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艳,周永升
(1.甘肃省华池县蔬菜产业办公室,甘肃 华池 745600;2.甘肃省华池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 华池 745600)
华池县水源充足,气候湿润,自然光照和降雨量充足,交通便利,年平均气温7~8℃,无霜期155~175 d,有效积温2550℃,非常适合全膜双垄玉米种植。全县耕地面积约5.727万hm2,全膜玉米种植面积达3.5万hm2,其中山地玉米种植面积达1.5万hm2。经过多年的山地全膜双垄玉米种植试验对比,发现其产量并不低于川地。现将华池县山地全膜双垄玉米丰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种植户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新品种不敢进行尝试,连年种植同一品种,甚至部分农户自留种子进行二次种植,导致玉米质量不佳、产量下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华池县山地玉米种植在品种选择上应打破单一性,选择抗寒、抗旱、抗病虫害、产量高的品种。
种植户文化程度较低,思想守旧,对科学施肥不能完全接受,凭种植经验决定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需肥料的种类和施肥量,底肥和追肥均以氮肥、磷肥为主。常年氮肥施用过量导致土壤养分严重失调,影响到了玉米植株的生长及产量。
玉米生长周期长,植株较高,叶片茂盛,后期果穗较大。根系是养分吸收、输送的主要通道和载体,直接影响着玉米的质量和产量。因此,为了给玉米根系发育创造良好条件,土壤疏松要做到深翻细作,翻耕深度不能低于30 cm。华池县部分地区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仍有部分种植户采用传统的人力畜力耕作方式,土壤翻耕深度不够,导致玉米根系向下伸展困难,阻碍养分、水分的吸收,在生长后期易出现倒伏、早衰、萎蔫现象。
山地全膜玉米较川地全膜玉米早熟5~10 d,一般选择抗寒性强、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品质优良、增产潜力大的中晚熟品种。经过近几年的试验对比,良玉99、垦单8号、京华823、宏兴799、禾育47、天育833适宜山地种植,生长期125~130 d,穗行数16~18行,颗粒饱满,产量达7500~9000 kg/hm2。
玉米对土壤的要求不严格,山地玉米宜选择土壤深厚、土质疏松、肥力中上、坡度不大于6°的地块,不宜选择瘠薄地块、规模化新整地块及针叶类杂草严重的地块。
虽然玉米可以连茬种植,但多年重茬种植会导致病害加重、土壤养分失调,从而影响玉米生长,降低产量,应与大豆、谷子等作物进行轮茬。此外,可进行错垄种植,覆膜时将大小垄逐年进行调换。
解冻后深旋耕1次,耕深30~35 cm,耕后及时耙耱整平,达到保墒的目的。玉米生长周期较长,为了确保稳产增收,必须施足底肥(农家肥23000~30500 kg/hm2),同时将磷酸二铵82.5~112.5 kg/hm2、硫酸钾82.5~157.5 kg/hm2、磷酸锌22.5~37.5 kg/hm2、长效碳铵150~270 kg/hm2搅拌均匀,起垄前在垄中间开15~20 cm深的沟施入。
缓坡地沿等高线起垄,在地边留出40~60 cm空地,按60 cm、30 cm划行起垄,小垄脊高15~20 cm、宽35 cm,大垄脊高12~15 cm、宽60 cm。起垄完成后用宽度120 cm、厚0.01 mm的地膜全膜覆盖。玉米种植一般选用白色地膜,有利于快速提高地温。春季风大,墒情易流失,宜在2月下旬顶凌覆膜。覆膜时将地膜两边压实,垄沟覆土,若垄较长,要加压防风带,防止大风将地膜吹起。
用种质量必须达到国家二级用种标准,选择纯度不低于99%、净度不低于98%、发芽率不低于95%、颗粒饱满健康的种子。播前须挑拣种子,拣出损坏种子和不健全种子,健壮种子晾晒1~2 h即可播种。
2.7.1 播种时间 华池县早晚温差较大,地表8 cm处地温稳定达到10℃以上为玉米适宜播种期,多在4月10—20日晴天播种。
2.7.2 播种方法 播种深度一般为3~5 cm,较干旱时播种深度可增加到5~7 cm。在垄沟上呈三角形破膜播种,株距30~35 cm(52500~60000株/hm2),每穴下籽1~2粒,与土壤紧密接触。华池县周边森林和植被较为茂盛,露水多、早晚湿度较大,有利于表层水分与中下层墒情接茬,可促使种子快速发芽。播种可选用人工播种或机械播种,播种时要检查播种器出籽口是否畅通,确保种子播入种穴,播种后垄沟的土自然覆盖种子,不需专门覆土,以利于芽苗出土,避免人工放苗[1]。
2.8.1 苗期管理 播种后5~7 d芽苗露出地膜,此时要及时查看芽苗露膜情况,查看有无地膜闷芽,若有要及时人工破膜,否则会造成烧苗。若播种后第七天仍有芽苗未出,要及时采用催芽补苗法补苗,也可进行移栽苗补(在其他有多余玉米苗的地块,在玉米3~4片叶时用移苗器械带土移栽)。有灌溉条件的要及时浇水,确保玉米成活率,达到苗早、苗足、苗齐、苗壮的“四苗”要求。苗高达10 cm左右、3~4片叶时间苗,4~5片叶时及时定苗,每穴留1株健壮苗,多余玉米苗带根拔出,防止二次出苗。苗高50 cm左右除去病苗、老化苗,除去的病株及时填埋或焚烧。如地膜有破损,破损处用土压实,防止水分、养分流失及周围杂草破膜生长。
