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秋羽,鲍 文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3)
我国食用菌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在我国农业经济中食用菌仅次于粮、棉、油、菜、果,居第六位,在“三农”发展过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1]。目前我国已是食用菌生产、消费、出口大国,食用菌不仅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更是青川县的主导优势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农村发展战略推动下,青川县食用菌产业如何扩大规模,实现高质量发展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之一。
青川地处四川盆地北部边缘,位于东经104°36′~105°38′、北纬32°12′~32°56′,整体气候为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境内雨水充沛,土地肥沃,年平均气温为13.7℃,日照率为30%左右,森林覆盖率71.8%,负氧离子含量高达2.5万个/cm3,有优质菌材资源6.67万hm2。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是孕育食用菌的最佳发源地,素有“山珍之最在青川”的美誉。另外,青川大力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路网扩面延伸,建成西成高铁青川站、兰渝铁路姚渡站,广平高速正加快建设,国省干线公路提档升级,公路通车总里程逾4000 km,青剑阆高速、青川通用机场纳入全省规划,便利的交通条件有助于食用菌产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
青川县政府施行三大措施助推食用菌产业发展。一是颁发了在电子商务方面的扶持政策,支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进村入户,并出资鼓励有志青年就地创业开网店销售青川食用菌,开拓市场营销新渠道。二是将部分食用菌种植纳入特色农业保险范围。以羊肚菌为例,由于人工种植羊肚菌还处在起步阶段,且羊肚菌种植技术要求较高,县政府安排部分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青川支公司开展羊肚菌种植保险业务,降低农户生产风险。三是对于重点特色农业的发展,县政府安排了部分资金对食用菌种植大户实行贷款贴息政策,解决了食用菌种植大户缺乏资金的瓶颈问题。
随着社会大众生活水平日益提升,健康饮食的观念愈发深入人心,食用菌的市场需求量与日俱增,而青川县独特的自然条件造就了食用菌优质的品质,正好可以与市场需求量进行适配。我国作为食用菌产量、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食用菌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食用菌产业的需求潜力巨大。
一是青川食用菌种植历史悠久,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就有种植记载。而在绿色山珍大受欢迎的当下,绵阳、成都、西安等地均设有青川食用菌专销店[2]。二是青川当地的食用菌产业具有明显的地域优势,原材料丰富、土地适宜且租金低、生态环境良好,使得食用菌品质好、成本低,产业发展优势明显。三是采取“公司+村集体+农户+创客”的互利共赢发展模式,打造以园区为主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的现代高效特色农业综合体。
自2015年以来,青川食用菌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产业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的食用菌产量和产值仅为0.6万t和3.93亿元,2020年的食用菌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的64.7%,种植面积达到1.67万hm2,产量达1.40万t,实现产业产值13.34亿元,促进农民人均增收2120元以上。
早些年青川县食用菌生产以黑木耳和香菇为主,随着生产规模和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现已形成包括黑木耳、羊肚菌、香菇、竹荪、银耳、姬松茸、杏鲍菇、鸡腿菇、榛蘑、茶树菇、猴头菇等多种食用菌共同发展的格局。尤其是羊肚菌经济效益极为显著,2020年全县共计发展羊肚菌533.33余hm2,主要分布在姚渡镇、木鱼镇、骑马乡、三锅镇、青溪镇、乐安镇等乡(镇),实现产量160 t(干品),产值2.08亿元,经济效益达1.08亿元。
青川县结合自身优势,通过相关政策扶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培育种植大户等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食用菌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目前全县食用菌规模栽培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约80多家。其中,龙头企业9家,全县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规模企业4家。建成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90个村特色产业示范区,并建成国家级“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示范区”,成功创建1个川珍牌国际驰名商标和天马牌、山客牌等3个省级名牌产品,全面推动“青川食用菌”品牌和食用菌核心产地塑造。
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发展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也是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带动农民增收、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3]。作为我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现代农业(食用菌)产业园所在地,青川县因地制宜、因业制宜,突出政策扶持、整合现有资源、激发产业发展动能,注重多元融合、放大产业品牌效益,打造出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农业产业链中,挖掘其他产业价值,创造了农业种养、加工、展示、文化、科普、交易、生态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拓宽农村三产融合途径,形成经济大集合。
