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成才“立交桥”视角下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

2022-11-20 16:51福建经济学校
亚太教育 2022年17期
关键词:立交桥思政中职

福建经济学校 林 芳

2022年5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阶段。新职业教育法旨在通过顶层设计,促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协同作用,实现彼此相融互通,让职校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让职校学生的成长道路更加宽广,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进一步促进了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的构建,打造出更加完善、健康的职业教育体系。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人们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一些中职学生难以摆脱外部环境和网络不良思想的渗透与影响,出现了攀比现象、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想,若不加以引导和教育,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开展思政课堂也就成为中职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存在着长期不被社会大众认可的现象,在一些地区普遍存在职业教育边缘化的问题。在此背景下,创新中职思政课教学模式,让思政教育融入中职学生的学习、成长,实现“以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目标,是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新职业教育法概述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一经实施,就得到了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引起了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讨论,从顶层政策方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持。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国内城镇化和工业化步伐持续加快,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态势,对于职业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新职业教育法重在塑造社会共识,引导人们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让更多的人认可职业教育,促使职业教育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中不仅强调了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而且要引导职业学校学生接受道德、文化教育,以此来培养出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保障社会地位是新职业教育法的亮点之一,也就是在事业单位或者公务员考试中增加职业学校学生的考试比例,让职业学校学生与普通学生享有同样的考试资格,这也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与此同时,职业教育有着两大功能,即服务社会发展和提升学生技能,为学生培养自身的职业能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让学生在职业教育活动中找准自身的发展道路,让他们未来的学习目标更明确、发展方向更准确,促使他们早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力量。从整体上而言,新职业教育法重在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让更多的学生愿意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成长,切实发挥职业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以此来服务城镇化和工业化建设。

二、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构建的重要性

构建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是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之一。尽管我国职业教育历经了多年的发展,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效果始终得不到提升,社会认可度低和学生发展受限是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在社会上存在着“差学生进职校”的怪现象,导致职业教育始终处于教育体系中的边缘地位。面对职业教育效果得不到有效提升的问题,相关教育学者提出构建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的建议,也就是通过完善教育制度,制定机制灵活且符合职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促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互融合,并以职业教育为主体,探讨职业教育与科学文化教育相互交叉的教学制度。在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背景下,学生的主体性更加突出,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结合自身的意愿选择要学习的专业,促使学生实现高效择业分流的目标,真正地发挥出职业教育的特殊作用。笔者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认为,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建设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专业素质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学校和家长都在采取有效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或者职业技能水平,忽视了学生自身的意愿,也没有结合学生的学识能力选择专业,一味地选择有“钱途”的专业,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自身所学习的专业没有兴趣,教学效果也就得不到提升。一些学生从职业学校毕业后,并没有真正掌握技术技能,职业教育的优势也没有展现出来。建设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在构建完善职业教育制度的基础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知识能力,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中职学校对专业和课程内容进行不同的分类,设置多样化的专业,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多层次的学习平台,其目的是满足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促使教育目标更细化、更具有针对性,激发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促使职业教育成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其次,促进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融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存在着相互分离的现象,职校学生的发展前景就变得比较狭窄,绝大部分学生只能在自身专业范围内发展,难以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建设职业教育“立交桥”,促进职业教育朝着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特别是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有效融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一般情况下,在职业教育中,职业学校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也就是职业学校学生很难成为学术型人才。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于技术型人才的需求呈现出日益增加的趋势,但是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仅仅懂得技能性操作,难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也就是技术性人才也需要懂理论性知识。通过构建职业教育“立交桥”,有效促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相互融通,中职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享有与普通学校同样的机会,通过考试的形式进入普通学校继续学习,这也就拓宽了职业学校学生的成长路径。

最后,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科学的制度架构,能够很好地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引导职业教育发展,建设职业教育“立交桥”,结合时代发展创新职业教育方案,在教学层次、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方面,促进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结合,让职业学校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提升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理解专业技能背后的理论知识,在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通的背景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也会有更多的人认可职业教育的价值,有效提升社会公众的认同感。当职业教育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后,才会有更多的学生选择职业学校,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这样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进而为经济发展做出有力贡献。

三、新时期中职思政教育面临的新思考

(一)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思政教育

近年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职业学校学生主要体现在技能水平和文化水平等方面。在此背景下,为了增强学生在未来职场上的竞争力,提出职业教育的“技能教育”属性。大部分职业学校非常重视专业课程活动的开展,学生不得不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思政课程在中职校园中受到了弱化。在这样“急功近利”的教学模式下,尽管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职业技能,但是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对于他们的职业发展将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同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有的思政课教师出于功利化的考试目的,对于考点内容采取刷题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不注重知识点的知行合一和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不利于中职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二)学生思想日趋多样化