2.8.2 除草 定苗后及时进行除草,可人工直接将杂草带根拔除;也可喷洒药物进行除草,单子叶杂草3叶之前、阔叶杂草2~4叶、玉米苗3~5叶期间可喷洒药物清除杂草。可用44%烟嘧莠去津1.5 L/hm2,或4%烟嘧磺隆悬浮剂70 ml兑水30 kg,或硝磺草酮225~450 ml/hm2兑水交替喷雾。采用背负式喷雾器在晴天上午喷药,以温度18~25℃、无风或微风天气为宜,紧挨杂草表面喷防效果最佳。
2.8.3 追肥 在玉米穗期(苗高1~1.5 m)追肥具有壮秆攻穗的功效,可促进雌穗分化,同时可增加穗粒数。在雨水充沛、墒情较好的情况下方可追肥,追施尿素300~375 kg/hm2,可用无人机喷洒叶面肥。人工追肥宜采取点播方式,点播穴距离玉米8~10 cm,贫瘠地段追施尿素10~15 g/株,肥沃地段追施尿素5~10 g/株。
2.8.4 病虫害防治 华池县早晚温差较大,气候湿润,早晨雾气大,极易发生玉米病虫害。病害主要有大小叶斑病、锈病、纹枯病、玉米丝黑穗病、花叶病、顶腐病,虫害主要有蚜虫、玉米螟、黏虫、棉铃虫,要全面掌握病虫害发生原因及发生特点,对症下药[2]。
2.8.4.1 叶斑病。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次年春季形成子囊孢子开始侵染。防治方法:发现病株及时清除并烧毁或填埋;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隔10天喷1次,连续喷2次。
2.8.4.2 玉米锈病,又叫黄疸病,是真菌性病害,病菌可随病残体残留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随风雨传播,在气温低、湿度高、通风不畅的环境易发生,主要危害玉米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反面出现淡黄色或黄褐色凸起小斑点,发病中后期出现黑色包斑,严重时叶面快速枯死,是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防治方法:一是物理防治,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发现病株提早清除并焚烧;二是药剂防治,主要是遏制孢子萌发,发病初期喷洒25%三唑酮可湿性1500~2000倍液,或12.5%速保利可湿性粉剂4000~5000倍液,或40%多菌硫悬浮剂600倍液喷洒,每隔7~10天喷洒1次,连喷2~3次。
2.8.4.3 玉米顶腐病。症状:一是染病叶片基部或边缘出现缺刻,严重时整叶脱落;二是叶片基部边缘呈褐色,叶面大面积腐烂,严重时顶部4~5个叶片萎蔫、枯死;三是顶部叶片卷缩直立呈鞭状,叶片不能像正常叶片伸展呈弓形。发病原因:由真菌和细菌引起,病菌可在土壤、病残体和带病种子上越冬,成为下一季玉米的初侵染源,病株产生的病原菌可随风再次传染。防治方法:做好种子处理工作,可用咯菌腈和克百威种衣剂拌种,切断病源;苗期喷施回生露+植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发病初期喷施72%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回生露5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1500倍液,每隔7天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
2.8.4.4 玉米蚜虫和黏虫。最佳防治时期为扬花期,此时气温稳定在23~25℃,降雨量少,是玉米蚜虫和黏虫危害盛期。可喷洒1次80%烯啶·吡蚜酮1000倍液,或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
2.8.4.5 玉米棉铃虫。发生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可人工养殖赤眼蜂防治;产卵盛期喷洒75%拉维因3000倍液或50%甲胺磷1000倍液,每隔10天喷洒1次,连续喷洒2次。
2.8.5 防倒伏 留苗密度大于60000株/hm2时,须在拔节期前喷化控剂金得乐、玉黄金等,缩短基部节间长度,增强基部节的韧性,促进根系生长,防止玉米后期倒伏[3]。
2.9.1 适时收获9月中下旬90%以上玉米叶枯黄,穗柄弯曲,果穗下垂,果穗顶部颗粒饱满变硬,用手触摸感到光滑,取籽即出时可收获。
2.9.2 收获方式 可用机械收获,也可人工收获,人工收获期相对较长,为了防止鸟禽觅食造成损失,可先将植株整体收割、小垛堆放,然后再采摘果穗,采摘后清理秸秆,将果穗运输归仓,不宜田间地头存放。
2.9.3 果穗分类 收获后对果穗进行分类,剔除腐粒穗、瘤黑粉穗、青穗等,防止贮藏时霉变。同时,清除玉米叶、花丝等杂物,防止贮藏后老鼠做窝。
2.9.4 贮藏 果穗贮藏时间较长,为了确保玉米质量,防止遇水霉变,果穗用钢制玉米笼贮藏。选择地形偏高、通风、光照时间长的地块建造钢制玉米笼,玉米笼长6~7 m、宽2~3 m、高3~4 m,用钢丝网围绕四周固定,顶部搭建防雨棚。