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医药学校 徐 敏
随着《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正式出台,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变更为思想政治课(简称思政课),由原先的“4+1”课程模式变成如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哲学与人生”。由此,中职思政学科学生培养的脉络也就逐渐清晰。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开始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尝试将其贯穿思政课教学设计,从而促进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为此,注重在中职思政课上运用情感体验,能够为学习方式的变革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过去,教师在课堂上比较注重教学方法,更多地去关注课件资料的厚度和教学活动的多元。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知识点的体验、理解和认同要进一步加强,这其中就包含了情感体验和思辨能力。这个问题在课堂上主要体现在学生活动虽然丰富,但随着课堂活动的结束,学生的体验往往也随之停止,学生的情感体验也不能进一步深入,知识点的思辨停滞不前,教学层次较浅,教学效果难以体现,这就对引导学生指向核心素养的中职思政课提出了变革教学方式的要求。在教学中实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深度体验和探究过程,从而在学习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让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获得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为了解决思政课实施的这一难点,进一步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优化中职思政课教学方式,教师应做到“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思辨感悟”。这也就要求中职思政教师在教学中进一步优化和重视学生情感因素和理性思考的价值,以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作为促进思辨的动力,以思辨感悟作为深化学生情感体验的助力,双向渗透,循环提升。同时,结合核心素养,更注重把学生对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同关注祖国的发展和进步联系起来,通过情感体验,进一步理解和激发对祖国的热爱、对社会的认同和对生活的热情。激发学生在课堂中的情感体验,积极促进教学氛围的形成,让学生认同并实践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思政教师在教学的几大环节中把握好情感体验的设计。
中职在校学生的年龄多为16—18周岁,正处于青春期,在这一阶段,他们拥有独立表达自己想法和情感的能力,其中大部分学生具备同普通高中学生一样的在该年龄阶段所具备和展现出来的进取心和自尊心。但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合适的情感表达方式。目前,由于社会和部分家长并没有正确了解、认识和认同中等职业教育,部分在读的中职学生会感到自卑,认定自己和普通高中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和升学就业上存在一定的差距,相比之下,未来发展的机会将较少。因此,这些学生更容易在学习阶段对所学内容缺乏自信,不够主动,甚至会产生自卑心理。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他们比较敏感于同龄人和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但对于课业学习又不太积极主动,加上这一时期的学生处于叛逆期,抵触情绪在日常学习中和生活中较为明显。
此外,对于中职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他们不但要适应学习习惯的改变,更要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多重难关。首先,对于住宿生活和学习而言,学生在情感上过于依恋父母,独自开始住宿生活,各种情感因素会对学生的在校学习过程造成一定的影响,也会影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其次,中职阶段和初中阶段的学习方式、授课方式和所学课程都有较大程度的改变,这也会让刚刚入学的中职一年级学生一时间很难适应。教师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转型适应期,在课堂中更多地设计情感体验,对于激发中职学生在今后学习上的情感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中职学生作为思政课的主体,思政任课教师需要在课前对授课班级及学生的情感状况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并针对性地对于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出分析。在课堂教学中,随着课程的展开,会有部分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并迸发出较强的学习热情,但也会有部分学生对学习内容毫不在意,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较为冷淡,甚至会有部分学生演变出厌学的情绪。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部分学生仅仅热衷于在课堂中所开展的一些教学活动,对于课堂所讲的知识点缺乏兴趣;还有小部分学生会对任课教师的个人表现和情感态度产生喜恶之情,并由此延伸到其所教授的课程。所以,在课前,思政教师必须对班级的学情,特别是学生在情感上的需求进行了解,并要有一定的预判,这也为教师之后在课堂教学环节中进行情感体验做好了准备工作。
在课堂上进行分组教学的形式在中职思政课中得到了普遍运用。分组教学的形式不但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交流、增进合作,也有利于让学生在分组交流中进行思考,增强团队意识,活跃课堂气氛。在进行分组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情感,在学情分析中加以类型区别。以下分类情况,笔者通过观察,把具有各种积极类型情感的学生标注为“主动情感型”,把个别带有消极类型情感的学生标注为“消极情感型”,把这两种情感类型之外的学生标注为“被动情感型”。
