学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48个音标的发音及语流规律、语调功能,帮助学生矫正英语发音,以利于学生之后英语听说方面顺利发展,较快提高英语水平。
英语双学位的学生从英语水平、学习动机等方面都不同于英语专业的学生。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语音课程首次授课时最好能从课程的专业角度出发,结合双学位学生的实际情况,入心地做好开课前的动员工作。结合笔者几年来双学位教学中获得的一手资料,文章认为双学位学生可能会在下列几个问题上存在问题,有必要在首次授课时予以说明,预期会对学生未来的语音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是学习者特征分析,包含学习者的学习习惯、兴趣、成绩等方面。英语语音课程开设前对双学位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分析,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文章对学生的学情分析从两方面入手:学生起点状态的分析及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
首先是双学位学生接触英语语音时起点状态的分析,此方面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状态、学习习惯等。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中医药类院校,药学院等专业均有博士招生资格,学生多是一本分数招生进来,入校时的程度高,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较好。总体而言,学生的起点状态较高,任课教师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学生潜在的状态包括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结构等方面。虽然双学位学生的起点较高,程度较好,但专业毕竟不是英语,在学习时间投入上可能会和专业课学习发生冲突。另外,作为辅修专业,大多数学生对课程最终成绩的期待是能高些更好,不能高些能够过及格线也可以,因此学生们英语语音发音得到改善和提高的愿望不是特别强烈。然而,英语语音的提高需要长时间的模仿与练习。这是语音学课程必须直面的矛盾。
基于第二部分英语双学位学生学情的简单分析,文章认为下列四方面的问题可能会给学生未来语音的学习带来干扰和困惑,因此有必要在英语语音首次授课时详细解释这些问题。
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英语口语的节奏感不强,读英语句子如同读中文句子,每一个词都重读。充分认识两种语言的差异,尽量摆脱母语对英语的干扰,才能快速、有效地提高英语语音水平。在语音学习之前,一定要给学生反复强调:中文和英语在形态学上存在很多差异。汉语的话语节奏是以“音节定时”,即每一个音节的音长呈大致相同的趋势,中文强调“字正腔圆”;英语是以“重音定时”的话语节奏,即使两个短语的音节数不同,但完成话语所需的时间却有可能大致相同[1],所以英语读起来会有轻重、顿挫之感。
笔者在上语音课时,会以“some bread and some milk”及其对应的中文翻译“一些面包和一些牛奶”为例让学生体会中英两种语言话语节奏的差异。首先让学生试着读英语短语“some bread and some milk”,很多学生把短语中的每一个单词都读成它的强读形式,这是常见的中式英语的特征之一。随后让学生和教师比赛看谁先快速读完这个短语,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之后,再给学生简单讲解英语的话语节奏,这个短语中需要重读的只有“bread”和“milk”两个单词。这是英语学习经常遵循的思维模式,学生尚不能很深刻地体会汉语为母语的话语节奏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影响。随后,笔者就转换思路,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处于汉语习得初期阶段的英美留学生,那么会怎么读“一些面包和一些牛奶”这个中文短语。很明显处于初期阶段的留学生不会像汉语为母语者那样讲得字正腔圆,同样会受自己母语英语话语节奏习惯的影响,把汉语短语中“面包、牛奶”两个词语习惯重读,其他几个词汇会读得稍弱些。通过换角度的对比分析,学生会真切地意识到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也会明白在学习英语语音时尽量忘掉母语语言习惯的重要性。理解这种语言差异,未来必定能对学生语音语调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英语话语节奏的改善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任课教师应利用任何可以训练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关注并努力练习英语句子的话语节奏。
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英语语音时都会有这样的误区:英语初期学习的时候,由于当时英语任课教师的影响,或者自己未能有意识训练,英语发音不是特别标准。现在自己的英语发音已经定型了,即使再学、再练习,也不会有太明显的改善。通过英语语音的学习,英语发音还能不能提高,能提高多少,是学生们困惑的问题。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年龄确实是影响习得效果的因素之一。心理语言学家Lenneberg 1967年提出了著名的关键期假说(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简称CPH):在语言习得过程中存在一段关键期,在这段时间内,语言习得最为容易,超过这段时间,大脑可塑性慢慢降低,语言习得变得越来越困难[2]。很明显双学位的学生已经过了语言习得的关键期,就学习效果而言,英语发音的提高和改善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与自己的母语学习和儿童的二语学习效果相比,会出现花费的时间长但英语的发音和口语的流利度和自己期待的目标相差甚远的情况,甚至会出现二语习得中提及的石化或者僵化(fossilization)现象,即不仅没有提高反而会停滞不前甚至倒退的情况。有了这一理论依据,任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语音学习提高迟缓的情况,鼓励学生切不要因为一时的打击失去语音学习和练习的积极性。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从儿童的角度出发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3]指出:儿童的发展水平有实际发展水平层面和潜在发展水平层面。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社会互动,学习者不断把潜在发展水平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语音练习,学习效果并未得到很大的提高,但与练习前的实际水平相比,肯定是向前进了一步,要高于之前的实际水平。关键期假说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到语音学习可能会存在的困难和挫折,维果茨基的理论又会唤起学生语音学习的积极性,坚信只要是努力了必定会发生量变到质变的变化。