一方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大部分人口尤其是年轻人外出务工,经营者多为一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中老年农户,大多数文化程度不高,知识接受程度慢,特别是对近年来发展的羊肚菌等新技术和新知识更是掌握不够;另一方面,受限于农村自身条件,例如薪资水平整体较低、工作环境差等因素,导致农村技术型人才欠缺,食用菌产业发展缺乏高端技术和管理人才,生产中因关键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生产风险日益增加,不能满足食用菌大户、合作社、企业等经营主体的技术服务需求。
目前青川县食用菌产业发展仍以大规模的散户经营为主导。一是菌农质量安全意识不高,存在大量使用农药防治病虫害的现象,导致食用菌残次品较多。二是规范化的菌种制作企业较少,提供的菌种质量无法保证,菌种生产也存在个别无证经营、以次充好的现象,影响了菌种产品质量。三是从业人员缺乏长远发展的规划和目标,着重关注眼前利益,一味的追求产量的提高,从而忽视了品质的把控,使得食用菌产业良性发展遇到瓶颈。四是农户限于经济实力,生产规模小,机械设备利用率低下,产品标准化生产程度低,导致食用菌质量参差不齐。
食用菌属于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近年来,青川县转变思路,重视产业发展,加强了对食用菌产业的扶持力度,但是相比其他食用菌大县,扶持力度相对不足,无论是适宜当地的食用菌技术研发推广、规模化生产还是乡土品牌打造都存在制约瓶颈,食用菌重点产业与优势项目也缺乏政策推动,导致农民长效增收受到影响,整体产业发展速度放缓。
一方面,青川食用菌生产与科技创新联系不够紧密,防病虫害等关键技术、机械化设备、优良菌种等受到直接影响,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有待提升,创新能力不强,深加工程度弱,深层次加工产品少,多层次开发的产品更是有限,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虽然打造了“山珍”等知名品牌,但未能发挥其在本省及国内外的品牌效应,知名度不高,缺乏真正能给产业带来增值效应和消费者高认可度的食用菌品牌,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的实力不足。
一方面,在青川县各个村镇对带头人的食用菌专业技术进行培训,对于食用菌种植的成果、新技术、新设备等进行经验交流,提升食用菌种植户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颁发各类人员回乡创业等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农民工及其他各类主体回乡发展,培养一批有知识、有技术、有热情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用菌产品的质量要求逐渐严格。一是注重从业人员对质量要求的意识培养;二是从源头解决问题,扶持培养优秀的菌种供应商。三是制定统一的包括食用菌菌种、种植、加工、包装、储存、运输等各个节点的质量检测、监管标准体系。四是增强遮阳、照明、保湿、保温等措施,避免过去“靠天吃饭”而引起的不确定性因素。
食用菌产业的长效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一是明确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全县营造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给予农户、种植大户、企业等经营主体在资金上的帮助,有效解决贷款期限短、利率高等难题,根据经营者的实际情况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例如与地方银行合作以低息或免息的形式给食用菌种植主体贷款,或者设立扶持食用菌专项资金,以此加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决心。三是加大在食用菌产业发展上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部资本进入,不断加大资金投入。
创新是推动食用菌行业发展的永续动力,一是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专家挂钩指导服务,在食用菌精深加工、菌渣循环利用、病虫害防治、高效栽培模式等方面加强理论研究学习与实践。二是成立食用菌专业技术服务团队,吸纳实践经验丰富的“土专家”、生产经营人员、科技人员,鼓励其在青川县各个村镇进行食用菌研发试验,积极开发食用菌衍生产品,在品种上进行创新,促进产业的提档升级。在品牌推广方面,树立品牌意识,提升生产者对品牌建设重要性的认知,夯实经营主体的品牌建设理念;创新食用菌产品包装,提升产品附加值。三是加大菌文化宣传力度,创新品牌内容宣传,深度挖掘青川县食用菌品牌文化价值,通过讲品牌种植历史、品牌文化故事、品牌营养功效等,深化品牌形象。四是创新品牌宣传途径,除了鼓励食用菌类企业参加各种农产品类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美食节等大众宣传方式,更应借助“互联网+”的便利性和受众多的特点,通过微信、抖音、哔哩哔哩和Facebook等平台进行品牌宣传,多式齐发,深化青川食用菌品牌形象,拓宽青川食用菌发展市场。
“食用菌之乡”已成为青川县走向更广阔世界的一张名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食用菌产业的大力发展对青川人民群众的增收致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在食用菌产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不可盲目追求产量而忽视质量,应补齐专业技术人才匮乏、政府扶持力度欠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薄弱等方面的短板,力争将食用菌产业发展成为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一环,将食用菌产业助农富农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以食用菌产业现代化带动农民致富和促进乡村宜居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