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山河初级中学 赵小峰
初中地理课程内容丰富,揭示了人地关系与自然科学,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乃至日常生活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挖掘地理教材的美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提高初中学生探究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在沉浸于涵养美育的初中地理课堂的同时,学习到更加有趣的地理知识和现象,从而提高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度。与此同时,初中地理教师也应该在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过程中,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充分挖掘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等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能够在一个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深入掌握地理知识。将美育融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不仅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特性,还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了更好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整个初中的学习生涯中取得更好的进步和发展。
美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发现自然之美、艺术之美等,并通过对美的不断欣赏,达到能够鉴赏美,甚至创造美的能力。同时,美育教育能够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有愉悦感,因此大家对美育教育的接受程度都是比较高的。将美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相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达到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效果的目的,还能够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为初中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创造美奠定坚实的基础。
爱国主义是国家的灵魂和发展的动力,我国的教育中不论是任何学科的学习都包含了爱国主义的元素。只有从小灌输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将学生培养成社会与国家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同样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而要想实现初中地理课程中爱国主义的学习,美育教育是主要途径。因此,只有将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在一起,才能够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充分贯彻爱国主义思想。
我国现阶段很多学校的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对美育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地理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纯地为学生讲解教材上面的理论知识。这种不重视美育教育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这些初中地理教师缺乏对美育教育的认识和了解,没有意识到美育教育在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忽视了美育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的效果。除此之外,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都是以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为主要教学目的,忽视了地理教学中其他方面的提高,没有对初中地理教学的目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因此才没有将美育教育渗透到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这种传统的教学思想对于将美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相融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将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师使用的美育教育手段不合理。在实际的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虽然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已经认识到了将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的意义和作用,但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没有真正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过来,在实际的融合过程中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使得美育教育不能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效果,学生不能真正地欣赏美、创造美。这就对于学生提高审美能力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使美育教育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美育教育过于重视,单纯地为了美育而美育,没有充分地将美育内容与初中地理教材的知识点相结合,使得美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相融合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同步的现象,影响了美育教育对于学生的教育效果。同时,教学手段不合理的问题还打乱了初中地理教学的进度,使初中地理教学任务进展与课程要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对于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融合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这两者会直接影响到美育教育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质量和效果。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在将美育融合到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和形式,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等信息技术为学生展示更加生动形象的地理素材,从而影响到了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相融合产生的效果。并且,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单一会使学生产生厌烦等不良学习情绪,导致学生在学习初中地理知识时缺少主观能动性,没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间接影响了初中教师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与美育教育的融合。
虽然初中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比较迅速,不论是观察力、记忆力还是接受能力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但很多初中学生发现美以及欣赏美的能力还是有所缺乏。在初中地理教师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时,虽然学生对于地理教材中的知识点已经了解并且记忆,但对于与知识点对应的地理素材中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历史之美以及人文之美等还不能充分体会,其根本原因就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还没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知识,没有系统地进行过美育的学习。
在初中地理教材的素材之中,包含了很多人文、自然、艺术的美,但很多初中地理教师因为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过于注重教材知识的教授,忽视了对这些地理素材的挖掘,因此不能够将美育教育融合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还有部分初中地理教师对学生的应试能力要求比较高,没有重视对学生素质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美育教育难以融入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
要想真正实现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首先要转变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通过将美育教育与地理教学相融合,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同时,初中地理教师还应该加强对美育教育价值的了解和认识,对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的融合渗透进行深入探索,以便实现美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更加紧密的融合。除此之外,初中地理教师还应该积极指导学生加强对美育的了解,提升学生美育修养,以便将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最大限度地融合到一起。
初中地理教材中涉及了非常广泛的知识内容。初中的地理知识大多分为两个板块,一部分是国家地理,另一部分是世界地理,但不论是哪一部分,都有着关于气候分布、地理环境、人文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这些知识当中都有着不同的发展特点。因此,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在地理教材中挖掘美育教育的素材,可以根据以下几点进行素材分析。
第一,充分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科学之美。初中地理涉猎的内容比较多,从复杂的区域地理环境到分散的时空变化,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规律,并且有极强的科学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发现地理教材中蕴含的科学之美,增强学生对相关地理知识点的记忆和学习兴趣。
第二,充分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自然之美。在初中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占比例最大的就是关于大自然的内容,地质、气候、环境、水源等所有大自然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都属于自然内容的部分。在学习这一部分知识的过程中,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片以及其他视频资料,为学生构建更加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世界,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
第三,充分挖掘初中地理教材中的人文之美。在初中地理教学中会遇到对于不同区域人文特点、民风民俗等方面的学习,使学生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文特色都能够有所了解,从而提高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对于教材中的人文美进行充分挖掘,通过美育的方式陶冶学生的情操,加深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地理教学活动中,通过运用多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活跃课堂的氛围,使课堂呈现出更加丰富的效果。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枯燥的文字内容背后包含的各种美,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学习地理教材知识。具体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来活跃课堂氛围。
第一,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由于初中地理具有广博性和神秘性,而教材上的知识点大多是比较抽象复杂的,因此需要初中地理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和信息技术,为学生播放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音视频等。还可以通过制作动手能力比较强的PPT课件,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上台动手操作,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的同时,能够用更加直观的方式感受地理世界中各种美的存在。例如,在学习天气和气候变化这一部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天气变化的视频,使学生能够在欣赏变化多端的环境之美时,还能够通过云朵形态的变化了解到天气和气候变化的常识。
第二,初中地理教师要增强教学过程中语言的感染力和教学魅力。在初中课堂上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一切因素中,教师自身的教学魅力占绝大部分的比重。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保持饱满的激情,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使学生理解教材中的各种美。例如,在讲述日本这个国家的地理环境时,初中地理教师就可以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使学生了解日本地理环境、人文以及气候的特殊之处,进而让学生明白日本为什么是一个火山、地震频发的国家,同时也能够了解到日本的经济情况与文化特征。
第三,初中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地理知识与文字内容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能够通过简单的文字描述感受到地理教材中的人文美、艺术美、科学美等,使学生能够沉浸在初中地理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当中,以便初中地理教师能够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开展美育教育,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同时,提高初中地理课堂的质量和效果。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要想在初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就必须要将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过程相融合,使美育贯穿于地理课程的始终,才能够在课程实践中逐步提高初中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对于初中地理教师来说,可以通过转变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充分利用多媒体设施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组织课内外的活动等教育手段,使整个初中地理课堂的氛围更加活泼,学生也能够在极为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加深入地了解地理知识。为了践行新课标改革的具体内容,初中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通过科学有效的方式将美育教育与初中地理教学充分结合,在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使美育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促进初中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能够有更好的审美体验和发展,培养现代化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