简而言之,要客观看待语音学习面临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要自信、能坚持,必定会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是语言习得的逆过程,意指语言使用者由于语言使用的减少或停止,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退[4]。英语语音课程一个学期学习结束,只是英语语音48个音标的发音和语音发音技巧理论方面介绍的结束,后期的实践练习对巩固、加强和提高所学的语音学理论知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曾经在一次国内的语音学大会上,一位高校英语语音课程的任课教师谈到她的语音学课程改革。大一年级语音课程第一节课,所有学生读一段语音材料并进行录音,老师保存录音材料。一学期的语音课程结束后,教师还会让每一位学生再录制语音材料,学生可以对比一学期以来,自己的英语语音是否得到了提高。很多学校的英语语音课程可能就到此结束,然而这位教师所在的高校对学生语音学习的监控管理并没有结束,随后的大二、大三直到大四都会交由其他课程的任课教师继续监管,每学期结束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语音材料的录制与保存,直到大四毕业。由于学院的参与、监督与管理,各专业课教师接力棒式的语音督促,学生的语音实践活动得到了加强。从总体效果上而言,一定会对学生口语水平及英语发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克拉申的输入假说(input hypothesis)包含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其中输入数量提醒我们语言习得需要大量的语言输入,当然,语言输入材料的难度最好是稍高于学习者目前已经掌握的语言知识[3]。掌握了基础的语音学理论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遵循理论—实践—理论—实践这一科学的英语学习规律,如学唱英语歌曲、看英美经典电影或电视剧、背诵英美诗歌、做配音练习。
音乐中美的旋律、变化的节奏,对人的精神、情操的陶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力量。优美动听的英语歌曲对学生有着深深的吸引力。任课教师每次上课时可以推荐一些必唱和选唱的歌曲。必唱的歌曲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一项考核项目,以督促学生通过反复颂唱掌握英语语音的话语节奏,更好地练习元音的长度、连读、爆破等语音技能。选唱的歌曲可以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学习资料。背诵英美诗歌能够帮助学生在较高层面上综合练习语音的各种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水平。
沉浸式语言学习对提高学生的语音语调语感都有极大的帮助作用。在汉语为大环境的背景下学习英语,学生很难接触到大量的英语语言信息。观看原版电影是创造语言环境的一个重要方法,亦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碎片时间能得到充分的利用。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话语节奏具有明显的差异,学生的英语口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语调不准,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中国口音。影视配音能营造出一个真实的情景,如果学生受汉语话语节奏的影响比较大,重读和弱读的使用不太灵活,就会出现跟不上配音材料速度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会有意识地分析英语的话语节奏。通过模仿地道的英语发音,纠正自己的口语错误,掌握英语口语技巧,不断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英语发音。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创新教育能启发、诱导、激励学生探索、开拓、发现、创造,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能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特长。创新能力既然是一种能力,就能够训练和培养。教师应在各个教学环节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创造性地看书与听课,创造性解题。注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和现象做出解释,努力提出新的观点。学生也需努力实现“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转型,培养自己的创新型学习习惯。
上一部分谈到任课教师及学院协同合作对英语语音课程的监管。大学阶段的学习,教师只是指导者、解惑者,学生应意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体地位。除个体自主学习外,建立学习兴趣小组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对学习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同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笔者在留学期间了解到,笔者所在高校的学生从大三年级开始就会自发组织成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学习兴趣小组。学期初,学生根据文献的内容和小组人数,制订详细的学习计划,指定每次研读的负责人。学习方法主要是当次的研读负责人自己事先仔细分析负责的文献内容,并撰写此部分的内容摘要,打印并分发给自己小组的成员。研读时,负责人讲解文献内容,如果有不明白的地方,小组成员互相讨论,如果还是不能分析清楚,会请教学长或者任课教师。从学生们的整个小组学习过程不难看出,通过讨论、探究、质疑、争论、搜集信息、合作学习等形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很好的发挥。现阶段对文献探究的能力培养会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受益终生。
反观笔者所在的学校,目前基本都是个体学习,小组探究学习基本没有,学习上过于依赖教师,这一点从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上就可以看出来,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没有自己的见解。任课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学期初组建学习兴趣小组,自主制订学习计划,确定每次学习的负责人,学习内容可以在任课教师意见基础上自主决定。小组合作学习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方式,它对促进学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都会发挥积极作用。
在本部分,文章首先从中文和英语形态学方面的差异谈起,让学生意识到中文和英语话语节奏的明显差异,语音学习的理想状态就是尽量不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要像儿童习得母语那样不受任何干扰来学习英语语音。第二部分的语言关键期假说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提醒学生要正确看待语音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停滞不前或者进步缓慢情况,鼓励学生努力就会有收获。随后介绍的语言磨蚀理论是希望学生能把语音的学习和练习坚持下去。第四部分是有效语音学习方法的介绍。以笔者所在高校为例,本着“助我中医走向世界”的发展理念,英语双学位的学生未来使用英语的可能性和场合还是非常多的,如学术交流、医学援助发展欠发达国家、外国留学生的培养。基于此考虑,首次授课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英语语音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在人类交往和交流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语音课程开设前,应针对学生可能存在的思考误区,入心地给学生分析和讲解,预期会对学生英语语音理论的了解和掌握及未来英语听和说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