笔者在中职一年级、二年级中随机选取10个班级做情感类型分组,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根据不同情感类型配比组合度,对教学任务的完成情况会有影响。笔者选取学生分组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任务完成情况,分析数据汇总显示如下。
在中职一年级中,以“主动情感型∶被动情感型∶消极情感型”配比(课前任务完成率、课中任务完成率、课后任务完成率),分组难易分别为:1∶3∶1(70%、84%、50%)——容易;1∶2∶2(64%、85%、30%)——容易;1∶1∶3(60%、80%、30%)——困难;2∶2∶1(95%、100%、85%)—— 容易;2∶1∶2(92%、95%、70%)——容易;3∶1∶1(98%、100%、95%)——困难。
在中职二年级中,以“主动情感型∶被动情感型∶消极情感型”配比(课前任务完成率、课中任务完成率、课后任务完成率),分组难易分别为:1∶3∶1(65%、89%、40%)——容易;1∶2∶2(68%、90%、36%)——容易;1∶1∶3(65%、86%、30%)——困难;2∶2∶1(96%、100%、83%)——容易;2∶1∶2(92%、100%、80%)——容易;3∶1∶1(100%、100%、96%)——困难。
以上分组试验可以看出,如果以5人一组开展分组教学,从配比类型的操作难易程度和任务完成率分析,含2位及以上“主动情感型”的分组情况最佳,小组整体情感会带动“被动情感型”学生,形成80%的本组学生积极的氛围,也同时会影响“消极情感型”学生,使其个人情感融入团队的情感之中,学生只要是在小组活动中聆听或示意和回应组员意见,也是情感策略在思政课堂分组教学运用中的成效之一。所以,教师在对学生情感因素和类型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预判后,在课堂分组教学中,注重对于不同情感因素和类型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用情感去促成效果,对分组教学和整堂课的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学生的情感既朴实又自然,对于情感的反应也是需要去孕育和激发的。教师要在课堂中找到关键点去激发学生的情感,就需要在课前投入充裕的时间进行铺垫,形成情感孕育的过程。
1.预习讨论,孕育激情
中职年龄段的学生充满激情,但不善于表达,在课堂上教师需要找到情感激发的途径。教师可在课前积极引导,运用“头脑风暴”式的讨论让学生孕育激情,迅速点燃。教师可先以知识点为“头脑风暴”的索引,巧妙设计,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各自的观点,并小组进行充分讨论,使观点互相碰撞,在思考中形成疑问,在讨论中形成共识,在氛围中孕育激情,等待在课堂中进行验证和迸发。
2.团队共勉,孕育热情
中职的学生乐于交友,并渴望在团队中得到认可,教师可通过团队活动的设计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师可设计“小组情感观察工具表”,引导每组设定一个完成目标,目标的设定可根据每组学生情感的实际情况。马克思说:“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情感在小组成员对于共同目标不懈追求的过程中才能更显著地表现出来,教学的成效也更能体现。
中职思政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来营造某种氛围,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室氛围的布置、教学道具的使用、分组桌椅的排放、影音媒体的导入来创设自己所需要的情境,通过营造这些氛围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有魅力的思政课堂。
在思政课堂中,首先教师要有情感,以加速学生的情感反应。当然,这里所指的教师情感不包括教师本身对于教学、学生和学科的情感,而是指情感教学技巧。如原教材《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单元第3课中的案例“感动中国人物罗映珍”,有的教师在讲述时,情感带入可以让学生热泪盈眶;又如现用教材《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单元第2课中“从洗碗工到酒吧老板”的案例,有的教师在讲述后会让学生燃起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信心。教师在讲述案例时,能合理运用语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声情并茂,用情感技巧把蕴含在案例中的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就会把学生在课前预习时或课中孕育的情感激发出来,对案例更有情感的体验和认同,案例教学的效果也就更能体现。
如果教师在言语授课的同时能亲身示范,以自己的情感来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情境中通过教师的设计、加工,以更丰富和多样的形式来感染学生,以情生情,其课堂感染效果往往比日常生活的感受更明显。笔者以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德育中心组举办的首届“精彩一课”一等奖获奖课——《职业道德与法律》第一单元第三课“道德是人生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条件”第一课时的内容为例,引入公益挑战活动——“冰桶挑战”。活动的过程为:教师先向学生说明“冰桶挑战”的由来和意义;教师选取两位志愿学生参与活动,并积极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被随机选取的两位学生用布条蒙住双眼,用语言引导和矿泉水瓶滴水的方式给他们一种即将“大水淋头”的错觉;让参与的两位学生同其他学生一起谈活动感受,教师帮助学生分析心理情感,引导学生通过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自然导出结论;最后教师参与亲身体验,以情生情,用身体力行的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理解道德行为和内涵不能只是停留在主观的认同上,更需要参与实践的勇气,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中运用情境法、案例法、互动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去达成自己的教学目标,但绝不能忽视了学生在其中情感体验的重要因素,这将是课堂目标能否成功实现的重要保障。以上笔者浅谈陋见,希望在中职的思政课堂上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真正地让中职思政课成为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更好地实现思政课育人树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