从整体上而言,新时期中职生的思想具有积极向上的特点,自立、公平的意识得到了显著提升,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从学生个体的情况而言,一些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当遇到矛盾和问题时,不知采取怎样的方式进行解决,表现出无所适从的现象;从学生的思想发展方向而言,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人们追逐利益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追逐名利,在选择专业和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趋利性的特征,这就对学生的成长带来了消极影响。与此同时,网络作为传播外来文化的主要载体,学生在网络上浏览相关信息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则会冲击着学生的思想、意识。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经济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经济全球化进程持续加快,西方文化思潮在国内不断渗透和发展,在开阔学生知识视野的过程中,也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很大的影响,学生也逐步形成多元化的价值观念,甚至一些学生的道德观念开始变得模糊,为学生的成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学生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信息化时代,学生通过网络接触、了解到更多的信息,一些腐朽落后的文化直接侵蚀着学生的心灵,导致学生的思维模式产生一定的变化。一些学生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变化,表现为政治冷漠、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对于学习和研究缺乏动力、热情,沉迷于西方文化和网络世界,对日常的社会公益不够关心,没有根据自身的兴趣、能力、学识来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的心态日益显著;一些学生不愿意脚踏实做事,非常重视眼前利益。这些都是学生思想不健康的表现,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近年来,日韩文化深受当代大学生的喜爱,而且在国内得到了流行和发展,尽管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但是部分学生过度追随日韩文化,势必会对自身的思想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出现思维能力、实践能力的弱化现象,不利于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

四、职业教育成才“立交桥”构建视角下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策略

(一)立足课程思政,丰富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强调“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效融合,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同时也是实现“德育”“智育”双发展目标的必要条件。语文是中职阶段的重要学科,教材中的名篇佳作,代表着高超的文学艺术,蕴藏着很高的思政教育价值,主要涵盖学识修养、情感情操等内容,为开展思政教育实践奠定了基础。在新职业教育发展和职业教育“立交桥”背景下,中职教师要重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合,特别是在语文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在备课和讲解文章的过程中,需要对其中的思政元素进行研读,并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思政课与文化课有效结合。以《离骚》这一课为例,这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所作的文学作品,是屈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在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把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多个小组,组织“追寻屈原遗宗,感悟道德精神”的活动,鼓励他们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方式,搜集资料并进行交流沟通,促使他们在实践活动中深刻感受到屈原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创设思政环境,提升教育效果

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也是影响学生成长的一大因素。在中职思政教学活动中,中职教师要借助环境这一教育元素,通过营造符合中职学生的思政环境,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三字经》《弟子规》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载体,思政教师可以将《三字经》《弟子规》制作成图文并茂的海报,并张贴在教室的文化墙上。与此同时,思政教师也可以在校园内或者班级内设置传统美德展览墙,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浏览传统美德展览墙,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意识与人生价值观念,对于思政教学效果的提升非常重要。另外,中职教师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丰富环境创设的内容,如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感动中国》视频,体现感动中国人物的爱国情感和以国家利益为上的处事原则。通过创设思政环境的方式,促使中职学生认识到思想品质的机制,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感,让学生对于祖国的强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并且明确地意识到时刻以祖国利益为重的内涵,促进思政课核心素养的落地落实。

(三)借助红色电影,拓展思政内容

电影蕴藏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是进行思政教育的良好素材,也代表着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将会为学生带来强烈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强化思政教育的效果。电影是人们生活的直接体现,不仅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要,而且与精神文化契合,具有教化性强的显著特征,将红色电影融入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对于学生思想意识的形成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很有帮助,很好地拓展了思政教育的内容。《长津湖》是展现抗美援朝战争历史的红色电影,长达三个小时的影片,直观地展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与美国军队展开的殊死较量。在中职思政实践中,我们展播《长津湖》这一电影,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战斗的精神,加深了学生对于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促使学生意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相对于传统单一讲解式的德育形式,更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获得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与此同时,在思政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选择中职生喜爱的红色电影在校内播放,常见的有《长津湖》《战狼2》《1921》等,促使广大学生学习影片人物的坚定信念,逐步强化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这对于中职学生的成长尤为重要。

(四)组织实践活动,培育核心素养

思政课程兼有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中职思政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理论性的知识,更需要组织实践性的活动,强化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如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纪念馆等思政教育教学实践基地,进行志愿服务、调查访谈等社会实践,让思政课“活”起来,把课堂的理论知识传授深化为现场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打造培育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大思政课堂。同时,社团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中职教师在开展思政教育时,也可以成立社团,以社团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体验友谊。如成立篮球社团、摄影社团、传统文化社团等,定期开展社团活动,引导社团成员共同组织社团活动,促使社团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情绪,养成热爱生活的健全人格,更有利于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而言之,在“立德树人”背景下,我们需要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新职业教育法和职业教育“立交桥”建设,创新思政教育教学的形式,促进学生思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

猜你喜欢
立交桥思政中职
立交桥下不宜锻炼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宜毕高速陈贝屯互通立交桥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
北京20座下凹式立交桥汛前可蓄水
关于中职与高职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