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常州市中天实验学校,江苏 常州 213000)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指出:“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数学看起来枯燥难懂,实际上数学世界具有极大的魅力,教师要鼓励学生不断在生活中探索数学的神奇之处.要想让学生热爱数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数学时保持积极性,这也是引导他们探究新事物、新知识的有效措施.最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鼓励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探寻数学问题和数学规律,并能够通过学习到的数学知识对某些生活现象进行分析并解决.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尽自己最大能力把贴近学生且趣味性较足的生活素材挖掘出来,用多样化的形式展现在他们面前,重视培养学生利用生活已有经验探索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
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数学研究开始逐步从自然科学中剥离出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直至“自立门户”.然而,这一独立并不代表其与自然科学彻底分离,而意味着数学的应用领域不再局限.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数学价值的认识不断提升.人们在反思数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过程中,更注重数学教学的目标设置与价值倾向.然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较为普遍的是,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更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解题能力的提升.例如,某位教师制订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教学目标是:认识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借助计算器感受数学思维的规律性.这种只注重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教学目标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但不利于引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导致学生很难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没有将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这种单一的目标制订显然弱化了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目前,各版本教材在编排上较以往有了改变,会从学生乐于接受的题材中选取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作为学习素材,并配备了相应的图片、文字、表格.但编排过于细致的教材逐渐成为一些教师手上的讲稿.在一些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教学关系僵化,教学模式固定,教学活动是单向的,缺少师生互动.一些学生苦学书本知识、大量刷题,一些教师忙于讲课、 批改作业,没有对教材中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行校本化.这种单一的教法在一定程度上打牢了传统的 “双基”,但忽视了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的亲身经历,不能使学生用数学思维观察、思考.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学生没有利用数学知识去处理的能力.
从小学数学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一些课堂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并不紧密,虽然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牢记知识点,但在生活中很少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一些教师不断鞭策学生学习,甚至开展题海战术,使数学变成了一门死记硬背、套公式、毫无乐趣可言的学科.学生遇到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变通,更不会巧妙应用所学.因此推动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目的主要是提高小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不能继续以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教师要注重实践活动,采用更加灵活多变的授课方式,为每个年龄段的学生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知识带入教学当中,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和综合素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课堂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精彩的导入可以立疑激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高涨的情绪有助于学生大脑的高速运转,从而提高整堂课的教学效果.教学导入生活化指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出发引入新知识,这样做不仅能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保持兴趣和学习动力,高度集中注意力,还可以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进行学习,加深对数学问题的理解.
以二年级上册“认识平均分”为例,教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分东西”问题入手.教师提问:“把6个桃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能找出三种分法:一堆1个,另一堆5个;一堆2个,另一堆4个;一堆3个,另一堆3个.然后,教师带领学生具体研究第三种分法,找出此分法的特点,再揭示“每份分得同样多,叫作平均分”.学生对分东西非常熟悉,教师可通过这样生活化的导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操作相联系,自然而然地揭示平均分的概念.同时,学生能更加准确、快速地理解平均分,为接下来新知识的探究做准备.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并发现自身的能力,增强学习信心.教师应把他们探究数学知识的热情充分激发出来,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生活化教学导入所用到的案例需教师精心挑选和设计.学生的生活阅历比较少,教师选择的导入内容不仅包含新知识,还要符合他们的生活经验,连接数学与生活.
小学数学教师采用生活化教学时应当尽量营造出实际生活的氛围.一堂课的教学是否成功,能否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与课堂学习氛围是否良好有重要关系.根据目前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情况,我们能够看出,合理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能够让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变得特别顺利,学生也能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表现出积极性,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会较为丰富.由此可见,目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关键之一就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当中,学生往往只是被动地吸收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教师单方面讲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会让整堂课的教学氛围异常沉重.所以,在现在的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明确学生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更多的观察和了解,对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进行更多的聆听及采纳,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和沟通,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才是学习主体.如此,他们才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学习和实践活动,进而提升学习效率.
