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西关中学 张文魁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明珠,它传递着前人的思想和情志,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心血,蕴涵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初中语文教材中精选了几十首古诗词,体裁涉及先秦诗歌、汉乐府、古体诗、律诗、绝句、词、曲等,为学生了解历史和传统文化打开了一扇窗户,也是学生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教师应创建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带领学生进入古诗词的世界,与古人进行对话,深刻感悟古人的品格与情操,提升学生的文化底蕴、人文素养和综合学习能力,让古诗词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弘扬民族文化就是弘扬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古诗词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还记载着许多与民族文化有关的内容,学习古诗词对弘扬民族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反映传统节日的《生查子·元夕》(宋代欧阳修)、《清明》(唐代杜牧)等,学生能从这些诗词中了解古人过节时的习俗和心态;还有反映爱国情怀的《示儿》(宋代陆游),《过零丁洋》(宋代文天祥)等,让学生看到诗人对国家的一片赤胆忠心。学习古诗词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强大精神纽带的力量,为弘扬民族文化打好基础,为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文化素养具体指学生在文学、艺术、人文、科学等各方面知识的积累。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可以为自己带来更多的人生乐趣,看待世界的角度会更加多元和包容,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也会更加得体和深刻。初中生学习古诗词对提高文化素养有明显的帮助作用,古诗词的学习把学生拉回到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如果具备一定古诗词修养,学生欣赏美景时就可以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表达赞叹之情;如果劝人踏实做事,就告诉他“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果表达对先知先觉的叹服就用“春江水暖鸭先知”。古诗词题材丰富多彩,提供了大量的文学素材,学习古诗词能积累文字功底,有效提高文化素养。
春秋时期《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一文中最早提到对诗歌的定位:“诗以言志”,点明了诗歌传情达意的基本特点。“诗以言志”,是我国古代文学评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判断。所谓“言志”,言的是诗人的思想、情感,抱负、志向等。流传至今的古诗词,无不记载着诗人的人生体验、所思所想,这正是诗歌的灵魂所在。古诗词带着诗人的真情实感,穿越数千年来到学生面前,对涵养学生的心性,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在艺术形象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升自己的人生品味都有帮助。“此去元知万事,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诗人的拳拳爱国心;“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表达国家陷入离乱的痛苦;“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表达诗人的乐观和洒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古诗词反映着诗人的性情,表达着诗人的情操,学习古诗词就是在学习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其高尚的情志,也就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教育。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不仅反映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更展示着诗人的审美情趣,学习古诗词,可以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第一,感受诗人的真情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的真感情;“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诗人对亡国的痛苦和生命即将落空的悲哀。第二,欣赏诗歌的意境美。在真挚浓烈的感情基础上,诗歌别有一番艺术感染力。古诗词讲究意境,感悟古诗词的意境要从景物入手,调动想象,展开联想,把景与情、意与境结合起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由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日郊野的夕照图,透出漂泊、凄苦、哀愁的意境,为诗人的思乡之情打下伏笔。第三,体会诗歌的音乐美。《诗经》就是民歌的歌词,可见古诗最早是音乐文学形式。古诗词文体严格,讲究押韵、句式、平仄,音乐美正体现在节奏和押韵上。“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连用两个争渡,富有音乐感,生动表达了诗人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把诗歌的音乐美与诗人的心情相结合,恰当地表现了诗人情绪的波动,带给学生强烈的审美体验。学习古诗词的真情美、意境美、音乐美,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从课型分布来看,初中古诗词分成“教读”和“课外诵读”两个模块,但从实际教学看,教师并没有从教学目标上加以区分,只要课本中出现的古诗词,教师均采取精讲精练的教学方法。古诗词的讲解一般从了解诗人生平,到解释诗词大意、思想情感,然后要求学生全部熟读背诵,再通过课后练习和教辅习题掌握一定答题技法。由于“教读”和“课外阅读”都需要占用课时,导致课时紧张,教师只能以讲授为主,没有更多时间给学生思考,学生只要听懂并达到熟读背诵,进行一些答题训练即可。教师在教学评价上,也往往更看重学生是否学会了答题套路与答题技巧,对“得分点”的看重,也在引导学生重技能习得而缺乏对古诗词的真正钻研。由于教学目标缺乏区分度,教学评价又比较单一,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处在被动和浅表状态,学习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学习古诗词,最重要的是学会对古诗词的赏析,这是对古诗词真正的理解,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赏析古诗词要从字、词、句意、意境、语言特色、表达技巧、主旨等多方面进行剖析。单就古诗词的用字来说,其和现代文有相同,也有不同,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现象多见,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鉴于此情形,教师会把很多精力放在逐字解释和翻译上,力求学生能全部搞懂诗句的意思。结果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学生对诗句的字面意思理解了,但对全诗的赏析依然懵懂。教师讲解重在翻译,对诗词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赏析诗歌的层面往往展开得不够,学生常常对赏析古诗词感到有困难。
