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华
《数学课程标准》将“培养学生良好的空间观念”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空间观念的培养不是一两节课就能完成的教学目标,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日积月累进行渗透,逐渐让小学生在物体的大小、位置、距离、形状等属性中提取出深层次的内涵,从表象建立感性推理,增强空间观念,为后期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对小学生进行数学空间观念的培养。
小学生正处于活跃的思维阶段,对于感兴趣的事物通常有更多的耐心和毅力去对待。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空间观念培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注重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将教学内容与小学生的生活进行紧密联系,让小学生能够从熟悉、亲切和感兴趣的事物中得到空间观念的认知和学习,更好地进入到空间想象和思维拓展过程。[1]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空间观念的素材可以挖掘,以五彩缤纷的食物包装纸为例,小学生喜欢吃的饼干的包装盒,就可以作为空间观念的简单素材。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包装纸盒,并将尽量不破坏任何部分地进行平整收集,经过几周的收集后,让学生们将自己的成果带到课堂上来,教师带领大家一起重新“组装”和“粘贴”这些平面化的“空间几何体”。在重新折叠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会理解平面与空间的概念,也能从各种正方体、长方体中学到不同维度的几何概念,教师则可以适时穿插各种“边长”“面积”“周长”等概念,帮助小学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这种空间观念的营造,不需要一定紧贴教学进度来进行讲解,相反的,跳脱的知识点串联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加立体、系统地学习知识,有利于学生自我思维知识架构的建立,也是一种空间观念的养成,有利于小学生思维活跃度的锻炼,提高大脑的智力水平。
例如,在学习《正方体和长方体》这一章节时,就可以利用这种方法来进行。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测量自己手中的正方体或者长方体的边长、棱长,并用笔标记出来,进而算出每一面的面积。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从事物的表象中提升对空间观念的立体意识;在“表面涂色的正方体”实践内容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正方体进行涂色,并在边长上划分成三份、四份等,让学生想象一下切割后会出现几块三面染色、几块两面染色、几块一面染色的正方体,以此锻炼学生的立体空间想象力。
信息化时代下,教材内容有了更广阔的延展空间,平面的教学内容可以在三维立体、AI 成像等技术的辅助下变成立体的动画形象,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同时方便教师更便捷地展开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依赖教师手工制作的各种教具的弊端,让学生拥有更加丰富、多元的教学体验;教师也可以随时根据教学需要,结合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更改和调整教学设计。
以除法的学习为例,在学习除法算式时,教师都会让学生从列竖式开始进行除法的计算,包括鼓励学生多使用草稿纸,在遇到除法问题时扎实列竖式、仔细验算,其实这种方法有利也有弊。有利的地方是在做题和考试中可以尽量避免错误答案的出现,保证题目的正确率;不好的点就在于学生过于依赖笔头,而忽略了大脑的空间思维能力,进而在口算和估算方面的能力较为欠缺,日常运用除法的能力较差。
而通过教学课件的空间思维训练,可以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空间概念。例如教师可以将除法题目列出来,在题目下方空白一块区域,并列上空白的除法符号,让学生通过大脑内的想象和口算来快速得出答案。在一开始训练时,学生的答案可能不会都正确,但随着锻炼的积累,学生的大脑思维活跃度和空间意识逐渐被建立起来,就可以越来越快速、准确地给出答案了,脱离纸和笔的除法运算,是很好的空间观念培养手段。
空间观念是人体对感知过的几何物体在人脑中留存的表象,因而对于空间观念的形成而言,思维表象的形成离不开对实体的触摸、观察等感受。[2]所谓思维表象,是人体感知到抽象概念之间的过渡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形象反映,具有概括性和直观性。
例如在观察平面几何体时,脑中会形成立体的几何图形,而当动手触摸实体几何模型时,就会在脑中充盈几何模型的轮廓和材质,丰富想象空间。通过让学生实地触摸、测量、观察、感受实体几何的空间形象,可以帮助学生从触觉建立起空间想象力,进而形成空间观念。
在学习《垂直和平行》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自己身边的平行线和垂直线。例如桌子边线、窗户角落、黑板的上下边以及五星红旗的四个角等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黑板的上下两边无限向周围延伸,两条线没有交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继而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触摸、观察,来思考判断两条线到底是垂直的还是平行的,具体依据是什么。在得出正确结论后,让学生自己试着画两条平行线、垂直线。进而教师可以让学生运用圆柱体在光滑的斜面上滚动的实验,将角度和平行的概念从空间上进行串联,帮助学生学会探究空间概念。
数学是一门源自生活的学科,也必须回归于生活,才能实现其学科价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将生活元素有机地融入教学生活中去。特别是对于空间观念来说,现实中的实践作业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力,提升空间观念的综合实践能力。
以几何图形的实践运用为例,教师可以在学生掌握了基础的几何图形面积、周长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回收,做一个自己喜欢的建筑,可以是城堡、大桥,也可以是小茅屋、花园等等。制作过程中,要注意测量、数据记录以及建筑结构图的绘制等等,利用好身边的三角尺、直尺、圆规等工具,努力开动脑筋解决困难。
教师从旁辅助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空间想象力的运用。例如当学生想要建一座吊桥,却对桥的着力点不了解,教师就可以从网络上寻找三维立体的吊桥建成动画,让学生建立起基本的结构概念,继而为学生讲解大桥钢绳挂绳角度与牢固性的关系。结合书中关于角度和力的实验内容,让学生理解不同角度对桥体受力点的平衡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桥面固定点的牢固性,因为受力点虽然被钢绳分散了,但很多吊桥出现扭曲、断裂都是因为零件松懈导致受力不均,继而使整座大桥垮塌。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在动手时就可以有想法和思路,从自己的理解中学习如何建造一座结实的吊桥。
几何是空间观念的最终落脚点,也是数学学习的一大重点,小学几何处于概念性学习和较为简单的实践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几何的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实践几何知识的能力和空间观念的有效运用,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综合实践能力。[3]空间想象力的培养,离不开现实中的空间实物的教学辅助,教师不能因为怕麻烦而简化这一教学环节,要敢于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体会多彩、生动的空间观念养成课堂。
例如在学习比例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到操场上去,在阳光的照射下,树木会投射影子,教师引导学生用影子与树的高度,描绘出一个直角三角形,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平行原理,让学生站在阴影中,充当“直角三角形”的“平行底边的辅助线”,可以巧妙地计算出大树的高度。在测量和想象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实验和测量的乐趣,同时通过空间想象和几何知识的结合,熟练运用几何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又或者,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家里的“角”进行收集,除了直角,还有哪些角会出现在生活中呢?例如爸爸领带的钝角,红领巾上的两个锐角和一个钝角,还有傍晚窗前植物的影子与窗边形成的夹角等等。
综上所述,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不仅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大有裨益,也对小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生活技能训练有着很好的提升作用。小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对于空间观念的渗透,要讲求方式方法,不仅要注意教材内容的有效推进,也要结合实际学情来进行,丰富小学生对现实空间和想象空间的充分联系,进而培养其数学思维空间建立,防止出现与教学实际脱节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