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红燕
语文是小学阶段十分重要的基础学科,而阅读教学是促使学生高效吸收语文知识,提高阅读理解、逻辑分析等能力的重要途径。大量阅读,会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1]。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有效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才会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教师要巧妙抓住课内课外阅读文本之间的链接点,促使学生的阅读质量不断提升。
很多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都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忽视了对课内文章的补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会受到影响。鉴于此,语文教师要立足课内文章的内容,对其进行恰当的补充[2]。使学生对课文有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这样,学生才会收获高质量的学习效果。而且,还会让其在无形中增加阅读量,有效促进其阅读能力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完全封闭课堂,限制学生学习平台的范围。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很多阅读内容都存在一定的知识共性,并且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都给学生留出了广阔的拓展空间,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留白”,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感受,促使他们通过课外阅读来丰富课内的学习内容。
六年级课文《七律· 长征》中,要求学生从诗中去感知那段长征时期的历史,学生受自身认知能力有限的影响,单纯地分析诗中语句,不仅不能对这段历史有实质性的认知,更无法对诗中情感产生切身体会。因此,我就通过课外阅读文本,给学生讲述长征的历史背景,毛主席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选择带领红军长征。如,文章中的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含义是红军成功克服了金沙江路段的困难险阻,成功渡过了金沙江和大渡河。这段历程,对于长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可以跳出教材中注释的限制,巧妙引入相应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对红军两次渡江的情节有更详细的了解。如,教师可以引入关于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课外阅读材料:“当时,敌人派重兵把守大渡河,并且,还将泸定桥上面的木板全部拆除,使完整的桥只剩下了铁索,要想过桥,十分危险。但这些,并未阻挡住红军渡河的决心。红军战士们,顶着枪林弹雨,冒着生命危险攀附桥上的铁索,勇敢地闯过了大渡河,并成功歼灭了全部敌军。”当学生了解这些历史后,就会课文中的这句:“大渡桥横铁索寒”有更深刻的理解。相比仅是依托教学资源开展教学,学生的理解效果就会有明显的不同。可见,教师把握好课内课外阅读材料的链接点,对于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影响。并且,通过课外阅读材料的导入,也会营造更加生动、丰富的语文课堂。
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细致、认真地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本作者的生平,对文本内容进行准确的解读。这样才会使学生对所学习的文章有深层理解,并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与文章、作者展开对话。
如,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的文章——《祖父的园子》,初读到“黄瓜愿意开一个花……”这一段时,让我体会到,祖父的园子是那样的美好、自由自在,各种美丽的图画,呈现在眼前。一切,都充满无限的活力和生机。作者是如何将文章内容描绘得如此令人心旷神怡呢?于是,我再一次翻阅相关材料,了解到,作者萧红的家庭背景,她出生在封建地主的家庭,而且生日是人们认为十分不吉利的日期——端午节。并且,因是女孩,所以她的出生,并未给家里人带来多少欢乐。她自幼丧母,父亲也对她十分冷漠,唯有她的祖父对她疼爱有加。祖父在后花园中教她念诗……祖父的后花园,留下了她与祖父太多美好的回忆。当祖父去世后,萧红悲痛万分,同时也毅然断绝了与家庭的所有联系。此后,当我深入阅读萧红的作品时,对她的文章就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同时,我还注意到,《呼兰河传》是萧红在去世的前一年写的,那是她生命中的最后时光。历经尘世的磨难,她对童年时代那快乐自由美好的生活更加地眷恋,对那个无私疼爱自己的祖父更加眷恋。然而,世事变迁,一切已无法重现。因此,她的文章《祖父的园子》,才会描绘得如诗、如梦一般。最后,我在教学实践中,对这篇课文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在悄然无声中,走进了萧红人生,课堂也更为丰实和厚重。
首先,“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是众所周知的一句话,充分体现出了做笔记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建立阅读摘录卡,教给他们正确的摘录方法,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自行摘录精彩语句。同时,还要引导学生经常翻阅这些摘录笔记 。经常阅读有利于陶冶身心,促进知识内化。
其次,教师还要注重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养成的,需要学生较长时间的积累[3]。同时,也需要坚持阅读,并保证阅读数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合理安排和规划课外阅读活动,让学生的阅读时间相对固定,并保证其阅读文章的数量。这样才会有效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也会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最后,组织主题阅读活动。教师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有意义的主题时,可以利用这些主题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阅读活动。例如,在以“有志者,事竟成”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中,推荐学生阅读文章《老人与海》《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在以“长征胜利85 周年”为主题的阅读活动中,推荐学生阅读《丰碑》《红军长征记》等;在以“亲情”为主题的活动中,推荐学生阅读《家》《背影》《回忆我的母亲》等。另外,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各种辩论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如“愚公移山是否是明智之举”“学生应该带手机到学校吗”等辩论主题,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并主动在课下搜集相关资料,寻找并阅读相关书籍,最终使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得以实现。
评价是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在一起的重要方法。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章是节选的,只是全部文章的一部分,学生阅读后,较难深入理解。而且,容易断章取义,对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会形成较大的阻碍。基于此,语文可以利用评价衔接的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将课外文章与课文有效衔接在一起阅读。
如,《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节选自《三国演义》,课文中对诸葛亮的智慧彰显得十分突出,但学生对这个人物角色缺乏全面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去进行阅读学习,其学习深度也会停留在表层。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对故事情节有更深度地认知,同时扎实掌握其中的语文知识,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就需要对“诸葛亮”这一人物角色有更全面的了解。鉴于此,我指导学生去阅读《三国志》这本书。《三国演义》和《三国志》都是记录三国时期的历史,但《三国演义》是小说,而《三国志》是正史。正史往往更接近历史。学生在阅读与历史十分接近的历史文章后,才会对“诸葛亮”这一历史人物形成更加全面、客观的了解,同时也可以做出更合理的评价。此后,学生再阅读课文,就会对课文的阅读感受发生明显的不同,并且会有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且,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会得到有效提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名家名篇,教师立足教材,为学生推荐更多的文学作品,对于深入走进课文意境、加深阅读理解以及提高阅读能力、学习质量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会使学生的文学底蕴不断深厚。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的有效衔接已然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既能帮助学生对课内知识更深刻地学习,又能让学生视野得以更好地拓展,让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这就需要教师的“用心良苦”,为学生打开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的大门;深入研究教学过程,准确把握文本情感,有效整合课内外阅读内容,促进自身文本解读能力的不断提升,强化自身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