初中古诗词的考查一般在内容理解、情感把握和名句应用上,对应考试目标,教师会看重对古诗词大意的讲解、情感主旨的交代,并要求学生对古诗词熟读和背诵,而较少给学生练习赏析古诗词的机会。虽然初中三年学生接触了近百首古诗词,但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依然显得被动、参与度较低,较少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为了在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把更多精力放在背诵和默写古诗词,对古诗词的写作背景、诗人用词的精妙、表达手法,运用了什么意象、典故,有哪些意境之美,有什么社会现实意义等都缺乏深入的思考,学生并没有真正学会赏析古诗词。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教学目标缺乏区分度,教学过程重翻译轻赏析,学生学习被动等问题,无论对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提升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还是对教师达成教学任务都有障碍。若要改善现状,教师就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认知和实际能力,以及古诗词本身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策略。
由于课时有限,教师要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对教材内容要适当取舍,使“教读”和“课外诵读”相结合,“教读”部分要作为重点精讲,“课外诵读”部分要以学生自学为主。以七年级上册“教读”《古代诗歌四首》为例,教学目标要设定为让学生初步体会古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要求学生对四首古诗进行课前预习,自己完成朗读,想象诗中的情境,反复体验诗人的情感。课堂上教师重点讲解这几首诗的不同情感表达:《观沧海》是曹操北征胜利后回师途中所作,诗人借壮丽河山表达自己踌躇满志、豪迈乐观的情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诗人为友人被贬而作,教师要结合“杨花”“子规”的意象来阐释作者的沉重心情;《次北固山下》诗人把青山绿水、潮平岸阔和思乡愁绪、积极向上的情感巧妙融合起来;《天净沙·秋思》诗人用枯藤、老树、昏鸦等画面勾勒出一个游子的思乡之苦。教师讲解完教材的四首诗,还应进行诗歌补充,找一些课外的诗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争取做到精准聚焦、一课一得。
再以七年级上册“课外诵读”的四首诗为例,分别是《秋词》《夜雨寄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对“课外诵读”,教师要降低教学难度,不再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让学生自学为主。结合文中的提示,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需要设计好问题,引导和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赏析能力,比如,让学生回答《秋词》作者激越向上的情怀从诗中哪些地方表现出来;《夜雨寄北》中时空交错、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哪些好处等问题,学生根据课文的提示应该都能找到答案。
如此一来,教师把“教读”和“课外诵读”区分开来,科学制定教学目标,对教材上的古诗词讲解做到有取有舍、有的放矢、精讲精练,让学生自己实践。学生也会因此更加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在“教课”中跟随教师学习赏析古诗词的方法,在“课外诵读”中真正地进行赏析。学生就不会只把背诵和默写当作学习古诗词的全部,而有了刻意磨炼自己赏析古诗词能力的意识。
古诗词本就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初中生学习古诗词要以诵读为先,但是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有的字、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较少使用,学生诵读起来会有一定困难,如读不准字音、不了解意思,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扫清生僻字这一障碍。以《木兰诗》为例,这是一首1500年前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每句五字成诗,偶见六字或七字,节奏明快,朗朗上口。学习这首诗最先面对的就是字音问题,诗中随处可见多音字和不常用的字,需要先把它们用汉语拼音进行正音。比如,不闻机杼声的机jī 杼zhù(织布的梭子);可汗大点兵的可kè 汗hán(对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呼);西市买鞍鞯的鞍ān 鞯jiān(鞍子和托鞍的垫子);南市买辔头的辔pèi 头tou(马勒,是为了驾驭马、牛等牲口而套在其颈上的器具,一般由嚼子和缰绳组成);万里赴戎机的戎rónɡ 机jī(战争、军事);朔气传金柝的金jīn 柝tuò(打更用的梆子);著我旧时裳的著zhuó(穿上)。解决了这些难字之后,要求学生吐字清晰准确、声音洪亮地进行集体诵读,然后可以进行分组诵读比赛,看哪个小组更能表现出《木兰诗》的韵味。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仔细品味诗歌的音乐美和意境美,引导学生在品读重点诗句的基础上,多角度、立体地赏析木兰这个人物的形象,丰富学生对诵读的体验,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亲切感,提高学生理解古诗词的能力,背诵古诗词的效率也会自然得到提升。
能够鉴赏古诗词,才算学懂了古诗词。初中生思想活跃,其思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身心和认知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突出重难点,条理清楚,关注古诗词的意境、语言特色、表达技巧,情感主旨等,激发学生的感悟,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考,让学生能够学会品鉴古诗词。首先,学习品鉴古诗词的意境。以《卜算子·咏梅》的意境为例,其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重点句,教师引导学生体会梅花在诗句中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得出诗人借梅花表明自己的忠贞,是一种托物言志的手法。其次,学习品鉴诗歌的语言。以《春望》的语言为例,其中“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字和“恨”字,让学生体会诗人用字的新鲜和真切,正是这特别的用字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对战败的慨叹。然后,学习品鉴诗歌的表达技巧。以《秋浦歌》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为例,这两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让学生感悟夸张的手法能更加突出地表现出诗人的愁绪。最后,学习品鉴诗歌的情感主旨。以《泊秦淮》为例,“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整首诗的重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表面看本质,通过追问“诗人真是在指责卖唱女的无知吗”,启发学生思考诗人真正所抨击的是那些享受歌舞表演的豪绅、贵族和上层官僚。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尽量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而要更多运用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去展开联想、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感悟,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总之,初中生学习古诗词能有效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文化素养,进行情感教育,提升审美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精讲略讲缺乏区分度、重翻译轻赏析的现实问题,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给学生更多思考和参与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收获更多感悟,真正走近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