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探寻课本中的生活气息,充分挖掘数学学科中的生活要素,在课堂教学时进行生活材料数学化,积极引导学生感受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这样数学教育生活化才能真正落实.
以三年级上册“年、月、日”一课为例,教师可以把近几年的年历发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并探究年历中的数学奥秘,潜移默化地教学年、月、日的知识.教师将生活问题转变为数学研究的对象:一年的天数是多少?一年有几个月?是不是每个月的天数都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些数学问题的亲近感,提高他们探究的积极性.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大月有31天,其中1月、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是大月;小月有30天,其中4月、6月、9月、11月为小月;2月比较特殊,有28天或29天,所以一年有365天或366天.教师可用“拳头记忆法”引导学生记忆,可以让值日生在写日期的时候运用相关知识,还可以借助学生感兴趣的一些节日(比如儿童节、国庆节等)进行一些有趣的知识拓展,让学生画一些日期画.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使学生运用了年、月、日的知识,还进行了思想教育.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教师贯彻教学目标,牢牢把握住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了有趣的加工.教师在确定这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后,不仅可以使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还可以适当引入社会生活中的时事,让广阔的生活进入课堂,打破教室这一学习“围墙”,延伸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他们学习内容的深度,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演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数学知识、学习经历和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结合,通过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多方位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以二年级上册“认识厘米和米”这一课为例,学生来刚刚接触厘米和米这两个长度单位,对长度的概念比较模糊.教师不应该只在课堂上进行教学,还可以进行室外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厘米和米,并熟练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学生建立了厘米和米的表象之后,教师可以开展实践活动,带着学生在校园里、操场上进行实际测量.实践活动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共同商量如何进行测量以及小组成员分工;第二部分是学生实际测量.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应用了米和厘米的知识,提高对长度的感知能力,还提高了小组合作能力.教师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对教材与生活进行有效整合,使教学活动向整个校园、家庭和社会延伸,引导学生进行生活实践,从数学的角度出发,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加深对数学价值的体会,提高数学思维.针对教学实践生活化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开展一系列调查、体验等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数学知识的内化和升华.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还应该多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生活中蕴含着很多数学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周围的生活,不断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真正体验到数学知识的魅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师应该尽力发掘有价值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现实中寻求解决方案.低年级的学生更倾向于具体形象的思维模式,教师可以通过闯关游戏、小小商店、数学王国等一些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以二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一课为例,在学生在学习了平面图,知道了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基础知识以及八个方位之后,教师就可以设计一幅游乐园平面图,给出具体的游玩地点要求,让学生设计一条路线.学生设计的路线很有特色,并都配了文字说明,如从什么地方向什么方向走可以到什么地方,非常清楚,路线设计得也非常合理.这样的练习不是枯燥乏味的题海练习,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设计自己喜欢的合理路线并运用平面图和方向知识的趣味性十足的练习.他们愿意完成这样一个学习任务且非常喜欢,这个练习就达到了理想的结果.人们常说“学以致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不仅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还是为了运用数学知识探究周围事物的奥秘.数学练习的生活化需要教师赋予练习生活色彩,设计贴近实际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数学之美.知识也在这样趣味性十足的练习中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学生在不同情况下熟练应用知识,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体现在导入、内容、练习等的生活化,还体现在评价体系的生活化.传统的评价体系通常更关注学生的成绩和考核结果,忽略了评价过程的激励价值.生活是多姿多彩的,教师在构建评价体系时应该考虑多种角度,除了依靠期末测试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还需要增加家长对家庭学习状况的评价,并且增加学生自评和同学互评.评价体系生活化指评价内容更贴近生活,更加充满生活的乐趣.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使他们在评价中体验到学习的趣味性,从而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热情.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的角角落落,教师不仅要从生活当中挖掘教学素材,还要让数学为生活服务.教师要立足于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从教学导入、教学内容、教学实践、巩固练习、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增强数学课程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使数学更加具象化和多元化,让学生不再对数学感到焦虑和恐惧,让数学成为学生喜爱的一门学科.教师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更好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